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难得糊涂的爱 > 第220章

难得糊涂的爱 第220章

    阿茹娜非常喜欢这栋临水草原别墅,精致的三层别墅格外引人注目。别墅内宽敞的客厅里摆放着时尚气派的家具,舒适的卧室干净整洁,楼上视野开阔、楼下宽敞明亮。

    建筑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在布局、形体、以至取材上,特别注意同周围自然环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闲情逸致及田园诗意般的典雅风格。平面常做成十字型,以客厅为中心,把起居室、书房、餐室都围绕壁炉布置,卧室常放在楼上。室内空间尽量做到既分割又联成一片,并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净高。

    外部材料上质地以及深色的木框架和白色粉墙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以横线条为主的构图,舒展安定,既具有蒙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又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很适合于中国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仍旧保持了草原式住宅的特色,是与周围自然风景紧密结合的成功范例。。

    别墅供暖方面不用再烧煤取暖了,“煤改电”后开始使用电采暖,再也不用每天提炭、倒灰、打扫了。

    巴彦公司结合草畜平衡开始养殖起了优质品种畜,收到了很大经济效益。并把草场分成三个区域进行轮流放牧,这样草场也保护了。随着牧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牧民在草原上建起了精致的房屋,用上了先进的设备,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在党和政府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关怀下,广阔草原上牧民的生产生活日益发生变化,过起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徐如龙向阿茹娜家提亲,彩礼是10头牛、10匹马,10头骆驼、50多只山羊和100只绵羊,草原上寓意吉祥的草原五畜都全了。

    阿茹娜的那嘎齐阿哈(舅舅)布日古德向徐如龙讲了蒙古族的禁忌。

    布日古德对徐如龙说:“古列坚(女婿),日常生活禁忌是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那嘎其,内蒙古为什么不说蒙语?”徐如龙问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说:“内蒙古不说蒙语是因为内蒙古大部人都被汉化了,并且会说蒙语的人较少,如果经常说蒙语,会造成交流障碍,因此为了方便交流,大部分会说蒙语的人基本也不说蒙语。蒙古语属于蒙古语系,主要使用者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区、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联邦管区。

    蒙古国使用的蒙古语因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前苏联影响主要使用西里尔字母拼写,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语被视为蒙古语的方言,中国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还在使用传统蒙古文。”

    “原来是这样。”徐如龙说。

    “古列坚,你为什么要娶阿茹娜?”布日古德问徐如龙。

    徐如龙说:“因为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姑娘在歌舞方面都有一定的天赋,而且他们的性格非常开朗、豪爽,在教育子女方面,孩子不仅从小继承这方面的天赋,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而且在豪爽妈妈的引导下,性格也不会太差。而且,蒙古族姑娘都比较重感情,能包容。身体健康强壮,能包容自己的男人。蒙古族姑娘比内地女人强悍,身体素质好。

    蒙古姑娘直爽率真是她们的招牌。蒙古姑娘气质独佳,既热情豪放又温柔细腻。蒙古姑娘还很顾家,温柔贤惠内外兼修。在外是企业家、女老板,在内是好媳妇、好妈妈。蒙古姑娘漂亮的不止是容颜,英姿飒爽,多才多艺,这是咱蒙古姑娘的招牌。蒙古姑娘大多恋家。咱蒙古族的姑娘各个都是孝女,大多不愿离开家人奔走他乡。蒙古姑娘热情、浪漫、直率、心胸开阔、不拘小节、乐于助人、心地善良、性格活泼,尤其是那种女中豪杰式的大气和胆略,让这里的姑娘别有风情。

    蒙古姑娘的举止最自然,既不装腔作势也不呆板木讷。宽广的草原给了她们草原姑娘独有的坦荡大气。蒙古姑娘前卫时尚,注重内涵,敢爱敢恨,特别欣赏血性男儿。蒙古姑娘长相、气质、身高、穿着,都没得说的,待人处事更不用说,自己不吃亏,更不会让别人吃亏。

    她们热情奔放,无论对待朋友、老人、丈夫、孩子,都有一股没有穷尽的热情和力量。她们感情真挚,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没有半点水分。感情炽热得像一团火一样,爱得投入,却又无怨无悔。她们不懂人情世故,没有那些小心眼儿,不会算计,不计后果,就是这么的率真可爱!”

