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春秋战国 第71章 华元弭兵
热门推荐:
主角夺我灵根?女主给我狠狠生!
皇后摆烂吃瓜,疯批暴君宠疯了
斩神:从火神假面开始
转生成赛马娘,创造华夏神话
重生之我从天龙活到现代
双生星火
入职为侍妾,卷王不惧妻妾成群!
天唐锦绣
华娱:我竟成了资本大佬
虽然晋、楚两霸一个内乱,一个后院起火,但晋国的内乱规模不大,既未伤筋也未动骨,很快就稳定了下来;楚国后院那把火虽然正在越烧越大,暂时也还没有烧到楚国的眉毛,所以,这两霸都还有精力在中原争霸。这样一来,中原那些弱小国家又悲催了,又要回到当初受夹板气的黑暗岁月了。这些倒霉蛋里面,陈、蔡已差不多成了楚国的基本盘,卫国差不多成了晋国的基本盘,成了基本盘的,只要专心事奉一个主子,不用太担心被另一霸欺凌,日子过得相对安宁。齐、鲁跟两霸稍远,夹板气受得也相对少一些,最苦的,是那一昭一聋俩苦孩子——郑国和宋国!
事实上,邲之战以来,郑国根本就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晋国虽然战败,暂时不敢正面碰撞楚国,欺负郑国却绰绰有余,可楚国又不允许郑国倒向晋国,于是郑国就老鼠钻在风箱里——两头受气!
郑国没有办法,只好脚踏两只船,表面上归顺晋国,暗底里又跟楚国眉来眼去,但晋国却硬要它从一而终,不许它不守节操!
公元前582年,郑成公到晋国朝见晋景公。现在朝见周天子的诸侯是早已绝迹了,两个霸主那里倒是门庭若市,诸侯们每年都必须去朝见,交保护费。
晋景公一见郑成公就指着他鼻子教训起来,斥责他对晋国不忠心,骂着骂着,火气大了起来,竟下令把郑成公囚禁起来,然后派栾书率兵伐郑。
郑国慌忙派一位大夫作为使者到晋军营中来求和,栾书竟二话没说就把这位手无寸铁的使者斩了!
好大的威风!至此,晋国这个霸主已完完全全变成了恶霸,再不讲半点道理。
晋军在郑国的土地上土匪般地肆虐了一番就回去了,郑国的大臣们愁眉苦脸地商量解救国君的办法,最后想出一策,不再派使者去晋国哀求他们释放郑成公,反而派兵围攻许国,以此向晋国表示,没有国君郑国一切照常运转。接着,假装已放弃了郑成公,改立了新君。
栾书看到郑国这样操作,马上对晋景公说:“郑人已立了国君,我们关着的这个郑君已经是个普通人,我们再囚禁他有何用?不如乘机伐郑,同时把这个郑君送回去,让他们向我们求和。”
这时晋景公已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快要去见祖宗了,在咽气之前就把君位传给了儿子(晋厉公),是为“内禅”。内禅后没多久,他有一次吃了东西肚子发胀,就到厕所去大便,哪知腿脚无力,掉进了粪坑,活活淹死。
然后由晋厉公会同鲁、齐、卫、宋等诸侯去伐郑。
郑国人把郑襄公庙里的钟(襄钟)拿出来献给晋国,以请求媾和。接着就跟晋国和诸侯们结了盟。然后没过多久,郑成公就回归郑国,继续做国君。
宋国的处境比郑国好一点,当初被楚国围城九个月拿下之后,倒是安生了几年,但随着楚庄王的去世,楚国国势不振,晋国却再度崛起,打败了齐国。这次宋国出奇的一点都不聋,没等晋国打上门来就主动悄悄地加入了晋国阵营。但这样一来,楚国又不会买账,一定要打上门来,到时再投楚国吧,晋国又会打上门来,那就陷入郑国一样的困境了!
