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三国之匡扶天下 > 第41章 汇合

三国之匡扶天下 第41章 汇合

    钜平南郊,王家临时校武场。

    王匡、鲁肃一同来到校场上,只见一队队兵马在各营军侯、屯将的指挥下,有序行进,排列整齐。

    这支兵马暂时的统领是王盖,行军操练尚可,若是拉到战场上跟敌人对阵,估计瞬间就会被击溃,逃兵无数。

    王匡找来张辽,问道:“文远,伯达与你同来了吗?”

    “启禀太守,高军侯留在云台山大营训练新兵了,曹军侯之前奉命招募兵马,前后招募兵马一千三百人。

    这是曹军侯交给太守的汇报。”

    张辽身着一身黑色皮甲,腰胯战刀,看起来很是威风。

    接过张辽递过来的书信,王匡扫了一眼,得知怀县那边的大概情况。

    曹性那边有的兵马,加上张辽、高顺带过去兵马,有两千余人,在高顺、王季的帮助的帮助之下,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可堪一用。

    王匡点点头,看向张辽道:“文远,你远道而来,护送我夫人,一路辛苦。

    只是眼下有一重任,非你不能成。”

    “末将职责所在,请太守下令。”张辽拱手道。

    “我予你五百金,请你领一屯兵马前往广陵招募一千兵马。”

    “末将遵命!”

    “我遣于禁、典韦去吴郡接一个人,你在江都等候,他们会去找你,到时候你率军护送他们来钜平。

    护送的是我的好友蔡邕,请文远务必小心。”王匡郑重道。

    “末将必定完成使命。”张辽拱手退去。

    随后王匡在王盖的陪同下巡视了大营,同几位暂领的军侯见了面,允诺立功后即扶正,几位假军侯当即表示一定好好干。

    此时,军中开伙,王匡决定留下同士卒们同吃一餐。

    “太守大人来了。”

    “是王太守!”

    “王太守竟然来和我们一起吃饭!”

    王匡端着一碗米粥,拿一张肉饼,跟一个年轻的士卒坐一起,咬了一口肉饼,喝了一口米粥,看着一旁拘谨的士卒道:“小兄弟,今年多大了,家住哪里啊?”

    “太守大人,我叫曹恭,今年十七了。

    我家在丹阳江乘,家中父母早亡,只好到广陵谋个生路,后来被琅琊王氏招为家兵,直到遇见了太守大人。”小伙子连忙放下喝了一半的米粥,连忙跪了下来,像倒豆子一般把自己的家事倒了出来。

    “嗯,好好干,我相信你能在沙场上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王匡闻言哑然,拍拍他的肩膀,鼓励道。

    这名字可真是取的巧。

    曹恭?曹公。

    “是,多谢太守大人。”曹恭连忙感谢道。

    “吃饭。”王匡把米粥和肉饼递给曹恭,自己也端起米粥喝了起来。

    等到王匡回到王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听门房传话说,范夫人在等他。

    来到卧房,果然见范夫人正在做着女红。

    听见有人来,连忙抬起头来,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人。

    一头扎进王匡怀里,倾诉着多日不见的思念。

    王匡反手将范夫人抱起,一脚踢出把房门关上,直奔床榻,三两下剥开遮挡,深刻地释放着自己的情感和心灵。

    数日之后,王家上下洋溢着的喜庆的气氛。

    十日后就是老爷王磊的五十诞辰,王家上下皆是欢喜不已,开始通知各方亲友,预备宴席。

    吴郡,蔡邕住所。

    “于禁,典韦拜见蔡大家。”

    在小黄门张闵的帮助下,于禁终于见到了蔡邕,表明了来意。

    在取出王匡的信物后,也是成功取得了蔡邕的信任。

    蔡邕大喜,早早准备好行李车马,决定跟随于禁北上,寻求王匡庇护。

    “辛苦二位壮士,老夫收拾妥当,可以出发了。”

    蔡邕在接到董卓的威胁时,终日郁郁不安,如今好友王匡升任太守,并派出兵马保护自己,也算是安全一些。

    “好,请蔡大家上马车。”于禁让出道来,做出请的手势。

    “琰儿,快来,我们要回家了。”蔡邕转身对着门内的少女喊道。

    “来了,父亲。”少女跑了过来,一蹦一跳,甚是可爱。

    此女正是蔡邕的小女儿蔡琰,字文姬。

    在于禁、典韦等人,还有张闵汇下二十甲士的护卫下,蔡邕离开吴郡向广陵的江都进发。

    这边张辽也在广陵市场上招募了一千兵马,仅仅花费不到百金。

    这还是张辽尽是挑选了一些高壮魁梧的汉子,出的已经是市场高价了。

    奈何连年灾荒,又有人祸,出来插标卖儿卖女的多了去。

    不过这也就是在交通发达的广陵,换个地方很难短时间招到如此多精装兵员。

    张辽就带着这一千衣着破烂,甚至连武器都没有一把的“军队”,还有自钜平带来的两百骑兵前往江都所在去迎接蔡邕。

    在第二天下午,江水上驶来几艘船只。

    船头站着一人,正是渡江而来的于禁。

    双方人马一经回合,稍作休息就调转方向,直奔钜平而去。

    一路上算是比较安定,这徐州自古富庶,又在陶谦的治理下算得上百姓安居乐业,比较太平。

    一行人在王匡父亲寿辰前两日抵达了钜平。

    王匡、蔡邕相见,当晚就喝了个酩酊大醉,站在门外也能听见蔡邕的悲哭之声。

    “宦官乱政,害得天下民不聊生,让我在外漂泊避难一十二年!

    奈何十常侍刚除,又来了个篡权贼子董卓,家国多难啊……”

    听着蔡邕感叹,王匡灌下一杯酒,道:“此诚国家危难之际,我有志匡扶天下,请老友出山助我。”

    “公节,我漂泊多年无意入仕,只想安稳将文姬抚养成人,晚年能着书立说足矣。”蔡邕叹了口气,道。

    “老友,我明白你意思。

    此番我所说的,正是助你着书立说。

    自武帝立太学,诸郡都跟着设立竣学,灵帝又立下鸿都门学,还委任恁修熹平石经,续写《东观汉记》,都不是我心中所想的理想的教育之所。

    我意在河内设书院一所,请老友任院长一职,礼、乐、射、御、书、数各为一科,在此之上设政、军、农、医等为大学。

    为朝堂百姓培养人才,以此为机扭转大汉倾颓之势。

    请伯楷助我。”

    王匡坐直身体,目光炯炯地看着蔡邕。

    “公节此言当真?”蔡邕闻言,也有些意动。

    “自然,大丈夫者,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如此一来,老友既不入朝堂因政事烦心,又能安心教学着书立说,有我之兵马守护,自然护得文姬侄女安然成人。

    此一举三得之事也。”王匡笑道。

    “既如此,我就帮公节这个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