铁血兵戈 第三百二十八章 安心 1
? 郑从谠出任南方道大行台府特使副使,横空出世,地位仅次于崔安潜,成为南方道大行台府第三人,这个消息震惊了不少人。
郑从谠的名气是不小的,出身名门望族,曾经是朝中丞相,而且能力很是出众,这样的人居然也到了南方道大行台府,这里面意味着什么,众人是有很多说辞的。
宪宗以来,名门望族对皇权不是特别的尊重,隐隐有一些自视清高的意思,特别是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宦官把持朝政之后,不少名门望族子弟,普遍感觉到失望,一部分在朝中为官之人,为了避免遭遇到宦官的迫害,选择了辞官归隐,甚至有一部分名门望族子弟,选择研究学问,不愿意出来为官,郑从谠就是其中之一,选择了辞官归隐。
郑从谠主动选择归顺李儒沛,到襄阳为官,这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是莫大的提醒。
也就是在郑从谠出任特使副使之后的一个月时间之内,其兄长郑允谟、郑处诲、郑茂休,堂弟郑延昌等人,陆续选择来《顶〈点《小说到了襄阳,这些人都在朝中为官,而且是荥阳郑氏家族的精英子弟,他们选择到襄阳来,预示着荥阳郑家的彻底归顺。
李儒沛没有吝啬,将众人都安排到大行台府。
朝中不少有能力的官员,逐渐的来到了大行台府,这让崔安潜能够很好的做出安排,他和郑从谠商议过之后,禀报李儒沛,认为南方道大行台府完全可以设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等六部,同时可以开始筹建尚书省、门下省以及中书省等等,如此就能够规范南方道大行台府的事宜,做到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这样的安排,和朝廷的设置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没有那么繁琐,至于说这样的安排意味着什么,众人也是明白的。
李儒沛对于崔安潜和郑从谠的禀报,未置可否。
崔安潜主动承担责任,开始做出诸多的安排,搭建起来六部的架子,安排了各自的负责人,只是在称呼上面,暂时还没有用尚书这个职位,一律用侍郎来代替。
到了这个时候。李儒沛登基的架子实际上开始筹建,一旦将来北进,这些人将要承担起来朝廷之中的诸多事务。
十二月初,郑从谠代表南方道大行台府,对各地整修官道的事宜进行验收,同时也体察各地有什么困难,在这一次的视察之后,郑从谠对南方的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李儒沛的本领由衷的佩服。短短几年的时间,南方是真正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不是北方所能够比较的,其中百姓安居乐业、交通逐渐便利、商贸繁荣等景象。是郑从谠等人梦寐以求的,也正是因为看见了这样的情形,郑从谠想到了北方,想到了北方的乱局。想到了那里的百姓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期望李儒沛能够尽早的展开行动,更是期望李儒沛能够早日登上大唐皇帝之位。
南方道诸多节度使衙门。官吏紧缺的现象,初步得到缓解,诸多的节度使衙门基本配备了副使,官员也得到了部分的补充,只是府州县等地官吏缺乏的情况,不可能短时间之内解决,不过南方道大行台府专门给节度使衙门拨付了银两,用以嘉奖府州县的官吏,这让辛苦一年的诸多官吏,喜出望外。
春节快要到来的时候,襄阳特别的热闹,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百姓,开始高度重视起来春节了,不少的百姓和农户家中,都专门供有福王殿下的牌位,用来每日里膜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府来客人了。
李儒沛一直没有提及迎娶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家族之姑娘,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这件事情,特别是来年的恩科,朝廷已经批准,若是诸多名门望族之子弟全部都能够到襄阳来参加恩科,那将是他大肆搜罗人才的最佳时机。
回到王府,李儒沛照样给李承博、李惠琳两个小孩子讲故事,所不同的是,李煜坤和李芷娉两个小孩子,都快要到两岁了,或许是收到了影响,也要跟着哥哥姐姐一道听故事了,不过两个小家伙毕竟还小,他们听故事的时候,不是很老实,李儒沛只能够是左边抱一个,右边抱一个,李惠琳坐在李儒沛的大腿上面,唯有李承博是老老实实的坐着。
