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局逃荒直接掀桌 > 第452章 孤本《泰轩易传》

开局逃荒直接掀桌 第452章 孤本《泰轩易传》

    山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

    苏明逸前脚刚走,苏青竹后脚就揣着孤本奔向了京都东城的孤霞山。

    孤霞山风景秀美,山雾缭绕,宛如仙境。山间树木葱茏,绿草如茵,清风徐来,带着山林的香气。

    苏青竹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欢迎他的到来。

    气喘吁吁的,好不容易登上山顶,甚至来不及喘一口气,就兴奋的俯瞰山下。

    苏青竹从来没有如同今天这般感觉山顶的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山下,城池如棋盘般错落有致,令人心旷神怡。

    苏青竹缓缓收回视线,眼神充满期待与兴奋之情,紧紧盯着山顶方向那座被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亭子,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满满又略带狡黠的笑容——此地正是他此番的目的地。

    苏青竹深刻记得,他刚刚在镇国侯的帮助下当了个小小的京官儿,也就附庸风雅的前来参加文会,开开眼睛眼界。

    谁知道就是那一次造访此地,苏青竹生平第一次受尽那群傲慢无礼、自视甚高的夫子学子们冷言冷语及肆意嘲笑,令其内心倍感憋屈难受。

    那时候,苏青竹只能面红耳赤满面羞惭的选择沉默隐忍。当时苏青竹就暗中立下誓言定要找个机会一雪前耻。

    而今天,他终得良机可扬眉吐气矣!

    想起那帮曾当众讥讽自己之人,苏青竹不禁心生鄙夷,暗想道:“嘿嘿,尔等有眼不识泰山且不知悔改者,日后必将懊悔莫及也!今次盛景吾独乐乐便罢,岂会邀尔等同赏此稀世孤本?”

    想到兴奋处,嘴角愉悦的翘起。苏青竹情不自禁地伸手轻抚藏于袖中的孤本,心头满溢得意之情。

    此时此刻,苏青竹脑海中已开始幻想待会儿取出孤本之际,众夫子学子面露惊愕与艳羡神情之场景,顿感通体舒畅无比。

    苏青竹到的太早了,山顶一个人都没有,却一点也不影响苏青竹赏景的愉悦心情。

    苏青竹居高临下的看着掩映在山脚下的孤霞书院,眼底闪过一抹厌恶。

    孤霞山之所以能够声名远扬,其中缘由并非仅仅在于其秀丽的自然风光,更为人所称道的当属位于半山腰的孤霞书院。

    孤霞书院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招收学生时,并不看重弟子们的出身是贵贱贫富,亦或是家族背景如何,从始至终的考核重点都是每个人自身的学问、对学问的态度以及道德品质。

    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孤霞书院的山长乃是那位名动天下的大儒冷子寒先生,或许这座书院早已难以维持下去,被迫关门或是改变初衷。

    毕竟,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权力与利益往往才是主导一切的关键因素。

    孤霞书院,声名远扬,威震四方,吸引着来自天下各地的无数才子佳人们纷至沓来。

    其他书院眼见孤霞书院如此风光无限,自然不甘示弱,不愿让其独揽风头。

    于是乎,孤霞书院时常要面对一些自命不凡、找上门来的所谓“才子”们的挑战。

    这些人接二连三地前来滋事生非,严重影响了孤霞书院的正常秩序,搞得学子们都无法安心学习。

    面对这种情况,孤霞书院索性决定将每个月的初十定为孤霞文会日。

    在这一天,孤霞书院将在孤霞山顶的云雾亭以文会友,直面天下士子们的挑战。

    自此以后,每月初十便成为了京城的一大盛事。无数莘莘学子都会在这一天涌向云雾亭,踊跃参与这场规模宏大、热闹非凡的诗会活动。

    国子监、明德书院、青云书院以及白云书院得知此消息后,原本愤愤不平的心被傲然和不屑取代。

    无他,只因为他们坚信自己门下的学生丝毫不比孤霞书院的逊色。

    于是,他们常常派出得意门生前去挑衅比试,企图与孤霞学子一较长短。

    如此一来,几乎所有的文人雅士都被惊动了,大家对这场龙争虎斗充满了期待和关注。

    整个京城,每月初十都仿佛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众人纷纷前往孤霞山寻找最佳地点翘首以盼,盼望着能亲眼目睹这场精彩绝伦的文学盛宴。