必须说,华父督虽然是烂人,堂堂一个君子(所谓君子,就是国君的子孙,也就是贵族,后来它的内涵才渐渐变成了人格上的称谓,不过,此时正在开始人格化),形同土匪疯狗,杀人命抢人妻什么都干得出,但他的曾孙华元却真不错,既有洪金宝的身材又有洪金宝的身手,还有宰相的肚量,筑城民工嘲讽他他也不计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他还颇有社交才能和政治头脑。他跟楚国令尹子重、晋中军元帅栾书关系都很好,他觉得不妨利用他的人脉关系为宋国改善一下处境。
还有一个原因,晋、齐大战的那一年,宋文公去世,这家伙年轻时以小鲜肉之姿引得老祖母对他春心大动倾力支持,以广施恩惠骗得大夫和国人拥戴,弑君篡位成功后,就开始奢侈享乐了,他死后,丧事办得极其铺张,大肆厚葬,墓穴用大量蚌壳烧成的灰填充,陪葬的车马、器物都比宋国的历代君主多了许多,还用活人殉葬,棺材外面的套棺(椁)有四面坡,棺木两旁和棺盖上都有华丽的装饰。
宋国人对此大为不满,两位执政大臣华元和乐举因此得到差评,人们认为他们没能在宋文公活着时阻止他作恶,他死了又这样厚葬,这是严重的不称职。为了扭转形象,华元也急需要干一件对国家有利的好事出来。这好事就是让晋、楚两霸握手言和,只要这两霸不再打生打死,不再你争我夺,郑、宋等中原弱势群体就可以少受他们搓揉,过几天安生日子。
华元是个实干家,说干就干,亲自前往晋国和楚国进行斡旋。
正巧,这时晋国麻烦事一大堆,齐国、秦国不断地给晋国制造麻烦,晋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吴国,翅膀渐渐地硬了,自我意识也渐渐地觉醒了,越来越不服从晋国的指挥。晋国很想从跟楚国的死掐中腾出手来,处理这些麻烦事。这个时候,也正是晋景公刚淹死在粪坑,晋厉公刚即位,他非常想改善一下晋国的国际国内环境。而晋国国内几个执政的大家族之间的矛盾丝毫没有因为赵括赵同的被灭而消泯,反而日益加深,他们也想把全副精力投入到内斗中来,以便为家族抢占更多权势。因此,晋国从君到臣都有跟楚国停战的意愿。
楚国呢,随着吴国的日益壮大,后院这把火已烧大了,原先依附于楚国的许多小国正飞快地被吴国吞噬掉,楚国急需腾出手来认真对付吴国。
这样,晋、楚两霸都有暂时停手的意愿,再加上华元的热心撮合,晋、楚两位老对手终于在谈判桌前坐了下来。一番磋商之后,两国总算在宋国国都的西门之外举行了一次弭兵盟会。
这一年是公元前579年。
这次弭兵盟会的盟辞很动听:楚、晋两国不以武力相加于对方;两国好恶一致,共同救助饥荒祸患;如有谁危害楚国,晋国就攻打它,反之,如有谁危害晋国,楚国也攻打它;两国使者往来,道路不得阻塞;协商如果不接受,就讨伐背叛盟约者;有谁违背这个盟约,就让神灵诛杀他,使他的军队覆没,不能保佑国家。
可惜,盟会一结束,双方就都把这盟辞丢到脑后了,更何况,参加盟会的根本不是两国的国君,甚至连双方的首席执政大臣都没来,晋国的代表是士燮,楚国的代表是公子罢、许偃。所以,这样的盟会连象征意义都没有,不要说实际意义了。何况,对于最最要紧的划分势力范围双方都未提及,势力范围不划分好,纠纷怎么会消除?
