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 第377章 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377章 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文天祥其实也有够倒霉的,在招募义军前往临安之前,他一直辗转了许多地方为官。

    他十九岁就考了乡校第一,二十岁连中三元:吉州贡士、临安进士、殿试状元。

    他的‘御试策’切中时弊,拟改革方案,述政治抱负,深得考官王应麟赞赏:‘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

    然而,老天似乎总喜欢跟天才们开一些恶劣的玩笑。

    就在文天祥仕途看似一片光明之际,他的父亲突然病故,文天祥也不得不归家守丧三年。

    刚一瞥京城风华,又不得不黯然退去,这会是一种不详的预兆吗?”

    “守丧结束后,文天祥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地方官生涯。

    他先后担任宁都判官、刑部侍郎、江西提刑、赣州知府等职,任期或半年,或月余,疲于奔命,难有建树。

    若非后来遭遇亡国乱局,

    文天祥的一生或许会像辛弃疾、陆游那样,

    仕途时断时续,终老南山;

    亦或如岳飞般,遭遇不测。”

    “开庆元年(1259年),元军大举南下,江南、临安危急。

    宦官董宋臣建议迁都避敌,朝野震动。

    此时正在守丧的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上书建言:杀董宋臣,以振民心,并献上御敌之策。

    可惜,文天祥的一片忠言却被朝廷置之不理。”

    “德佑元年(1275年),元军逼近临安,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义军近万人驰援。

    正如先前所言,

    当他抵达临安时,却发现除了张世杰、李芾两支队伍外,再无其他援军。

    朝廷无奈之下,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命其出使元营议和。

    文天祥独自前往元军大营,与元军统帅伯颜斗智斗勇,据理力争。

    可就在此时,

    极为可笑和荒唐的一幕出现了:朝廷,竟然偷偷在暗中解散了文天祥的军队,准备为投降扫清障碍!”

    “卧槽!这是什么骚操作???”万界时空里的观众们看到这儿的时候,顿时全都傻眼儿了。

    “确实像是大怂皇帝能干出来的事儿!”

    “宋朝不缺国士,缺的是有骨头的皇帝……”

    “都怪完颜构!”

    在百姓们的议论声中,视频继续直播,

    “得知文天祥的军队被解散了,

    伯颜果断笑纳了大怂送来的这个大礼,立马扣押了文天祥。

    而后不久,

    谢太后带着皇帝赵显奉表投降,做了元帝国的阶下囚。

    一位忠臣,一位统帅,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一个王朝,如此对待‘战’与‘和’,如此对待军队和统帅,焉有不亡之理?”

    “宋朝皇帝虽然不靠谱,但我华夏儿女却从不缺少仁人义士!

    宋朝虽亡,但抗元斗争并未停止!

    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拥立宋恭帝的弟弟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宋端宗。

    一帮子不愿为奴的遗臣,终于找到了一位血脉还算纯正的皇帝,去竖立起他们的反抗大旗!

    再次印证了我华夏儿女的铁骨铮铮,傲骨嶙峋!”

    “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二十六日,

    文天祥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在南剑州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继续抗元。

    很遗憾,

    宋朝气数已尽。

    同年秋,

    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迫逃亡海上,宋朝君臣失去了最后的立足之地。

    宋朝君臣失去了最后一块可供立身的土地,苟延残喘于波涛之间,并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行朝。

    可就在这个国已不国的危艰时候,内部却仍争斗不绝。

    因对微型朝廷的实权派张世杰专权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

    七月,

    文天祥离开南宋行朝,

    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开府聚兵,指挥抗元。

    这一次离开,文天祥来到了敌后身后。

    文天祥在敌后打了一次胜仗,是他作为统帅一生仅有的胜仗,也是宋末最大的军事胜利。

    那时的他攻打梅州,

    攻杀跋扈大将二人,回兵进攻江西,取得了于都大捷。

    后又转战赣州,乘胜攻下十多个县,

    一度收复了江西赣州、吉州等地,好像又看到了复国的希望。

    可元朝大势已成,

    文天祥的胜利虽振奋了民心,但也引来了元朝江西宣抚使李恒的重点围剿。

    最终,文天祥大败,妻妾子女被俘。

    在进军广东潮州过程中又赶上了瘟疫流行,夺走了他剩下的唯一儿子。

    1278年12月十二月,

    文天祥率部从潮州移驻海丰五坡岭时,被元将攻击,兵败被俘。”

    “被俘后的文天祥面临了真正的考验,此前几十年的坎坷,对现在的文天祥而言,只不过是人生悲壮时刻的预演而已。

    在被元军押解前往追击宋军的过程中,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

    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千古名句。

    文天祥被抓后,时任元南方统帅的张弘范请示如何处置。

    元世祖忽必烈惜才,言:‘谁家无忠臣?’

    张弘范优礼相待,送文天祥去大都。

    途中,文天祥绝食八日,竟不死。

    到大都后,元朝对他展开了轮番劝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元世祖问群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

    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元世祖有意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

    文天祥的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风报喜,

    但文天祥凛然拒绝。”

    “十二月八日,元世祖亲自召见文天祥劝降。

    文天祥长揖不跪。

    元世祖劝说道:‘汝在此久,如能改心易虑,以事宋者事朕,当令汝中书省一处坐。’

    文天祥答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元世祖又问:‘汝何愿?’

    文天祥回答:‘愿赐之一死足矣。’”

    “元世祖见劝降无果,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文天祥戴上沉重的木枷,投入阴暗潮湿的土牢之中。

    土牢房里,雨水渗透的潮气、烈日蒸腾的腐臭、烟熏火燎的焦灼、霉烂米粮的馊味、囚犯身上的汗臭,

    以及粪便与死鼠混杂的恶臭,

    七种浊气交织弥漫,令人窒息。

    在这般恶劣的环境中,文天祥却坚持了整整两年。

    他时常默念孟子之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

    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