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大明求生记 > 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

大明求生记 第二百三十一章 神木王秋生

    周辰宇唯一的条件有秀才功名,配一户平常人家不在话下,可是要跟像郝知府这样官宦之家对比着实不能看,更何况家里穷的叮当响,连平常人家也不一定能看得起,手不能提,活不能干,靠什么养活?也养不起舞文弄墨的开销,所以像周辰宇这样的人,大多会去私塾教蒙学,要么给商家及一些大户人家中做账房。

    可是现在一下子成了知府大人的快婿,对郝知府来说不得不要做决断了,为了脸面,也为了名声就把景花小姐关了起来。对于热恋中的男女来说,这比死都难受。每日里不管是刮风下雨,周辰宇都要去郝家后院隔着高高的围墙,在墙外看上一眼景花小姐闺房的窗户,而景花小姐透过窗户也能看到周公子。几天后双方就形成默契,什么时辰会来“相会”,用书信传递着彼此的思念,当某一日景花小姐说像是怀上了孩子后,周公子最也坐不住了,约定三日后私奔,去往距离此地不远的新开平安镇,只有去那里才能有住所,有工作。就像是在黑夜中的一颗萤火,照亮着这对年轻人的心房... ...。

    接下去再来说说自从神木兵犯后,王秋生带着大儿邱仁、小儿邱礼总算是渡过了最艰难时期,也是用芸娘换来的这袋米生存了下来,在族人的帮助下,去往太原参加来年的乡试,把二个孩子让族人照顾着,目前虽然已经到了乡试之年,却还有大半年的时光可在太原城复习考试,争取下半年的秋闱摘桂,只因盘缠不够,只能寄宿在城内白云观中,还好目前距离乡试还有很长一段时日,如果是临到了考期,这白云观中全住满了缺银少钱的考生,就算是这样,王秋生所带的银钱也不够能涯到考试后,不过在这白云观中,能有赚钱的工作,就是给观中抄写经书,获得微薄的报酬,这样就解决了吃住的问题。

    要说古代书生的“进京赶考”,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浪漫艳遇”充斥赶考途中。比如唐朝考生柳毅,进京赶考途中巧遇落难的龙女,将龙女搭救回家,最后与龙女成功牵手。又如明朝考生张君瑞,进京赶考途中邂逅宰相之女崔莺莺,一见钟情,二情相悦,然而莺莺母亲阻止两人在一起。张君瑞帮莺莺击退外敌,又考中状元,终成就美好姻缘。还有明朝浙江考生宁采臣,赶考途中与美丽多情的聂小倩演绎了一场惊险而刺激的爱情大戏……。

    然而,上述故事分别出自唐朝小说《柳毅传》、明朝小说《西厢记》、清朝小说《聊斋志异》,小说而已,都不是真实的。真实版的“进京赶考”,远远没有这么浪漫和风流。由于古代交通落后,边远地区的考生赶往京城少则三月,多则半年,这么长时间的晓行夜宿,跋山涉水,其路途之艰辛可想而知。总结起来,“进京赶考”的考生至少有三怕。

    一怕盘缠耗尽,愁吃愁喝愁住。要知道,从边远地区到京城,数千里路程,六七个月的时间,正常的吃、喝、住、交通费与文具购买费已经不菲,还要加上上街玩乐,请朋友吃饭,办诗会,偶尔进娱乐场所,以及意外生病的花费等,一不小心就会超支,多次超支就会被“淹蹇”在某个地方。

    王秋生这一次是去太原乡试,如果考中来年还要进京会试,又要长途跋涉千里,赶考需要足够的钱!然而这世上有多少读书人的家庭是不差钱的呢?能做到盘缠多多益善的家庭有几个?尽管明朝时期会给边远地区的举子们发20两左右的路费,但20两显然不够,还是需要自己出大头。古代戏曲中之所以有许多“公子落难,小姐多情,赠与盘缠,进京赶考”的情节,反映的正是进京赶考途中难以解决的盘缠问题。一方面是因家贫,盘缠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书生们不知节省,花费过度,导致进退两难,有的客死它乡。

