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求生记 第三十四章 乡试
热门推荐:
逼我入魔?我当反派后你们慌什么
火影:用宝可梦在砂隐村种田
网游之开局获得半神器
求生游戏:开局召唤汤姆猫
重生七零,退婚改嫁日子红红火火
奶包三岁半,爹爹的小棉袄漏风啦
流放就流放,半个京城够不够赔偿
被迫成渣男的我今天也在努力洗白
刚上大学,有个神豪系统很正常吧
丙子年,按制逢子、午、卯、酉年为乡试大比,两京一十三省首府都要为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而忙碌起来。
乡试试场设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门所在地,南北直隶的试场分别设在应天、顺天二府,即京城、南京。考试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请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主考官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决定录取名单、排定名次并上报礼部,同考官则负责协助出题、审卷。
八月初,各省乡试如期举行,顺天府乃天子脚下,首善之区,规制自然最高,两个主考官的分量都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分别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刘俨、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黄谏。
章子俊早早就准备好了这一次大比,如能考中,就步入了这个时代的特权阶层,只要想过平安生活,远离朝堂上那些是是非非,最无受冻挨饿的可能,章子军没有赶上景泰四年的乡试,直到景泰七年,乡试是每三年举办一次。
乡试又称“大比”,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进行,故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人员有两种:一是在校学生,即国子监监生和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但生员必须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科举生员”。二是“充场儒士”。在明代,未人政府各级学校的读书人称“童生”,他们中的一些人经特别考试,可获准参加乡试。乡试参试名额与中举名额大致为三十比一,即录取一名举人,参试者约为三十名。“科举成式”还规定,学校教官、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以及居父母丧者,不许参加乡试。
除主考、同考,还要组织一个乡试管理班子,这个班子由提调官一人、监试官二人、供给官一人、收掌试卷官二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巡绰搜检官四人组成,另有办事人员及号军若干。
主考、同考官及有关人员应提前两天进入考场,实行“锁院”。锁院的目的,一是清除闲杂人员,二是安排好考生的号房并进行公布,三是出题及刻印试卷。
很明显乡试比之前三场的县试、府试、院试规格全面提高了,乡试的考试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安排在八月九日,内容是《四书》义三道,每道答案规定在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如书写不及,可各省去一道。这一场主要是考考生对《四书》、《五经》以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况,类似于基础知识的考试,不是很难,答案也是统一的。这种预知的标准答题,对考生来说就要再平时死记硬背,背的“滚瓜烂熟”才行。按“科举成式”规定,《四书》的标准答案用朱子集注,《易经》用程传和朱子本义,《尚书》用蔡氏传及古注疏,《诗经》用朱子集传,《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用古注疏。永乐时颁布《四书五经大全》,成为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统编教材以及科举头场的标准答案。
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内容是“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这一场主要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对考生来说也不难,这些诏、诰、表、内科捉猫扮老虎,依样画瓢而已。
第三场在八月十五日,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可视为考安邦定国的见解。
