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720章 王遍天下
??
在宋朝是无法执行了。但宋朝之外呢?彼岸就有了治理的依据。
虽在宋朝无法执行,但宋朝之后呢?
这两条才是王巨所需要的,只是张载都没有想那么远……
…………
“这个市易法早就应当废除了,”韩韫说道。
“立难,废更难,看吧。”王巨说道。
王巨到中书有一个来月了,很安静,安静得赵顼都觉得奇怪。
你在军器监还有一个安静地说法,但到了中书,是参知政事,位极人臣,怎么也安静了?
但真不安静了,马上吵吧。现在这个消息已经传了出去,虽然朝堂没什么动静,其实都在等三司的统计呢。如果李承之统计出来,王巨说法是错误的,那就不能废除市易法了,吵也没有什么用。一旦统计出来,王巨说法是正确的,那才热闹呢。
最后歪楼还不知道歪到法兰西,还是英格兰去了……
“先当是放一个风吧。”王巨说道,在他心中,不但市易法,保马法、青苗法、宽剩钱、手实法,一起得废掉。也就是去掉熙宁变法中不好的一面,保留其精华。
那么就算以后还是高滔滔上台,司马光重新上位,都不易再搞什么激进的动作。
但是想要实现,真的很难。
两人正说着话,门房进来禀报:“少保,中书礼房检正王震王子发要拜见少保。”
“王震来干嘛?”
王巨略有些不满地说。
他不满的非是王震本人,而是他的家世……好大一片王。
宋朝论满门权贵,无疑是一吕二韩,后来还要加一个范,李家不算,李承之兄弟虽然皆是一代良臣,但无一人担任过两府宰执。
然而还有一个盛极一时的顶级门阀。
宋朝有三条祖宗家法,不杀士大夫,永不加赋,善待柴家后人。别当真……看看柴荣的几个儿子遭遇吧。
柴宗训死得不明不白。但还有一个人碍着赵匡胤的事了,那就是柴荣与赵匡义的岳父符彦卿,因此让赵普授意王祜知大名府,许以便宜行事。用心就是除掉符彦卿,事成许以相位。但王祜以全家性命担保,符彦卿并无反意,当然王祜的相位也落空了,被贬知襄州。临行前。他于其宅院内植槐树三棵,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真说中了,其子王旦担任了十余年首相!
这便是宋朝有名的三槐王世。但不止是王旦,还有王懿、王旭,一个知过袁州,一个知过应天府。若此,也不会让王巨惊讶。这是第二代,第三代来了,从三人变成了九人,包括鼎鼎大名的王素。
到了第四代。膨胀成二十八人,第五代变成了六十八人,包括这个王震。第二代没有人在人世了,但第三代还有极个别人活着,第四代第五代活着的人更多。
要命的是王家这些后人,一大半成了官员。更要命的是更加庞大的第六代又上来了,有的已经踏上仕途。
仅是一个王家,就产生了上百名官员。王巨听后叹惜一声,这样发展下去,是想王遍天下啊……
这样壮观的场面。让宋朝百姓感到万分艳羡,但王巨听到后,却不知说什么是好。
然后他又立即查了一下官员数量。
熙宁初他就建议过裁控官员数量,包括缩小恩荫名额。减少科举进士名额。
但在中书这一查,熙宁初恩荫与科举名额确实在减少,一度造成进士更贵。然而仅是过了几年,从他到泉州,无论科举名额还是恩荫名额,又重新放开。特别是这次秋祭。一下子就恩荫了一千多人。
为什么王家有那么多官员,不是所有人都因为考中进士为官的,正是这个苦逼的恩荫制度。一个首相弄不好就能恩荫十几个后人……所以王家的官员数量才变得无比的吓人。
然后王巨再对比,与熙宁初相比,宋朝官员未减反增,又增加了两千多人。
王巨看后,放下卷宗,久久无语,能说什么?话说三遍如烂草,再说下去,未必起作用,而且会更招人恨,夺人前程,如杀人父母!
正是这个王遍天下,连带着王巨对王震都略略产生了排斥。
王巨又说道:“田翁翁,你对他说,我身为朝廷副执,不便私下见客,再说,同为中书官员,有什么不能在中书说的。”
“好来,”老门房走出去,但一会又回来了:“少保,他说有要事,必须见到你。”
王巨没好气地说:“让他进来。”
王震带了进来。
“王子长,这就不好了吧。”王巨未等他见礼,便不客气道。
“王公,下官也知道不好,但这件事真的必须在私下里通知王公。”
“什么事?”
