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求生记 第一百六十七章 笑死人的筵讲(上)
热门推荐:
滴滴代打,一小时速通武帝城
女尊将军在七零,独宠娇夫
我一个瞎子谨慎点怎么了?
千年后的族群试验世界
云雾尽散,我爱你人尽皆知
重启全盛时代
九阳武神
九层天之赤月的朝阳
火影世界的空想家
忙活了三天后,章子俊进城办事,二哥徐经年一大早就来了,说是跟以前一样送老爷当值,还带来了不锈钢保温筒,里面灌满了开水,这个不锈钢保温筒二哥一直保管着,以前每当章子俊去翰林当值时,天天都带着的,这一次二哥很是细心,除了这个,还有一只藤蓝子,也放在了驴车上,就是当初章子俊考功名时的考篮,里面有砚台、毛笔、墨、纸等,作为文官出门必带文房四宝,章子俊的砚台盖子上镶嵌的是一台手机,可惜经过这么多年后,手机还在,早就不能用了。
章子俊首先去了吏部,问招回自己是为什么?是不是又要调动?是不是要把自己留京任用?
不想当吏部尚书尹旻看到章子俊后眼泪都下来了,呜呼,老朽总算把你给等来了,沿路上的驿站都说应该前天能到,为何今日才来?
章子俊笑嘻嘻地回道:“不瞒天官大人啊,学生先去了通州老家,几年不在家了,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拍打着吾心啊。”一边说一边还用手在胸口拍了几下。接着又道:“把家事安排妥当后,首站就来吏部看望大人了,还为大人特地从庐州带来了一瓶好酒,大人请看。”说完就随手从外袍里面腰上解下一个玻璃瓶子,这个玻璃瓶子做的有点葫芦状,瓶口用软木塞住,这玻璃瓶带有绿色,细看的话玻璃中间还有气泡,还有点疙疙瘩瘩,这是因为材料不纯,在烧制时温度不达标而成,就算是这样的一只玻璃瓶子,也是一件稀罕物件,里面灌的酒还是昨晚在通州家中自酿的红薯烧,现在就说成是从庐州千里之外带来的,反正也尝不出来。
这可把尹旻开心坏了,关系立马拉近了,尹旻手捧着酒瓶子,一边端详一边说道:“秋期载酒子云居,春柳还惊绿映渠。几欲出门阻风雨,半因居幕困文书。自违清隐三时久,空拟忧怀一日舒。想见湖边尝独立,不禁鸥鹭问何如。”
章子俊的酒送的很有新意,自己在庐州的那点事早就传遍了京城,水泥跟玻璃这样的新奇事物朝廷难道不知?只是无人想要做文章而已,就在观望这两样东西给朝廷带来的是什么?还有就是这种新奇的东西都有配方,水泥好说原材料已经公开化了,剩下的就是生产工艺合不合格,这个玻璃连章子俊本人还在摸索阶段,本想做成透明的,可就是透明不起来,看看那些用在房窗上的窗玻璃,说好听点整一块毛玻璃,就是压的很薄,才透点光,要不然连光也透不出来。可是做成瓶子、碗、杯什么的到是很滑溜,硬度也高,透明不透明无所谓。
尹旻是个老酒鬼,送酒也不算行贿,再说了就这么一小瓶子里面的一点酒,重点不在酒,在这个玻璃瓶子,章子俊就是说,看吧,这玻璃还能做成酒瓶子,进了京后第一个送给了天官大人。
章子俊贼兮兮地指着酒瓶子道:“大人先收起来,里面的酒喝时可要小口慢慢品,烈的很。”这红薯烧用蒸馏的办法出来的,估计在五十度以上,而明朝此时的酒大多是用麦和米酿的,带有甜味,度数不是很高,还有点浑浊不清。可以说比甜米酒度数高一点。
只见尹旻随手就藏在桌子下,一边开口说道:“敬一啊,招你来有一件事不得不让你去做,那个,那个,那个李孜省一党,祸乱朝政,人人厌之,又在午门外搭建了一个天坛作法,糜费太仓银两不说,还传播妖言,说是西南地崩是因为天边一根柱子松动,才引起的,我朝距离天边八万里之遥,明显是在胡说八道,哎,子不语怪力乱神乎。明日此人还要在内廷筵讲,到时皇上、太子及一些方士僧道全参加,想让敬一到时驳斥他的鬼话可有把握。”
章子俊连忙回道:“没把握,不过想问一下,刚才大人说我朝距离天边八万里之遥是什么意思?学生不明。”
尹旻哀叹了一声道:“《晋书·天文志》道言:“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也。”
章子俊一听震惊了哦,才想起了此时大明还在争论“天圆地方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尹旻也算是博学了,连《晋书·天文志》也熟读,很明显说的就是“盖天说”,按照该观点,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其中间距八万里。东汉的着名哲学家王充认为“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妈也!这种古老的传说明人信以为真,章子俊额头冒汗了。嘴上嘟嚷着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四个角上不是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天空么。”