    一时间,众多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彼此之间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精彩绝伦、惊心动魄且扣人心弦的诗词对联较量。

    在此期间,无数令人惊叹的绝妙好词犹如繁星点点般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其中部分作品更是精妙绝伦,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连连称赞。

    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佳篇不仅仅在当地广泛传播开来,其影响力甚至远远波及到了千里之外,最终成为家喻户晓、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

    而那座原本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云雾亭,也因为这一场场独具匠心、别开生面的诗会而声誉日隆,吸引着越来越多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接踵而至,大家都想亲身体验一下这场文化盛宴的独特魅力。

    正因为如此,那些心高气傲、自视甚高的年轻士子们,那些渴望出人头地、一展身手的莘莘学子们,还有那些妄图名扬四海、青史留名的儒生们,纷纷将云雾亭视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平台和终南捷径。

    这一切,最终成就了云雾亭。

    而云雾亭所在之地,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声名远扬,成为了京城最为着名的景点之一。

    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云雾亭虽然并非富丽堂皇,但它周围环绕着飘渺的云雾,宛如人间仙境,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

    正如刘禹锡所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使身处简陋之地,只要心境高洁,也能感受到那份超凡脱俗的美好。

    走进云雾亭,只见青苔爬上石阶,绿草映入眼帘。在这里,人们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畅谈天下事,交流彼此的见解,没有低俗之人打扰。闲暇时,可以弹奏一曲朴素的古琴,翻阅珍贵的经书,远离世俗的喧嚣和烦恼。

    这里云雾缭绕,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每一个来到此处的人都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被浓郁的文化所感染。

    云雾亭不需要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就凭借亭子四个方向的楹联,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文人骚客的心中挚爱。

    东向楹联:

    上联:立山门望飞来峰,云雾缭绕,隐隐群仙聚会。

    下联:听冷泉漫奏乐曲,音韵悠扬,济济众僧参禅。

    西向楹联:

    上联:山连五岳峰,绕雾蒸云,层峦曲涧千张画。

    下联:水接洞庭浪,飞舟唱晚,烟雨清风百里诗。

    南向楹联:

    上联:登山观景,雾绕云飞,百里峨原披锦绣。

    下联:驻涧听涛,雷鸣虎啸,千寻急浪竞风流。

    北向楹联:

    上联:山上挂祥云,云蒸霞蔚,万物争辉添异彩。

    下联:门头悬丽日,日暖风和,群峰竞秀显奇观。

    当然,这一切苏青竹是欣赏不来的。

    可是,他有孤本——《泰轩易传》啊!

    自从获得了《泰轩易传》,原只是听闻过名字的苏青竹,就特意去详详细细的打听过了《泰轩易传》的真正价值。

    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被称为《易经》,早就成为了一门显学。

    在唐代时期,将《易经》纳入科举考试范畴这一举措,使得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自汉唐以来,对《易经》感兴趣并深入研究它的人如过江之鲫、源源不断。而易学研究逐渐演变成了华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从中唐开始,特别是欧阳詹考中进士后,泉州地区原本那些戴着头巾的粗俗之人纷纷换上书生服饰,开始读书学习,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在此背景下,易学研究亦逐渐繁荣昌盛起来。

    据史书记载,唐五代时期泉州有关易学研究的着作有陈黯所撰写的《大易裨正书》;到了北宋时期,则增加至 5 部;南宋时更是多达 27 部;元代仅有 1 部相关作品问世。

    明朝时,泉州的易学研究迎来了巅峰时刻,有记录可查的易学着作高达 110 部之多!

