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191章

难得糊涂的爱 第191章

    新飞集团的人离开疙瘩村的时候,疙瘩村的村民们夹道欢送,徐家强与送行的人步行一公里多到了省道才作揖上车离去。

    苗茹兰说:“董事长,陕北的人们像黄土高原一样厚道,像黄土高原一样朴实,是那样洒脱,是那样豪放,火红的秧歌扭出了黄土人的灵魂,雷鸣般的大鼓敲出了黄土人的生命,那黄土高原一样雄浑的声音唱出了黄土人的豪迈,黄土缘、黄河情系住了黄土人的赤子之心,黄土人的情渗入黄土流入黄河,渗不完的缘分像天空一样广阔,冲不淡的深情像大海一样幽深,流出的黄河水系住了黄土人的情。”

    徐家强说:“在这里,人们的生活依赖于土地和天气,他们会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奋的劳动精神来完成历史使命。他们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工作,才能维持家庭的生计。虽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这些农民却很勤劳,也很善良。他们会互相帮助,分享自己的收成。他们也很注重节俭,节约每一分钱。这些特点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加坚强和乐观。

    黄土地的农民不仅仅只是劳动力,他们还有许多非常出色的技艺。他们擅长织毛衣,编草帽等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在当地很有市场,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他们还有自己的传统乐器和音乐。在节日和婚礼等特殊场合,他们会演奏自己的乐器,唱自己的歌曲。这些传统文化艺术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也能够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

    虽然黄土地的农民们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从不放弃。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不断地劳作和奋斗,为自己和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懂得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如干旱和洪水等。知道如何节约水资源,如何保护土壤,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他们的心中有着对黄土地的热爱和崇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喜欢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和喜悦。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对家人的关爱和照顾,更是让他们的心灵充满温暖和喜悦。他们的劳动和付出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价值肯定。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他们的毅力和坚韧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黄土地上的农民中,也有很多富有智慧和文化的人。他们知道如何保护土地,如何节约生命水资源,如何利用自然资源为家庭和社区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们的劳动和智慧是一种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价值肯定。在甘肃黄土地下的农民中,也有很多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和村庄的建设和发展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贡献。在疫情期间,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抗疫工作中,为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黄土地上的农民中,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和精神。他们的坚韧、智慧、奉献和心灵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除此之外,甘肃黄土地下的农民还在不断地改变和提升着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过去,这片土地上的农业生产方式比较传统,许多农民依赖天气和土地,种植粮食、玉米等传统农作物,收成有限。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这些农民开始接受新的种植方式和农业技术,比如水稻种植、果树种植、养殖业等。这些新的方式和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此外,黄土地上的农民还在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还积极参与到新型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话语权。”

    苗茹兰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黄土地上的农民们,虽面临着种种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他们坚信只要不放弃努力,不停地探索和尝试,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和收获。他们的精神面貌和奋斗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

    “嗯。”徐家强说,“茹兰,你通知车队注意车距,注意安全,让悍马开道,房车押后。”

    “是,董事长。”苗茹兰答道。

    徐家强看着黄土高原的一切,不由得说:“绿林遍地、村民脱贫,黄土高原上发生的巨变,未尝不是中国之变?”

    苗茹兰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首《渔家傲·秋思》,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跃然纸上。山峦叠嶂,满目荒凉却又极具震撼,这或许就是专属于满目黄沙的魅力。

    黄土高原,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沟壑纵横,地势多变,漫天黄沙,充满着浓厚的地域色彩。提及黄土高原,人们皆认为它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几十年过去,如今的黄土高原经历了巨变,而黄土高原正在发生的惊天巨变,何尝不是中国之变?”