尹旻一听就不乐意了道:“谎谬,子曰:“其尤荒谬不通者,而愚人信之。”
意思是说,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愚蠢之人才信。
尹旻看着章子俊深叹一声,好不容易弄来京城的帮手,比自己还要无知,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了,看看在明天的筵讲上能不能有所作为吧。
次日清早,以内阁刘翊、六部尚书以尹旻为首,加上都察院、翰林院学士、讲学等人前往内宫,今日的筵讲主要是听李孜省、邓常恩之流对国运的占卜,所以皇上、太子也要听讲。
自从西南地崩后,这样的活动隔三差五就来一场“法事”,这些方士僧道已经把内宫当成了道场,弄的乌烟瘴气,难怪吏科都给事中王瑞倡说朝纲不振,朝政惑乱,的确够乱的。
现在的李孜省深得皇帝信任,可以说朱见深被惑悠的有点走火入魔了,即封李孜省为国师。
章子俊是被尹旻硬拉来的,混在洗马罗璟、兵部尚书马文升、顺天府丞杨守随等一众朝臣里面旁听,只见一众僧道簇拥着一位身着八卦图服的道僧,鼠须胖脸,双眼精光有神,此人就是李孜省了,很可笑的是以往筵讲都是有顺序的,这种经筵形式是古代专门为皇帝设立的御前讲席,是皇帝处理国家事务之余,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老朱建立大明之初并未设立经筵制度,洪武十五年,大臣桂彦良向朱元璋上了一封题为《太平治要》的奏折,首次提出“今当大兴文教之日,宜择老成名儒,于朔望视朝之际,进讲经书一篇”,但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永乐至宣德时期依然没有设立经筵制度,皇帝“每视朝毕,无日不御文华殿或便殿,召大臣或儒臣讲读”,这在实质上与经筵已经非常接近,只不过时间、地点、讲读的内容没有制度化而已。
到了正统时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朱祁镇继位时只有10岁,内阁老臣“三杨”认为此时朱祁镇还应该以读书学习为主,于是由杨士奇主笔,上了一封题为《请开经筵疏》的奏折,请求重启经筵制度,得到太后及朱祁镇批准。至此,明朝正式恢复经筵制度,此后虽然偶有间断,但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彻底废弃。
明朝规定,为规避寒暑,每年组织两期经筵,分别称为“春讲”、“秋讲”,每期3个月左右,春讲一般2月开始,5月结束,秋讲一般8月开始,10月结束。经筵期间,每月组织三次,分别在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其中尤以春讲、秋讲的首次开讲礼仪最为隆重。
关于经筵地点。原则上安排在文华殿正殿举行。官员参加经筵的人员,除了要“听课”的皇帝之外,明朝参加经筵大体还有7类人,分别是:知经筵事,总领经筵一切事务,前期由功勋大臣担任,后来基本由内阁首辅来担任,同知经筵事,协助知经筵事处理相关事务,一般2-3人,多由内阁大学生或各部尚书、侍郎担任。经筵讲官,负责向皇帝讲解经史子集,一般由兼任翰林院编撰以上职衔的各部高级官员、国子监祭酒担任。侍经筵官,皇帝特许参加经筵的官员,不负责任经筵之事,只是旁听。
展书官,负责为皇帝展掩书籍,一般由翰林院编修担任。书写讲章官,负责誊写经筵讲章,一般由编修或中书舍人担任。经筵执事官,这是一个统筹,具体包括四类人,分别是鸿胪寺堂上官1人,负责鸣赞;锦衣卫堂上官1人,负责警卫;侍仪御史2人,负责礼仪;给事中2人,负责监督官员礼仪。经筵讲官“必得问学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者”,且要先由“吏部、翰林院共同推举,具名陈奏”,然后由皇帝钦定。
可是现在全变了,经筵变成了筵讲,而这个筵讲还成了道场。
皇上驾到,太子驾到,贵妃娘娘驾到,王爷朱佑杬、仁和公主也来了,好么除了还在呀呀学步的,差不多一大家子了。
章子俊首先去了吏部,问招回自己是为什么?是不是又要调动?是不是要把自己留京任用?