喻语蓉和喻怜寒看见这样情形的时候,是特别欣慰和高兴的,两人的身份是不能够和王妃比较的,也无法和崔秋月比较,人家的出身不一样了,再说李承博已经是铁定要继承李儒沛的事业了,母凭子贵,两人自然担心,将来孩子是不是会遭受到委屈,不过从李儒沛的所作所为来看,对小孩子都是疼爱的,没有分什么嫡出和庶出。
此外就是李承博特别懂事,很是疼爱弟弟妹妹,这源于李儒沛的敦敦教诲,本来喻语蓉和喻怜寒对于李儒沛看似纵容的教育模式,也感觉到不能够理解,父亲在孩子面前应该是威严的形象,疼爱孩子是母亲的事情,可李儒沛坚持自身的教育模式,如今的效果已经体现出来了,小小年纪的李承博,就特别注重亲情和礼仪,见到喻语蓉和喻怜寒,也是规规矩矩的。
故事尚未讲完,管家进来禀报,说是外面有客人来拜访,来的客人是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家族之代表。
李儒沛有些奇怪,尽管说五姓七望、关中四姓为众人确定的名门望族,但这些名门望族,并非是想象中的样子,其实这些氏族是由无数的家族所组成,每个家族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譬如说崔氏家族,崔安潜及其兄弟,就非常有出息,还有郑氏家族之中,郑从谠和其兄弟就非常的有出息,但若是说推荐某几个人代表整个的氏族或者是家族,那基本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些名门望族,都是很清高的,除非你成为了朝中的丞相,那样才有可能代表家族,否则氏族中人是不会认账的。
范阳卢氏以前是有代表的,那就是已经自杀的朝中丞相卢携,不过卢携自杀之后,能够代表卢氏家族的人,应该是非常少见了。
至于说太原王氏,这些年以来,基本没有谁能够完全代表氏族和家族。
不过人家前来拜访,于情于理李儒沛都是应该出面的。
李煜坤和李芷娉两个小孩子,看见李儒沛要出去,有些不高兴,就是李惠琳都不是很高兴,板着脸没有说话,见到这样的情形,李承博连忙上前来细声给弟弟妹妹说话,说是父亲大人有事情需要处理,他李承博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耍。
崔涵蕾看见李承博如此之懂事,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她总算是明白了李儒沛的良苦用心,按照如此的态势发展下去,来日能够继承事业的,也就是李承博了,而且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如此之良好,来日也不担心发生其他的事情。
李儒沛来到了会客厅。
会客厅里面等候的,一共有四人。
见到李儒沛进来之后,四人齐刷刷给李儒沛行礼,同时开始自我介绍。
范阳卢氏的代表,是在朝廷之中担任中书舍人的卢光启,至于说太原王氏之代表,是三兄弟,非别是王潮、王审邦和王审知,这三兄弟没有什么官名。
李儒沛的脸上带着微笑,可内心还是有些惊叹的。
这四人之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是王审知了,这个王审知曾经是五代十国之中闽国的创建者,而卢光启也曾经在唐昭宗的时候出任丞相。
当然历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南方割据的势力是不可能出现了,故而王审知等人,也就没有机会开创出来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政权了。
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让这几人作为氏族之代表,在李儒沛看来是不错的,但作为现实情况开说,可能性不是很大,毕竟那些历史,只有他李儒沛这个穿越者才知道。
李儒沛当然不傻,他尽管怀疑这些人是不是能够代表氏族,但也不会亲口说出来,他相信这些人肯定会做出解释的。
不过这些人带来的礼物,的确算是很丰厚的,金银珠宝不少,还有一些很不错的字画,其中居然包括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的字画,王羲之等人故去已经六百年时间了,他们的字画同样成为宝贝。
名门望族,是有着很不错的财富积累的,若是没有财富积累,也不可能延续家族之传承,不过名门望族带着钱财字画等等,前去拜访某一个人,这也是基本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李儒沛可谓是空前绝后的第一人。