    徐家强说:“人们普遍认为,《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庆州的作品,而那时候的庆州,大概就在如今的黄土高原。范仲淹是黄土高原上的英雄,他带领宋朝将士克敌取胜,却也成为了破坏黄土高原的第一人。

    北宋时期,中国国力渐弱,中原政局不稳,众多周边少数民族也虎视眈眈。西北地区西夏逐渐对中原地区造成巨大的威胁,不敢贸然进攻,宋朝只能安抚,伺机而动。尽管北宋与西夏的局势表面上平静,然而双方人民皆十分清醒,战争一触即发。

    那时候的庆州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黄土高原是保护中原地区的一道屏障,如果黄土高原失守,西夏军队就能够长驱直入,攻占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失守,后患无穷。

    万分危急的时刻,范仲淹临危受命,到庆州任职。世人皆认为范仲淹是文坛大家,其武力值也超乎人们的想象。仅仅一年的时间,范仲淹大破西夏,让一直士气低迷的北宋军队扬眉吐气。

    尽管战争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中原地区却不能掉以轻心,以防西夏反扑。为了加强军事防御,范仲淹开始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兴土木。一座座城池在黄土高原地区拔地而起,人们开垦耕地,大量的树木被砍伐。

    原本一片荒凉的黄土高原地区开始生机勃勃,那时候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并没有想到,未来的黄土高原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危机。大量开垦荒地尽管对黄土高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伤害,但是这种损害有限,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发现端倪。

    明朝时期,整个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陷入了危难。于黄土高原而言,明朝时期的开发堪称浩劫。明朝时候人口激增,人地矛盾不断尖锐,民众们开始了大规模的滥砍滥伐、开垦荒地,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发展甚至一度达到高潮。

    过度开发的结果是什么呢?黄土高原的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无数的树木应声倒地,却再也没有一棵新的植被破土而生。植物锐减,土地荒漠化日益显着,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经历了生态浩劫。相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的万顷草原皆成为农田,其面积之广超乎人们的想象。

    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也成为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彼时人们普遍采用轮垦制度,农民们并不在固定的农田上进行农业活动,而采取轮荒制。”

    “董事长,何谓轮垦制度,何谓轮荒制度?”苗茹兰问徐家强。

    徐家强说:“他们会选择土壤肥沃、含水量适宜的农田先行耕作,一段时间之后,土地的营养成分流失,农民们便将他们抛弃,寻找一块新的土地。农民们开垦新的土地,其手段过于残忍,为了提高效率,他们甚至一把火烧掉整个山头。耕地面积日益扩大,留给生态环境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

    试想一下,每一块农田的恢复时间都十分有限,而农业种植每一年都必须重新开始。农民们持续不断地开垦新的耕地,原来的耕地被不断破坏没有后续修复,它们逐渐变成荒地,沙漠化现象十分严重。一系列破坏环境的行为让黄土高原遭到了灭顶之灾,从枝繁叶茂到满目黄沙,几百年之后,黄土高原已经寸草不生。如今的黄土地荒漠化、生态脆弱等词语已经成为了黄土高原的代名词,然而人们可曾想过,百年之前,这里曾经是一片绿地,是满目繁盛。

    在大自然与人类的这场博弈中,人们总是如此霸道地极尽所能侵略,眼前的利益让他们成为了井底之蛙。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他们可曾想到后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黄土高原还是众人不愿意踏进的领地。微风吹过,扬起漫天沙尘,整个华北都笼罩在巨大的阴霾之下。没有植被覆盖,黄土高原呈现光秃秃的一片,毫无美观可言。暴雨过后,这里沟壑纵横,满目疮痍。黄河的水患问题自古困扰着中华民族,而那些满载着沙尘和泥土的水汇聚到黄河之中,河床抬高,地上悬河让农业、两岸人民都处于不确定的危机之中。

    黄沙、恶劣、荒漠,脆弱,彼时人们对黄土高原的形容词都是贬义的。长时间以来,中国人并不愿意提及黄土高原,其实并不是因为憎恨它,而是痛恨那个目光短浅的自己。历史已然远去,不经意之间,中国大踏步向前,黄土高原也发生了众多变化。”

    “黄土高原不是遍地黄沙吗?如今这又是什么地方?”苗茹兰又问徐家强。

    徐家强说:“你自己看,不用怀疑,这里就是曾经光秃秃的黄土高原,曾经就是整个中国的生态盆地,人们至今还能够看到黄土的影子,只是他们不再是大面积的触目惊心,而是隐藏在众多绿意之中的点缀。极目远眺,绿林遍地,这里好似世外桃源般,静谧、舒适、生机盎然。”