    “你可知道蒙古人婚嫁风俗?”布日古德又问徐如龙。

    徐如龙说:“不知道。”

    布日古德说:“蒙古订婚送礼多,如果蒙古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订婚前,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甜蜜、旺盛的白糖、茶叶、胶等物品,用一块白手巾包着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则可以进行。

    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块之类礼品求婚,一般要进行数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将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这件婚事便确定下来。当接近婚期,男方要给女方送一次礼,一般是煮整羊一只,还有酒、茶。哈达。女方对送礼者需要热情招待,双方祝酒,口颂吉祥语句,对歌庆贺。”

    “还有什么?”徐如龙问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说:“新郎受掰羊脖考验与娶亲路上巧争先。”

    “何为掰羊脖考验与娶亲路上巧争先?”徐如龙又问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说:“鄂尔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亲队伍到达新娘家后,总会被女方家当作上宾热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热闹,这时,男方祝颂人会悄悄地离开宴席领着新郎来到新娘的房间里。待他俩在客位上坐下以后,陪娘们就会端上来一个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并请新郎把羊脖子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大小。为了戏弄新郎,陪娘们早就将一根红柳棍或一根铁棍子巧妙地插进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点,他就会识破其中奥妙,取出柳棍或铁棍,很容易地将羊脖子掰断。有的新郎则不识其中秘密,因而费尽力气,弄得满头大汗,像狗咬乌龟一样,又着急,又羞愧。而陪娘们则趁机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怀恶意的语言挖苦,取笑新郎。被讥笑得满脸通红的新郎,此时恨不得脚底下突然有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洞。此为新郎受掰羊脖考验”

    布日古德又说:“娶亲路上巧争先是依照习俗,彼此都想抢先到家,男女双方互相追逐戏逗。有时,女方的送亲人抢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没法,只好下马拣帽,这样就耽误了时间。有时,聪明的男方也有办法,在离新郎家不远的地方设一桌酒席,款待送亲人,女方盛情难却,只好下马喝酒,男方趁机抢先到家。一路上这样纵马奔腾,你追我赶,气氛热烈,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最后呢?”徐如龙最后问布日古德。

    布日古德喝了一口奶茶笑着说:“娶亲的日子,由男方杀鸡占卜选定。当天,由女方父母与介绍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备酒肉招待。新娘到后与新郎一起握刀杀一只鸡,看鸡肝纹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则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杀一只,待杀到鸡肝出现吉象纹路为止。接着,新娘新郎举行喝酒仪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边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还共同招待介绍人和所有客人。然后双方客人以及来贺喜的亲戚朋友一起不断地饮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达旦。”

    布日古德给徐如龙讲解独特的婚俗,使徐如龙明白了一切。

    广袤无垠的大草原青翠欲滴,洁白的羊群在清澈的小溪边悠闲自得,乳白色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傍晚时分,草原上响起悠扬的马头琴声,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身着盛装欢聚在蒙古包里。

    新郎徐如龙及娶亲队伍到达新娘阿茹娜家,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席间,伴娘其其格端上了一个煮熟的羊颈骨,请徐如龙从中间掰断,以试新郎的力气。徐如龙折断羊颈骨后,与美丽的阿茹娜分享,象征两人的爱情如羊颈骨般紧紧相扣。

    蒙古族婚俗隆重而独特,起源于蒙古远古时代,形成于成吉思汗时期,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游牧民族特色。

    蒙古族婚俗要经过媒人说亲、相亲、订婚、聘礼、许婚筵、迎亲、送嫁、行见阿姑之礼等等较为繁复的程序。如果小伙子看上了哪家姑娘,要托媒人带着象征和谐、甜蜜的白糖、茶叶等物品,去姑娘家撮合,若女方收下白糖和茶叶,说明女方家同意这门婚事。随后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带着哈达、奶酒、糖果等礼品求婚,一般要求婚数次才能定婚。

    据《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巴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成吉思汗)到·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后来就有了“多求则贵,少求则贱。”的蒙古族谚语。求婚数次后,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方家“下定”。女方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对歌,相互庆贺,表示正式定亲。

    由于蒙古民族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相异之处。

    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是蒙古族婚俗的共同点。

    科尔沁地区有“借住姑娘”的习俗,即姑娘出嫁的日期选定后,其姑姑或舅舅等把姑娘接到家中暂住,并在那里做针线活儿;乌珠穆沁婚礼祝颂词一大特色是崇尚孝道、礼节、报恩;阿拉善地区有迎亲嫂子替母亲唱《嫁女歌》的习俗,表现了蒙古族能歌善舞的风格。

    察哈尔地区有“下订亲哈达”习俗,就是女方家请人把男方准备好的哈达送到各亲友家,以此表示女儿已定亲;在bLYq蒙古族居住的地方,媒人提亲,要喝“阿曼酒”、“巴嘎酒”,确定彩礼要喝“益和酒”,这些礼节别具一格。

    蒙古族婚礼中尤以鄂尔多斯婚礼最为精彩。具有700多年历史的鄂尔多斯婚礼,流传至今较完整保留着古老的传统习俗,有哈达订亲、佩弓娶亲、拦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卸羊脖子、分发出嫁、母亲祝福、抢帽子、圣火洗礼、跪拜公婆、掀开面纱、新娘敬茶,大小回门等一系列特定的仪式程序和内容。

