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这才是春秋战国 > 第29章 晋文公的为君之道

这才是春秋战国 第29章 晋文公的为君之道

    二月十八日,晋文公派人将已逃到了高梁(在今山西临汾东北)的晋怀公刺杀。

    晋惠公的死党吕甥、郤芮怕晋文公对他们秋后算帐,他们制定了一个计划:放火烧晋文公所住的宫室,然后趁乱刺杀晋文公。

    这个阴谋被当初奉命追杀晋文公的寺人披(也作“寺人勃鞮”)知道了,他马上请求面见晋文公。

    晋文公拒绝接见,并派人责备他:“当初你到蒲城来杀我,国君命你过一夜再出发,你当天就赶来了!后来我在翟国避难,跟翟君在渭水边打猎,惠公命你来刺杀我,叫你过三夜再出发,你第二夜就赶到了。虽然你是奉国君的命令行事,可你也太积极了吧!那时被你斩下的残袖我还保存着呢,你还是走开吧!”

    寺人披说:“我以为您既然回国为君了,自然已经懂得了为君的道理。如果您还没有懂得为君的道理,那么恐怕您又要遭到灾难了!执行国君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度。从前齐桓公不计较管仲射钩之仇,任用管仲为相。如果您不能像齐桓公那样大度,我会自动走开。”

    晋文公立即接见了寺人披,寺人披把吕甥郤芮的阴谋报告了晋文公。

    晋文公马上悄悄离开了宫室,潜往秦国。

    周历三月,晋文公和秦穆公在秦国位于黄河西岸的王城秘密会见。吕甥郤芮果然放火烧了晋文公住的宫室,然后趁乱带着支持者和家兵冲进宫中杀晋文公,结果哪里还有晋文公的影子?

    两人阴谋失败,只得逃走,来到黄河边上,被秦穆公设计将他们骗去杀了。

    晋文公再次回国时,顺便把夫人赢氏(秦穆公的女儿文赢)等妻妾接回国去。秦穆公考虑到晋文公缺少安全警卫人员,为了保证他的安全,把三千精锐士卒派给晋文公做亲兵卫队。

    晋文公刚回到绛都,又有人求见。那人名叫头须,原是为晋文公看守库藏的小吏,当初晋文公出逃时,头须偷了库中财物也逃跑了,但没去追随晋文公。到晋文公要回国时,他又把所偷财物全部用来送礼,为晋文公的回归买通关系。但晋文公并不知道这事,所以借口说正在洗头,不见他。头须对挡驾的仆人说:“留在国中的人是替主公守卫国家的,跟随出亡的人是替主公奔走服役的,两者的行为都是对的,何必一定要认为留在国内的人就是有罪的呢?一国的国君要是记着一个普通人的小怨,那么惧罪的人就太多了!”

    仆人把这番话转告晋文公,晋文公立即召见了头须。

    翟国人得知晋文公已即位,便将季隗送来了,但又请求将季隗为文公所生的两个儿子留在翟国,晋文公同意了。

    晋文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赵衰,被人称为赵姬。赵姬先后为赵衰生下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她请求丈夫把叔隗和赵盾母子俩从翟国接回来。赵衰可能是担心接回来之后两个老婆之间会闹矛盾,不同意。赵姬对他说:“执政的人得了新宠就忘了旧爱,怎能叫人信服呢?一定要将他们接回来!”

    在赵姬的再三要求下,赵衰才将叔隗母子接了回来。赵姬见到赵盾后,发现他老成持重,貌似很有才德,就向父亲晋文公请求,由他作主,让赵衰将赵盾立为嫡子,而将她自己所生的三个儿子居于赵盾之下。又让叔隗做了赵衰的正夫人,自己居于叔隗之下。

    晋文公即位之后,对跟随他逃亡的人一个个加官晋爵,大加封赏,但漏了一个人,此人叫介子推,由于只是个地位较低的小臣,只是负责管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平时不大接近重耳,不象赵衰狐偃几个,几乎天天围在重耳身边为他出谋划策,所以,晋文公竟忘记了他。

    据汉朝韩婴所作的《韩诗外传》说,当年重耳他们流亡到卫国时,遭到冷遇,而头须又雪上加霜地偷了他们仅剩的盘缠逃走了,弄得一帮人衣食无着。向野人讨口吃的,野人又恶作剧地给了块泥土。看重耳饿得不行了,介子推就偷偷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给重耳吃了。