不想当吏部尚书尹旻看到章子俊后眼泪都下来了,呜呼,老朽总算把你给等来了,沿路上的驿站都说应该前天能到,为何今日才来?
章子俊笑嘻嘻地回道:“不瞒天官大人啊,学生先去了通州老家,几年不在家了,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拍打着吾心啊。”一边说一边还用手在胸口拍了几下。接着又道:“把家事安排妥当后,首站就来吏部看望大人了,还为大人特地从庐州带来了一瓶好酒,大人请看。”说完就随手从外袍里面腰上解下一个玻璃瓶子,这个玻璃瓶子做的有点葫芦状,瓶口用软木塞住,这玻璃瓶带有绿色,细看的话玻璃中间还有气泡,还有点疙疙瘩瘩,这是因为材料不纯,在烧制时温度不达标而成,就算是这样的一只玻璃瓶子,也是一件稀罕物件,里面灌的酒还是昨晚在通州家中自酿的红薯烧,现在就说成是从庐州千里之外带来的,反正也尝不出来。
这可把尹旻开心坏了,关系立马拉近了,尹旻手捧着酒瓶子,一边端详一边说道:“秋期载酒子云居,春柳还惊绿映渠。几欲出门阻风雨,半因居幕困文书。自违清隐三时久,空拟忧怀一日舒。想见湖边尝独立,不禁鸥鹭问何如。”
章子俊的酒送的很有新意,自己在庐州的那点事早就传遍了京城,水泥跟玻璃这样的新奇事物朝廷难道不知?只是无人想要做文章而已,就在观望这两样东西给朝廷带来的是什么?还有就是这种新奇的东西都有配方,水泥好说原材料已经公开化了,剩下的就是生产工艺合不合格,这个玻璃连章子俊本人还在摸索阶段,本想做成透明的,可就是透明不起来,看看那些用在房窗上的窗玻璃,说好听点整一块毛玻璃,就是压的很薄,才透点光,要不然连光也透不出来。可是做成瓶子、碗、杯什么的到是很滑溜,硬度也高,透明不透明无所谓。
尹旻是个老酒鬼,送酒也不算行贿,再说了就这么一小瓶子里面的一点酒,重点不在酒,在这个玻璃瓶子,章子俊就是说,看吧,这玻璃还能做成酒瓶子,进了京后第一个送给了天官大人。
章子俊贼兮兮地指着酒瓶子道:“大人先收起来,里面的酒喝时可要小口慢慢品,烈的很。”这红薯烧用蒸馏的办法出来的,估计在五十度以上,而明朝此时的酒大多是用麦和米酿的,带有甜味,度数不是很高,还有点浑浊不清。可以说比甜米酒度数高一点。
只见尹旻随手就藏在桌子下,一边开口说道:“敬一啊,招你来有一件事不得不让你去做,那个,那个,那个李孜省一党,祸乱朝政,人人厌之,又在午门外搭建了一个天坛作法,糜费太仓银两不说,还传播妖言,说是西南地崩是因为天边一根柱子松动,才引起的,我朝距离天边八万里之遥,明显是在胡说八道,哎,子不语怪力乱神乎。明日此人还要在内廷筵讲,到时皇上、太子及一些方士僧道全参加,想让敬一到时驳斥他的鬼话可有把握。”
章子俊连忙回道:“没把握,不过想问一下,刚才大人说我朝距离天边八万里之遥是什么意思?学生不明。”
尹旻哀叹了一声道:“《晋书·天文志》道言:“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也。”
章子俊一听震惊了哦,才想起了此时大明还在争论“天圆地方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尹旻也算是博学了,连《晋书·天文志》也熟读,很明显说的就是“盖天说”,按照该观点,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其中间距八万里。东汉的着名哲学家王充认为“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妈也!这种古老的传说明人信以为真,章子俊额头冒汗了。嘴上嘟嚷着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四个角上不是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天空么。”
