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陈帝业 聊聊本书中的财政问题
热门推荐:
穿越三国当刘备
兽世娇宠:病弱美人多子多福
网游:垃圾技能被我练成神级被动
咸恒纪:恒变无极
我的打工回忆录
爱的互换
离婚后,豪门总裁跪着求我复合
腹黑小阎王,带着剧透狗转世了
恶女快穿:狂撩绝嗣男主后失控了
小说不好像报表一样罗列数据,作者只好开个单章聊聊本书的财政问题。
做了张表格,大家感兴趣可以点进评论看看。
南陈561年以来财政收支图。
上图把陈国所有的财政收入折合成了标准文,即400文等值于1石米。
可以看到564年岁支增加了24亿,这是天嘉北伐带来的额外开支。同样的,该年岁入增加了10亿,这是当年加税带来的增加。
565年税赋降低,本应该岁入大减,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是由于北伐获胜后,朝廷威望提升带来的有效税率提升。同时,淮南的150万人口,也贡献了大量的盐税新增。
566年岁入继续增加,这主要得益于淮河榷场和内政的梳理。平州之战没有导致岁支大增,是因为淮南的屯田发展起来,固定军费下降了。
567年的岁入猛增,得益于提高盐税和打击私盐,另外本年度淮南、辽东、岭南,一些不征税的地方,开始重新征税。岁支猛增则是由于大规模的官方移民和提高固定军费支出。
现拆解567年陈国岁入如下。
户调、盐酒税,折钱24.6亿。
辽东贡马2000匹,折钱1.3亿,这是平州主要的财政贡献。
商税,2.8亿,主要是江淮榷场的贸易税和江南百分之四的交易税。
采矿收入,1.4亿,主要来自于东宁的金矿开采。
屯田,150万石,折钱6亿,来自于北齐在淮南的屯田和新开屯田。
户租米、田赋米,283万石,折钱11.3亿。
买粮入库,50万石,折钱2亿。
以上共计49.9亿。
目前争议比较大的是,用兵海外划不划算的问题。
可以看到,567年辽东和东宁一共提供了2.3亿的财政收入。辽东另外还有21万石的实物收入,折0.8亿(这个用来供给辽东本地,不必管他)。
那对这两地用兵一共花了多少钱呢?
大概花了5亿钱。
辽东和东宁的日常财政一直都是自收自付。辽东的日常开支前期主要靠吃新罗大户,后期靠马匹、奴婢贸易。东宁则一直靠采金。
一匹马值5、6万钱,一个奴仆的价格,5千到2万钱不等,这是不需要经营的无本买卖。
辽东的财政足以支持到正常收入恢复,现在高丽躲进长白山,压力已经给到北齐。
未来的辽东会一直是一块财政盈余的土地,这个就不用再多提了。
再拆解567年陈国岁支如下。
军费,常备兵5.08万,耗粮物折钱10.9亿,动员兵4.14万,耗粮物折钱5亿,预备兵11.58万,耗粮物折钱1.2亿,共计17.1亿。
上述的兵员包含募兵、府兵、屯田兵和州郡兵,陈国的极限梭哈兵力是20.8万。
军费中,另有赏钱1.2亿。
567年,用兵交州,但岭南大量岁入不会交到建康,是以交州用兵由岭南支给费用,不走朝廷账,故而不计入本岁支。
官费,俸禄及皇室开支,折钱12.9亿。
其中,陈国宗室稀薄,后宫宫人规模只有三百人左右,皇室花费不多。
南朝封爵,其户口九分食一,千户侯所食,只是百户所征,主角改易制度,不过把数额定下。目前国中封爵不多,开支亦可控制。
其余则是官署俸禄支出和皇帝赏赐、建筑等杂项支出。
买粮费,2亿,买粮五十万石,平抑粮价,兼做备战存粮。
移民费,4亿,向海外移民一人约耗一万六、七千钱,主要支出为田宅安置,农具配给,第一二年的粮食发放,路费,医疗费等。
567年共主动移民2.35万,另有3、4千自主移民。
这个是开拓海外的主要成本,但这是一次性的,是为海外侯国安置基础封户的成本,应当视为军费的一种延后支付。
以上,567年共支粮物折钱36.3亿,财政盈余13.1亿,府库存物折钱36.7亿。
可以看出作者的策略推演不是胡来的,是基于财政数据的推演而进行的。
陈国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财政盈余?