所以,盟会一结束,此前已被迫投向了楚国的卫、鲁、郑三国国君马上就以去听取盟会内容的理由前往晋国,实际上就是去表示接受晋国的领导。
随即,晋国出兵报复秦国,因为在盟会期间,秦国唆使白狄(这是又一支白狄,不是原先被晋国灭掉的那支)攻打晋国。晋国在惩罚了白狄之后,就叫各诸侯国跟它一起出兵去打秦国,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国都派出了军队,协同晋军作战,诸侯联军在秦国的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大败秦军。
按照弭兵盟会的盟约,楚国也应该出兵相助晋国的,但楚国却没有出兵。
伐秦的第二年,郑国军队攻打许国。这几年许国已非常死心地投靠了楚国,而且仗着有楚国撑腰,越来越不服从郑国的指挥,所以郑国决心要打服它。但郑国第一次伐许却失败了,接着郑成公亲自带兵伐许,郑军攻进了许国都城的外城,迫使许国屈服求和。
这下楚国不高兴了,马上出兵攻打郑国,随后又攻打了卫国。
不料,郑国这次竟意外地强硬起来,非但不愿在许国问题上向楚国让步,楚军撤退后,郑国竟然马上出兵报复,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新石(在今河南叶县)。
如今的楚国已不是楚庄王时候的楚国了,被后院的吴国闹得真是焦头烂额,面对郑国的报复,竟然连以牙还牙都做不到,而是送给郑国一大块土地(汝阴之田),以换得郑国背叛晋国而加入楚国阵营。
许国看到楚国这个样子,觉得它不可能为自己出头了,为了避免没完没了地受郑国欺凌,就向楚国提出请求,把许国迁往楚国。
楚国同意了,于是许国就迁到了楚国境内的叶(今河南叶县南),从此,许国彻底沦为了楚国的附庸,而原先许国的城邑土地则全部被郑国占有。
郑国这下狂发了,觉得自己崛起了,看到曾经的老对手兼难兄难弟宋国正在发生内乱,宋共公去世,宋国的司马荡泽杀了太子肥;华元联合一帮大家族,杀了荡泽;跟荡泽同属于宋桓公后裔的五个大夫吓得逃奔楚国。恰巧这时晋国也不安稳,几大家族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却家的三个卿却錡、却犨、却至谄害死了正直的大夫伯宗,并连累到了素有贤名的大夫栾弗忌,伯宗的儿子伯州犁逃亡楚国。郑国觉得这种状态下的晋国不可能管得太宽,就向宋国发动了进攻。
不料,郑国的行径令晋国的首席执政栾书大冒肝火,决定讨伐。
前面说过,晋景公十二年,为了奖励在鞌之战中立功的大臣,晋国军队由三军扩充为六军,即中军、上军、下军、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但到了晋厉公三年,晋军又由六军缩减为四军,即中军、上军、下军、新军。这次晋国是大动干戈,晋厉公亲征,四军齐出,还派人去齐国、鲁国、卫国,通知他们也出兵协同作战。
晋国的栾氏、范氏二大卿族“以其族夹公行”——这两族的族兵做了晋厉公的左右亲兵。这里要解释一下,族兵跟采邑武装有点不同,采邑武装的成员是采邑土地上的原住民、分到土地的农民、奴隶等,族兵成员则都是家族子弟,一般情况下也是家主的亲卫,是卿大夫私家军的主力。
郑成公看到晋国动真格的了,慌忙向楚国求援。这时楚共王已成年了,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很想做一个称职的霸主。所以他亲自统率楚国三军,同时还征调了一些蛮夷部落的蛮军,北上救郑。
晋楚两霸终于再次pK了!
事实上,邲之战以来,郑国根本就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晋国虽然战败,暂时不敢正面碰撞楚国,欺负郑国却绰绰有余,可楚国又不允许郑国倒向晋国,于是郑国就老鼠钻在风箱里——两头受气!
郑国没有办法,只好脚踏两只船,表面上归顺晋国,暗底里又跟楚国眉来眼去,但晋国却硬要它从一而终,不许它不守节操!
公元前582年,郑成公到晋国朝见晋景公。现在朝见周天子的诸侯是早已绝迹了,两个霸主那里倒是门庭若市,诸侯们每年都必须去朝见,交保护费。
晋景公一见郑成公就指着他鼻子教训起来,斥责他对晋国不忠心,骂着骂着,火气大了起来,竟下令把郑成公囚禁起来,然后派栾书率兵伐郑。
郑国慌忙派一位大夫作为使者到晋军营中来求和,栾书竟二话没说就把这位手无寸铁的使者斩了!
