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皇孙白手起家 > 番外11 历史只能由朕来写

皇孙白手起家 番外11 历史只能由朕来写

    范硕等人微微一怔,没想到皇帝会问这个问题。

    柳思行说道:“据臣所知,多是一些仕途失意的文人,或是前朝隐退的官员,有在暗中编纂史书。”

    李昭目光一凝,语气重了几分,“此类人多吗?都是哪些地方的人?”

    “臣无能,具体有多少人?又或是来自哪些地方,臣确实不太清楚。”柳思行低头道。

    “哦?原来你全都不清楚。”

    李昭微微眯起双眸,深邃的眼底闪过一丝寒芒,犹如捕食前的猛兽。

    仅仅是一个眼神,便让大殿内的空气瞬间凝结。

    众人心中一紧,大气都不敢出。

    李昭心中生疑,觉得柳思行或许是预感到了某些事情,故而装作一无所知。

    柳家是江南传承百年的名门望族,他估计柳思行多少有些顾虑,生怕此事会影响到家族的声誉。

    李昭沉默片刻,神色愈发冷峻。

    他缓缓开口道:“朝中自有专人编纂史书,且史书之撰写,当遵循正统,为朕之江山社稷记实,为后世留正言;民间私自编纂史书,实乃乱象,朕对此甚是厌恶。”

    “陛下英明!”众人连忙道。

    李昭接着对范硕道:“紫薇阁要尽快拟出一个具体章程来,日后,民间若再有妄为者,应严惩不贷。”

    “臣深知事关重大,定不敢有半点松懈。”范硕恭敬道。

    冯宁紧跟着道:“陛下,臣以为,除了严禁民间私自撰写史书;像那些,动不动就打着以文会友或是讲学的名义,公开议论朝政的人,亦应加以管制。”

    李昭顿时眼睛一亮。

    褚子清和范硕诧异的望了眼冯宁。

    出身昭武军的冯宁,向来高度忠于皇帝,并不太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

    李昭旋即赞道:“爱卿此言甚是有理,妄议朝政者,实乃居心叵测之人。”

    “臣执掌吏部,深知某些人自视清高,冥顽不化;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大儒,或是自称不为名不为利的隐士,表面上是不想当官,实际上是觉得陛下给得官太小,真乃虚伪至极。”冯宁杀气腾腾道。

    李昭闻言,目光冰冷如万年寒泉。

    他端起茶杯抿了几口茶水,语气看似平常道:“有哪些人啊?”

    冯宁躬身道:“臣随便举个例子,岳阳名士张高逸,此人年过五十,在当地素有名望;此人最近写了首诗,诗中有这么一句话:心归宁静悠然处,笑看风云任逍遥。乍一看起来,显得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然而,就在前年,他还托人给臣送了封信,迫切希望能到长安做官。在被臣拒绝后,还妄图花钱买官。”

    “呵呵......。”李昭意味不明的冷笑两声,声音让人不寒而栗。

    范硕面色异常的凝重。

    他总觉得事情好像脱离了原本的方向。

    其实,在去年的时候,范硕就隐隐感觉到了,随着皇帝基本上一统天下,除了对后宫嫔妃的约束依旧松散,在其它方面,却变得愈加严厉起来。

    范硕为人睿智,怎么可能看不出皇帝真正的目的。

    皇帝的命令,他全都一一照办了。

    但心中仍有些许的不安。

    不过,与之不同的是,皇帝在对待高水平的匠人,以及医者方面,态度却较为温和且重视。

    在洛阳举办匠人大赛,以及在各地兴建官方医馆等事情,又让范硕觉得,皇帝好像还和以前一样,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李昭此时扫了一眼下方众人。

    “众卿今日来找朕,所为何事?”

    柳思行沉声道:“陛下,关于陵寝的选址,工部已经选好了一处地方,位于洛阳城北,郏山的一处山脚下,此处风水极佳;若陛下同意,工部会尽快开工建设。”

    李昭放下茶杯,问道:“你估量一下,朕的陵寝,大概要耗费多少银两?”

    “陛下乃天下雄主,旷世之君,陵寝自当气势磅礴;臣估摸着,应不少于六百万两。”

    李昭闻言,皱了皱眉头。

    他没想到要花这么多钱。

    今年入夏后,长江又发了大水,西边还在打仗,到处都需要银两,国库已然有些吃紧。

    李昭思索一番后,说道:“陵寝一事暂且搁置,暂时不用建。”

    柳思行道:“可是,陛下登基已有八年;倘若继续这般搁置下去,是否有些不妥?”

    李昭轻轻一笑,“众卿无需担心,以后有的是时间。”

    众人虽不再说什么,却也能察觉到,与历代帝王相比,皇帝对陵寝一事,明显不怎么上心。

    皇帝曾经讲过,只要不被盗,就已经不错了;至于其它的,倒也不必太过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