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37章 两江总督(章尾有辅文)
热门推荐:
开局抱上魔尊大腿,开启摆烂人生
快穿:从甄嬛传开始嘎嘎乱杀!
万人迷萨摩耶,勇当恶毒女配!
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
梦醒,我成了最后的大能
盗墓:地心世界
魇醒
上恋综后,小祖宗靠发疯爆红全网
玄幻:我能无限获取神兽天赋
陈济方正式开府两江,是同治四年下半年的事儿了。
要说这一年,大清国内的糟心事儿,还是不老少。不过这反倒是为陈济方,间接提供了契机。
原本坐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的,是曾国藩。
契机发生在同治四年四月的下旬。负责围剿捻军的清军主帅,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在高楼寨中了埋伏。
此战,清军七千精锐被歼,僧格林沁也未能身免。
消息传来,清廷震动。
在此之前,僧格林沁所部,已经是大清可用的,为数不多的经制部队了。因而僧王,更被清廷“倚为长城”。
如今僧王兵败身死,让朝廷失去了能够直接掌控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今后大清国的内外战事,只能依靠湘、楚、淮、商团等,这些汉人的地方武装。
更紧要的问题是,此战之后,捻军势力大增。他们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北方,对京畿有一定的威胁。
朝廷可不想在京城边上,再现咸丰三年曾出现过的局面。因此急须找人接替僧格林沁,领军收拾乱局。
清廷的人选,是曾国藩。旨意也很快就下达了。
于是,曾国藩将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师剿捻。
可问题是,此时湘军已经大半被他裁撤,他手中已无多少可用之兵了。
朝廷给他的方案是,剿捻由他作主帅,兵力则以淮军为主。
为了协调利害,清廷还命李鸿章出任山东巡抚,负责后勤事宜。配合曾国藩的剿捻行动。
曾大人北上剿捻,按理说原来的总督之职无需开缺,最多找人代他署理即可。
但这时,朝廷里有人说话了。
奕?领衔的军机处提出,两江地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是大清重要的财税来源地,关乎国家命脉。
此前江南经过了十余年的战乱,破坏严重,急需恢复。如今战后重建,关系重大,必须有人坐镇才行。
因此,枢臣们建议另外推选一人,实领两江总督之职。
而他们推举的这个人,就是陈济方。
当然,陈家人为了这个提名,也得主动放弃一些。
出于遵循朝廷的惯例,也是为了不让人家觉得,陈家人有包揽两江权柄之嫌,陈济云和陈济怀,早已主动申请,开去了在苏省的官缺。
陈济生则是因为军费奏销,和海关税收的事情,暂时被留任。
于是,就这么定下了。
然后,钦差大臣曾国藩就北上了。
他提出的剿捻方略是,“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
然而,捻军势力正处巅峰。而曾国藩更是无法有效的驾驭淮军。
因此,曾大人的剿捻工作,很不顺利。
导致,朝廷对曾大人,很不满意。
后来,京里面决定换将了。
再后来,李鸿章接替了曾大人的位子。
而曾大人则转任了直隶总督。
李鸿章接办剿捻事务后,陆续将淮军大部调往了北方,而且还持续的进行了扩军。淮军的军力,由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的西北,从前几年就出现的回乱,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以致当地军政糜烂,朝廷屡次换将,也难有进取。
无奈之下,清廷选调左宗棠为钦差大臣,陕甘总督。让他率领楚军,赴西北平乱。
回乱与捻军,有些勾结。
楚军与淮军,也就有了些合作。
可不管他们的关系处得怎样,在江南地区,各系的军力都逐步被调走。渐渐的,这里就只剩下商团一家了。当然这是后话。
反正新任江督,陈济方要去江宁城上任了。
可等他到达时,却被看到的景象,气得又想去提兵。
江宁,金陵,南京城……无论听到这座城市的哪个名字,人们能忆起的都是它的繁华胜景。
尽管这座江南名城,陈济方曾到访过无数次。可如今眼前的,却让他认不出来这是哪。
举目所见,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碎砖烂瓦,街巷空荡,四郊田荒。
这是经历过怎样的浩劫,才能让这里变成这样。
边走在城中,陈济方边恨得咬牙切齿。看着他的凶相,吓得随行的属吏们,一个个战战兢兢。
恨归恨,气归气。陈济方自己也知道,眼下的他不可能再为此去引军打上一仗。
