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之晨光 第2137章 花之争(四十五)
第2137章 花之争(四十五)
在西林觉罗·鄂宝担当福建巡抚之前,是富尼汉担当福建总督。
也正是他后来调往了山东,热衷参与叫魂案的搜查审理。
由于气候的问题,中国北方普遍认为种植小麦等对水分和热量要求低的作物,南方种植水稻等对水分和热量要求高的作物,尤其是广东一年之内可以种植双季稻,然而庞大的人口数量加速了米的消耗。顺治年间广东一年平均产米400万余石,人口却有320余万,按照一人一年平均3.3公石粮食消耗,400万余石米只够全省半年之需,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就无法支援耕地面积更少,并且无法生产双季稻的福建了。
浙江、江西虽然盛产稻米,但那里的粮食价格比缺米的福建、广东还要高,这主要是因为吕宋、巴达维亚猖獗得走私大米,再加上人口压力,以及部分土地用于种植麻、棉花和桑树,供给和消费也只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就连福建自己也种植烟草、蔗糖等经济作物运往长江三角洲,再从江浙购买一些丝织品运往台湾,台湾再将大米运往福建。
但是这一粮食来源对于福建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开辟更远的大米攻击来源实属需要,于是乾隆时期的福建巡抚陈弘谋建议引进暹罗米,解决福建的缺米问题。
从那个时候开始乾隆就已经在推广种红薯了,论乾隆年间的封疆贤者,当属尹继善和陈弘谋。暹罗稻米便宜,是整个东南亚的大粮仓,东印度公司、荷兰人也在那儿买米。
康熙年间恰逢大旱,他立刻开放了海关,允许暹罗大米免税进口。
中国商船需要陶瓷作为压舱物,到了暹罗等地卸货后,再装上大米作为压舱物,这是个很挣钱的买卖。然而有两个问题。一是害怕粮食落入海盗手中,二是暹罗国王信佛,性情温和,很多船员到了暹罗后就不愿意再回国了,直接在当地安家落户,这就违反了清朝的法律——禁止移民。
顺治皇帝提倡移民东北,却禁止移民台湾,到了雍正提倡移民广西,但人口流动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好在要出国去暹罗却只能走海路,陆路没有开通,而且丛林密布,携家带口得走很不方便,尤其是小脚女人。
管控住了去暹罗的运粮船,就基本上控制住了移民问题,于是雍正下令暂停继续从暹罗运米。只是这个政策只持续了数年,就有因为广东和福建严重的饥荒而被迫中止了。
这时广东的人口还在增加,雍正二年为420万,并且还在增加。面对那么庞大的粮食缺口,皇帝只好下令激励进口大米,一开始大米作为贡品,船长们地位虽然不如贡使,还是会给予奖励,比如绫罗绸缎10匹。后来变成了免税,再到后来给顶戴,运粮6000石以上可以当把总,1万石以上则有督抚酌情奖励。
清缅战争爆发后,缅甸入侵暹罗,此后10年暹罗的粮食短缺非常严重,战争打断了粮食生产。甚至郑信统一暹罗后,他依旧与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战事不断。暹罗不仅无法出口大米,连自己都不够了,米价飙升,成了奢侈品,树根和竹笋成了当地人的主食。
林雨化冒死检举的那一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福建大旱,粮食几乎颗粒无收,邻省无法提供支援,外国进口大米也没有着落,米价也就飙升了。
粮食减产10%,粮价就会涨一倍,当时的米价已经是三千余钱一石,本来这个时候应该开常平仓放粮赈济,但布政使却要求百姓卖谷入仓,建立常平仓备荒。
隋文帝建立义仓,目的是灾荒发生时放粮赈济,可是到了隋末时,当地的官员却不开粮仓,这引起了隋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短时间内江山易主,隋杨变成了李唐。
很难说是林雨化这么做是因为对满清的忠诚还是为了黎民百姓,有一句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而人民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林雨化后来还干了一件事,当时福建两大望族,林氏和薛氏因为争灌溉农田的水而发生了大规模械斗,这有点像欧洲贵族为了争夺矿山而引发的局部战争,审理整个案子期间,包括闽浙总督在内都收了贿赂,造成了大规模的冤假错案,十八人被判死刑。
当时和中堂提出的的议罪银制度已经实行,但关键是这十八人要是有钱有势怎么会被人构陷,在那一年的元宵灯会上林雨化制作了几盏大花灯,灯上映射了办案贪官的打油诗,按察使恼羞成怒,派兵冲散了灯会,三天后找人诬告了林雨化,最后流放WLMQ。
在年成好的时候,暹罗老板们还想夹带点苏木过来,人不能光想着吃饭。
厦门老板也觉得暹罗的木材好,可以造大船。
灾年就要放粮赈灾。
可是要是粮仓里的粮食全卖了,换成了银子,被硕鼠们分赃了呢?
