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慢穿记事簿 > 第827章 一梦华年359

慢穿记事簿 第827章 一梦华年359

    可当初景帝都没抄家成功的人,燕曦这个时候更是抄不了,毕竟外边还乱着,倒不如点一下他们,然后让他们拿点东西出来。

    就是如此,谢宁也只是点几个人而已,并没有扫射绝大部分官员。

    而且此话一出,不仅那几个官员面有不愉,其他的老大臣亦是,玉相本想站出来反驳,但户部的一个官员先一步拿出了捐粮的数目,还有捐粮后的记名册。

    捐了,当记一功,不捐,也没有惩罚。

    便是捐粮的数目也不多,只占他们本身俸禄的三分之一,且还只是一个月的,反倒是接下来的对富户的要求更高。

    这是要“劫富济贫”啊。

    不过话说的好听,是拿“一些东西”来换,往年财政不足,皇帝都拿度牒来换,现在佛教是势头好不容易压下去,燕曦自然不能起这个头,而是工部管理下的织坊“名额”等特权来换。

    玉相把脚收回去了,如果谢宁和燕曦真的这么不懂事要臣下的家产,他定得把这俩小娃骂醒来。

    大周官员的俸禄本就不高,而一家基本上都是聚族而居,一个月几千的俸禄哪里养的起几十口人的家?

    官员之所以冒法受赃,赊举度日,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盖因为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

    这个俸禄定的极不合理,除了极个别清正廉洁之士以外,其他的官员要他们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几乎是不可能的。

    谢宁也是知道这一点,所以让官员捐粮其实就是做做样子,给别人看的,纵使其中有不少贪官富的流油,可还是有清贫之官在的。

    那些个富的流油的贪官,自有别的方法让他们掏粮。

    太后见各家捐粮补给的事放到一边,便提了召夏祀回京的事,不说现在石相病重,便是没病重,她也不会用他。

    太后并不赞成新法,更不支持新党。

    燕曦是知道太后站旧派的,如今的玉相就是旧派的领头人之一。

    只不过她不理解为何太后不赞成新法,明明那也是为国为民的政策,只是其中弊端不少,她正想着等战事毕,将新法重修一番继续施行呢。

    小丁内侍作为丁内侍的干儿子,察言观色的本事自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接过宫人新做的茶放在桌上,小丁内侍轻声道,“陛下,太后娘娘与石老大人有隙,又受了左右影响,所以才更偏向于夏大人他们。”

    燕曦和景帝不一样,这些话不能对景帝说,却是能对燕曦说,她对下属在某方面更为宽和。

    太后对新法的偏见更多的来自于她的娘家李氏,还有左右的宫人。

    李氏是外戚,新法的实行触动了他们的利益,比如太后的弟弟,当初便受到了违反市易法的指控,对此自然没有好感。

    时不时便和太后哭诉,说今年的收入比去年的差,去年的收入又比前年的差,这是一年不如一年呀。

    暗示政治方面出了问题。

    然后便是宫里的内侍,市易法的实行也损了他们的利益。

    宫廷采购物品的决定权在内侍手里,而那些做宫廷生意的大商人,自然得贿赂内侍,然后垄断一类物资的供应。

    而市易法的实施对大商人们的独占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因为里面规定了宫廷和政府采购物资不通过大商人所在的行采购物资,而是分别向个体商人采购。

    目的就是排除市场独占,以价格竞争争取得采购的合理化。

    不仅如此,市易法还规定政府可以低利贷款于商人,如此,就可以救济到一些小商人。

    这个贷款的形式和青苗法差不多,只不过青苗法以振兴农业为名目,而此法在他人眼中,就是纯粹的为商人牟取利益。

    自古以来就有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因此此法受到的诘难之声更多。

    太后身边的宫人就在那儿煽风点火,说石老大人和商人勾结,这才造成市场生意低落,百姓嗟怨的景象。

    而太后也担心百姓的嗟怨会从个别官员上升到整个朝廷,所以才反对。

    燕曦有些愕然,她的确知道一些宫人对石老大人有所怨怪,却不知他们还在太后耳边煽风点火。

    “去凤仪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