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19章 黑衣之后再看白衣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319章 黑衣之后再看白衣

    道衍和尚姚广孝,帮助燕王朱棣成为了永乐帝朱棣。

    虽然他出了哪些计谋,视频里并没有详细提及,但姚广孝的作用却没有人否定。

    “道衍和尚……”

    看完道衍和尚的盘点视频后,永乐帝朱棣不由得又回想起靖难之时的艰苦岁月。

    但好在,结果是好的,除了建文帝消失不见外……

    看到最后,

    重生于永乐帝朱棣这个世界的徐达,心里也释怀了一些。

    如果朱棣真是狼子野心,主动夺位的话,那他休想再得到自己的帮助!

    感觉到身后的杀气消失,朱棣心里也松了口气。

    他转过身,笑着对徐达说道:“岳父,等视频直播完毕后,俺带你去见见道衍和尚。

    他佛法精深,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们一定有很多话题可以谈的。”

    “哼。”徐达只是冷哼了一声,不置可否。

    但朱棣却当他默许了。

    ……

    姚广孝的视频结束后,接下来便是排名第六位的谋士出场。

    光幕逐渐亮起,

    视频里,出现了一位白衣阙阙,仙气飘飘的人物。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诗圣杜甫的一首《洗兵马·收京后作》,点出了本期的主人翁,

    没错,

    他就是有着“白衣宰相”之称的,李泌!

    【华夏历史十大谋士第六位:白衣宰相,李泌!】

    “上回,咱们盘点过了道衍和尚、黑衣宰相姚广孝,

    这回,咱们就再来盘盘中唐时期开始,辅助四位帝王,三次出山拯救天下的白衣宰相——李泌!”

    “李泌,字长源,生于唐玄宗开元盛世。

    大唐在唐玄宗李隆基的领导下,国力日盛,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

    但也正是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唐朝也迎来了巨变,国力陡然由盛转衰,在经历漫长的黑暗后最终灭亡。

    在这一历史巨变中,

    李泌,就犹如黑暗中最耀眼的光芒,在暗黑唐朝中后期,熠熠生辉。

    如果说郭子仪是中唐第一名将的话,

    那么李泌毫无疑问就是中唐第一谋士!”

    “李沁与房玄龄、杜如晦相比如何?”李世民嗜才如命,一看到杰出人才就想揽入麾下。

    他不久前才去见了郭子仪、岳飞等人,但很遗憾,竟然没人愿意来他这个时空。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

    大唐之初,牛人多如牛毛。

    那些在其它时空里属于翘楚的人物,来了唐初,恐怕也会被衬托得普普通通……

    不管是出于情怀,还是出于理智的思考,

    他们肯定会选择一个能让自己充分展现能力的时代。

    唐玄宗李隆基看到这一幕,顿时咧嘴大笑起来:“哈哈哈!先有郭子仪,再有李泌!

    一文一武,

    朕如今可算是龙生双翼,即将一飞冲天了!”

    唐高宗李治,李治望着空中的影像,语气中带着些许羡慕:“父皇留下的老臣已逐渐凋零,朕也想再多一些有能力的人才辅佐啊!”

    ……

    \"毫无疑问,李沁就是天才。

    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智,

    通晓经史,工于诗书,常以王佐之才自命,

    因此很早就被冠以‘奇童’的称号。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

    年仅七岁的李泌因名声在外,被唐玄宗李隆基特意召入京城。

    在他入宫觐见时,李隆基正与宰相张说下棋。

    为了试探李泌的才智,张说随口吟出一句:‘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接着,他让李泌用‘方、圆、动、静’四字,也创作出相似的句子。

    哪知李泌竟然不假思索地便回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此言一出,顿时语惊四座。

    李隆基听后大喜,当场便赏赐了李泌许多财帛,

    并特地颁了一道敕令,要其父母善加培养,保持李泌的才华和灵气。

    此外,就连当时的名臣张九龄、张廷珪等人,也都与李泌结成了忘年之交。

    尽管他们之间年龄相差悬殊,

    但他们仍亲切地称他为‘小友’,足见李沁的天资之高。\"

    \"神奇的是,

    李泌虽然深得皇帝与朝臣们的赏识,但他本人却对仕途并无太大兴趣。

    他钟情山水,崇尚老庄哲学与神仙之术,

    常在嵩山、华山和终南山之间游历或隐居,

    因此逐渐从公众视野中淡出。

    直到天宝中期,李泌突然向李隆基上书,并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时的朝政弊端。

    李隆基随即召见李泌,并授予他翰林待诏的职位,命其前往东宫辅助太子李亨。

    李亨对李泌极为敬重,常尊称其为‘先生’。

    但严格来讲,翰林待诏只是文学侍从,并不算是真正的官职。

    因此,李亨与李泌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布衣之交’。

    几年后,李泌因一首《感遇诗》触怒了奸臣杨国忠,旋即被逐出京城。

    此后,李泌便隐居于河南嵩山,再次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王朝,顷刻间土崩瓦解,

    唐玄宗父子,不得不放弃长安,向南逃亡。

    在马嵬坡下,

    未来的唐肃宗李亨与现在的唐玄宗李隆基分道而行。

    李亨北上灵武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请他的‘先生’李泌出山辅佐。

    于是,他立刻派人前往嵩山寻找李泌,希望他能够前来协助自己,出谋划策。

    李泌在见到使者后,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出山,并日夜兼程赶至了灵武。

    从此,李泌便以布衣之身留在李亨身边,为他筹谋划策。

    在这期间,唐肃宗李亨多次想要授予李泌官职,但每次都被他婉拒。

    最后,李亨任命李沁为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

    而这‘侍谋军国’,其实是李亨专门为李泌量身定做的官职。

    李泌这才勉强接受了这一职务。\"

    “李泌之所以拒绝担任官职,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便是源于他闲云野鹤般的性格。

    他一贯鄙视世间的虚名浮利,尤其对那些为了权力和富贵不择手段的钻营行为深感不屑。

    因此,即使他选择出山协助李亨,也希望自己能保持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不愿被功名利禄所束缚。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李隆基执政后期出现的‘君轻爵位’而‘人觊贵宠’。

    这意味着,由于皇帝滥封滥赏,不珍视朝廷的爵禄,导致百官们只知谄媚皇帝,一心追求富贵和荣宠。

    李泌想做的,就是铲除天宝的这种政治积弊。

    他试图通过自身的行为,来为肃宗朝廷的文武百官树立榜样。

    ‘人不以官位为贵而贵有功,不以虚名为荣而荣有实’,便是如此。

    同时,他还希望在唐肃宗李亨的朝廷中,培养出一种‘珍惜爵赏,不贪图荣利’的健康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