而且只要有了捐粮就可以得到顶戴的这个制度在,就有可操作的空间,账面上有的不一定真实有。就好比吃空饷,表面上有1000个年轻力壮的士兵,实际上只有500个老弱病残,平时感觉不出来,真正需要用兵的时候才会发现。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布政使会下那个荒唐的政令,在灾难年的时候建常平仓。
清缅战争必须打下去,只有这样清帝国才能将暹罗从缅甸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继续提供大米,否则缅甸将有大米的主动权。
西林觉罗·鄂宝上书停战止损,然后被乾隆贬职顶替了富尼汉,他也在那里没有呆多久,反正等举人拿到了西林觉罗家的推荐信回福建的时候,巡抚已经换成了从湖北贬职过来的鄂宁了。
举人很快就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京城,他没有得到胥吏的职务,鄂宁也没说要带他回去,于是他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这么黯然落幕了。
毫无疑问,他是嫉妒和珅的,再怎么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到别人金玉满堂很难保持心里平衡。
本来从打击中重新站起来就很困难,他的双亲又接连去世,以至于让人忍不住产生疑问,为什么倒霉事都被他给遇上呢?
难道运气也有个总量,有的人运气很好,老天爷就要从别人的身上扣下来?
别人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
他是遇到了久旱、少年丧父母、没有洞房花烛,也没有金榜题名。
他要怎么跟和珅介绍自己呢?和中堂,您还记得戊子年的那场您名落孙山的科举吗?我跟您是一届的。
皇帝自称“寡人”,他就自称“鄙人”,“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的鄙,不是卑鄙的鄙,这是个多意字,举人告诉尼克,一定要记住了。
在西林觉罗·鄂宝担当福建巡抚之前,是富尼汉担当福建总督。
也正是他后来调往了山东,热衷参与叫魂案的搜查审理。
由于气候的问题,中国北方普遍认为种植小麦等对水分和热量要求低的作物,南方种植水稻等对水分和热量要求高的作物,尤其是广东一年之内可以种植双季稻,然而庞大的人口数量加速了米的消耗。顺治年间广东一年平均产米400万余石,人口却有320余万,按照一人一年平均3.3公石粮食消耗,400万余石米只够全省半年之需,自顾不暇的情况下就无法支援耕地面积更少,并且无法生产双季稻的福建了。
浙江、江西虽然盛产稻米,但那里的粮食价格比缺米的福建、广东还要高,这主要是因为吕宋、巴达维亚猖獗得走私大米,再加上人口压力,以及部分土地用于种植麻、棉花和桑树,供给和消费也只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就连福建自己也种植烟草、蔗糖等经济作物运往长江三角洲,再从江浙购买一些丝织品运往台湾,台湾再将大米运往福建。
但是这一粮食来源对于福建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开辟更远的大米攻击来源实属需要,于是乾隆时期的福建巡抚陈弘谋建议引进暹罗米,解决福建的缺米问题。
从那个时候开始乾隆就已经在推广种红薯了,论乾隆年间的封疆贤者,当属尹继善和陈弘谋。暹罗稻米便宜,是整个东南亚的大粮仓,东印度公司、荷兰人也在那儿买米。
康熙年间恰逢大旱,他立刻开放了海关,允许暹罗大米免税进口。
中国商船需要陶瓷作为压舱物,到了暹罗等地卸货后,再装上大米作为压舱物,这是个很挣钱的买卖。然而有两个问题。一是害怕粮食落入海盗手中,二是暹罗国王信佛,性情温和,很多船员到了暹罗后就不愿意再回国了,直接在当地安家落户,这就违反了清朝的法律——禁止移民。
顺治皇帝提倡移民东北,却禁止移民台湾,到了雍正提倡移民广西,但人口流动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好在要出国去暹罗却只能走海路,陆路没有开通,而且丛林密布,携家带口得走很不方便,尤其是小脚女人。
管控住了去暹罗的运粮船,就基本上控制住了移民问题,于是雍正下令暂停继续从暹罗运米。只是这个政策只持续了数年,就有因为广东和福建严重的饥荒而被迫中止了。