    “割股疗饥”这件事只见于《韩诗外传》,《左传》《国语》《史记》上都没有。而且韩诗上说的头须之事跟《左传》上说的也不同,《左传》说头须根本未跟随文公一起出逃,所以此事的可信度不高。

    但是,介子推曾跟随晋文公一起在外流亡十九年,晋文公封赏时把他忘记了,这是史籍上都有记载的。据《左传》说,介子推的母亲劝介子推去找晋文公,求取一些封赏,介子推没听,他说,晋文公的成功是上天注定的,是上天的功劳,自己不应该贪天之功。最后,他带着母亲进绵山隐居了。

    等到晋文公想起介子推,派人寻找他时,他母子俩早已躲进了深山。晋文公就把绵上地方的所有土地全部作为介子推的祭田——田中出产全部用于祭祀介子推,他说:“以此来记载我的过错,并且表彰好人吧!”

    刚封赏完功臣,晋文公还未想好接下来要做什么,一个大好机会却送上门来了,周王室发生了内乱,周襄王请求晋、秦等国救援。

    当初周襄王的父亲周惠王因宠爱小儿子王子带而想废掉当时还是太子的周襄王,改立王子带为太子。但周襄王得到齐桓公的全力支持,最后登上了天子大位。王子带不甘心,召引了伊水、洛水一带的一帮戎人进攻洛邑,烧毁了都城东门。在周襄王的请求下,秦国和晋国出动军队,保住了洛邑,那时晋国的国君还是晋惠公,保住了洛邑之后,晋惠公就让周襄王跟戎人谈判讲和。

    事后周襄王出兵讨伐王子带,王子带逃到齐国去了。

    王子带这个人,绝对的搅屎棍子,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还是很能混的,也许卖相生得讨人喜欢,也许嘴巴甜,或者兼而有之,反正很能讨人喜欢,父亲周惠王宠爱他,母亲(周惠王的王后)也宠爱他,戎人也能为他所用,逃去了齐国,齐桓公明明是支持周襄王的,对这个危害周襄王的人应该不待见啊,可是,他显然讨得了齐桓公的欢心!在齐国住了一年之后,齐桓公派大夫仲孙湫去洛邑访问,顺便就让他跟周襄王美言两句,让王子带早日回去。

    仲孙湫显然看出了王子带搅屎棍的本质,不想让他回去给天子添乱,到了洛邑之后压根儿没提王子带的事,回到齐国就回复齐桓公:“他还不能回去,天子的怒气还未消,最起码也要十年之后才会让他回去!”

    王子带在齐国待到第十个年头了,周襄王却仍然没有召他回王都的意思。这时大臣富辰就来劝说了:“请您把太叔召回来吧,《诗》上说,‘跟邻居亲睦,就能跟姻亲友好’君王如果连自己的兄弟都不能融洽相处,也就不能埋怨诸侯不向您顺服了。”周襄王觉得他说得有道理,这才将王子带召回了洛邑。

    周襄王想跟王子带融洽相处,可是王子带会消停吗?回来没多久,又搅屎了!

    事情的起因是,郑国进攻它的邻国滑国,滑国打不过郑国,就向郑国表示屈服。可是等郑国军队一撤走,它马上就倒向了郑国的宿敌卫国。郑国再派兵来打,周襄王就派了两个大夫到郑国去叫它不要欺负滑国。郑文公因为当初他父亲郑厉公平定王子颓之乱,极力保全了周惠王,立下如此大功却没有得到爵位上的提升,因而对周王室很不满,如今见周襄王又袒护卫、滑两国,心里更气,非但不听周襄王的命令,还逮捕了那两位大夫。

    周襄王大怒,不顾富辰的劝谏,请狄人出兵去攻打郑国。就在晋文公回国为君的这一年(公元前636年)的夏天,狄人攻占了郑国的栎邑。周襄王对狄人的表现非常满意,就不顾富辰的反对,娶狄君的女儿隗氏为王后,以报答狄人。

    周襄王要跟弟弟王子带融洽相处,自然也就不会禁止弟弟出入其王宫,于是,王子带就碰见了狄族王后隗氏。隗氏据说长得很漂亮,而王子带正好也闲着没事,就把哥哥的帽子染一染吧,不能当国王,弄个王后玩玩倒也不错!王子带卖相应该也不差,他又是很有办法让人喜欢他的,而狄人在性观念方面又跟原始人差不多,没那么多条条框框,两人一拍即合,顺理成章就把周襄王的帽子弄绿了。

