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封嫔半月封妃,独享无上恩宠 第736章 康熙与俪珠两心相许
俪珠闻言,又是欢喜,又是隐隐有些担忧:“原本先前三郎对我家人的加封就已经超规格了,比普通皇后的家人更加特殊,如今再来一次,后世的帝王若是与正宫皇后夫妻情深,恐怕难免要人人效仿,到时候就会屡次打破异姓功臣不得封王的规矩,这可不好。”
“异姓功臣不得封王,早就已经在先帝时期被打破了!三藩不都是异姓功臣封得王爵吗?至于你的祖父和阿玛,虽然他们被追封为了亲王和郡王,但本质上只是追封而已,没有在生前受封,其实就不影响什么。”
康熙不以为意,安慰道:“纵然你兄长继承了爵位,按规矩也得降爵承袭,也不过是个贝勒之位,没过两代就重新成为公爵了,到时再世袭罔替,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至于后世的帝王效仿,这也无妨!后世的帝王都是咱们的孩子,若是咱们的子嗣真有喜欢的女子,赏赐外家一个王位也很合情合理!况且为夫对你娘家的加封也并非是前无古人,比如李唐时期的唐高宗李治,就将武则天的生父逐步追封为了亲王,朕也不过是效仿前人而已。”
俪珠心中喜滋滋的,比吃了蜜还甜:“你都有了这么多理由,那我还操心什么?我只管做我的甩手掌柜便是了,反正你都会替我安排好的。”
“咱们是夫妻,朕的阿玛祖父与你的阿玛祖父有什么区别?同样的道理,你的阿玛祖父与朕的阿玛祖父又有什么区别?朕大肆加封他们,虽然不合规矩,但朕偏要为你破例!朕不想让你受委屈!”
康熙直言不讳:“而且咱们终究是要生儿育女的,咱们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是要取代现任储君的位置的,你的身份越高,到时候咱们孩子的路才能越顺畅。”
俪珠满含深情:“感激的话我不多说了,三郎,我只说一句,你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我别无长物,但我也有一颗真心愿意捧给你。”
曾经的她,不曾想过自己会爱上康熙。
但是,面对康熙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她终究还是心动了。
康熙怜爱地将俪珠拥入怀中:“真心换真心!能得爱妻这句话,就算是将爱妻的祖父阿玛追封为帝王,为夫都不亏!”
他从前何尝不知道他对俪珠如果有十分爱意,俪珠对他顶多只有三分爱意。
但他就是想要以自己的行动打动俪珠,他知道,他终有一天会做到的。
而如今,他果然做到了。
俪珠娇嗔道:“别说这些浑话了!帝王的名号哪里是能随便追封的?”
“帝王不能随便追封,但为夫也帮你外公平反了,他本来靠着赫赫战功成为了亲王,甚至还曾经与多尔衮一起辅佐先帝处理朝政,但最后多尔衮薨逝,先帝秋后算账,你外祖牵连到了多尔衮之事,才被革除了王爵,真论起来,其实他没有犯什么错,只不过是有些倒霉而已。”
康熙直白地表达着他的爱意:“如今为夫替你外公拨乱反正,复他亲王爵位,你的祖父、外祖父和曾外祖父都是亲王,论起血脉尊贵程度,后宫你便是第一人!论起地位尊贵程度,你也是后宫第一人!论其受宠程度,你还是后宫第一人!从此之后,大清在没有任何一个女子可以威胁到你的地位。”
可以说,康熙做了这些之后,就算有一天康熙对俪珠厌弃了,俪珠的地位也不会受到动摇。
退一万步说,哪怕他动了废后的心思,他也很难废掉如今的俪珠。
这是康熙亲手为俪珠上得保险,给予了俪珠最大的保障。
俪珠又怎能不感动?
“此生能与三郎相遇,乃是我最大的福分。”
“为夫亦是如此!能遇到珠珠,为夫此生才算是圆满了。”
二人情不自禁,亲热了一番。
片刻之后,才相互整理了一番衣衫,将苦等在外的李母等人请了进来。
李母与景禄媳妇还有纯婉郡主躬身行礼:“臣妇参见皇上,皇上万福金安!参见皇后娘娘,娘娘凤体金安!”