这时广东的人口还在增加,雍正二年为420万,并且还在增加。面对那么庞大的粮食缺口,皇帝只好下令激励进口大米,一开始大米作为贡品,船长们地位虽然不如贡使,还是会给予奖励,比如绫罗绸缎10匹。后来变成了免税,再到后来给顶戴,运粮6000石以上可以当把总,1万石以上则有督抚酌情奖励。
清缅战争爆发后,缅甸入侵暹罗,此后10年暹罗的粮食短缺非常严重,战争打断了粮食生产。甚至郑信统一暹罗后,他依旧与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战事不断。暹罗不仅无法出口大米,连自己都不够了,米价飙升,成了奢侈品,树根和竹笋成了当地人的主食。
林雨化冒死检举的那一年,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福建大旱,粮食几乎颗粒无收,邻省无法提供支援,外国进口大米也没有着落,米价也就飙升了。
粮食减产10%,粮价就会涨一倍,当时的米价已经是三千余钱一石,本来这个时候应该开常平仓放粮赈济,但布政使却要求百姓卖谷入仓,建立常平仓备荒。
隋文帝建立义仓,目的是灾荒发生时放粮赈济,可是到了隋末时,当地的官员却不开粮仓,这引起了隋末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短时间内江山易主,隋杨变成了李唐。
很难说是林雨化这么做是因为对满清的忠诚还是为了黎民百姓,有一句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而人民的正当言行却受到种种限制。林雨化后来还干了一件事,当时福建两大望族,林氏和薛氏因为争灌溉农田的水而发生了大规模械斗,这有点像欧洲贵族为了争夺矿山而引发的局部战争,审理整个案子期间,包括闽浙总督在内都收了贿赂,造成了大规模的冤假错案,十八人被判死刑。
当时和中堂提出的的议罪银制度已经实行,但关键是这十八人要是有钱有势怎么会被人构陷,在那一年的元宵灯会上林雨化制作了几盏大花灯,灯上映射了办案贪官的打油诗,按察使恼羞成怒,派兵冲散了灯会,三天后找人诬告了林雨化,最后流放WLMQ。
在年成好的时候,暹罗老板们还想夹带点苏木过来,人不能光想着吃饭。
厦门老板也觉得暹罗的木材好,可以造大船。
灾年就要放粮赈灾。
可是要是粮仓里的粮食全卖了,换成了银子,被硕鼠们分赃了呢?
而且只要有了捐粮就可以得到顶戴的这个制度在,就有可操作的空间,账面上有的不一定真实有。就好比吃空饷,表面上有1000个年轻力壮的士兵,实际上只有500个老弱病残,平时感觉不出来,真正需要用兵的时候才会发现。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布政使会下那个荒唐的政令,在灾难年的时候建常平仓。
清缅战争必须打下去,只有这样清帝国才能将暹罗从缅甸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继续提供大米,否则缅甸将有大米的主动权。
西林觉罗·鄂宝上书停战止损,然后被乾隆贬职顶替了富尼汉,他也在那里没有呆多久,反正等举人拿到了西林觉罗家的推荐信回福建的时候,巡抚已经换成了从湖北贬职过来的鄂宁了。
举人很快就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离开京城,他没有得到胥吏的职务,鄂宁也没说要带他回去,于是他第一次科举考试就这么黯然落幕了。
毫无疑问,他是嫉妒和珅的,再怎么用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到别人金玉满堂很难保持心里平衡。
本来从打击中重新站起来就很困难,他的双亲又接连去世,以至于让人忍不住产生疑问,为什么倒霉事都被他给遇上呢?
难道运气也有个总量,有的人运气很好,老天爷就要从别人的身上扣下来?
别人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
他是遇到了久旱、少年丧父母、没有洞房花烛,也没有金榜题名。
他要怎么跟和珅介绍自己呢?和中堂,您还记得戊子年的那场您名落孙山的科举吗?我跟您是一届的。
皇帝自称“寡人”,他就自称“鄙人”,“命也可奈何,长戚自令鄙”的鄙,不是卑鄙的鄙,这是个多意字,举人告诉尼克,一定要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