主要取决于。
一、宗室不多,开支较低。
二、没有复杂征税,官吏规模不大。户调、户租使用类似包税的征收方法,盐税则抓大放小,只需要很少的税吏就能实现对大盐商的监督课税。
三、军队大量屯田,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屯田收入。10万屯田兵作为预备役,提供了150万石的粮米岁入,去掉赏赐,他们提供近5亿的财政盈余。
明初也是靠屯田兵压下了军费,在江淮一线屯田,朝廷是大赚特赚的,到了边地,产量下降,开垦难度提高之后,屯田兵就会需要财政支援了。
明初边地人口稀少,对边地的屯田大大消耗了国家的财政盈余,是以没有多余的实力大规模对异域用兵。
是以,本书567年这样的财政状况,注定是不会十分长久,随着今后,陈国手中烂地的增多,财政盈余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将会不断降低。
而当财政盈余降低到5%以下之后,国家便不再具有扩张的能力和动力了。
现在的陈国,这一比例是26%,而北周和北齐大概都只有5%-10%。
事实上,淮南丢失之后,北齐的财政盈余反而提升了,这是为什么高湛能够用兵辽东的原因。
按照本书构建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567年,陈国的人均产值是5600文,即14石米,大约30%-40%的生存剩余率,而朝廷税赋率是13.6%,百姓基本能喘息着生活。
北齐的人均产值是6900文,即17石米,大约50%的生存剩余率,而朝廷税赋率是17%,当年北齐人口2052万,岁入约折钱240亿,财政盈余大概19亿,8%。
北周的人均产值是6200文,即15石米,40%-50%的剩余率,16%的税赋率,当年人口720万,岁入71亿,财政盈余大概7亿,10%。
陈国现在手里的烂地多,且淮南没有征户调、户租,故而人均产值较低,且税赋率较低。
另外,历史上北周能够灭齐,主要还是得靠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刮来的巨量财政收入。
北周和北齐每年要向突厥交不少保护费,财政状况其实不是很好。
历史上北齐被北周迅速消灭,也有财政上的原因,高纬上位之后,北齐内政混乱,私税和开支暴增,税赋率飙升,而后和陈国在淮北对峙,又大耗军费,是以575年,高纬开始对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征税。
而这几年北齐的财赋重地河北又连遭大水,导致北齐收入骤减。
我估计北齐这时候军中的士卒已经欠赏很久了,是以后来晋阳军败,北齐内部的防御便直接雪崩了。
实际上,十万人的军队动员起来,要打上一年,没有五十亿钱在手里攥着,是不可能的事情。
封建国家的对垒,毕竟还是财政盈余的对垒。
两宋为什么积弱?南宋最高的财政收入是开禧北伐(1206年)时的8000万贯(800亿钱),但是那时候一个战五渣的宋兵,一年却要花掉200贯(20万钱)的军费。
举国之力只能供养四十万这样的“精锐”。
这波啊,没法打了。
所谓内政高手,就是要想办法在不伤害未来的情况下,弄出更多的财政盈余。
能不伤百姓,又变出钱来的,那就是明君。
能变出钱来,又好好地花出去的,那就是千古明君。
本书的主角,就是要走这条路线,作者的推演,也主要是基于财政的推演。
不在超出财政能力范围之外行动,这是推演的宗旨。
所以别说开发辽东和东宁亏本,这时候开发岭南才是真正的亏本,主角手里那点零钱打北面又不够使,不趁这个时候东海虚弱提前布局海外,以后靠大帝国的财政盈余去打?