他能做的,就是全力安抚好百姓,努力把这座城市恢复起来。相信以陈家在江南的声望,可以事半功倍些吧。
他命人,全面清查一下江宁的现状。并且估算一下受损的情况。
这项工作,很辛苦。得到的结论,更让人心碎。
江宁的受破坏程度,是惊人的。人口、钱粮、基础,都损失巨大。如想恢复,任务将十分艰巨。
甚至有人估计,江宁若想恢复大概,至少也要十年以上。还有人建议,干脆将总督衙门移驻别地。
连日里,陈济方都在忍着怒火。似乎他上半辈子的怒气,加起来,都没有这些天的多。
无论如何,都要把这里恢复起来。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全力以赴的做……
“南洋通商大臣”,原叫“五口通商大臣”。其主要职务是,负责南方各通商口岸的涉外事务,并且对京里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
原本这个岗位,是由两广总督兼任的。可自咸丰年间后期,逐步改为两江总督例行兼任。
如今这个兼职的差事,也就落在了陈济方的头上。
这个衙门的驻地,设在上海。
上海,陈济方很熟。上海的洋人,陈济方也很熟。
如今江南平定,百废待兴。上海的通商,也越发的红火起来。
听说“老朋友”陈济方就任两江总督,上海的很多洋人朋友都很高兴。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通过各种渠道传来讯息。既对陈济方表示祝贺,又希望能同他见面,聊聊加强“合作”。
身在江宁的陈济方,心情总是不好。身旁的人,就都劝他,不妨去上海走一遭。
陈济方想想也好,正巧前些日子两个兄弟也给他来信。说在上海又搞了点新鲜玩意儿,邀他过去瞧瞧。
于是,妥善安排了江宁的事务后,陈济方便动身了。
——#——#——#——#——
《第二卷,卷首寄语》
在过去的一卷里,故事的焦点多集中在内战之中。这一卷作为全文的开头,也主要起到是铺垫的作用。由于一些原因,这个开头与原版本相差较大,内容也不尽理想,非常抱歉。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咱们的主角将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对外。相信这是更多书友,更感兴趣的部分。这篇“慢热文”,也会逐渐的展现更多的精彩。期待书友们的持续关注。
本文是本人签发的第一部长篇,经验实在是欠缺。目前的成绩也很不理想。
但之所以选择这个偏“灰色”,又难搞的题材,正如我在《自序》中所说,确是因为“情结”二字。也是因为受到情结所困,在行文时可能会比较晦涩。
还是期望能得到更多的书友关注和支持。希望在你们的书架中,也能有我写的故事。
谢谢!
要说这一年,大清国内的糟心事儿,还是不老少。不过这反倒是为陈济方,间接提供了契机。
原本坐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的,是曾国藩。
契机发生在同治四年四月的下旬。负责围剿捻军的清军主帅,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在高楼寨中了埋伏。
此战,清军七千精锐被歼,僧格林沁也未能身免。
消息传来,清廷震动。
在此之前,僧格林沁所部,已经是大清可用的,为数不多的经制部队了。因而僧王,更被清廷“倚为长城”。
如今僧王兵败身死,让朝廷失去了能够直接掌控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今后大清国的内外战事,只能依靠湘、楚、淮、商团等,这些汉人的地方武装。
更紧要的问题是,此战之后,捻军势力大增。他们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北方,对京畿有一定的威胁。
朝廷可不想在京城边上,再现咸丰三年曾出现过的局面。因此急须找人接替僧格林沁,领军收拾乱局。
清廷的人选,是曾国藩。旨意也很快就下达了。
于是,曾国藩将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师剿捻。
可问题是,此时湘军已经大半被他裁撤,他手中已无多少可用之兵了。
朝廷给他的方案是,剿捻由他作主帅,兵力则以淮军为主。
为了协调利害,清廷还命李鸿章出任山东巡抚,负责后勤事宜。配合曾国藩的剿捻行动。
曾大人北上剿捻,按理说原来的总督之职无需开缺,最多找人代他署理即可。
但这时,朝廷里有人说话了。
奕?领衔的军机处提出,两江地方,特别是江南地区,是大清重要的财税来源地,关乎国家命脉。
此前江南经过了十余年的战乱,破坏严重,急需恢复。如今战后重建,关系重大,必须有人坐镇才行。
因此,枢臣们建议另外推选一人,实领两江总督之职。
而他们推举的这个人,就是陈济方。
当然,陈家人为了这个提名,也得主动放弃一些。
