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 第198章 父与子(4k)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第198章 父与子(4k)

    第198章 父与子(4k)

    日本毕竟不比漠北、云南等地,它孤悬海外,并不与大明接壤。

    想要征讨的话,不仅要搞大量的战船,而且还要重新训练水师。

    在登陆战之前,主力部队都需要水师。

    “父皇,不如先让兵部和户部,给一个方案和大概预算吧。经过税制改革后,如今赋税也上来了,如果不是很多的话,等今年夏税收上来就有了。”朱标开口道。

    毕竟如今税收比起以往翻了一番还要多,等到今年夏税上来可是一笔超级可观的巨款。

    朱元璋想了想,目前来说确实只能这么做。

    当即一道旨意下来,分别送往兵部和户部。

    兵部尚书单安仁接到朱元璋的旨意后,虽然对于皇上突然重视水师一事感到奇怪。

    可既然是皇上的旨意,单安仁当即吩咐手底下的官吏开始统计大明水师的如今所剩的家底。

    至于朱元璋旨意中提到的制造5000艘战船一事,单安仁心中是真的没谱。

    能够坐到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单安仁当然不是那种什么都不懂的草包。

    非但不是草包,如今六十七岁的单安仁履历可以说是精彩丰富至极,历经两朝,各个职务都做过。

    可制造战船这件事,是真的不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不仅他没有,如今整个兵部都找不出几个。

    大明整支水师部队都是捡别人的,根本没有太多的相关造船经验。

    这多年,就连普通的战船也几乎没有造过,更不用提这种跨海的宝船了。这种情况要一直等到永乐帝,才改变。

    当年群雄逐鹿,朱元璋决定渡江谋取南京,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而攻取南京必经采石,欲渡长江,却困于水师舟船不济。

    这时候俞廷玉父子和廖永安弟兄带着巢湖水师直接投靠朱元璋。

    老朱等于是直接捡了一个现成的巢湖水师,从此老朱便有了这个时代前三强大的水师舰队。

    靠着巢湖水师,朱元璋很快拿下南京。

    之后分别在太湖和鄱阳湖,与这个时代另外两支前三强的水师舰队决战。

    尤其是鄱阳湖一战,巢湖水师以少胜多,全歼了号称最强的陈友谅的鄱阳水师,之后挥师东进,灭了张士诚,最后彻底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统一了南方,建立了明朝最初的根基。

    平定了张士诚和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的这支水师部队,可以说已经是当今世上最强大的水师舰队。

    只可惜,巢湖水师的领军人物俞廷玉父子和廖永安弟兄都已战死。

    如今的大明水师的船只,基本上都是直接捡的现成的,是打赢鄱阳湖和太湖两场水战后缴获的战利品。

    户部尚书吕昶在接到老朱的圣旨,以及兵部送来的宝船用工用料情况后,加班加点,连夜算出了制造一艘宝船所需要的成本。

    1500两!

    这还是没算上各式武器装备。

    一艘宝船按2000两白银计算,5000艘战船,就需要整整1千万两白银。

    在税制改革前,朝廷之前一整年的税收满打满算,最多也就只有这个数,这还是要将那些丝绢、布匹、瓷器全都折合成白银算上的结果。

    太和殿。

    吕昶跪在地上,身子有些颤抖道:“陛下,不是推诿,户部是真的拿不出这么多钱。除非陛下让宝钞提举司继续加印宝钞。”

    别看如今大明虽然税收高了,可开支比起之前同样大大提高,一年下来根本存不下来什么钱,反而还因为越来越大的摊子,甚至变得比以前还要拮据。

    “加印宝钞一事,休要再提了。”朱元璋沉声道。

    如今在知道宝钞泛滥的后果,会动摇国本,朱元璋又怎么可能继续做这饮鸩止渴的事情。

    而且如果真要出征日本的话,所需的花费可远远不止这1000万两白银。

    水师日常的训练,多出这么多战船,水师必然要扩编,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之后战船一旦开拔,各类给养,同样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费用起码得准备2500万两以上。