尹旻一听就不乐意了道:“谎谬,子曰:“其尤荒谬不通者,而愚人信之。”
意思是说,有这种想法的人都是愚蠢之人才信。
尹旻看着章子俊深叹一声,好不容易弄来京城的帮手,比自己还要无知,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了,看看在明天的筵讲上能不能有所作为吧。
次日清早,以内阁刘翊、六部尚书以尹旻为首,加上都察院、翰林院学士、讲学等人前往内宫,今日的筵讲主要是听李孜省、邓常恩之流对国运的占卜,所以皇上、太子也要听讲。
自从西南地崩后,这样的活动隔三差五就来一场“法事”,这些方士僧道已经把内宫当成了道场,弄的乌烟瘴气,难怪吏科都给事中王瑞倡说朝纲不振,朝政惑乱,的确够乱的。
现在的李孜省深得皇帝信任,可以说朱见深被惑悠的有点走火入魔了,即封李孜省为国师。
章子俊是被尹旻硬拉来的,混在洗马罗璟、兵部尚书马文升、顺天府丞杨守随等一众朝臣里面旁听,只见一众僧道簇拥着一位身着八卦图服的道僧,鼠须胖脸,双眼精光有神,此人就是李孜省了,很可笑的是以往筵讲都是有顺序的,这种经筵形式是古代专门为皇帝设立的御前讲席,是皇帝处理国家事务之余,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老朱建立大明之初并未设立经筵制度,洪武十五年,大臣桂彦良向朱元璋上了一封题为《太平治要》的奏折,首次提出“今当大兴文教之日,宜择老成名儒,于朔望视朝之际,进讲经书一篇”,但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永乐至宣德时期依然没有设立经筵制度,皇帝“每视朝毕,无日不御文华殿或便殿,召大臣或儒臣讲读”,这在实质上与经筵已经非常接近,只不过时间、地点、讲读的内容没有制度化而已。
到了正统时期,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朱祁镇继位时只有10岁,内阁老臣“三杨”认为此时朱祁镇还应该以读书学习为主,于是由杨士奇主笔,上了一封题为《请开经筵疏》的奏折,请求重启经筵制度,得到太后及朱祁镇批准。至此,明朝正式恢复经筵制度,此后虽然偶有间断,但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彻底废弃。
明朝规定,为规避寒暑,每年组织两期经筵,分别称为“春讲”、“秋讲”,每期3个月左右,春讲一般2月开始,5月结束,秋讲一般8月开始,10月结束。经筵期间,每月组织三次,分别在每月的初二、十二、二十二,其中尤以春讲、秋讲的首次开讲礼仪最为隆重。
关于经筵地点。原则上安排在文华殿正殿举行。官员参加经筵的人员,除了要“听课”的皇帝之外,明朝参加经筵大体还有7类人,分别是:知经筵事,总领经筵一切事务,前期由功勋大臣担任,后来基本由内阁首辅来担任,同知经筵事,协助知经筵事处理相关事务,一般2-3人,多由内阁大学生或各部尚书、侍郎担任。经筵讲官,负责向皇帝讲解经史子集,一般由兼任翰林院编撰以上职衔的各部高级官员、国子监祭酒担任。侍经筵官,皇帝特许参加经筵的官员,不负责任经筵之事,只是旁听。
展书官,负责为皇帝展掩书籍,一般由翰林院编修担任。书写讲章官,负责誊写经筵讲章,一般由编修或中书舍人担任。经筵执事官,这是一个统筹,具体包括四类人,分别是鸿胪寺堂上官1人,负责鸣赞;锦衣卫堂上官1人,负责警卫;侍仪御史2人,负责礼仪;给事中2人,负责监督官员礼仪。经筵讲官“必得问学贯通,言行端正、老成重厚、识达大体者”,且要先由“吏部、翰林院共同推举,具名陈奏”,然后由皇帝钦定。
可是现在全变了,经筵变成了筵讲,而这个筵讲还成了道场。
皇上驾到,太子驾到,贵妃娘娘驾到,王爷朱佑杬、仁和公主也来了,好么除了还在呀呀学步的,差不多一大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