    “这漫山遍野的树林究竟从何而来?难道是人工种植的?”苗茹兰再问徐家强。

    徐家强说:“非也,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都有树存活,却并不是整齐划一的行道树,它们大小不一,高矮不同,看起来像是自然林。黄土高原依旧有着众多的水源,如今的水流也不再四处奔涌,它们安静地汇聚在河道周围,潺潺流水,空谷传响。河边草木茂盛,不时有着野花出现。”

    “没错,黄土高原重生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也呈现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生活在气候宜人地区的人民的生活相比,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只能称之为苟活。位于黄土高原上的村子只有唯一一条与山下相通的道路,这条山路崎岖异常,行路艰难。一人通过已经千难万险,大型货物以及商业运输如何能够实现?”苗茹兰说。

    “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依靠农业、放牧为生,然而因为长时间的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黄土高原的土壤十分贫瘠,普通的农作物根本无法生长。他们在贫瘠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玉米等等农作物,然而它们价格低廉。黄土高原的人民辛苦一年,却依旧收效甚微。

    这里是干旱重灾区,黄土高原上因为缺水而皴裂的土地曾经触目惊心。农业用水缺乏暂且放置一边,人们的生活用水也得不到彻底解决。为了找到一点干净的饮用水,黄土高原的人们需要攀越一个个山头,从深沟之中打捞仅有的水源。

    《平凡的世界》中曾经描写了黄土高原的人们的生活画面,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在那些远离交通线的深山老沟里,人们谈论山外的事,就如同山外的人议论国外的事一样新鲜。黄土高原的生活与世隔绝,辽阔的土地,形单影只。孤寂、封闭,这里的人们生活太过艰难。”徐家强说。

    “如今黄土高原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光景?”苗茹兰复又问徐家强。

    徐家强说:“疙瘩村村口的荒地上,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的光伏发电站十分显眼,它们整齐划一看起来颇为壮观。你不敢想象,这个村子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没有便捷的交通,没有可以依靠的资源,村民们没有脱贫致富的方法。

    如今的村子,天气晴朗是头等大事,村民们说只要有太阳,村子中就有收入。事实的确如此,有着光伏发电设备,村子的收入已经超过450万元,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阳光存折。每个参与到光伏发电站工程的村民们都是股东,他们可以在年底拿到分红,养活一家老小。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不再贫穷,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全新的生活。这里依靠山地葡萄实现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也为疙瘩村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疙瘩村的人民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村民走出黄土高原,走出山沟,搬进了楼房。曾经的贫困如今已经不见踪影,每个人都行走在小康之路上,意气风发。从消息闭塞到互联网加持,从山路崎岖到交通便利,从窑洞到楼房,从一贫如洗到脱贫摘帽。黄土高原发生了惊天巨变,唯一不变的,是独属于它的淳朴与初心。”

    人们感叹黄土高原上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黄土高原的巨变,未尝不是中国之变?一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古代人们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毁掉了一个黄土高原,子孙后代修复他却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其实早在十年之前,黄土高原上还是黄土遍地的场景,也就是说,中国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打造了一个生态传奇。

    去年,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突破60%。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的绿地面积增加了5%,而中国的绿地贡献比例在世界占比达到了25%。在中国贡献的众多绿地之中,黄土高原的植被又是最耀眼的存在。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唐宋初期的水平。这样的变化究竟源自何处?人们猜测,或许是黄土高原降水量的增加,为植被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然而根据科学专家的观测,近年来黄土高原的降水量并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化。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是人为干预的结果。

    曾经过度开垦农田的现象消失了,如今的山坡上种植着大量的树木;曾经的人们一把火将树林烧成灰烬,如今的人们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株新生的植株。村民们不再为了取暖滥砍滥伐,天然气等现代设备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生态的恢复与发展一直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黄土高原的生态改善只是中国众多脆弱地区的一个缩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中国在生态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国家交口称赞。

    长久以来,中国一直在实现贫困地区摘帽的道路上奋进,黄土高原地区人们生活的改善就是最好的证明。决胜全面小康,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掉队,全面脱贫是我党给中国人民的一个承诺,更是中国给世界的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无数的基层工作者夙兴夜寐,他们奋战在第一线,甚至为此牺牲了生命。为了这个目标,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生活幸福感与满意度日渐提高。身为中国人,无数人为之荣幸与自豪。生态文明迈上全新台阶,脱贫攻坚战胜利在望,黄土高原的巨变,便是中国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