    朱标眼见着朱元璋整日皱着眉头,知道是为钱的事情烦恼。

    提出停止发行大明宝钞的人是他,那么眼下的困难自然也只能是有他去解决。

    没法子,只能再去一趟扬州,看看杨宪有没有办法了。

    朱标是真的把杨宪看成了无所不能的圣人了。

    在得知来意后,杨宪沉吟了片刻后,开口道:“想要在最短时间内筹到造船的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行国债。”

    “国债?”朱标疑惑道。

    又是一个没有听过的新名词。

    杨宪开口解释道:“简单的来讲,就是以朝廷的名义跟人借钱。”

    朝廷,跟人借钱?!

    朱标怀疑自己的耳朵有没有听错,又是问了一遍,在得到杨宪肯定的回复后,脸上露出迟疑的神色,开口问道:“杨卿,这样做会不会有些不好。”

    杨宪看着朱标,开口笑道:“殿下是担心这样一来朝廷会失了颜面?”

    朱标点了点头。

    杨宪接着开口问道:“殿下,你觉得朝廷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百姓们日子过得更好吗?”

    “那是自然。”朱标没有丝毫迟疑,直接回答道。

    下一刻,朱标忽然想到了什么,抬起头看着杨宪,郑重行了一个师生礼。

    他已经听出了杨宪想要告诉他的道理。

    是啊,既然如此,别人怎么看朝廷重要吗,只要百姓们过得好不就可以了吗。

    究竟是朝廷所谓的脸面重要,还是百姓们切切实实的生活更加重要。

    这个问题,对于朱标来说,很好选择。

    对于这个能够讲出“让百官哭,总好过让百姓苦”的千古第一太子来说,百姓始终是在首位。

    既然是借钱,那么自然是向有钱人借。

    在大明谁最有钱,自然是那些商人,那些朱元璋最看不起的商人。

    朱标开口问道:“杨卿,是打算让朝廷宪那些商人借吗?”

    然而这样一来,在朱标看来,又衍生出了新的问题。

    “杨卿,万一将来这些借钱给朝廷的商人们,借着这件事,有恃无恐,该怎么办?”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以如今的税收情况,自然能够还上,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可万一,我说万一,出了什么变故,导致很长一段时间都还不上怎么办。”

    听了朱标的话,杨宪笑了。

    “殿下是担心这些商人会以此要挟朝廷,甚至乱政?”

    “有人敢伸这个手,直接砍了就是了。生意是生意,政治是政治。而且在他们借钱给朝廷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已经与朝廷绑在一起了,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巴不得朝廷越来越好,更加不会作妖。”

    “况且这世上哪有这么不知死活的商人,买朝廷国债,而且是如今国力蒸蒸日上的大明国债,可以说是一件包赚不赔的买卖。这样的好事,如果还有人不想体面的话,咱就只能帮他们体面了。”

    听了杨宪的解释,朱标终于放下了心。

    他开口笑道:“杨卿既然这么说了,那么一定是已经有合适的对象了。”

    杨宪开口道:“确实是有一个人,这个人想必殿下也听过。”

    “谁?”

    “沈万三!”

    沈万三确实是最佳的选择。

    第一,沈万三有钱。如果说在大明洪武年间,有一户人家比老朱家还有钱,那必然便是沈家。就拿最近琉璃生意来说,江南沈家就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以后,还要多出一个杨家。

    第二,沈万三懂事。杨宪与沈万三打过交道,知道他是一个极其懂分寸的老人。大家都体面,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明记商行,如果砸锅卖铁的话,也能凑出个五六百万两白银。

