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砥砺前行 第五十二章 李治面临的困局
热门推荐:
青梅践踏我爱,天降富婆软萌可爱
星星,火焰
原神:我是平凡执行官
快穿之好孕清莲
修仙:我炼气期空间就有仙桃!
快穿:拜金的我在年代文精致利己
玄学点滴,财富风水今天到你家
普通人的快穿学无止境
开局被非礼,校花高冷人设崩了
长安,太极殿。
五月初,朔朝朝会,京中六品以上的大员汇聚大殿。
李治一脸笑意地面对着群臣,看得出来,这位大唐王朝的掌舵人心情很是愉悦。
自成功压制长孙无忌,废王立武以后,可谓诸事顺遂。
李治乾纲独断,武皇后也展现了母仪天下的风采,成功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
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亲蚕礼,武皇后的表现堪称完美无缺,毫不做作与打死都不愿意作秀的前废后王氏相比,天差地别。
武皇后也凭借自己的表现堵住了不少人的嘴巴。
李治也真正有了当皇帝的感觉,面对下方诸臣,道:“今日朝会,并无特别之事,偶得一文,让诸位评鉴。”
他笑着从御案上拿出一本书帖,交给身旁的内侍。
内侍接过书帖,交给了为首的长孙无忌。
尽管长孙无忌势衰,却也没有人能够将他从百官之首的位子上拉下来。
长孙无忌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不过为了长孙家族的延续,这位老狐狸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很平淡冷静的面对权力的交接。
看着手上的《三字经》,长孙无忌微眯着眼睛,只是象征性的看了一眼,便递给了身侧的李绩。
如长孙无忌一样,李绩的地位也是无人可以撼动的。
李绩认真的看了看,转给了中书令来济。
来济也只是看了一眼,就传给了太子少师,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崔敦礼。
这本《三字经》最早就是他的恩师石仲览派人送入京的,也是他进献给了李治,内容早读了千百遍。
崔敦礼出身于博陵崔氏,也庙堂老臣,同样看了《三字经》一眼,向下传去了。
李义府、许敬宗、孙处约、杜正伦、辛茂将、任雅相、上官仪、郝处俊……
一个接着一个,大多人都是过一遍手。
朔朝朝会是每月最重要的朝会,在京六品官都要参加,即便是过一遍手,也费了好长时间。
空气有些寂静。
李治也不说话,看戏一样看着。
直到传到了最后,李治才淡淡的开口,说道:“看来,这《三字经》诸位都曾拜读过?”
面对如此询问,长孙无忌最先应道:“老臣在年初时偶得此文,读过陈县令的大作。”
他这一开口,下方附和的声音接连而起,都表示自己有幸读过。
《三字经》通过庄敏瑞、石仲览的关系,向四方传播,于年初传入京畿之地。
反响不小,但不温不热,明显给人压着舆论风评。
“不知诸位有何感想?”
李治声音依旧很轻,与他父亲不同。
李世民自小就性格刚烈如火,为了跟李建成争夺皇位,才收敛了性子,但言谈举止依旧有着几分当年勇毅小秦王的风采,声音洪亮如鈡。
而李治正好相反,声音轻柔,容貌更多继承了母亲,显得有些娇弱,给人一种懦弱的感觉。
也因如此,早些年满朝文武都觉得新皇可期,不过现在随着李治成功压制了长孙无忌,已经不敢有半分类似念头。
殿下诸臣一时无人出声。
李治目光向下审视,最后落在了令狐德棻的身上,说道:“令狐祭酒,你学问最好,开个头,评价一二?”