康熙抬手虚扶:“岳母不必多礼!”
俪珠满面笑容:“两位嫂嫂也不必多礼。”
李母三人十分恭敬得体:“叩谢皇上恩典!叩谢皇后娘娘恩典!”
俪珠一个眼神,就有宫女搬来了三把椅子:“额娘和两位嫂嫂请坐吧!”
三人再次一礼,而后方才落座:“谢娘娘赐坐。”
俪珠开门见山:“额娘有什么话就说吧!这里没有外人。”
“臣妇此次入宫觐见,一是向皇上谢恩,二是向娘娘道贺!李家不过是个破落户罢了,却德蒙皇上多次提拔,如今臣妇的的公爹竟被追封为亲王,臣妇的丈夫竟被追封为郡王,臣妇的女儿成了中宫皇后,儿子成为了双公爵,这一切都是皇上的恩典,臣妇感激不尽!”
李母可谓是感激涕零:“更别说皇上还替臣妇的阿玛平反,复他亲王之位,这更是无与伦比的隆恩,臣妇万死也难报皇上的大恩大德!”
说着,李母就直接在景禄媳妇和纯婉郡主的搀扶之下,要对康熙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康熙一个健步上前,亲手将李母扶了起来:“岳母何必如此见外?朕与爱妻乃是天作地设的一对神仙眷侣,爱妻对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朕自然不会让爱妻的家世落于人后!岳母不必觉得惶恐,只要朕活着一日,朕就会保李家一日富贵!纵然朕不在了,朕与爱妻的子女,依旧会保李家至少百年的富贵。”
李母闻言,心中再次一震,又想跪下谢恩:“皇上天恩浩荡!李家上下感恩不尽,愧不敢当!”
“都是一家人,无需多礼。”
“皇上乃是千古圣君!李家上下必为皇上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之后康熙和俪珠安抚了李母好一会儿,又赐给了李家许多的金银珠宝,李母再三谢恩过后方才带着景禄媳妇和纯婉郡主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她们现在还不能就此返回李家,还得去给太后谢恩,而后顺势参加今日晚上的大宴。
“异姓功臣不得封王,早就已经在先帝时期被打破了!三藩不都是异姓功臣封得王爵吗?至于你的祖父和阿玛,虽然他们被追封为了亲王和郡王,但本质上只是追封而已,没有在生前受封,其实就不影响什么。”
康熙不以为意,安慰道:“纵然你兄长继承了爵位,按规矩也得降爵承袭,也不过是个贝勒之位,没过两代就重新成为公爵了,到时再世袭罔替,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至于后世的帝王效仿,这也无妨!后世的帝王都是咱们的孩子,若是咱们的子嗣真有喜欢的女子,赏赐外家一个王位也很合情合理!况且为夫对你娘家的加封也并非是前无古人,比如李唐时期的唐高宗李治,就将武则天的生父逐步追封为了亲王,朕也不过是效仿前人而已。”
俪珠心中喜滋滋的,比吃了蜜还甜:“你都有了这么多理由,那我还操心什么?我只管做我的甩手掌柜便是了,反正你都会替我安排好的。”
“咱们是夫妻,朕的阿玛祖父与你的阿玛祖父有什么区别?同样的道理,你的阿玛祖父与朕的阿玛祖父又有什么区别?朕大肆加封他们,虽然不合规矩,但朕偏要为你破例!朕不想让你受委屈!”
康熙直言不讳:“而且咱们终究是要生儿育女的,咱们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是要取代现任储君的位置的,你的身份越高,到时候咱们孩子的路才能越顺畅。”
俪珠满含深情:“感激的话我不多说了,三郎,我只说一句,你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我别无长物,但我也有一颗真心愿意捧给你。”
曾经的她,不曾想过自己会爱上康熙。
但是,面对康熙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她终究还是心动了。
康熙怜爱地将俪珠拥入怀中:“真心换真心!能得爱妻这句话,就算是将爱妻的祖父阿玛追封为帝王,为夫都不亏!”