就是说每隔三天考一场,每场三天,历时九天七夜。
章子俊用的还是一只考篮,里面放了七个煮熟的鸡蛋,九个炊饼子,不锈钢保温筒,别的就是纸跟文房四宝,另加一件长袍单衣,这是为了到了夜间,更深露重时,可以披戴上身,以免生病,如果碰到下雨,可遮挡号舍避免雨水打湿,这一次章子俊在砚台外做了一只小木盒,正好放进一方砚台一支墨,手机直接镶在砚盖上,这样一来就成了一个整体,更不用担心到时会出不必要的麻烦,就这样有巡绰搜检官带人对考生逐个进行搜查,从头发、衣服直至鞋,如发现夹带,立即驱出考场,并取消考试资格。
而更多的考生带了棉被的,还有人自带油灯的,吃食上带的更多了,什么烤鸡、板羊肉、卤煮、水果。应有尽有,这些到了嘉靖年间后就禁止了,现在是景泰年间,搜身啊,随带物品这些管理不是太严,搜检官只是粗粗翻看一下就过了。
入场后,首先是看规则:一,考卷一律用墨书写,谓“墨卷”。二,卷首先写考生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名讳,以及考生在校所习本经。三,文字中应回避本朝皇帝的御名、庙号,并不许自序门第。四,考试时禁止考生相互答问或请人代答,如答题未完而时已黄昏,供烛三支,烛尽后不管是否答完,均须离开考场。
章子俊有一席舍,称:“号房”,由军人看守,然后由掌试卷官发卷, 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
第一场就是经义三道,八股文用程朱理学注疏上的话怎么样表达圣人之言,所以在这三场中也是最难的,而成绩的好坏着重就看这一场了,后二场只是锦上添花。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用恒足矣”
此题出自《大学》中的整个段落 ,章子俊搁笔,翻看砚台,一边磨墨,一边翻看手机,这一篇记得张居正写过,反正趁他不注意,还没出生先用了再说,有这种大文学家的范本不用,实在对不起穿越众了。
破题,“盖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焉。”这题破的实在是太妙了。对于善于理财的人来说,只要得其“道”则财用自足,妥妥地直指圣人的“道”上去了。
接下去就是承题了,“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果能此道矣,国孰与不足乎。 ” 上面说善理财者要得其“道”,那生财之“道”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就进一步阐明了,就是“务本节用”。另外,前面说了,承题只能用三句话,这里为什么是四句呢?其实,是因为“务本节用”和“生财之道”之间,在古人看来只算是“读”,不是句,所以算下来依旧是三句。
开始起讲,“且夫聚人曰财,国而无财,非其国矣;理财曰义,财而不义,非其财矣。”
上结破题、承题,继续解释何为“财”,何为“理财”,又下启论述,开始概括性的阐述财、国、义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具体议论起头。
八股文讲究“代圣人立言”,也就是说要揣摩圣人的音容,以圣人的口气来把话说出来,而这个“口气”就是从起讲开始的。
来来来,老子代圣人立言了,第一股,“是以君子之生财也有道。故不必损下以益上,而经制得宜,自有以裕于国也。”
第二股,“其于道也又甚大焉,故不必损上以益下,而公私两利,自有以裕于民也。” 和第一股合起来,叫做“提比”,也就是八股文刚刚进入正文。
奶奶个熊,章子俊一边骂一边想,其实这八股文的花样还是很多的,如果不得要领,写什么都是说不到点子上去。
既然是“代圣人立言”,接下去就是出题,“然则何如?盖天地本有自然之利,而国家本有惟正之供。惟其力之不勤而用之无节,故恒见其不足耳。”
明确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其力不勤而用之无节,才是造成国用不足的根本原因。下面的论述将围绕着这个观点展开。
这是第三股,“诚能趋天下之民而归之农,其生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汰冗员,裁冗费,不使有浮食焉。”
紧跟着第四股走起,“尽三时之勤以服乎耕,其为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量所入,为所出,不使有侈用焉。”
这是全文议论的中坚部分,正面阐发文章主旨,在这里表明要汰冗员、裁冗费、量所入、为所出的财政主张。
第五股开起,“斯则勤以务本,而财之入也无穷。”
第六股补充,“俭以制用,而财之出也有限。”第五、六股合称“后比”,也是议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紧扣文章主旨,尽力发挥,将前面尚未说清楚的部分尽可能补全、讲透,使文章议论更加充实全面。
话说到了这里,再怎么写全是画蛇添足了,那个来个过接,“以无穷之财,供有限之用。”
过接就是为转折,才能起第七股,“是以下常给而上常余,虽国有大事,而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
紧跟着就是第八股,“百姓足而君亦足,虽年有大祲,而三年九年之蓄,自可恃之而无恐矣。”
