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北鹿 第八十七章 为钱所困
张宁从未想过财政上的捉襟见肘会来得如此汹涌猛烈。
北疆诸镇向来是一面依靠朝廷所拨粮饷,一面大规模开垦田地并进行小规模的手工业维持运转的。
然则在疲敝的数十年来,朝廷拨响已是在事实上停滞多时,诸镇平日里尚可勉强自给自足,一旦遇上兵事立马就会暴露出内里虚弱不堪的一面。哪怕是对此早有准备又逐步推动了多项改革举措,可如今的怀荒御夷二镇仍是难以支撑其庞大的开销。
对此张宁亦是有些无可奈何。
本以为扫除境内多支叛军后能有所收获,岂料这些散部流民都是苦哈哈,又是起事之初就被镇军毫不留情的迅速镇压,根本就没来得及有所攻掠!
因而眼下一谈及拔擢升迁军政两途吏员将校之时,身为从事史的吴之甫便当仁不让地挺身而出。
张宁连忙叫道:“之甫之甫,你莫要如此!本将心里晓得其中厉害!”
这老头初时一副谨小慎微的模样,被原户曹从事褚行压得缩成一团任其拿捏。而今随着怀荒军府的不断壮大,吴之甫却也发生了不小改变,此刻就宛如一个倔强的小老头非得要张宁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答复才愿作罢。
“下官素知将主胸怀壮志,此等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之举我等无不追从,但既是征伐叛军行剜疮祛毒之事怎能竭泽而渔!
况且频年以来多有征发,民不堪命动致流离,固本之策徭役微甄是一,垦田增辟是二,散财于民是三。倘若府库空虚,但有紧急何以应之?介时必定人心慌乱,再难安定!”
吴之甫出列开口神色郑重,他本就是军府老人资历深厚更添张宁器重任从事史,俨然是以怀荒军府第一人的身份处理着本镇事务。见他如此开口,莫说是众人都自觉起身,就连一言九鼎的张宁也不能等闲似之。
只是其话语中所含带的几分无所顾忌却是令众人微微色变,皆是暗道他怎敢如此?
厅中除了莫敬一,吴之甫,王彬等人外还有数人,这些人都是近些日子在军政两途展露头角的非凡之辈,被特许参与军府议事中。
对其而言掌控两镇,毫不留情镇压叛逆,斩杀与外族勾连的本地豪强的张宁可谓是一等一的强势人物,再想起他出身洛阳张氏的显赫身份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多喘一下!
哪想到这个平日里看似庸老的吴之甫会有如此谏言的一面!
张宁将众人神情尽收眼底倒不觉得有丝毫恼怒,吴之甫的顾虑自己当然明白!同时更清楚这个老头是在穷苦的军镇里待了数十年,当真是怕了一着不慎又回到当初民不聊生的日子中。
他当即道:“从事史多虑了!本将已是有了法子!”
此言一出众人立时投来目光,惊讶疑惑皆有之。只见张宁站起身来走到舆图前,手指朝着一处重重落下:“想要解去两镇燃眉之急,法子就在此地!”
众人寻之望去不禁脱口而出:“漠南盐池?!”
