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161章 战舰,还得接茬造
除了致力于破除陈腐旧俗外,新设立的两江文宣司还承担着很多其他的要务。
包括,管控舆论,引导宣传,树立国民意识,保持传统的优良民风,等等。
其中在舆论领域,过去包括大清在内的中原历代,在此方面采用的形式,多为官方发布的邸报和民间的舆情。
前者为朝廷发布的官报,主要内容是传播政令和政情。
而后者则掌握在士人阶层手中,其形式更为多样化。能够影响着社会风论,乃至朝廷的政局。
到了大清开放通商之后,随着西洋人群的不断涌入,带来的各种西方事物中包含了西式的报纸刊物。
洋人也在通商口岸,创办出版了很多报刊,尤以上海最为繁多。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有《申报》、《北华捷报》以及《字林西报》,等等。
洋人办的这些报刊,内容以商业信息和各类新闻为主。但也常包含时政言论,对国际关系和时局发表意见,甚至涉及到情报信息。
这在自咸丰朝起,大清的各场内外战事和危机中,都有体现。在当时的大清内外,产生了很多舆论导向,正反皆有,不得不引起关注。
尽管清廷向来对言论控制极严,也曾屡次大兴“文字狱”。但面对西洋人带来的这种新载体时,竟一时束手无策。
而在江南这边,为了在这块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东和商行于同治五年在上海创办了《申城新报》,其他华商也纷纷仿效。
到了同治十一年,陈济方下令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在上海开办了《东方电讯》,成为大清国内最早的新式官办报刊。
在内容上,《申城新报》以商业和民间见闻为主,兼顾时事。《东方电讯》则更侧重于时政信息和评论文章。
在开办之后,由于这两种刊物拥有的特殊背景,很快就进入了主流行列。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报刊之一。
到了当下,为进一步的,在确保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加强对舆论的管控,防止虚假和负面引导,以及防范情报泄露等。
文宣司依照陈济怀的要求,参照西方列国法令,制定了《出版标准法》,并负责执行监管。还创办了,两江的政府机关报刊——《两江时报》。
利用这些宣传阵地,两江当局开始向民众大力宣扬新思想,特别是树立国民意识。同时提倡继续保持那些优良的传统民风,加以发扬光大。
通过这些文化和宣传上的努力,并结合教育体系的改革。陈济怀等人期待能够唤醒国人的精神,凝聚民心,促进其他革新举措的开展,加速富强的进程。
一场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为两江在国内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由此迎来了飞速发展的良机。
在借此机遇抓紧发展的同时,陈济怀也没有忘记防务上的事情。毕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确保自身安全仍是第一位的要务。
只是,眼下两江的财力和物力毕竟还是有限。财务司的司长陈经恺和他身后的陈济生,就时不时的提醒陈济怀,花钱不要“大手大脚”。
因此在对投资的方向进行了一番取舍之后,现阶段两江上下还是决定把力量集中到内政建设当中,军队的经费则暂时性的被大幅削减。
可是,尽管与两江的大发展对比,当下两江军队的建设相对乏力。但一些必要的投资,还是得量力而行的。
其中在海军方面,就存在着一些这样的需求。
这是由于,两江于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建造的许多旧式炮舰和巡航舰等,已经不堪为用,急需替换。
而另一方面,两江海军在南海又新增出大片需要巡防的水面,还开始了分建两支舰队的进程,更凸显了战舰数量短缺的窘境。
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使用上的压力,海军提出要求,还是得接茬购买或者建造新舰,并且得到了批准。
不过受制于拨给的经费不足,经过反复研究后,两江海军最终准备自行设计建造一批比较廉价的军舰,主要用于巡防近海及内河。
同时将老旧军舰全部陆续退役,以节省经费。
按照两江自治后改组防卫军海军时,制订的战舰等级划分标准,排水量千吨以下者被列为炮舰。这批新设计的战舰,就属于这个等级。
这是两江第一型真正完全自主设计,并采用全部国造装备的战舰,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造舰选用的钢铁材料由太平冶厂提供,舰上的主要武备采用昆山军械厂的产品,舰用的动力设备则为上海机器厂制造。
这些国造产品,都大幅的降低了造舰的成本。因此该型炮舰的单舰总造价,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仅合2万英镑。
本型舰计划共建造4艘,由改组后的江阴海军造船厂和通州海军造船厂各承建2艘。
其中首舰“帝江”号,于1885年11月开工。末舰“精卫”号,在1887年4月建成。
“帝江”级炮舰,为了提高在海上的适航性,在设计上采用了长艏楼船型,垂直型舰艏,舰体为钢制,双桅杆布局。
舰上的指挥塔设在艏楼的后部,前桅杆之前,并以50毫米的钢板作为防护。而舰体则并无其他防护措施。
舰体全长58.6米,宽8.7米,吃水2米,正常排水量550吨。
主要武器选装2门光绪六年型35倍径100毫米炮,分别沿中线布置在艏楼顶和舰艉甲板上,每门炮带有40毫米钢板制成的简易炮盾。
其他武器包括,2门两江引进技术生产的,光绪十一年型霍奇基斯式40倍径57毫米速射炮,布置在舯部两舷的上甲板。
4部光绪三年型加特林式70倍径11毫米十管旋转机关炮,布置在舰舯部上层建筑的四角。
两江海军的战舰,从“帝江”级舰开始,彻底抛弃了风帆的使用,完全采用蒸汽动力航行。
其动力系统采用2台卧式双气缸复合往复蒸汽机,双轴推进,配有2座圆形火管锅炉,单烟囱。