    二怕交通意外,到达不了考场,此时的交通无非为二种方式,要么走水路,要么走陆路。陆路上骑马、骑驴的安全隐患在于摔伤、骨折。考生们长途赶考,数千里之遥,一介书生,皮肉娇嫩,又非善骑者,骑马着实是一种折磨。若不慎从马背上摔下来,骨折就难免了。

    对于走水路的考生来说,最怕的是遭遇大风。因为古代船只抗风浪能力差,一遇大风浪便如飘飞的树叶,倾覆者常常有之。比如湖南的举子们上京应考,便绕不开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往往从4月开始涨水,到七八月份最高,风浪也随水势越来越大,成为躲不开的杀手。史书上记载,考生们途经洞庭湖是“屡遭覆溺”。后又有许多的故事在洞庭湖上遇到了各种神仙的话本,把书生赶考的经历当成了故事。

    三怕疾病缠身,卧床不起误科考,读书人常年伏案苦读,身体缺乏锻炼,在家有亲人照顾,倒也无事。一出门经不住风吹雨淋,气候稍变,便容易惹疾病缠身。这也是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写照。

    还有一些其他麻烦,比如遭遇偷窃、打劫、诈骗等类情况,无须一一赘述。总之,进京赶考是件苦差事,不可能像小说所写的那样风情浪漫。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富家子弟车马护送进京,一路仆从开道,每过一城则下榻星级酒店,甚至于寻花问柳,四处留情。浪漫是浪漫了,却算不得真正的书生,这种人也相当少。

    而王秋生从神木赶往太原已经是耗费了所有,就为了能乡试中博出一个举子出来,正所谓赶考改变命运,西北苦寒啊。

    临近乡试太原城内赶考的书生越来越多,顿时人声鼎沸起来,好在王秋生早到了大半年,虽然住在道观中,好歹还在城内,要不然现在连个住处也找不到,必定流落街头。

    西北考区录取人数朝廷有名额的,就因为早年有南北之争,前面章回中说过当年的南北考生为何区分开来,各地的乡试也一样,做了划分,而会试一定得去京城,不管是在云南,还是在四川,只能进京才行,加上边远地方本来考生就少,能在当地考出个秀才、举子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像王秋生这样的考生,在神木这样的边城中就是有学问的人,可是来到了布政使所在地太原,就不经看了,这一届考生总有一万五千多人,而名额却是一百零七人,可谓是竞争惨烈,这将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名落孙山,只剩下太原城内的唱经楼伫立在众人的热切眼神里,见证了学子寒窗苦读、鱼跃龙门的时刻。要知道从秀才成为举人后就上了另一个台阶,真正成为了统治阶层一员,在边关这些地方,举人可以直接为官。

    哪怕不为官,在本地也可成为一方豪主,各种投献纷至沓来,《范进中举》就是最好的写照。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范进原先是一个穷书生,遭到了街坊四邻以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嘲讽。为了考取功名不惜让自己的妻子母亲饿着肚子,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考到了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但是因为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得消息。范进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后来大家包括自己的老丈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讥笑嘲讽到奉承恭维。

    所以能成为一个举人对读书人来说是多么地不容易,更何况山西本就是学风鼎盛,各地书院遍布,虽然跟江南没法比,可是当各地书生汇集时,人数相当可观。王秋生想要从万人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当考试后的第十天,发榜揭晓,发榜的前一天,在唱经楼楼上由书吏宣唱第几名某某、某府、某县、某生等。隔日黄榜出来时,就是人山人海,可惜的是王秋生未中,下一次乡试又要三年后,失落的心情难于表达,不得不向生活低头,家中还有二个小儿等着养活,这一次赶考已经欠下族人银两,带着不多的行装回转神木,这就是现实。回神木途经葭州时,碰到了从神木来的一位街坊邻居张老汉一家,说是要去平安镇寻事做,讨生活,王秋生一听去平安镇有事做,还房有地,有这样的好事也就萌生了新的想法,科举落榜心情失落,就跟着张老汉一家先去看看平安镇,碰碰运气,能不能找个事做,再去神木接两个小儿也不迟,就这样来到了平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