令狐德棻心中暗暗叫苦。
身为国子祭酒兼崇贤馆学士令狐德棻才名自不用多言,通晓文艺、史学,历仕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朝廷凡有修撰,无不有他的身影,号称唐史开山之人。
《三字经》的价值,令狐德棻焉能不知,但正因如此,才不好多提。
如果《三字经》出自孔氏或者某位大儒,乃至于世家大族任一一人之手,绝对是另一番光景。
陈青兕出身太低太差又太过年轻,他若在士林中崛起,将会成为万千寒门百姓的精神象征,奋发图强的动力源泉。
这对于门阀世家都会有一定的冲击。
故而《三字经》反响不小,却受人压制了影响。
令狐德棻自不敢得罪大势,却也不能昧着良心说《三字经》的坏话,让自己的声誉受损,只能硬着头皮出班说道:“此文简单易懂,字句中包含我华夏文学、人伦义理、忠孝节义,可为启蒙之雄文。”
李治颔首,轻笑道:“朕也觉得很好,皇太子昨日诵读《三字经》,还戏言说要让陈青兕当任他先生呢。哈哈,小儿戏言,当不得真却也看出他是真心喜欢此文。朕也觉得不错,特地向诸公推荐。”
朔朝朝会从来不是商量大事的朝会,李治主导了这小插曲之后,很快就宣布了退朝。
李治并没有休息,而是将长孙无忌、李绩、李义府、许敬宗叫到了两仪殿,一起为今年的考生定个名单。
经过商讨,很快四人就定下了状元榜眼探花。
李治禀退了四人,脸上却没有半点的喜悦,而是有些愤怒,有些无奈。
身为大唐王朝的皇帝,他除了要面对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臣,同样要面对盘根错节的门阀世家。
科举是针对门阀世家的一大利器,存在之初就是为了针对门阀世家。
通过不断地改良改革,科举也渐渐开始体现存在的价值。
尤其是李治继位以后,所重用提拔之人,除了军功在身的文武官员,中举的官员都有优先录用权跟提拔权,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围绕上官仪为首的圈子。
直到这一次科举,李治只觉得一张脸让人抽的火辣辣的疼。
对于科举,门阀世家从开始的不屑一顾鄙夷,渐渐选择了重视。
他们察觉出李治用人偏中举士人,从族中挑选优秀人才参加科考。
结果显而易见。
寒门寻常读书人哪里考得过世家子弟,这成绩一出来,名列前茅的考生都是各地大族。
寒门以下,一个没有。
李治略微收拾了心情,看着面前的《三字经》,眼中透过一丝期许,走向了寝宫。
太子李宏还小,今年不过四岁,依旧与母亲武皇后住在一起,并没有住入东宫。
武皇后正在教导李宏习六甲。
李治见此心中略微一暖,现在这个皇后不能才略还手段远胜之前那位,除了野心过重以外,几乎可与自己的母亲相比。
对此他已经很满意了,毕竟如他母亲那样的贤后,史上又有几人?
有野心无妨,压住就好。
李治挂上了几分虚伪的笑容,道:“皇后,太子还小,六甲过于枯燥,可学这个!”
五月初,朔朝朝会,京中六品以上的大员汇聚大殿。
李治一脸笑意地面对着群臣,看得出来,这位大唐王朝的掌舵人心情很是愉悦。
自成功压制长孙无忌,废王立武以后,可谓诸事顺遂。
李治乾纲独断,武皇后也展现了母仪天下的风采,成功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
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亲蚕礼,武皇后的表现堪称完美无缺,毫不做作与打死都不愿意作秀的前废后王氏相比,天差地别。
武皇后也凭借自己的表现堵住了不少人的嘴巴。
李治也真正有了当皇帝的感觉,面对下方诸臣,道:“今日朝会,并无特别之事,偶得一文,让诸位评鉴。”
他笑着从御案上拿出一本书帖,交给身旁的内侍。
内侍接过书帖,交给了为首的长孙无忌。
尽管长孙无忌势衰,却也没有人能够将他从百官之首的位子上拉下来。
长孙无忌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不过为了长孙家族的延续,这位老狐狸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很平淡冷静的面对权力的交接。
看着手上的《三字经》,长孙无忌微眯着眼睛,只是象征性的看了一眼,便递给了身侧的李绩。
如长孙无忌一样,李绩的地位也是无人可以撼动的。
李绩认真的看了看,转给了中书令来济。
来济也只是看了一眼,就传给了太子少师,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崔敦礼。
这本《三字经》最早就是他的恩师石仲览派人送入京的,也是他进献给了李治,内容早读了千百遍。
崔敦礼出身于博陵崔氏,也庙堂老臣,同样看了《三字经》一眼,向下传去了。
李义府、许敬宗、孙处约、杜正伦、辛茂将、任雅相、上官仪、郝处俊……
一个接着一个,大多人都是过一遍手。
朔朝朝会是每月最重要的朝会,在京六品官都要参加,即便是过一遍手,也费了好长时间。
空气有些寂静。
李治也不说话,看戏一样看着。
直到传到了最后,李治才淡淡的开口,说道:“看来,这《三字经》诸位都曾拜读过?”
