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海枭 第156章 民事(上)
热门推荐:
月亮为她俯首
尘梦狐仙记
我在恋综里疯狂通关恐怖游戏
重回七零:娇妻又凶又疯
十年末世:满级大佬去种田
时王:真正的王道
不装了,我是外星人
功大高歌
七零宠婚,娇气包勾得科研大佬日日沦陷
第156章 民事(上)
天启六年闰六月初一,朗朗的读书声从淡水河畔传来。林海和珠娘一起,正在新成立的义学中视察。
这里位于关渡城上游三十里处,是淡水河的主流大汉溪和支流新店溪的交汇之所。
这个地方被雷朗人称为艋舺,在他们的语言中这是独木舟的意思。之所以叫这个地名,是因为这里原本是土著村社交易土产的地方,经常会有很多独木舟在此汇集。
早在一个月前,林海已沿用后世的做法将艋舺改名为万华,并将其作为首个非军事人员聚居的移民点。
之所以选择此地,主要还是出于防疟疾方面的考虑,疟疾最厉害的地方一般都在咸、淡水交汇之处,也就是海边,而这里比关渡城更加深入内地,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再就是疟疾肆虐程度往往是和人烟稀少程度成正比的,这里原本有好几个雷朗村社,而且又是土著集市所在地,在铁之王武朗眼下的领土中,这里算是开发程度最高的。
除了防疟之外,选择此地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考虑了农业因素。
万华所在的台北盆地约有二百四十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耕地面积预计将达到三十万亩,如果全部开垦为熟地,养活十万人口是没有问题的。
如今,万华一村到万华十村的九百多户移民已经进驻完毕,万华义学开学已有半个多月。
根据家庭成员的情况,这些移民每一户都分到了至少一百亩田地,这比明代军户平均每户五十亩要多一倍。
当然,他们要上缴的税收也比军户们要高,每亩田每年定额上缴价值四斗米的白银,大约是明代军户的三倍,但比苏松等地的官田平均每亩八斗的田赋要低不少。
考虑到台北盆地的农业基础较差,当前的亩产大约也就能达到苏松官田的一半,所以这个负担大概和苏松官田的田骨所有者差不多,但比起地主向佃农收取的田租还是要略低一些。
田赋必须要重,这是林海为东番定下的大政方针。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按照大明的田价、田租和米价,买一块田租给佃农耕种,大约五年就能回本,之后就是纯赚。
这个投资回报率堪比买了鼎盛时期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这可是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如果东番的田赋和大明一样低,工商业显然是发展不起来的,所有的资金都会流向买地置田。
而林海是不可能开历史倒车去限制土地自由买卖的,无论是秦汉的限田法令,还是西晋的占田或北朝隋唐的均田,在这个白银浪潮袭来的时代都是不合时宜的,还是宋以来“不立田制”的土地政策更加适合东番。
此外这也是为了保证公平,如果给农民的条件太过优厚,那对士兵、水手、工匠和行政人员就是一种伤害。
林海不可能定下一个较低的田赋,然后给直接为他效力的手下都分田地,那样做的结果就是他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分赐功臣,最终即使成功夺取政权,也不过是重新建立一个农业帝国而已,这不符合让这个古老文明向海而生的终极目标。
当然,征收重赋也是有代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东番的农业开发。
好在背靠人多地少的大明,林海只需给农民多分点田,再把税率定得比地主的田租略低一点,那就不愁没人愿意来东番种地。
而且林海还不收人头税,丁税这东西早在唐代两税法实施之时就已摊入田赋了,后来各朝再在两税法的基础上加收丁税,这是百分之百的苛政。至于康麻子的“永不加赋”和他家老四的“摊丁入亩”,那更是槽点太多。
再加上林海是不会摊派徭役的,他准备用雇役加上从海外买奴工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财政将会是完全白银化的。
综合这几点,征收重赋可能并不会对东番农业的发展造成太大影响。
相比之下另一个问题更加致命,那就是要保证高额田赋的征收,林海必须要改变两千年来皇权不下县的现状,他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基层行政人员,以保证掌握治下田产的实际情况。