放眼华夏历朝历代盐从来都是统治王朝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元魏亦是不例外,其中又有盐池盐和海盐之分。
元魏境内池盐产地主要有三:一是漠南盐池,所产盐很有特色,颗粒大,色呈青白,一名青盐,又名戎盐。二是凉城盐池,该地面积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产量颇丰。三是河东盐池,有大小两个,大池面积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池水紫色澄停,浑而不流。
其中河东盐池取池水晒干便成食盐,味道纯正。池水不涸不溢,所谓朝取夕复,终无减损。
在大池西面又有一小池名“女盐泽”,小池面积也不小,东西长二十五里南北宽二十里,盐质略逊于大池。
元魏一朝河东盐池名头最大,乃是产量最大质量最高的食盐产地,历代君主皆会派遣心腹前往主持生产。
相比之下海盐的生产规模此刻还并不大,据张宁所知需得等待高欢与宇文泰分裂元魏时才会重视起海盐的开采。从史书上可见介时东魏会在沧州、瀛州、幽州、青州四州沿海地区均设有盐灶,傍海煮盐。
其中沧州就设有盐灶1480个,瀛州设有452个,幽州共设有180个,青州共设有546个,此外邯郸又设4个,盐灶总共为2666个,每年共产盐二十万九千七百二斛四升。
当然眼下虽仍是以池盐为主,又以河东盐池为重,但设在北疆的漠南盐池还是一处放眼元魏全境都赫赫有名的盐产地。
元魏朝廷在此设有监司,派有盐官监督生产和收税,并有军队驻扎保护。此地税利极大,若将盐税折合成绢可有十五万匹之多,比起冀州这样屈指可数的大州一年的租调也不遑多让。
“将军,漠南盐池其利虽重可朝廷专设与盐司,若我等贸然插手未免……”
一名青衣男子斟酌着开口道。
这是个面容清秀的汉人,周身弥漫着一股令人侧目的儒生气质。
他名叫郑经平,是御夷镇中有名的青年才俊,与率先投效张宁的陈氏更有姻亲,因而被引入军府效力任从事。
郑经平这话说得很是委婉,众人都听得出话中含义是在告诉张宁以己方目前的情况还是莫要打漠南盐池的主意。
张宁笑着摆手:“我说的自然不是官盐!”
开什么玩笑!
北疆各地叛乱起义虽是如火如荼,但元魏朝廷仍是犹如庞然大物实力具在,更何况新的平叛大军即将到来此时染指官盐简直早死!但若是私营则全然不同!
他当即解释道:“我曾听闻各地盐户不入民籍,在盐池劳作外还常供州郡为兵,子孙见丁从役,受剥削极重,因而近来十数年逃散不断。其中大多沦为流民,或冻死道野或落草为寇,还有少部分则依附诸部豪强从事私营。
自各地叛乱兴起道路隔绝,朝廷经制之师四处奔走平叛,混乱之下却是给了这些形如硕鼠之辈机会,所作所为愈发狂妄甚至蓄意勾连叛贼,欲要染指我镇!
身为朝廷任命之镇都大将,本将自然不能姑息!因而便派军剿之,介时上报朝廷岂非大功一件?”
北疆诸镇向来是一面依靠朝廷所拨粮饷,一面大规模开垦田地并进行小规模的手工业维持运转的。
然则在疲敝的数十年来,朝廷拨响已是在事实上停滞多时,诸镇平日里尚可勉强自给自足,一旦遇上兵事立马就会暴露出内里虚弱不堪的一面。哪怕是对此早有准备又逐步推动了多项改革举措,可如今的怀荒御夷二镇仍是难以支撑其庞大的开销。
对此张宁亦是有些无可奈何。
本以为扫除境内多支叛军后能有所收获,岂料这些散部流民都是苦哈哈,又是起事之初就被镇军毫不留情的迅速镇压,根本就没来得及有所攻掠!
因而眼下一谈及拔擢升迁军政两途吏员将校之时,身为从事史的吴之甫便当仁不让地挺身而出。
张宁连忙叫道:“之甫之甫,你莫要如此!本将心里晓得其中厉害!”
这老头初时一副谨小慎微的模样,被原户曹从事褚行压得缩成一团任其拿捏。而今随着怀荒军府的不断壮大,吴之甫却也发生了不小改变,此刻就宛如一个倔强的小老头非得要张宁给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答复才愿作罢。
“下官素知将主胸怀壮志,此等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之举我等无不追从,但既是征伐叛军行剜疮祛毒之事怎能竭泽而渔!
况且频年以来多有征发,民不堪命动致流离,固本之策徭役微甄是一,垦田增辟是二,散财于民是三。倘若府库空虚,但有紧急何以应之?介时必定人心慌乱,再难安定!”
吴之甫出列开口神色郑重,他本就是军府老人资历深厚更添张宁器重任从事史,俨然是以怀荒军府第一人的身份处理着本镇事务。见他如此开口,莫说是众人都自觉起身,就连一言九鼎的张宁也不能等闲似之。
只是其话语中所含带的几分无所顾忌却是令众人微微色变,皆是暗道他怎敢如此?