    西方的谚语说,“只有爱情和咳嗽是掩藏不住的。”男女两人有了情事,一般总归会败露的,而且这种事败露之后,没几个男人不跳。周襄王也跳了,马上把隗氏的王后废黜。

    王子带逃到狄人那里,一番煽动之后,狄人就来攻打周襄王。周襄王顶不住,腆着脸逃到了他曾叫狄人帮他对付过的郑国,住在汜地,然后派人向鲁、晋、秦等诸侯国求救。王子带则带着废王后嫂子一起住到温地,象正经夫妻一样过起了温馨日子。

    秦穆公动作很快,一得到天子的求救立即出动军队,来到了黄河边上,随时准备渡河过来救周天子。可黄河这边是晋国的领土,他要过来须得到晋国人同意。

    狐偃对晋文公说,这是抢得“尊王”大旗以号令诸侯的好机会,弄好了就能称霸,赶快行动,别让秦国人抢了机会。

    晋文公位子还未坐暖,又刚经历过吕甥之乱,对国内的局势还不放心,怕一出兵国内再有人乘机作乱,一时拿不定主意,叫郭偃占卜。

    郭偃占卜后说:“吉利,得到的是当初黄帝在战胜炎帝的阪泉之战开战前一样的征兆。”

    晋文公说:“这么伟大,我怎么担当得起!”

    郭偃说:“周王室的礼制没有改变,现在的周王就是古代的帝。”

    晋文公说:“你再占下筮吧。”

    郭偃占筮后说:“吉利。卦象显示,周天子会回到他的住所。”

    晋文公这才下了决心。

    这良机不能让秦国分享,所以,晋文公派人先去辞退了秦国人,然后晋国独自出兵来搞。

    先把狄人打跑,然后派一个军包围温地,另一个军前往汜地迎接并保护周天子回王都。

    温地很快被晋军攻占,王子带被活捉后交给周襄王处置。这次周襄王也不再奢求融洽了,直截了当把他处死。

    完成这一勤王壮举之后,晋文公来朝见周襄王。周襄王对他是感激涕零,又是行享礼又是设醴酒,大宴款待,还赏赐币帛。

    晋文公也稍微有点飘了,酒过三巡,热酒上头,竟向周天子提出请求,自己死后能否用隧?

    所谓隧,就是隧道,周王朝礼制规定,天子死后,下葬时挖一条隧道,一直通到墓室,周天子的棺材就通过隧道扛到墓室里去安放,很平稳,很安全。而诸侯下葬时,是不许挖隧道的,棺材只能用绳子吊着放进墓穴。这有什么不同吗?最后不都一样是埋到土里?

    不,不一样的。

    要知道,诸侯的棺材板材扎实得很,外面还有衬版和椁,里面还有一些陪葬品,这份量能轻吗?这个时代又没有钢缆铁索,绳子都是手工搓出来的,比机器绞出来的细,用来吊这么重的棺椁,风险不小。万一哪根绳子绷不住,断了,诸侯的墓坑又挖得很深,棺椁高空落体,如果摔破了,等于让死者住在破房子里。

    还有更糟的,1978年考古学家发掘了随国国君曾侯乙的墓,发现他的棺木竟不是平放在墓穴底,而是斜竖在墓穴里的。据推测,原因只有一个,在下葬时吊棺木的某一根(或一组)绳子断了,所以棺材一头砸落在墓穴底,另一头搁在墓穴壁上。这等于让死者受了一场交通事故,在古人看来,死者会被震得很痛苦,更可怕的是,死者永远这样站着(甚至还是头朝下倒立着),不能躺下,多累啊!最主要的是,这种情况属于很坏的凶兆,意味着国家最后会灭亡!

    所以,诸侯每一次下葬,大家都要把心提到嗓子眼,直到棺椁平安落地,才能松一口气,额手称庆:“啊唷我靠,谢天谢地,总算平安降落了!软着落!软着落!”

    每一次下葬都等于经历一次高空极限跳伞!估计周王朝几百年来,诸侯中发生曾侯乙这种倒霉事的为数不少,晋文公肯定见过或听说过这种事,想想自己年岁也差不多了,难免要盘算怎样避免这种事。

    古今以来,很多人认为晋文公请求用隧是有野心,实际上,天地良心,他很可能压根儿没想过要当什么天子,他的要求不高,只是想棺椁不被摔破,自己不被摔得脑震荡,能舒舒服服躺平,不要永远站着,仅此而已!