为了保证廉洁度,在监察系统上也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总之像大明那样一个县就十几个官员是绝对不行的,这个问题目前还不算突出,但等人口和田地多起来后将会越来越严重。
此外,工商业的管理远比农业复杂,这将导致行政人员数量的进一步膨胀。林海需要大量能写会算的人才——这就是他对方秀娥所言“教育为先”的实际含义。
“秀娥,义学这边还有什么困难吗?”林海在万华义学视察了半天,得知当前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已入学后,感到十分高兴。
这得益于他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政策,一是不收学费,二是凡是家中适龄儿童未能入学的,田税再加三成。这般软硬兼施,才使得目前的一千多户移民乖乖地把小孩都送到了义学。
听到林海的话后,方秀娥思索了片刻后回道:“暂时还没有,不过学生数量再多一些,义学的老师就有些不够了。”
林海点了点头,目前万华义学中就读的大约有八百个学生,二十个老师的数量确实是有些捉襟见肘。
他转头问珠娘道:“秀娥说的这事,你看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珠娘想了一下道:“眼看就快要立秋了,户政局比之前会清闲一些,我看不如调些人手到义学这边。义学里毕业的学生越多,我们可用的人手也就越多。”
“你对教育为先这四个字倒是理解得很透彻。”林海笑着对珠娘回道。
台北地区是亚热带气候,只能种双季稻,立秋之后就没法再播种了,眼下开荒的工作已基本停下,移民们都在抢种晚稻。
由于时间仓促,这批移民开荒时其实是没有经过事先规划的,田产分配、丈量登记的工作实际上是和开荒同步进行的,因此户政局这段时间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
就连林海和珠娘,这些日子的工作重心也都在户政方面,直到今日才有空来义学看一看。不过眼下到了播种的时候,户政局反倒是没那么忙了。
“这么说,我的办法可行?”珠娘感到很高兴,最近这一个多月,林海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教她如何管理民事,到目前为止,她还很少能得到夸赞。
“不行,因为我打算成立新的部门了。”林海说着转头对身边的蝰蛇道,“你去一趟关渡,把伦第一给我叫过来。”
感谢江雨江雨打赏1500两!
天启六年闰六月初一,朗朗的读书声从淡水河畔传来。林海和珠娘一起,正在新成立的义学中视察。
这里位于关渡城上游三十里处,是淡水河的主流大汉溪和支流新店溪的交汇之所。
这个地方被雷朗人称为艋舺,在他们的语言中这是独木舟的意思。之所以叫这个地名,是因为这里原本是土著村社交易土产的地方,经常会有很多独木舟在此汇集。
早在一个月前,林海已沿用后世的做法将艋舺改名为万华,并将其作为首个非军事人员聚居的移民点。
之所以选择此地,主要还是出于防疟疾方面的考虑,疟疾最厉害的地方一般都在咸、淡水交汇之处,也就是海边,而这里比关渡城更加深入内地,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再就是疟疾肆虐程度往往是和人烟稀少程度成正比的,这里原本有好几个雷朗村社,而且又是土著集市所在地,在铁之王武朗眼下的领土中,这里算是开发程度最高的。
除了防疟之外,选择此地的另一个原因则是考虑了农业因素。
万华所在的台北盆地约有二百四十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耕地面积预计将达到三十万亩,如果全部开垦为熟地,养活十万人口是没有问题的。
如今,万华一村到万华十村的九百多户移民已经进驻完毕,万华义学开学已有半个多月。
根据家庭成员的情况,这些移民每一户都分到了至少一百亩田地,这比明代军户平均每户五十亩要多一倍。
当然,他们要上缴的税收也比军户们要高,每亩田每年定额上缴价值四斗米的白银,大约是明代军户的三倍,但比苏松等地的官田平均每亩八斗的田赋要低不少。
考虑到台北盆地的农业基础较差,当前的亩产大约也就能达到苏松官田的一半,所以这个负担大概和苏松官田的田骨所有者差不多,但比起地主向佃农收取的田租还是要略低一些。
田赋必须要重,这是林海为东番定下的大政方针。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按照大明的田价、田租和米价,买一块田租给佃农耕种,大约五年就能回本,之后就是纯赚。