好大的威风!至此,晋国这个霸主已完完全全变成了恶霸,再不讲半点道理。
晋军在郑国的土地上土匪般地肆虐了一番就回去了,郑国的大臣们愁眉苦脸地商量解救国君的办法,最后想出一策,不再派使者去晋国哀求他们释放郑成公,反而派兵围攻许国,以此向晋国表示,没有国君郑国一切照常运转。接着,假装已放弃了郑成公,改立了新君。
栾书看到郑国这样操作,马上对晋景公说:“郑人已立了国君,我们关着的这个郑君已经是个普通人,我们再囚禁他有何用?不如乘机伐郑,同时把这个郑君送回去,让他们向我们求和。”
这时晋景公已得了重病,知道自己快要去见祖宗了,在咽气之前就把君位传给了儿子(晋厉公),是为“内禅”。内禅后没多久,他有一次吃了东西肚子发胀,就到厕所去大便,哪知腿脚无力,掉进了粪坑,活活淹死。
然后由晋厉公会同鲁、齐、卫、宋等诸侯去伐郑。
郑国人把郑襄公庙里的钟(襄钟)拿出来献给晋国,以请求媾和。接着就跟晋国和诸侯们结了盟。然后没过多久,郑成公就回归郑国,继续做国君。
宋国的处境比郑国好一点,当初被楚国围城九个月拿下之后,倒是安生了几年,但随着楚庄王的去世,楚国国势不振,晋国却再度崛起,打败了齐国。这次宋国出奇的一点都不聋,没等晋国打上门来就主动悄悄地加入了晋国阵营。但这样一来,楚国又不会买账,一定要打上门来,到时再投楚国吧,晋国又会打上门来,那就陷入郑国一样的困境了!
必须说,华父督虽然是烂人,堂堂一个君子(所谓君子,就是国君的子孙,也就是贵族,后来它的内涵才渐渐变成了人格上的称谓,不过,此时正在开始人格化),形同土匪疯狗,杀人命抢人妻什么都干得出,但他的曾孙华元却真不错,既有洪金宝的身材又有洪金宝的身手,还有宰相的肚量,筑城民工嘲讽他他也不计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他还颇有社交才能和政治头脑。他跟楚国令尹子重、晋中军元帅栾书关系都很好,他觉得不妨利用他的人脉关系为宋国改善一下处境。
还有一个原因,晋、齐大战的那一年,宋文公去世,这家伙年轻时以小鲜肉之姿引得老祖母对他春心大动倾力支持,以广施恩惠骗得大夫和国人拥戴,弑君篡位成功后,就开始奢侈享乐了,他死后,丧事办得极其铺张,大肆厚葬,墓穴用大量蚌壳烧成的灰填充,陪葬的车马、器物都比宋国的历代君主多了许多,还用活人殉葬,棺材外面的套棺(椁)有四面坡,棺木两旁和棺盖上都有华丽的装饰。
宋国人对此大为不满,两位执政大臣华元和乐举因此得到差评,人们认为他们没能在宋文公活着时阻止他作恶,他死了又这样厚葬,这是严重的不称职。为了扭转形象,华元也急需要干一件对国家有利的好事出来。这好事就是让晋、楚两霸握手言和,只要这两霸不再打生打死,不再你争我夺,郑、宋等中原弱势群体就可以少受他们搓揉,过几天安生日子。
华元是个实干家,说干就干,亲自前往晋国和楚国进行斡旋。
正巧,这时晋国麻烦事一大堆,齐国、秦国不断地给晋国制造麻烦,晋国一手扶植起来的吴国,翅膀渐渐地硬了,自我意识也渐渐地觉醒了,越来越不服从晋国的指挥。晋国很想从跟楚国的死掐中腾出手来,处理这些麻烦事。这个时候,也正是晋景公刚淹死在粪坑,晋厉公刚即位,他非常想改善一下晋国的国际国内环境。而晋国国内几个执政的大家族之间的矛盾丝毫没有因为赵括赵同的被灭而消泯,反而日益加深,他们也想把全副精力投入到内斗中来,以便为家族抢占更多权势。因此,晋国从君到臣都有跟楚国停战的意愿。
楚国呢,随着吴国的日益壮大,后院这把火已烧大了,原先依附于楚国的许多小国正飞快地被吴国吞噬掉,楚国急需腾出手来认真对付吴国。
这样,晋、楚两霸都有暂时停手的意愿,再加上华元的热心撮合,晋、楚两位老对手终于在谈判桌前坐了下来。一番磋商之后,两国总算在宋国国都的西门之外举行了一次弭兵盟会。
这一年是公元前579年。
这次弭兵盟会的盟辞很动听:楚、晋两国不以武力相加于对方;两国好恶一致,共同救助饥荒祸患;如有谁危害楚国,晋国就攻打它,反之,如有谁危害晋国,楚国也攻打它;两国使者往来,道路不得阻塞;协商如果不接受,就讨伐背叛盟约者;有谁违背这个盟约,就让神灵诛杀他,使他的军队覆没,不能保佑国家。
可惜,盟会一结束,双方就都把这盟辞丢到脑后了,更何况,参加盟会的根本不是两国的国君,甚至连双方的首席执政大臣都没来,晋国的代表是士燮,楚国的代表是公子罢、许偃。所以,这样的盟会连象征意义都没有,不要说实际意义了。何况,对于最最要紧的划分势力范围双方都未提及,势力范围不划分好,纠纷怎么会消除?