七、八两股合起来叫束比,主要起到照应前文,收束全篇的作用。如果文章至此议论意犹未尽,那么束比可以在收束的同时继续阐发。如果前面文章已经说尽,那么这两股只要收束全文就行了。
那么没什么好说的,最后来个大结,“谓之大道,信乎其为经久谋国之计,而非一切权益之术可比也。然则有国家者岂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哉 。”
乡试试场设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门所在地,南北直隶的试场分别设在应天、顺天二府,即京城、南京。考试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请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主考官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决定录取名单、排定名次并上报礼部,同考官则负责协助出题、审卷。
八月初,各省乡试如期举行,顺天府乃天子脚下,首善之区,规制自然最高,两个主考官的分量都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分别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读刘俨、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黄谏。
章子俊早早就准备好了这一次大比,如能考中,就步入了这个时代的特权阶层,只要想过平安生活,远离朝堂上那些是是非非,最无受冻挨饿的可能,章子军没有赶上景泰四年的乡试,直到景泰七年,乡试是每三年举办一次。
乡试又称“大比”,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进行,故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人员有两种:一是在校学生,即国子监监生和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但生员必须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科举生员”。二是“充场儒士”。在明代,未人政府各级学校的读书人称“童生”,他们中的一些人经特别考试,可获准参加乡试。乡试参试名额与中举名额大致为三十比一,即录取一名举人,参试者约为三十名。“科举成式”还规定,学校教官、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以及居父母丧者,不许参加乡试。
除主考、同考,还要组织一个乡试管理班子,这个班子由提调官一人、监试官二人、供给官一人、收掌试卷官二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巡绰搜检官四人组成,另有办事人员及号军若干。
主考、同考官及有关人员应提前两天进入考场,实行“锁院”。锁院的目的,一是清除闲杂人员,二是安排好考生的号房并进行公布,三是出题及刻印试卷。
很明显乡试比之前三场的县试、府试、院试规格全面提高了,乡试的考试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安排在八月九日,内容是《四书》义三道,每道答案规定在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如书写不及,可各省去一道。这一场主要是考考生对《四书》、《五经》以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况,类似于基础知识的考试,不是很难,答案也是统一的。这种预知的标准答题,对考生来说就要再平时死记硬背,背的“滚瓜烂熟”才行。按“科举成式”规定,《四书》的标准答案用朱子集注,《易经》用程传和朱子本义,《尚书》用蔡氏传及古注疏,《诗经》用朱子集传,《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用古注疏。永乐时颁布《四书五经大全》,成为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统编教材以及科举头场的标准答案。
第二场在八月十二日,内容是“论”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这一场主要检验考生是否具备做官的基本条件,对考生来说也不难,这些诏、诰、表、内科捉猫扮老虎,依样画瓢而已。
第三场在八月十五日,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可视为考安邦定国的见解。
就是说每隔三天考一场,每场三天,历时九天七夜。
章子俊用的还是一只考篮,里面放了七个煮熟的鸡蛋,九个炊饼子,不锈钢保温筒,别的就是纸跟文房四宝,另加一件长袍单衣,这是为了到了夜间,更深露重时,可以披戴上身,以免生病,如果碰到下雨,可遮挡号舍避免雨水打湿,这一次章子俊在砚台外做了一只小木盒,正好放进一方砚台一支墨,手机直接镶在砚盖上,这样一来就成了一个整体,更不用担心到时会出不必要的麻烦,就这样有巡绰搜检官带人对考生逐个进行搜查,从头发、衣服直至鞋,如发现夹带,立即驱出考场,并取消考试资格。