“你看这道奏疏。”
这更不好了,地方上递到中书的文奏能随随便便带出来吗?王巨要发作,不过想了一想,还是打开来看。
是海南岛同送来的奏折。
海南岛在宋朝算是最苦逼的地方,因此每每迁派官员都让朝廷头痛万分。如果派出的官员没有能力,弄不好就会出乱子。派出的官员有能力,则不愿意前往。
因此前任琼州知州俞碱生生在琼州担任了六年知州,朝廷无人替代,直到今年春天,老俞去世了。朝廷没办法,只好将朱初平派往海南担任琼管体量安抚使兼琼州知州。
然而朱初平到了海南岛后,看到了许多恶习,忍不住上书,也就是王巨手中的这篇奏疏。
海南岛也有盐场,可民少盐多,经常盐卖不掉,于是上面下令让各州军强行摊派,负责的典吏没办法,只好赔本出售,然而账目亏空了,只好让各个典吏来补偿。这让典吏们还活不活了?
海南四州薄书不整,多是黎蛮,也没办法整,可朝廷要摊派青苗贷,于是各州官员乱书一气,或书手妄增税苗,或以误税拨入书手户下,或代纳之弊未去,或户名二三,然后催科的胥吏拿着这份名单下去放贷收贷,好了,又开始乱套了。
海南黎峒本来是**,共耕分收,但随着宋朝对广南的治理,许多汉人百姓迁徙到海南生活,然后这些汉人就想着法子侵占黎蛮的田地。黎人也不乐意,因此便打官司,但官府是向着汉人的(能征到税……),往往反过来会以生事为名抓捕黎人,黎人更不高兴了,俺们讲道理讲不清楚,就拨刀子拼命吧。朱初平便请求朝廷派官员来专门处理各州田地纠纷,再从汉人移民中挑选少壮之人,籍成保甲,用此来震慑黎蛮,恩威兼治,好使海南安静。
海南四州在海外,道路不通,百姓贫苦,朝廷让百姓出役钱,百姓拿不出来,于是有许多人逃向黎峒避役钱。对此朱初平也没有好办法,只好说,四州还有七千二百余贯宽剩钱,请朝廷恩准不用上交这个宽剩钱,而是留下来充当四州军官员接送费用(公使钱),用此来节约海南的支出,稍稍减轻百姓负担……
盐多民少,盐场不管,依然役使着大量亭户,可盐场是亏空的,因此亭户也苦逼了,因此朱初平希望朝廷核实销量,适度的减少,那么也减少了亭户负担。
朱崖军地窄人少,税米不足,但官府强行让百姓纳税米,百姓只好从昌化军购买,然而道路遥远,又往往被黎人打劫。于是胥吏就让百姓每斗算钱三四百补税,百姓苦之。但朱崖军的蛮人则用他们的特产,与海北客舟换米,不缺粮食。所以希望朝廷也用此策换粮,满足当地驻兵与官吏的粮食需要,减少百姓的负担。
海南岛出产沉香木,但省司每年科配数量太多了,又每两只给一百三十文钱。于是沉香木严重不足,到纳税时,往往一两价值一贯,这中间的差价百姓只好掏腰包了。因此民间又称为杀人香!
还有征税时的度时衡不标准,变相加税百姓,高利贷等等。
王巨看后,喃喃道:“这么严重?”
又问:“为何私下递给我这道奏疏?”
“王公,实际朱知州向中书不是递这一道奏文,在这之前,已经递了两道。”
“为何我未曾听闻……?”因为就在前段时间王巨在中书有意说了一句,只要是两广、交趾、云南与福建这五路的事务,全部交给我处理。
“这两道是在王公到中书之前,便递到了中书。”
“那我为何没有看到?”这也不对,如果没有处理,那么还积压在中书,王巨应当能看到的。
“乃是王相公认朱知州大惊小怪,于是存档不发。”
王巨皱了皱眉头,朱初平说得很严重,实际还真是一些琐碎小事。如果吹毛求疵地挑剔,那一州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真是琐碎小事?
“那你为何私下前来?”
“王公欲革市易之苦,下官闻之大快。然而不易啊……特别在此时,千万不能出什么变故。虽不合制度,然为了天下百姓!”
“我明白你意思了,难怪三槐王遍……”天下二字王巨未说出来。(未完待续。)
...