接下长城防务之后,你的财政不见得能比北齐好上多少。
突厥这种庞然大物,就算是统一的中央王朝应付起来也是吃力的。
不然杨坚干嘛还要用离间计挑拨突厥内部?
好了,就先说这么多,有时间再聊,还是周五更新。
做了张表格,大家感兴趣可以点进评论看看。
南陈561年以来财政收支图。
上图把陈国所有的财政收入折合成了标准文,即400文等值于1石米。
可以看到564年岁支增加了24亿,这是天嘉北伐带来的额外开支。同样的,该年岁入增加了10亿,这是当年加税带来的增加。
565年税赋降低,本应该岁入大减,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这是由于北伐获胜后,朝廷威望提升带来的有效税率提升。同时,淮南的150万人口,也贡献了大量的盐税新增。
566年岁入继续增加,这主要得益于淮河榷场和内政的梳理。平州之战没有导致岁支大增,是因为淮南的屯田发展起来,固定军费下降了。
567年的岁入猛增,得益于提高盐税和打击私盐,另外本年度淮南、辽东、岭南,一些不征税的地方,开始重新征税。岁支猛增则是由于大规模的官方移民和提高固定军费支出。
现拆解567年陈国岁入如下。
户调、盐酒税,折钱24.6亿。
辽东贡马2000匹,折钱1.3亿,这是平州主要的财政贡献。
商税,2.8亿,主要是江淮榷场的贸易税和江南百分之四的交易税。
采矿收入,1.4亿,主要来自于东宁的金矿开采。
屯田,150万石,折钱6亿,来自于北齐在淮南的屯田和新开屯田。
户租米、田赋米,283万石,折钱11.3亿。
买粮入库,50万石,折钱2亿。
以上共计49.9亿。
目前争议比较大的是,用兵海外划不划算的问题。
可以看到,567年辽东和东宁一共提供了2.3亿的财政收入。辽东另外还有21万石的实物收入,折0.8亿(这个用来供给辽东本地,不必管他)。
那对这两地用兵一共花了多少钱呢?
大概花了5亿钱。
辽东和东宁的日常财政一直都是自收自付。辽东的日常开支前期主要靠吃新罗大户,后期靠马匹、奴婢贸易。东宁则一直靠采金。
一匹马值5、6万钱,一个奴仆的价格,5千到2万钱不等,这是不需要经营的无本买卖。
辽东的财政足以支持到正常收入恢复,现在高丽躲进长白山,压力已经给到北齐。
未来的辽东会一直是一块财政盈余的土地,这个就不用再多提了。
再拆解567年陈国岁支如下。
军费,常备兵5.08万,耗粮物折钱10.9亿,动员兵4.14万,耗粮物折钱5亿,预备兵11.58万,耗粮物折钱1.2亿,共计17.1亿。
上述的兵员包含募兵、府兵、屯田兵和州郡兵,陈国的极限梭哈兵力是20.8万。
军费中,另有赏钱1.2亿。
567年,用兵交州,但岭南大量岁入不会交到建康,是以交州用兵由岭南支给费用,不走朝廷账,故而不计入本岁支。
官费,俸禄及皇室开支,折钱12.9亿。
其中,陈国宗室稀薄,后宫宫人规模只有三百人左右,皇室花费不多。
南朝封爵,其户口九分食一,千户侯所食,只是百户所征,主角改易制度,不过把数额定下。目前国中封爵不多,开支亦可控制。
其余则是官署俸禄支出和皇帝赏赐、建筑等杂项支出。
买粮费,2亿,买粮五十万石,平抑粮价,兼做备战存粮。
移民费,4亿,向海外移民一人约耗一万六、七千钱,主要支出为田宅安置,农具配给,第一二年的粮食发放,路费,医疗费等。
567年共主动移民2.35万,另有3、4千自主移民。
这个是开拓海外的主要成本,但这是一次性的,是为海外侯国安置基础封户的成本,应当视为军费的一种延后支付。
以上,567年共支粮物折钱36.3亿,财政盈余13.1亿,府库存物折钱36.7亿。
可以看出作者的策略推演不是胡来的,是基于财政数据的推演而进行的。
陈国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财政盈余?