    然而清朝初期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情况,仍有相当数量的易学研究成果,但到了清代中后期,泉州的易学研究却逐渐衰落。整个清代,见于史册的由泉州人撰写的易学书籍共有 64 部,不仅数量上无法与明代相比拟,就连质量方面也相差甚远。

    泉州在古代对于易学的研究方面,有四个重要阶段备受瞩目:

    南宋时期:此时以李中正为典型人物,他主张通过历史来解读易经。这种方式将易学与历史紧密结合,使得对易经的理解更具深度和广度。

    明代中期:这个阶段则由蔡清引领潮流,他倡导用\"理\"来解释易经。这一方法强调理性思维,注重逻辑推理,让人们从哲学层面去领悟易经的奥秘。

    明代晚期:李贽成为了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以\"心\"来诠释易经。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才是理解易经真谛的关键所在。

    清初:李光地则以\"性\"来解析易经。他将人性与易学相联系,试图揭示出其中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

    这四个阶段的研究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共同展现了泉州古代易学研究的巅峰水准,也成为我们深入了解泉州古代易学发展历程的关键线索。

    而《泰轩易传》这部着作,可谓独树一帜,因为它致力于用历史来解读易经。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以史证《易》并非新颖之举,早在宋代,李光与杨万里便已成为此类解法之典范。然而事实却是,马王堆帛书中的《缪和》篇方可称为开创先河者,其历史渊源可谓深厚久远;而将《易》视为殷周时代之历史记载,此书无疑堪称先驱。从这一角度来考量,该着作于易学演进过程中必将占有重要地位。

    李中正以史解易,首先是大量引用商周之事解经。这种解经方法所涉人事离文王演化周易时间近,有助于对卦义的理解。

    宋人董洪在《泰轩易传?跋》中提到:“《泰轩易传》真正领悟了三位圣人的心意,并不仅仅局限于琐碎的训诂之事,它对于我们的道德学说有着不小的贡献......其中用殷商时期的事情来对应解释的地方,没有一百也有数十条。”

    例如,在解读《屯》卦九五爻辞时,李中正指出:

    九五爻以阳刚之气居于至尊之位,但却处于艰难险阻之际。他既无法广纳各路诸侯,与天下人共享利益,导致初九只能徘徊不前、坚守正道,从而赢得民众的支持;同时又不能亲近依附大臣,借助他们的力量作为辅助,使得六四骑马徘徊,想要前去呼应初九,这样上下之间的情感就无法沟通,恩德恩泽也无法惠及百姓。这便是“屯其膏”的象征。

    如果只是做一个小国的君主,不去侵犯君王的权力来争取民心,还将这种行为视为忠贞,那么必然会遭遇凶险,这岂不是违背了“大亨贞”的道理吗?

    身处在困境之中,却不能够大力救济、广泛施舍来拯救这些子民,又哪里谈得上有什么光辉伟大呢?

    坎卦代表云朵但尚未降下雨水,正有“屯其膏”的意象。

    这个爻象反映出了殷商末年的社会状况。

    通过这种方式,李中正将该爻辞与殷商末期的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除以殷商之事为主线外,李中正的以史解易还广泛援引了自尧舜禹时代至上至汉唐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

    例如,在解读《坤》卦初六爻辞时,他说道:田氏篡夺齐国政权,源于齐桓公的霸业;晋国六卿瓜分国土,始于晋文公的兴起;赵高的奸诈狡猾,潜伏于秦始皇在位时期;窦宪的叛乱,发端于光武帝刘秀统治年间;司马懿的灾祸,则孕育于曹操执政之际;五胡之乱更是根植于平定吴国之战后。这些都是在它们最为兴盛的时候没有察觉到的啊。

    这里所引用的历史事例涉及到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等多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