在宋朝是无法执行了。但宋朝之外呢?彼岸就有了治理的依据。
虽在宋朝无法执行,但宋朝之后呢?
这两条才是王巨所需要的,只是张载都没有想那么远……
…………
“这个市易法早就应当废除了,”韩韫说道。
“立难,废更难,看吧。”王巨说道。
王巨到中书有一个来月了,很安静,安静得赵顼都觉得奇怪。
你在军器监还有一个安静地说法,但到了中书,是参知政事,位极人臣,怎么也安静了?
但真不安静了,马上吵吧。现在这个消息已经传了出去,虽然朝堂没什么动静,其实都在等三司的统计呢。如果李承之统计出来,王巨说法是错误的,那就不能废除市易法了,吵也没有什么用。一旦统计出来,王巨说法是正确的,那才热闹呢。
最后歪楼还不知道歪到法兰西,还是英格兰去了……
“先当是放一个风吧。”王巨说道,在他心中,不但市易法,保马法、青苗法、宽剩钱、手实法,一起得废掉。也就是去掉熙宁变法中不好的一面,保留其精华。
那么就算以后还是高滔滔上台,司马光重新上位,都不易再搞什么激进的动作。
但是想要实现,真的很难。
两人正说着话,门房进来禀报:“少保,中书礼房检正王震王子发要拜见少保。”
“王震来干嘛?”
王巨略有些不满地说。
他不满的非是王震本人,而是他的家世……好大一片王。
宋朝论满门权贵,无疑是一吕二韩,后来还要加一个范,李家不算,李承之兄弟虽然皆是一代良臣,但无一人担任过两府宰执。
然而还有一个盛极一时的顶级门阀。
宋朝有三条祖宗家法,不杀士大夫,永不加赋,善待柴家后人。别当真……看看柴荣的几个儿子遭遇吧。
柴宗训死得不明不白。但还有一个人碍着赵匡胤的事了,那就是柴荣与赵匡义的岳父符彦卿,因此让赵普授意王祜知大名府,许以便宜行事。用心就是除掉符彦卿,事成许以相位。但王祜以全家性命担保,符彦卿并无反意,当然王祜的相位也落空了,被贬知襄州。临行前。他于其宅院内植槐树三棵,说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真说中了,其子王旦担任了十余年首相!
这便是宋朝有名的三槐王世。但不止是王旦,还有王懿、王旭,一个知过袁州,一个知过应天府。若此,也不会让王巨惊讶。这是第二代,第三代来了,从三人变成了九人,包括鼎鼎大名的王素。
到了第四代。膨胀成二十八人,第五代变成了六十八人,包括这个王震。第二代没有人在人世了,但第三代还有极个别人活着,第四代第五代活着的人更多。
要命的是王家这些后人,一大半成了官员。更要命的是更加庞大的第六代又上来了,有的已经踏上仕途。
仅是一个王家,就产生了上百名官员。王巨听后叹惜一声,这样发展下去,是想王遍天下啊……
这样壮观的场面。让宋朝百姓感到万分艳羡,但王巨听到后,却不知说什么是好。
然后他又立即查了一下官员数量。
熙宁初他就建议过裁控官员数量,包括缩小恩荫名额。减少科举进士名额。
但在中书这一查,熙宁初恩荫与科举名额确实在减少,一度造成进士更贵。然而仅是过了几年,从他到泉州,无论科举名额还是恩荫名额,又重新放开。特别是这次秋祭。一下子就恩荫了一千多人。
为什么王家有那么多官员,不是所有人都因为考中进士为官的,正是这个苦逼的恩荫制度。一个首相弄不好就能恩荫十几个后人……所以王家的官员数量才变得无比的吓人。
然后王巨再对比,与熙宁初相比,宋朝官员未减反增,又增加了两千多人。
王巨看后,放下卷宗,久久无语,能说什么?话说三遍如烂草,再说下去,未必起作用,而且会更招人恨,夺人前程,如杀人父母!
正是这个王遍天下,连带着王巨对王震都略略产生了排斥。
王巨又说道:“田翁翁,你对他说,我身为朝廷副执,不便私下见客,再说,同为中书官员,有什么不能在中书说的。”
“好来,”老门房走出去,但一会又回来了:“少保,他说有要事,必须见到你。”
王巨没好气地说:“让他进来。”
王震带了进来。
“王子长,这就不好了吧。”王巨未等他见礼,便不客气道。
“王公,下官也知道不好,但这件事真的必须在私下里通知王公。”
“什么事?”