厅中除了莫敬一,吴之甫,王彬等人外还有数人,这些人都是近些日子在军政两途展露头角的非凡之辈,被特许参与军府议事中。
对其而言掌控两镇,毫不留情镇压叛逆,斩杀与外族勾连的本地豪强的张宁可谓是一等一的强势人物,再想起他出身洛阳张氏的显赫身份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多喘一下!
哪想到这个平日里看似庸老的吴之甫会有如此谏言的一面!
张宁将众人神情尽收眼底倒不觉得有丝毫恼怒,吴之甫的顾虑自己当然明白!同时更清楚这个老头是在穷苦的军镇里待了数十年,当真是怕了一着不慎又回到当初民不聊生的日子中。
他当即道:“从事史多虑了!本将已是有了法子!”
此言一出众人立时投来目光,惊讶疑惑皆有之。只见张宁站起身来走到舆图前,手指朝着一处重重落下:“想要解去两镇燃眉之急,法子就在此地!”
众人寻之望去不禁脱口而出:“漠南盐池?!”
放眼华夏历朝历代盐从来都是统治王朝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元魏亦是不例外,其中又有盐池盐和海盐之分。
元魏境内池盐产地主要有三:一是漠南盐池,所产盐很有特色,颗粒大,色呈青白,一名青盐,又名戎盐。二是凉城盐池,该地面积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里,产量颇丰。三是河东盐池,有大小两个,大池面积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池水紫色澄停,浑而不流。
其中河东盐池取池水晒干便成食盐,味道纯正。池水不涸不溢,所谓朝取夕复,终无减损。
在大池西面又有一小池名“女盐泽”,小池面积也不小,东西长二十五里南北宽二十里,盐质略逊于大池。
元魏一朝河东盐池名头最大,乃是产量最大质量最高的食盐产地,历代君主皆会派遣心腹前往主持生产。
相比之下海盐的生产规模此刻还并不大,据张宁所知需得等待高欢与宇文泰分裂元魏时才会重视起海盐的开采。从史书上可见介时东魏会在沧州、瀛州、幽州、青州四州沿海地区均设有盐灶,傍海煮盐。
其中沧州就设有盐灶1480个,瀛州设有452个,幽州共设有180个,青州共设有546个,此外邯郸又设4个,盐灶总共为2666个,每年共产盐二十万九千七百二斛四升。
当然眼下虽仍是以池盐为主,又以河东盐池为重,但设在北疆的漠南盐池还是一处放眼元魏全境都赫赫有名的盐产地。
元魏朝廷在此设有监司,派有盐官监督生产和收税,并有军队驻扎保护。此地税利极大,若将盐税折合成绢可有十五万匹之多,比起冀州这样屈指可数的大州一年的租调也不遑多让。
“将军,漠南盐池其利虽重可朝廷专设与盐司,若我等贸然插手未免……”
一名青衣男子斟酌着开口道。
这是个面容清秀的汉人,周身弥漫着一股令人侧目的儒生气质。
他名叫郑经平,是御夷镇中有名的青年才俊,与率先投效张宁的陈氏更有姻亲,因而被引入军府效力任从事。
郑经平这话说得很是委婉,众人都听得出话中含义是在告诉张宁以己方目前的情况还是莫要打漠南盐池的主意。
张宁笑着摆手:“我说的自然不是官盐!”
开什么玩笑!
北疆各地叛乱起义虽是如火如荼,但元魏朝廷仍是犹如庞然大物实力具在,更何况新的平叛大军即将到来此时染指官盐简直早死!但若是私营则全然不同!
他当即解释道:“我曾听闻各地盐户不入民籍,在盐池劳作外还常供州郡为兵,子孙见丁从役,受剥削极重,因而近来十数年逃散不断。其中大多沦为流民,或冻死道野或落草为寇,还有少部分则依附诸部豪强从事私营。
自各地叛乱兴起道路隔绝,朝廷经制之师四处奔走平叛,混乱之下却是给了这些形如硕鼠之辈机会,所作所为愈发狂妄甚至蓄意勾连叛贼,欲要染指我镇!
身为朝廷任命之镇都大将,本将自然不能姑息!因而便派军剿之,介时上报朝廷岂非大功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