    鄂尔多斯婚礼的娶亲队伍由新郎、伴郎等组成。新郎身背弓箭,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娶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新娘家要绕蒙古包一圈后才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娶亲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问娶亲的人很多问题,他们要对答如流,一直到新娘家满意,伴娘才撤去毛毡,请娶亲队伍进蒙古包。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母献上哈达,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亲朋好友欢歌畅饮,热闹极了。

    次日,新郎新娘骑马到新郎家后,要在蒙古包外环绕三圈。下马后,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穿过,接受火的洗礼。进蒙古包后,一对新人先向父母跪献哈达,然后与亲友相见,交换鼻烟壶,互赠礼品。婚宴开始,新郎手执铜壶,新娘双手端着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婚礼进入高潮,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要进行两三天。女方送亲者要留人陪新娘住1至3日。

    祝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一种传统体裁,产生于古代韵文。在蒙古族婚礼中,祝词和祝颂人十分重要。

    男方娶亲队伍中一定要有婚礼祝颂人,女方家也要邀请婚礼祝颂人参加婚宴。

    男方家的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女方家祝颂人乌兰开口问话:“你们是从哪里来的人?到哪里去?”

    男方的祝颂人乌力吉回答:“我们为办喜事而来。”

    双方祝颂人要展示自己的口才对颂,在婚礼祝词中也有对祝颂人和祝词重要作用的描绘,如新娘请来的是嫩河岸出名的宴歌手。新郎请来的是科尔沁扬声的祝词家。要对诗呀要对歌,要比箭呀要赛马。诗、箭、马输给咱,你休想把姑娘娶回家。

    蒙古族婚礼祝词贯穿于婚礼仪式的各个环节,并起着引导、推动婚礼向前发展的作用。婚礼祝颂人既要通晓民族历史和风俗习惯,在婚宴上能滚瓜烂熟地背诵成套传统的祝词,又要能触景生情,即兴成章,以他的睿智和机敏博得大家的喝彩。据说在草原牧区,能演唱百首民歌的歌手不乏其人,但找一个深孚众望的祝颂人却相对较难。一般来说,民间的婚礼祝颂人都会有成套传统祝词的手抄本作为在婚礼上祝颂的蓝本。

    祝词中有一则人类起源与婚姻起源神话,祝词中说道:“男婚女嫁从何起?古老的习俗留下。在那开天辟地创世造人的时候,两位先父先母结成儿女亲家。人类的长河便从这里发源,人类的大树便从这里萌芽……”

    祝词中还说道:“蒙古包的地上,牧人生了孩儿。儿女长大成人,背上弓箭娶亲,带上首饰出聘,支起火撑立户,扎起哈那顶门。”

    儿女成家立业是父母最高兴的事,也是草原上最快乐的事。

    有些婚礼祝词中还用了充满诗意的语言,如“在天神所居圣地,长着如意香檀一片舒愉,哪怕它初茎细长娇嫩,阳光滋润才枝叶挺拔葱绿,水土为源方扎下牢固根基。今日结亲姻眷相会,乃是前世修来的福气。苍穹离地虽然遥远,甘霖普降确是咫尺须臾。”

    出嫁对女儿来说意味着与父母离别。婚礼祝词中将女子出嫁与男子入伍出征相提并论,认为这是无论男女都要经历的分离的时刻,从而减轻新娘的悲伤。

    如“你若是个男儿呦,该当佩剑去参加军伍;你是个佩戴镯环的人,设婚宴把你嫁出。你若是个男儿呦,让你背弓箭踏上征途,你是个配戴珠坠的人,设婚宴把你嫁出。”

    婚姻生活对新郎新娘来说是陌生的,婚礼中也有夫妻如何相处的祝词。求名问庚环节的祝词“哈特刀赞”将新郎新娘比作哈特刀和磨刀石。比如“钢锋硬啊磨石软,刃和磨石有姻缘;钢刀不磨无光彩,刀石相伴过百年”。

    有些祝词告诉新郎和新娘要在婚后的生活中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磨石平啊刀尖尖,刀尖顶立太艰难,三天五日要顶嘴呦,男人脸面无光颜。五天六天吵起架呀,女人脸上无光颜。”

    婚礼祝词中也有对双方亲家的嘱托:“女婿若对姑娘不好呀,亲家你去说理;那琴音还能使羊落泪,何况你是说话的人。姑娘若对女婿不好呦,岳母你是说理的人,那琴音还能使驼落泪,岳母呀,何况你是个好心的人。婆婆若对儿媳不好呀,公公就是说理的人。琴声还能使羊落泪,公公呀,何况你是个懂事的人。姑娘若对婆婆不敬呀,娘家爹就是说理的人。那琴声还能使驼落泪,何况女儿的爸爸是戴帽穿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