李儒沛绝不会洋洋自得,他的认识本来就有不一般的地方,这些所谓的虚名,可以愉快的接受,但绝不能够当真,嘴上说的多好都没有用,打天下需要的是实力,名门望族可以用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恐怕有些牵强,真正能够舍出一身剐的人,还是常人眼中那些大老粗,危急时刻他们的作用,远大于所谓的读书人。(未完待续。。)
郑从谠的名气是不小的,出身名门望族,曾经是朝中丞相,而且能力很是出众,这样的人居然也到了南方道大行台府,这里面意味着什么,众人是有很多说辞的。
宪宗以来,名门望族对皇权不是特别的尊重,隐隐有一些自视清高的意思,特别是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宦官把持朝政之后,不少名门望族子弟,普遍感觉到失望,一部分在朝中为官之人,为了避免遭遇到宦官的迫害,选择了辞官归隐,甚至有一部分名门望族子弟,选择研究学问,不愿意出来为官,郑从谠就是其中之一,选择了辞官归隐。
郑从谠主动选择归顺李儒沛,到襄阳为官,这对于不少人来说,都是莫大的提醒。
也就是在郑从谠出任特使副使之后的一个月时间之内,其兄长郑允谟、郑处诲、郑茂休,堂弟郑延昌等人,陆续选择来《顶〈点《小说到了襄阳,这些人都在朝中为官,而且是荥阳郑氏家族的精英子弟,他们选择到襄阳来,预示着荥阳郑家的彻底归顺。
李儒沛没有吝啬,将众人都安排到大行台府。
朝中不少有能力的官员,逐渐的来到了大行台府,这让崔安潜能够很好的做出安排,他和郑从谠商议过之后,禀报李儒沛,认为南方道大行台府完全可以设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等六部,同时可以开始筹建尚书省、门下省以及中书省等等,如此就能够规范南方道大行台府的事宜,做到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这样的安排,和朝廷的设置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没有那么繁琐,至于说这样的安排意味着什么,众人也是明白的。
李儒沛对于崔安潜和郑从谠的禀报,未置可否。
崔安潜主动承担责任,开始做出诸多的安排,搭建起来六部的架子,安排了各自的负责人,只是在称呼上面,暂时还没有用尚书这个职位,一律用侍郎来代替。
到了这个时候。李儒沛登基的架子实际上开始筹建,一旦将来北进,这些人将要承担起来朝廷之中的诸多事务。
十二月初,郑从谠代表南方道大行台府,对各地整修官道的事宜进行验收,同时也体察各地有什么困难,在这一次的视察之后,郑从谠对南方的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李儒沛的本领由衷的佩服。短短几年的时间,南方是真正的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不是北方所能够比较的,其中百姓安居乐业、交通逐渐便利、商贸繁荣等景象。是郑从谠等人梦寐以求的,也正是因为看见了这样的情形,郑从谠想到了北方,想到了北方的乱局。想到了那里的百姓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期望李儒沛能够尽早的展开行动,更是期望李儒沛能够早日登上大唐皇帝之位。
南方道诸多节度使衙门。官吏紧缺的现象,初步得到缓解,诸多的节度使衙门基本配备了副使,官员也得到了部分的补充,只是府州县等地官吏缺乏的情况,不可能短时间之内解决,不过南方道大行台府专门给节度使衙门拨付了银两,用以嘉奖府州县的官吏,这让辛苦一年的诸多官吏,喜出望外。
春节快要到来的时候,襄阳特别的热闹,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百姓,开始高度重视起来春节了,不少的百姓和农户家中,都专门供有福王殿下的牌位,用来每日里膜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府来客人了。
李儒沛一直没有提及迎娶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家族之姑娘,当然他也没有忘记这件事情,特别是来年的恩科,朝廷已经批准,若是诸多名门望族之子弟全部都能够到襄阳来参加恩科,那将是他大肆搜罗人才的最佳时机。
回到王府,李儒沛照样给李承博、李惠琳两个小孩子讲故事,所不同的是,李煜坤和李芷娉两个小孩子,都快要到两岁了,或许是收到了影响,也要跟着哥哥姐姐一道听故事了,不过两个小家伙毕竟还小,他们听故事的时候,不是很老实,李儒沛只能够是左边抱一个,右边抱一个,李惠琳坐在李儒沛的大腿上面,唯有李承博是老老实实的坐着。