面对如此询问,长孙无忌最先应道:“老臣在年初时偶得此文,读过陈县令的大作。”
他这一开口,下方附和的声音接连而起,都表示自己有幸读过。
《三字经》通过庄敏瑞、石仲览的关系,向四方传播,于年初传入京畿之地。
反响不小,但不温不热,明显给人压着舆论风评。
“不知诸位有何感想?”
李治声音依旧很轻,与他父亲不同。
李世民自小就性格刚烈如火,为了跟李建成争夺皇位,才收敛了性子,但言谈举止依旧有着几分当年勇毅小秦王的风采,声音洪亮如鈡。
而李治正好相反,声音轻柔,容貌更多继承了母亲,显得有些娇弱,给人一种懦弱的感觉。
也因如此,早些年满朝文武都觉得新皇可期,不过现在随着李治成功压制了长孙无忌,已经不敢有半分类似念头。
殿下诸臣一时无人出声。
李治目光向下审视,最后落在了令狐德棻的身上,说道:“令狐祭酒,你学问最好,开个头,评价一二?”
令狐德棻心中暗暗叫苦。
身为国子祭酒兼崇贤馆学士令狐德棻才名自不用多言,通晓文艺、史学,历仕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朝廷凡有修撰,无不有他的身影,号称唐史开山之人。
《三字经》的价值,令狐德棻焉能不知,但正因如此,才不好多提。
如果《三字经》出自孔氏或者某位大儒,乃至于世家大族任一一人之手,绝对是另一番光景。
陈青兕出身太低太差又太过年轻,他若在士林中崛起,将会成为万千寒门百姓的精神象征,奋发图强的动力源泉。
这对于门阀世家都会有一定的冲击。
故而《三字经》反响不小,却受人压制了影响。
令狐德棻自不敢得罪大势,却也不能昧着良心说《三字经》的坏话,让自己的声誉受损,只能硬着头皮出班说道:“此文简单易懂,字句中包含我华夏文学、人伦义理、忠孝节义,可为启蒙之雄文。”
李治颔首,轻笑道:“朕也觉得很好,皇太子昨日诵读《三字经》,还戏言说要让陈青兕当任他先生呢。哈哈,小儿戏言,当不得真却也看出他是真心喜欢此文。朕也觉得不错,特地向诸公推荐。”
朔朝朝会从来不是商量大事的朝会,李治主导了这小插曲之后,很快就宣布了退朝。
李治并没有休息,而是将长孙无忌、李绩、李义府、许敬宗叫到了两仪殿,一起为今年的考生定个名单。
经过商讨,很快四人就定下了状元榜眼探花。
李治禀退了四人,脸上却没有半点的喜悦,而是有些愤怒,有些无奈。
身为大唐王朝的皇帝,他除了要面对长孙无忌这样的权臣,同样要面对盘根错节的门阀世家。
科举是针对门阀世家的一大利器,存在之初就是为了针对门阀世家。
通过不断地改良改革,科举也渐渐开始体现存在的价值。
尤其是李治继位以后,所重用提拔之人,除了军功在身的文武官员,中举的官员都有优先录用权跟提拔权,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围绕上官仪为首的圈子。
直到这一次科举,李治只觉得一张脸让人抽的火辣辣的疼。
对于科举,门阀世家从开始的不屑一顾鄙夷,渐渐选择了重视。
他们察觉出李治用人偏中举士人,从族中挑选优秀人才参加科考。
结果显而易见。
寒门寻常读书人哪里考得过世家子弟,这成绩一出来,名列前茅的考生都是各地大族。
寒门以下,一个没有。
李治略微收拾了心情,看着面前的《三字经》,眼中透过一丝期许,走向了寝宫。
太子李宏还小,今年不过四岁,依旧与母亲武皇后住在一起,并没有住入东宫。
武皇后正在教导李宏习六甲。
李治见此心中略微一暖,现在这个皇后不能才略还手段远胜之前那位,除了野心过重以外,几乎可与自己的母亲相比。
对此他已经很满意了,毕竟如他母亲那样的贤后,史上又有几人?
有野心无妨,压住就好。
李治挂上了几分虚伪的笑容,道:“皇后,太子还小,六甲过于枯燥,可学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