    要是再加上扬州银库的钱,倒是也能补上造船这个窟窿。

    只是这些钱,杨宪都还有用。

    而这笔钱借给朝廷,短期之内,朝廷方面显然是不会还的。

    因此还是苦一苦狗大户沈万三吧。

    事实上,这对于沈万三来说还是一件好事。

    借了这笔钱给朝廷后,他反而会更加安心一些。

    朱标回京后,劝说朱元璋成功。

    然后直接让人给身处苏州的沈万三下了旨意,要其上京进宫面圣。

    像借钱这种事,自然不会在旨意里写明白。

    因此在接到这份圣旨后,整个沈家都被恐慌所笼罩。

    要知道在元末群雄割鹿时,他们沈家是曾经资助过朱元璋的死对头,当时沈万三也没有办法。

    军阀混战时期,像他这样的大商人,就是一块大肥肉。

    他为了保全沈家,只能选择花钱。

    可无论如何,资助了张士诚是事实。因此在朱元璋取得天下,大民建国后,他们沈家就变得格外低调。

    没曾想到还是被盯上了。

    沈家大堂上。

    沈茂开口问道:“父亲,现在该怎么办?”

    不仅是沈茂,大堂上所有人都转头看向坐在主座上,那个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人正是沈万三。

    沈万三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以及那些侄子、外甥们,看着他们脸上那连藏都藏不住的惊恐神情。

    心里有些失望。

    这么多年还是如此。

    沈万三早早放权,就是为了培养这些沈家的后辈子侄。

    可如今看来,终究还是没能成材。

    沈万三心中轻叹了一口气。

    一个人行不行,只有在遇到事了才能看出来。

    每逢大事要有静气,如今事情都还没确定,这些人就已经慌成这样,能有什么出息。

    平日里对那些下人、长工,颐指气使。

    等事情真正落到自己头上了,却是畏畏缩缩,六神无主。

    大堂下。

    一些沈家人甚至已经开始低声商量,如何变卖资产,隐姓埋名,逃亡了。

    “都给我静一静!”沈万三用手中的拐杖用力杵了杵地面,开口道。

    声音不大。

    可当沈万三开口后,整个沈家大堂立马安静了下来。

    沈万三毕竟是如今这个庞大的沈家商业帝国的开创者,手中握着族中大权数十年,积威甚重,虽然现在已经白发苍苍,半截入土,可在族里仍旧是说一不二。

    “我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什么,也知道你们在害怕什么。”沈万三的视线从堂下所有沈家子弟身上一一扫过,接着开口道。“这次赴京面圣,我会亲自前往。”

    “沈家一切事物照常,如果有人选择在这个节骨眼,做什么小动作的话,就不要怪我不念亲情了。”

    “是,父亲!”

    “是,东家!”

    大会过后。

    其余沈家骨干,都一一退去,去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沈万三只留下了三个儿子。

    大儿子沈茂心里像是下了什么决心,开口道:“父亲,我是大房,如今名义上也是我在管理沈家。这次进京面圣,理应由我去。”

    沈茂在说完这番话后,小心看了看沈万三,见其面沉如水,不显喜怒,不由心中一紧,不知道自己的父亲究竟在想什么。

    身旁沈茂的另外两个弟弟,也想说着同样的话,可他们比之沈茂都还要不如。

    话到嘴边,却是说不出口。

    只能死死盯着自己的兄长。

    二儿子沈旺开口道:“父亲,这个京城咱不能去,去了就等于是羊入虎口了,到时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沈家就完了。”

    一旁的小儿子沈荣也跟着开腔道:“父亲,要不先让人进京打听清楚究竟是什么事情。这些年,我们也没少给京城里的那些侯爷送钱,这个时候正是用他们的时候。”

    沈万三将自己三个儿子的表情一一看在眼里,沈茂心里想什么,他是一清二楚。

    就这点小心思,也配在他面前耍。

    沈茂比他两个弟弟强的地方,就强在比起沈旺他们,沈茂更加了解他的这个父亲。

    沈茂知道,沈万三是绝对不会答应由他自己替代他上京的。

    从最初开始就是这样,沈万三一直是将整个沈家,整个沈记商行扛在肩上走。有任何风险,他几乎都是走在最前面。

    因此在沈旺他们看来,需要付出生命危险的事情,在沈茂看来却没有任何风险可言。

    只要口头说说就能博取父亲的好感,完全属于惠而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