出于遵循朝廷的惯例,也是为了不让人家觉得,陈家人有包揽两江权柄之嫌,陈济云和陈济怀,早已主动申请,开去了在苏省的官缺。
陈济生则是因为军费奏销,和海关税收的事情,暂时被留任。
于是,就这么定下了。
然后,钦差大臣曾国藩就北上了。
他提出的剿捻方略是,“重镇设防,划河圈围,清野查圩,马队追踪”,“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
然而,捻军势力正处巅峰。而曾国藩更是无法有效的驾驭淮军。
因此,曾大人的剿捻工作,很不顺利。
导致,朝廷对曾大人,很不满意。
后来,京里面决定换将了。
再后来,李鸿章接替了曾大人的位子。
而曾大人则转任了直隶总督。
李鸿章接办剿捻事务后,陆续将淮军大部调往了北方,而且还持续的进行了扩军。淮军的军力,由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的西北,从前几年就出现的回乱,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以致当地军政糜烂,朝廷屡次换将,也难有进取。
无奈之下,清廷选调左宗棠为钦差大臣,陕甘总督。让他率领楚军,赴西北平乱。
回乱与捻军,有些勾结。
楚军与淮军,也就有了些合作。
可不管他们的关系处得怎样,在江南地区,各系的军力都逐步被调走。渐渐的,这里就只剩下商团一家了。当然这是后话。
反正新任江督,陈济方要去江宁城上任了。
可等他到达时,却被看到的景象,气得又想去提兵。
江宁,金陵,南京城……无论听到这座城市的哪个名字,人们能忆起的都是它的繁华胜景。
尽管这座江南名城,陈济方曾到访过无数次。可如今眼前的,却让他认不出来这是哪。
举目所见,到处都是断壁残垣,碎砖烂瓦,街巷空荡,四郊田荒。
这是经历过怎样的浩劫,才能让这里变成这样。
边走在城中,陈济方边恨得咬牙切齿。看着他的凶相,吓得随行的属吏们,一个个战战兢兢。
恨归恨,气归气。陈济方自己也知道,眼下的他不可能再为此去引军打上一仗。
他能做的,就是全力安抚好百姓,努力把这座城市恢复起来。相信以陈家在江南的声望,可以事半功倍些吧。
他命人,全面清查一下江宁的现状。并且估算一下受损的情况。
这项工作,很辛苦。得到的结论,更让人心碎。
江宁的受破坏程度,是惊人的。人口、钱粮、基础,都损失巨大。如想恢复,任务将十分艰巨。
甚至有人估计,江宁若想恢复大概,至少也要十年以上。还有人建议,干脆将总督衙门移驻别地。
连日里,陈济方都在忍着怒火。似乎他上半辈子的怒气,加起来,都没有这些天的多。
无论如何,都要把这里恢复起来。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全力以赴的做……
“南洋通商大臣”,原叫“五口通商大臣”。其主要职务是,负责南方各通商口岸的涉外事务,并且对京里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
原本这个岗位,是由两广总督兼任的。可自咸丰年间后期,逐步改为两江总督例行兼任。
如今这个兼职的差事,也就落在了陈济方的头上。
这个衙门的驻地,设在上海。
上海,陈济方很熟。上海的洋人,陈济方也很熟。
如今江南平定,百废待兴。上海的通商,也越发的红火起来。
听说“老朋友”陈济方就任两江总督,上海的很多洋人朋友都很高兴。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通过各种渠道传来讯息。既对陈济方表示祝贺,又希望能同他见面,聊聊加强“合作”。
身在江宁的陈济方,心情总是不好。身旁的人,就都劝他,不妨去上海走一遭。
陈济方想想也好,正巧前些日子两个兄弟也给他来信。说在上海又搞了点新鲜玩意儿,邀他过去瞧瞧。
于是,妥善安排了江宁的事务后,陈济方便动身了。
——#——#——#——#——
《第二卷,卷首寄语》
在过去的一卷里,故事的焦点多集中在内战之中。这一卷作为全文的开头,也主要起到是铺垫的作用。由于一些原因,这个开头与原版本相差较大,内容也不尽理想,非常抱歉。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咱们的主角将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对外。相信这是更多书友,更感兴趣的部分。这篇“慢热文”,也会逐渐的展现更多的精彩。期待书友们的持续关注。
本文是本人签发的第一部长篇,经验实在是欠缺。目前的成绩也很不理想。
但之所以选择这个偏“灰色”,又难搞的题材,正如我在《自序》中所说,确是因为“情结”二字。也是因为受到情结所困,在行文时可能会比较晦涩。
还是期望能得到更多的书友关注和支持。希望在你们的书架中,也能有我写的故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