他从前何尝不知道他对俪珠如果有十分爱意,俪珠对他顶多只有三分爱意。
但他就是想要以自己的行动打动俪珠,他知道,他终有一天会做到的。
而如今,他果然做到了。
俪珠娇嗔道:“别说这些浑话了!帝王的名号哪里是能随便追封的?”
“帝王不能随便追封,但为夫也帮你外公平反了,他本来靠着赫赫战功成为了亲王,甚至还曾经与多尔衮一起辅佐先帝处理朝政,但最后多尔衮薨逝,先帝秋后算账,你外祖牵连到了多尔衮之事,才被革除了王爵,真论起来,其实他没有犯什么错,只不过是有些倒霉而已。”
康熙直白地表达着他的爱意:“如今为夫替你外公拨乱反正,复他亲王爵位,你的祖父、外祖父和曾外祖父都是亲王,论起血脉尊贵程度,后宫你便是第一人!论起地位尊贵程度,你也是后宫第一人!论其受宠程度,你还是后宫第一人!从此之后,大清在没有任何一个女子可以威胁到你的地位。”
可以说,康熙做了这些之后,就算有一天康熙对俪珠厌弃了,俪珠的地位也不会受到动摇。
退一万步说,哪怕他动了废后的心思,他也很难废掉如今的俪珠。
这是康熙亲手为俪珠上得保险,给予了俪珠最大的保障。
俪珠又怎能不感动?
“此生能与三郎相遇,乃是我最大的福分。”
“为夫亦是如此!能遇到珠珠,为夫此生才算是圆满了。”
二人情不自禁,亲热了一番。
片刻之后,才相互整理了一番衣衫,将苦等在外的李母等人请了进来。
李母与景禄媳妇还有纯婉郡主躬身行礼:“臣妇参见皇上,皇上万福金安!参见皇后娘娘,娘娘凤体金安!”
康熙抬手虚扶:“岳母不必多礼!”
俪珠满面笑容:“两位嫂嫂也不必多礼。”
李母三人十分恭敬得体:“叩谢皇上恩典!叩谢皇后娘娘恩典!”
俪珠一个眼神,就有宫女搬来了三把椅子:“额娘和两位嫂嫂请坐吧!”
三人再次一礼,而后方才落座:“谢娘娘赐坐。”
俪珠开门见山:“额娘有什么话就说吧!这里没有外人。”
“臣妇此次入宫觐见,一是向皇上谢恩,二是向娘娘道贺!李家不过是个破落户罢了,却德蒙皇上多次提拔,如今臣妇的的公爹竟被追封为亲王,臣妇的丈夫竟被追封为郡王,臣妇的女儿成了中宫皇后,儿子成为了双公爵,这一切都是皇上的恩典,臣妇感激不尽!”
李母可谓是感激涕零:“更别说皇上还替臣妇的阿玛平反,复他亲王之位,这更是无与伦比的隆恩,臣妇万死也难报皇上的大恩大德!”
说着,李母就直接在景禄媳妇和纯婉郡主的搀扶之下,要对康熙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康熙一个健步上前,亲手将李母扶了起来:“岳母何必如此见外?朕与爱妻乃是天作地设的一对神仙眷侣,爱妻对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朕自然不会让爱妻的家世落于人后!岳母不必觉得惶恐,只要朕活着一日,朕就会保李家一日富贵!纵然朕不在了,朕与爱妻的子女,依旧会保李家至少百年的富贵。”
李母闻言,心中再次一震,又想跪下谢恩:“皇上天恩浩荡!李家上下感恩不尽,愧不敢当!”
“都是一家人,无需多礼。”
“皇上乃是千古圣君!李家上下必为皇上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之后康熙和俪珠安抚了李母好一会儿,又赐给了李家许多的金银珠宝,李母再三谢恩过后方才带着景禄媳妇和纯婉郡主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她们现在还不能就此返回李家,还得去给太后谢恩,而后顺势参加今日晚上的大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