这个投资回报率堪比买了鼎盛时期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的股票,这可是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上市公司。
如果东番的田赋和大明一样低,工商业显然是发展不起来的,所有的资金都会流向买地置田。
而林海是不可能开历史倒车去限制土地自由买卖的,无论是秦汉的限田法令,还是西晋的占田或北朝隋唐的均田,在这个白银浪潮袭来的时代都是不合时宜的,还是宋以来“不立田制”的土地政策更加适合东番。
此外这也是为了保证公平,如果给农民的条件太过优厚,那对士兵、水手、工匠和行政人员就是一种伤害。
林海不可能定下一个较低的田赋,然后给直接为他效力的手下都分田地,那样做的结果就是他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分赐功臣,最终即使成功夺取政权,也不过是重新建立一个农业帝国而已,这不符合让这个古老文明向海而生的终极目标。
当然,征收重赋也是有代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东番的农业开发。
好在背靠人多地少的大明,林海只需给农民多分点田,再把税率定得比地主的田租略低一点,那就不愁没人愿意来东番种地。
而且林海还不收人头税,丁税这东西早在唐代两税法实施之时就已摊入田赋了,后来各朝再在两税法的基础上加收丁税,这是百分之百的苛政。至于康麻子的“永不加赋”和他家老四的“摊丁入亩”,那更是槽点太多。
再加上林海是不会摊派徭役的,他准备用雇役加上从海外买奴工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财政将会是完全白银化的。
综合这几点,征收重赋可能并不会对东番农业的发展造成太大影响。
相比之下另一个问题更加致命,那就是要保证高额田赋的征收,林海必须要改变两千年来皇权不下县的现状,他必须要有足够多的基层行政人员,以保证掌握治下田产的实际情况。
为了保证廉洁度,在监察系统上也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总之像大明那样一个县就十几个官员是绝对不行的,这个问题目前还不算突出,但等人口和田地多起来后将会越来越严重。
此外,工商业的管理远比农业复杂,这将导致行政人员数量的进一步膨胀。林海需要大量能写会算的人才——这就是他对方秀娥所言“教育为先”的实际含义。
“秀娥,义学这边还有什么困难吗?”林海在万华义学视察了半天,得知当前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已入学后,感到十分高兴。
这得益于他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政策,一是不收学费,二是凡是家中适龄儿童未能入学的,田税再加三成。这般软硬兼施,才使得目前的一千多户移民乖乖地把小孩都送到了义学。
听到林海的话后,方秀娥思索了片刻后回道:“暂时还没有,不过学生数量再多一些,义学的老师就有些不够了。”
林海点了点头,目前万华义学中就读的大约有八百个学生,二十个老师的数量确实是有些捉襟见肘。
他转头问珠娘道:“秀娥说的这事,你看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珠娘想了一下道:“眼看就快要立秋了,户政局比之前会清闲一些,我看不如调些人手到义学这边。义学里毕业的学生越多,我们可用的人手也就越多。”
“你对教育为先这四个字倒是理解得很透彻。”林海笑着对珠娘回道。
台北地区是亚热带气候,只能种双季稻,立秋之后就没法再播种了,眼下开荒的工作已基本停下,移民们都在抢种晚稻。
由于时间仓促,这批移民开荒时其实是没有经过事先规划的,田产分配、丈量登记的工作实际上是和开荒同步进行的,因此户政局这段时间可谓是忙得不可开交。
就连林海和珠娘,这些日子的工作重心也都在户政方面,直到今日才有空来义学看一看。不过眼下到了播种的时候,户政局反倒是没那么忙了。
“这么说,我的办法可行?”珠娘感到很高兴,最近这一个多月,林海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教她如何管理民事,到目前为止,她还很少能得到夸赞。
“不行,因为我打算成立新的部门了。”林海说着转头对身边的蝰蛇道,“你去一趟关渡,把伦第一给我叫过来。”
感谢江雨江雨打赏150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