喻语蓉和喻怜寒看见这样情形的时候,是特别欣慰和高兴的,两人的身份是不能够和王妃比较的,也无法和崔秋月比较,人家的出身不一样了,再说李承博已经是铁定要继承李儒沛的事业了,母凭子贵,两人自然担心,将来孩子是不是会遭受到委屈,不过从李儒沛的所作所为来看,对小孩子都是疼爱的,没有分什么嫡出和庶出。
此外就是李承博特别懂事,很是疼爱弟弟妹妹,这源于李儒沛的敦敦教诲,本来喻语蓉和喻怜寒对于李儒沛看似纵容的教育模式,也感觉到不能够理解,父亲在孩子面前应该是威严的形象,疼爱孩子是母亲的事情,可李儒沛坚持自身的教育模式,如今的效果已经体现出来了,小小年纪的李承博,就特别注重亲情和礼仪,见到喻语蓉和喻怜寒,也是规规矩矩的。
故事尚未讲完,管家进来禀报,说是外面有客人来拜访,来的客人是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家族之代表。
李儒沛有些奇怪,尽管说五姓七望、关中四姓为众人确定的名门望族,但这些名门望族,并非是想象中的样子,其实这些氏族是由无数的家族所组成,每个家族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譬如说崔氏家族,崔安潜及其兄弟,就非常有出息,还有郑氏家族之中,郑从谠和其兄弟就非常的有出息,但若是说推荐某几个人代表整个的氏族或者是家族,那基本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些名门望族,都是很清高的,除非你成为了朝中的丞相,那样才有可能代表家族,否则氏族中人是不会认账的。
范阳卢氏以前是有代表的,那就是已经自杀的朝中丞相卢携,不过卢携自杀之后,能够代表卢氏家族的人,应该是非常少见了。
至于说太原王氏,这些年以来,基本没有谁能够完全代表氏族和家族。
不过人家前来拜访,于情于理李儒沛都是应该出面的。
李煜坤和李芷娉两个小孩子,看见李儒沛要出去,有些不高兴,就是李惠琳都不是很高兴,板着脸没有说话,见到这样的情形,李承博连忙上前来细声给弟弟妹妹说话,说是父亲大人有事情需要处理,他李承博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耍。
崔涵蕾看见李承博如此之懂事,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她总算是明白了李儒沛的良苦用心,按照如此的态势发展下去,来日能够继承事业的,也就是李承博了,而且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如此之良好,来日也不担心发生其他的事情。
李儒沛来到了会客厅。
会客厅里面等候的,一共有四人。
见到李儒沛进来之后,四人齐刷刷给李儒沛行礼,同时开始自我介绍。
范阳卢氏的代表,是在朝廷之中担任中书舍人的卢光启,至于说太原王氏之代表,是三兄弟,非别是王潮、王审邦和王审知,这三兄弟没有什么官名。
李儒沛的脸上带着微笑,可内心还是有些惊叹的。
这四人之中,名气最大的无疑就是王审知了,这个王审知曾经是五代十国之中闽国的创建者,而卢光启也曾经在唐昭宗的时候出任丞相。
当然历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南方割据的势力是不可能出现了,故而王审知等人,也就没有机会开创出来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政权了。
范阳卢氏和太原王氏,让这几人作为氏族之代表,在李儒沛看来是不错的,但作为现实情况开说,可能性不是很大,毕竟那些历史,只有他李儒沛这个穿越者才知道。
李儒沛当然不傻,他尽管怀疑这些人是不是能够代表氏族,但也不会亲口说出来,他相信这些人肯定会做出解释的。
不过这些人带来的礼物,的确算是很丰厚的,金银珠宝不少,还有一些很不错的字画,其中居然包括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的字画,王羲之等人故去已经六百年时间了,他们的字画同样成为宝贝。
名门望族,是有着很不错的财富积累的,若是没有财富积累,也不可能延续家族之传承,不过名门望族带着钱财字画等等,前去拜访某一个人,这也是基本没有出现过的情况。
李儒沛可谓是空前绝后的第一人。
李儒沛绝不会洋洋自得,他的认识本来就有不一般的地方,这些所谓的虚名,可以愉快的接受,但绝不能够当真,嘴上说的多好都没有用,打天下需要的是实力,名门望族可以用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恐怕有些牵强,真正能够舍出一身剐的人,还是常人眼中那些大老粗,危急时刻他们的作用,远大于所谓的读书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