    如果周襄王脑回路正常,你挖隧道又不费我一毛钱,你爱挖就挖吧!不要说隧道,哪怕你挖地道,可劲挖,把晋国挖成一块多孔奶酷,也跟本天子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挖吧,自己白做一回便宜好人。至于什么周王室的尊严,现在还有吗?还在乎那分文不值的虚礼干啥!你抓着那虚礼不放人家就会尊重你了?但是,经过周礼这么多年洗脑之后,他脑回路怎么可能正常!当然,在腐败堕落、废长立幼、联通戎狄来对付华夏诸侯、娶戎狄为王后等等方面,本应该谨守周礼的,他倒早就把周礼统统丢光了,早就开通得不能再开通了,而挖隧道这种该放手的小事,却死活不肯放。可不放,人家心里就不乐意,以后还想不想人家救你?所以,又必须安抚人家。于是,把阳樊(在今河南济源东南)、温、原、欑茅(今河南济源北)等几个邑赐给晋国。

    这一下,晋国的领土一下子就越过了太行山,到达了黄河的北岸,使晋国拥有了“表里河山”的理想地理形势,易守而难攻!而周王室呢?王畿经过连年的缩水,本来就已相当可怜了,三年前,晋惠公跟秦穆公因为想不出好办法处置陆浑的戎人,就把它们都迁到了伊川,使得这一大片本属于周王室的土地被戎人占据,这次再送给晋国这一大片土地之后,周天子手里的土地已不足方二百里,连个二等诸侯国都不如了!

    不过,生活在周天子送出的那些土地上的人,有很多跟王室有亲戚关系,因此,有两个地方反对并入晋国。

    阳樊第一个反对,晋文公派兵包围了阳樊。你乖乖的顺服,原先是庶民还是庶民,原先是野人还是野人,原先是士还是士。这一包围,一进攻,有多少人会被打死打伤不说,等城邑攻下来,不管你原先是士还是庶民,一律以俘虏对待,全部成为奴隶!

    阳樊人又悔又怕,一个叫苍葛的人大声疾呼:“中原百姓要用德行来安抚,刑罚是用来威慑四方夷狄的,你们不这样做,难怪我们不服。这里谁不是王室的亲戚?难道能全部当作俘虏吗?”

    晋文公于是把阳樊人全部释放了,让他们离开,而把土地接收了。至于这些一心向着周王室的人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去哪里找吃的,那就不是晋文公该考虑的事了,大家都是成年人,相信一定有办法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否则也不会跳出来搞这一出!

    接着是原地的人,也不让晋国人来接收。

    晋文公结束流亡回国即位后就开始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回国的第二年,他就有了发动战争、争夺霸权的打算,狐偃说:“不能,民众还没有明白道义,生活也还没有安定。”于是对外出兵勤王,对内推出一些利民举措。这样过了一年,又想用兵,狐偃说:“还不行,民众还不懂得诚信。”正好这时原地的人闹事了。

    晋文公带兵包围了原城。军队出发的时候,他故意下令只带三天的粮草。到了原地之后,晋军把原邑包围,却不攻打,而是等着原地的人投降。三天过去,原地的人没有投降。

    晋文公下令退兵。这时,间谍从原邑城里出来,向他报告说:“再坚持一下,原城人已经在准备投降了!”

    军吏也对晋文公说:“请等一下再退兵吧。”

    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城而失掉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得不偿失。”

    于是退兵。

    其实,晋文公是特意通过这一事件向民众宣示,他说话是算数的,政府是讲信誉的,做人就必须说话算数!

    反正原地这一大片土地又不会生了脚逃走,早晚是囊中之物,退兵以后过一段日子带足了粮食再来,还不是三根手指捏一只田螺!原地人显然也想通了,他们也不想像阳樊人那样,最后弄得无家可归,无田可耕,去做失地流民。所以,晋兵只退出三十里,原地就派人追上来说,他们要投降!这件事正好可以拿来做个活材料,向全国宣传,看看,这就是信义的力量,讲了信义,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晋文公接收了原地,把原先原地的封君原伯安置到了别的地方。让谁来管理原地呢?晋文公向寺人披征询意见,寺人披说:“赵衰忠诚,从前您流亡时,赵衰提着装了食物的壶跟随您,一个人走在小路上,饿了也不吃壶里的食物,把食物都留给您吃。”

    晋文公于是任命赵衰为原大夫,治理原地;任命狐偃为温大夫,治理温地。所谓原大夫、温大夫,实际上既是治理这两个地方的长官,而这两个地方也成了他们的采邑,收取的赋税归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