主要取决于。
一、宗室不多,开支较低。
二、没有复杂征税,官吏规模不大。户调、户租使用类似包税的征收方法,盐税则抓大放小,只需要很少的税吏就能实现对大盐商的监督课税。
三、军队大量屯田,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屯田收入。10万屯田兵作为预备役,提供了150万石的粮米岁入,去掉赏赐,他们提供近5亿的财政盈余。
明初也是靠屯田兵压下了军费,在江淮一线屯田,朝廷是大赚特赚的,到了边地,产量下降,开垦难度提高之后,屯田兵就会需要财政支援了。
明初边地人口稀少,对边地的屯田大大消耗了国家的财政盈余,是以没有多余的实力大规模对异域用兵。
是以,本书567年这样的财政状况,注定是不会十分长久,随着今后,陈国手中烂地的增多,财政盈余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将会不断降低。
而当财政盈余降低到5%以下之后,国家便不再具有扩张的能力和动力了。
现在的陈国,这一比例是26%,而北周和北齐大概都只有5%-10%。
事实上,淮南丢失之后,北齐的财政盈余反而提升了,这是为什么高湛能够用兵辽东的原因。
按照本书构建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567年,陈国的人均产值是5600文,即14石米,大约30%-40%的生存剩余率,而朝廷税赋率是13.6%,百姓基本能喘息着生活。
北齐的人均产值是6900文,即17石米,大约50%的生存剩余率,而朝廷税赋率是17%,当年北齐人口2052万,岁入约折钱240亿,财政盈余大概19亿,8%。
北周的人均产值是6200文,即15石米,40%-50%的剩余率,16%的税赋率,当年人口720万,岁入71亿,财政盈余大概7亿,10%。
陈国现在手里的烂地多,且淮南没有征户调、户租,故而人均产值较低,且税赋率较低。
另外,历史上北周能够灭齐,主要还是得靠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刮来的巨量财政收入。
北周和北齐每年要向突厥交不少保护费,财政状况其实不是很好。
历史上北齐被北周迅速消灭,也有财政上的原因,高纬上位之后,北齐内政混乱,私税和开支暴增,税赋率飙升,而后和陈国在淮北对峙,又大耗军费,是以575年,高纬开始对山川湖泽等自然资源征税。
而这几年北齐的财赋重地河北又连遭大水,导致北齐收入骤减。
我估计北齐这时候军中的士卒已经欠赏很久了,是以后来晋阳军败,北齐内部的防御便直接雪崩了。
实际上,十万人的军队动员起来,要打上一年,没有五十亿钱在手里攥着,是不可能的事情。
封建国家的对垒,毕竟还是财政盈余的对垒。
两宋为什么积弱?南宋最高的财政收入是开禧北伐(1206年)时的8000万贯(800亿钱),但是那时候一个战五渣的宋兵,一年却要花掉200贯(20万钱)的军费。
举国之力只能供养四十万这样的“精锐”。
这波啊,没法打了。
所谓内政高手,就是要想办法在不伤害未来的情况下,弄出更多的财政盈余。
能不伤百姓,又变出钱来的,那就是明君。
能变出钱来,又好好地花出去的,那就是千古明君。
本书的主角,就是要走这条路线,作者的推演,也主要是基于财政的推演。
不在超出财政能力范围之外行动,这是推演的宗旨。
所以别说开发辽东和东宁亏本,这时候开发岭南才是真正的亏本,主角手里那点零钱打北面又不够使,不趁这个时候东海虚弱提前布局海外,以后靠大帝国的财政盈余去打?
接下长城防务之后,你的财政不见得能比北齐好上多少。
突厥这种庞然大物,就算是统一的中央王朝应付起来也是吃力的。
不然杨坚干嘛还要用离间计挑拨突厥内部?
好了,就先说这么多,有时间再聊,还是周五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