所以,盟会一结束,此前已被迫投向了楚国的卫、鲁、郑三国国君马上就以去听取盟会内容的理由前往晋国,实际上就是去表示接受晋国的领导。
随即,晋国出兵报复秦国,因为在盟会期间,秦国唆使白狄(这是又一支白狄,不是原先被晋国灭掉的那支)攻打晋国。晋国在惩罚了白狄之后,就叫各诸侯国跟它一起出兵去打秦国,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国都派出了军队,协同晋军作战,诸侯联军在秦国的麻隧(今陕西泾阳北)大败秦军。
按照弭兵盟会的盟约,楚国也应该出兵相助晋国的,但楚国却没有出兵。
伐秦的第二年,郑国军队攻打许国。这几年许国已非常死心地投靠了楚国,而且仗着有楚国撑腰,越来越不服从郑国的指挥,所以郑国决心要打服它。但郑国第一次伐许却失败了,接着郑成公亲自带兵伐许,郑军攻进了许国都城的外城,迫使许国屈服求和。
这下楚国不高兴了,马上出兵攻打郑国,随后又攻打了卫国。
不料,郑国这次竟意外地强硬起来,非但不愿在许国问题上向楚国让步,楚军撤退后,郑国竟然马上出兵报复,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新石(在今河南叶县)。
如今的楚国已不是楚庄王时候的楚国了,被后院的吴国闹得真是焦头烂额,面对郑国的报复,竟然连以牙还牙都做不到,而是送给郑国一大块土地(汝阴之田),以换得郑国背叛晋国而加入楚国阵营。
许国看到楚国这个样子,觉得它不可能为自己出头了,为了避免没完没了地受郑国欺凌,就向楚国提出请求,把许国迁往楚国。
楚国同意了,于是许国就迁到了楚国境内的叶(今河南叶县南),从此,许国彻底沦为了楚国的附庸,而原先许国的城邑土地则全部被郑国占有。
郑国这下狂发了,觉得自己崛起了,看到曾经的老对手兼难兄难弟宋国正在发生内乱,宋共公去世,宋国的司马荡泽杀了太子肥;华元联合一帮大家族,杀了荡泽;跟荡泽同属于宋桓公后裔的五个大夫吓得逃奔楚国。恰巧这时晋国也不安稳,几大家族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却家的三个卿却錡、却犨、却至谄害死了正直的大夫伯宗,并连累到了素有贤名的大夫栾弗忌,伯宗的儿子伯州犁逃亡楚国。郑国觉得这种状态下的晋国不可能管得太宽,就向宋国发动了进攻。
不料,郑国的行径令晋国的首席执政栾书大冒肝火,决定讨伐。
前面说过,晋景公十二年,为了奖励在鞌之战中立功的大臣,晋国军队由三军扩充为六军,即中军、上军、下军、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但到了晋厉公三年,晋军又由六军缩减为四军,即中军、上军、下军、新军。这次晋国是大动干戈,晋厉公亲征,四军齐出,还派人去齐国、鲁国、卫国,通知他们也出兵协同作战。
晋国的栾氏、范氏二大卿族“以其族夹公行”——这两族的族兵做了晋厉公的左右亲兵。这里要解释一下,族兵跟采邑武装有点不同,采邑武装的成员是采邑土地上的原住民、分到土地的农民、奴隶等,族兵成员则都是家族子弟,一般情况下也是家主的亲卫,是卿大夫私家军的主力。
郑成公看到晋国动真格的了,慌忙向楚国求援。这时楚共王已成年了,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很想做一个称职的霸主。所以他亲自统率楚国三军,同时还征调了一些蛮夷部落的蛮军,北上救郑。
晋楚两霸终于再次p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