而更多的考生带了棉被的,还有人自带油灯的,吃食上带的更多了,什么烤鸡、板羊肉、卤煮、水果。应有尽有,这些到了嘉靖年间后就禁止了,现在是景泰年间,搜身啊,随带物品这些管理不是太严,搜检官只是粗粗翻看一下就过了。
入场后,首先是看规则:一,考卷一律用墨书写,谓“墨卷”。二,卷首先写考生姓名、年龄、籍贯及三代名讳,以及考生在校所习本经。三,文字中应回避本朝皇帝的御名、庙号,并不许自序门第。四,考试时禁止考生相互答问或请人代答,如答题未完而时已黄昏,供烛三支,烛尽后不管是否答完,均须离开考场。
章子俊有一席舍,称:“号房”,由军人看守,然后由掌试卷官发卷, 号舍就会上锁,其间无论发生什么事,即便是发生火灾烧死考生也不能开锁。
当时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巷口门头大书某字号,备置号灯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间行路,白天饮水之用。考试期间伙食由考生自备。因为乡试时间较长,加上天气闷热,饭菜很快就会变质,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带干粮充饥。
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防风雨。
第一场就是经义三道,八股文用程朱理学注疏上的话怎么样表达圣人之言,所以在这三场中也是最难的,而成绩的好坏着重就看这一场了,后二场只是锦上添花。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用恒足矣”
此题出自《大学》中的整个段落 ,章子俊搁笔,翻看砚台,一边磨墨,一边翻看手机,这一篇记得张居正写过,反正趁他不注意,还没出生先用了再说,有这种大文学家的范本不用,实在对不起穿越众了。
破题,“盖理财者,得其道而自裕焉。”这题破的实在是太妙了。对于善于理财的人来说,只要得其“道”则财用自足,妥妥地直指圣人的“道”上去了。
接下去就是承题了,“盖务本节用,生财之道也。果能此道矣,国孰与不足乎。 ” 上面说善理财者要得其“道”,那生财之“道”究竟是什么呢?在这里就进一步阐明了,就是“务本节用”。另外,前面说了,承题只能用三句话,这里为什么是四句呢?其实,是因为“务本节用”和“生财之道”之间,在古人看来只算是“读”,不是句,所以算下来依旧是三句。
开始起讲,“且夫聚人曰财,国而无财,非其国矣;理财曰义,财而不义,非其财矣。”
上结破题、承题,继续解释何为“财”,何为“理财”,又下启论述,开始概括性的阐述财、国、义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具体议论起头。
八股文讲究“代圣人立言”,也就是说要揣摩圣人的音容,以圣人的口气来把话说出来,而这个“口气”就是从起讲开始的。
来来来,老子代圣人立言了,第一股,“是以君子之生财也有道。故不必损下以益上,而经制得宜,自有以裕于国也。”
第二股,“其于道也又甚大焉,故不必损上以益下,而公私两利,自有以裕于民也。” 和第一股合起来,叫做“提比”,也就是八股文刚刚进入正文。
奶奶个熊,章子俊一边骂一边想,其实这八股文的花样还是很多的,如果不得要领,写什么都是说不到点子上去。
既然是“代圣人立言”,接下去就是出题,“然则何如?盖天地本有自然之利,而国家本有惟正之供。惟其力之不勤而用之无节,故恒见其不足耳。”
明确亮明了自己的观点:其力不勤而用之无节,才是造成国用不足的根本原因。下面的论述将围绕着这个观点展开。
这是第三股,“诚能趋天下之民而归之农,其生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汰冗员,裁冗费,不使有浮食焉。”
紧跟着第四股走起,“尽三时之勤以服乎耕,其为之也既无遗力矣,又且量所入,为所出,不使有侈用焉。”
这是全文议论的中坚部分,正面阐发文章主旨,在这里表明要汰冗员、裁冗费、量所入、为所出的财政主张。
第五股开起,“斯则勤以务本,而财之入也无穷。”
第六股补充,“俭以制用,而财之出也有限。”第五、六股合称“后比”,也是议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紧扣文章主旨,尽力发挥,将前面尚未说清楚的部分尽可能补全、讲透,使文章议论更加充实全面。
话说到了这里,再怎么写全是画蛇添足了,那个来个过接,“以无穷之财,供有限之用。”
过接就是为转折,才能起第七股,“是以下常给而上常余,虽国有大事,而内府外府之储,自将取之而不匮矣。”
紧跟着就是第八股,“百姓足而君亦足,虽年有大祲,而三年九年之蓄,自可恃之而无恐矣。”
七、八两股合起来叫束比,主要起到照应前文,收束全篇的作用。如果文章至此议论意犹未尽,那么束比可以在收束的同时继续阐发。如果前面文章已经说尽,那么这两股只要收束全文就行了。
那么没什么好说的,最后来个大结,“谓之大道,信乎其为经久谋国之计,而非一切权益之术可比也。然则有国家者岂必外本内末,而后财可聚也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