“你看这道奏疏。”
这更不好了,地方上递到中书的文奏能随随便便带出来吗?王巨要发作,不过想了一想,还是打开来看。
是海南岛同送来的奏折。
海南岛在宋朝算是最苦逼的地方,因此每每迁派官员都让朝廷头痛万分。如果派出的官员没有能力,弄不好就会出乱子。派出的官员有能力,则不愿意前往。
因此前任琼州知州俞碱生生在琼州担任了六年知州,朝廷无人替代,直到今年春天,老俞去世了。朝廷没办法,只好将朱初平派往海南担任琼管体量安抚使兼琼州知州。
然而朱初平到了海南岛后,看到了许多恶习,忍不住上书,也就是王巨手中的这篇奏疏。
海南岛也有盐场,可民少盐多,经常盐卖不掉,于是上面下令让各州军强行摊派,负责的典吏没办法,只好赔本出售,然而账目亏空了,只好让各个典吏来补偿。这让典吏们还活不活了?
海南四州薄书不整,多是黎蛮,也没办法整,可朝廷要摊派青苗贷,于是各州官员乱书一气,或书手妄增税苗,或以误税拨入书手户下,或代纳之弊未去,或户名二三,然后催科的胥吏拿着这份名单下去放贷收贷,好了,又开始乱套了。
海南黎峒本来是**,共耕分收,但随着宋朝对广南的治理,许多汉人百姓迁徙到海南生活,然后这些汉人就想着法子侵占黎蛮的田地。黎人也不乐意,因此便打官司,但官府是向着汉人的(能征到税……),往往反过来会以生事为名抓捕黎人,黎人更不高兴了,俺们讲道理讲不清楚,就拨刀子拼命吧。朱初平便请求朝廷派官员来专门处理各州田地纠纷,再从汉人移民中挑选少壮之人,籍成保甲,用此来震慑黎蛮,恩威兼治,好使海南安静。
海南四州在海外,道路不通,百姓贫苦,朝廷让百姓出役钱,百姓拿不出来,于是有许多人逃向黎峒避役钱。对此朱初平也没有好办法,只好说,四州还有七千二百余贯宽剩钱,请朝廷恩准不用上交这个宽剩钱,而是留下来充当四州军官员接送费用(公使钱),用此来节约海南的支出,稍稍减轻百姓负担……
盐多民少,盐场不管,依然役使着大量亭户,可盐场是亏空的,因此亭户也苦逼了,因此朱初平希望朝廷核实销量,适度的减少,那么也减少了亭户负担。
朱崖军地窄人少,税米不足,但官府强行让百姓纳税米,百姓只好从昌化军购买,然而道路遥远,又往往被黎人打劫。于是胥吏就让百姓每斗算钱三四百补税,百姓苦之。但朱崖军的蛮人则用他们的特产,与海北客舟换米,不缺粮食。所以希望朝廷也用此策换粮,满足当地驻兵与官吏的粮食需要,减少百姓的负担。
海南岛出产沉香木,但省司每年科配数量太多了,又每两只给一百三十文钱。于是沉香木严重不足,到纳税时,往往一两价值一贯,这中间的差价百姓只好掏腰包了。因此民间又称为杀人香!
还有征税时的度时衡不标准,变相加税百姓,高利贷等等。
王巨看后,喃喃道:“这么严重?”
又问:“为何私下递给我这道奏疏?”
“王公,实际朱知州向中书不是递这一道奏文,在这之前,已经递了两道。”
“为何我未曾听闻……?”因为就在前段时间王巨在中书有意说了一句,只要是两广、交趾、云南与福建这五路的事务,全部交给我处理。
“这两道是在王公到中书之前,便递到了中书。”
“那我为何没有看到?”这也不对,如果没有处理,那么还积压在中书,王巨应当能看到的。
“乃是王相公认朱知州大惊小怪,于是存档不发。”
王巨皱了皱眉头,朱初平说得很严重,实际还真是一些琐碎小事。如果吹毛求疵地挑剔,那一州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真是琐碎小事?
“那你为何私下前来?”
“王公欲革市易之苦,下官闻之大快。然而不易啊……特别在此时,千万不能出什么变故。虽不合制度,然为了天下百姓!”
“我明白你意思了,难怪三槐王遍……”天下二字王巨未说出来。(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