最大输出功率为1,250马力,设计航速14节,煤舱满载时在10节航速下可续航3,000海里。全舰平时编有官兵90人。
包括,管控舆论,引导宣传,树立国民意识,保持传统的优良民风,等等。
其中在舆论领域,过去包括大清在内的中原历代,在此方面采用的形式,多为官方发布的邸报和民间的舆情。
前者为朝廷发布的官报,主要内容是传播政令和政情。
而后者则掌握在士人阶层手中,其形式更为多样化。能够影响着社会风论,乃至朝廷的政局。
到了大清开放通商之后,随着西洋人群的不断涌入,带来的各种西方事物中包含了西式的报纸刊物。
洋人也在通商口岸,创办出版了很多报刊,尤以上海最为繁多。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有《申报》、《北华捷报》以及《字林西报》,等等。
洋人办的这些报刊,内容以商业信息和各类新闻为主。但也常包含时政言论,对国际关系和时局发表意见,甚至涉及到情报信息。
这在自咸丰朝起,大清的各场内外战事和危机中,都有体现。在当时的大清内外,产生了很多舆论导向,正反皆有,不得不引起关注。
尽管清廷向来对言论控制极严,也曾屡次大兴“文字狱”。但面对西洋人带来的这种新载体时,竟一时束手无策。
而在江南这边,为了在这块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东和商行于同治五年在上海创办了《申城新报》,其他华商也纷纷仿效。
到了同治十一年,陈济方下令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在上海开办了《东方电讯》,成为大清国内最早的新式官办报刊。
在内容上,《申城新报》以商业和民间见闻为主,兼顾时事。《东方电讯》则更侧重于时政信息和评论文章。
在开办之后,由于这两种刊物拥有的特殊背景,很快就进入了主流行列。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报刊之一。
到了当下,为进一步的,在确保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加强对舆论的管控,防止虚假和负面引导,以及防范情报泄露等。
文宣司依照陈济怀的要求,参照西方列国法令,制定了《出版标准法》,并负责执行监管。还创办了,两江的政府机关报刊——《两江时报》。
利用这些宣传阵地,两江当局开始向民众大力宣扬新思想,特别是树立国民意识。同时提倡继续保持那些优良的传统民风,加以发扬光大。
通过这些文化和宣传上的努力,并结合教育体系的改革。陈济怀等人期待能够唤醒国人的精神,凝聚民心,促进其他革新举措的开展,加速富强的进程。
一场与法国之间的战争,为两江在国内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由此迎来了飞速发展的良机。
在借此机遇抓紧发展的同时,陈济怀也没有忘记防务上的事情。毕竟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确保自身安全仍是第一位的要务。
只是,眼下两江的财力和物力毕竟还是有限。财务司的司长陈经恺和他身后的陈济生,就时不时的提醒陈济怀,花钱不要“大手大脚”。
因此在对投资的方向进行了一番取舍之后,现阶段两江上下还是决定把力量集中到内政建设当中,军队的经费则暂时性的被大幅削减。
可是,尽管与两江的大发展对比,当下两江军队的建设相对乏力。但一些必要的投资,还是得量力而行的。
其中在海军方面,就存在着一些这样的需求。
这是由于,两江于十九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建造的许多旧式炮舰和巡航舰等,已经不堪为用,急需替换。
而另一方面,两江海军在南海又新增出大片需要巡防的水面,还开始了分建两支舰队的进程,更凸显了战舰数量短缺的窘境。
为了缓解由此带来的使用上的压力,海军提出要求,还是得接茬购买或者建造新舰,并且得到了批准。
不过受制于拨给的经费不足,经过反复研究后,两江海军最终准备自行设计建造一批比较廉价的军舰,主要用于巡防近海及内河。
同时将老旧军舰全部陆续退役,以节省经费。
按照两江自治后改组防卫军海军时,制订的战舰等级划分标准,排水量千吨以下者被列为炮舰。这批新设计的战舰,就属于这个等级。
这是两江第一型真正完全自主设计,并采用全部国造装备的战舰,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造舰选用的钢铁材料由太平冶厂提供,舰上的主要武备采用昆山军械厂的产品,舰用的动力设备则为上海机器厂制造。
这些国造产品,都大幅的降低了造舰的成本。因此该型炮舰的单舰总造价,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仅合2万英镑。
本型舰计划共建造4艘,由改组后的江阴海军造船厂和通州海军造船厂各承建2艘。
其中首舰“帝江”号,于1885年11月开工。末舰“精卫”号,在1887年4月建成。
“帝江”级炮舰,为了提高在海上的适航性,在设计上采用了长艏楼船型,垂直型舰艏,舰体为钢制,双桅杆布局。
舰上的指挥塔设在艏楼的后部,前桅杆之前,并以50毫米的钢板作为防护。而舰体则并无其他防护措施。
舰体全长58.6米,宽8.7米,吃水2米,正常排水量550吨。
主要武器选装2门光绪六年型35倍径100毫米炮,分别沿中线布置在艏楼顶和舰艉甲板上,每门炮带有40毫米钢板制成的简易炮盾。
其他武器包括,2门两江引进技术生产的,光绪十一年型霍奇基斯式40倍径57毫米速射炮,布置在舯部两舷的上甲板。
4部光绪三年型加特林式70倍径11毫米十管旋转机关炮,布置在舰舯部上层建筑的四角。
两江海军的战舰,从“帝江”级舰开始,彻底抛弃了风帆的使用,完全采用蒸汽动力航行。
其动力系统采用2台卧式双气缸复合往复蒸汽机,双轴推进,配有2座圆形火管锅炉,单烟囱。
最大输出功率为1,250马力,设计航速14节,煤舱满载时在10节航速下可续航3,000海里。全舰平时编有官兵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