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237章 英国人的战争
相对低调的两江防卫军陆军,按照原本的计划,预计到1899年时将把常备部队扩编至十七个师,三个旅,又四个骑兵师。
另外还设有九个师又两个旅的预备部队。
届时,平常总兵力将达约三十八万官兵,战时则可迅速扩充至五十万人的规模。
陆军的这个计划,执行得十分顺利,并且提前了半年多就得以完成,接下来便是讨论是否要继续扩充常备兵力。
反复商讨后的最终结果是,为了避免平时过重的经济负担,暂时放弃了继续扩编打算。
而是将重点转到建设各地方的征兵系统,特别是两江以外的省份——这样不仅能利用上更庞大的人力,还可以借此宣扬两江的政策,扩大影响,为将来之事铺路。
同时,为了确保战时能够实施有效的全面动员,还要对后勤和交通等体系大力进行整顿。
并且着力培养基层军官和军士,以期将来他们能够成为,战时大量组建的临时单位的骨干力量。
这些措施的开展,以及防卫军确立的战略,都是要依托整个华夏的力量,与强敌进行一场可能会是长期的,关乎国家和百姓命运的生死大战。
防卫军的陆海军,甚至都以此为基础,预判会出现的各种形势发展,制定了许多相应的作战计划。
当然在此之前,两江还有一项十分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就是要抓住合理的时机,迅速的彻底的掌控整个华夏,至少包括能够实现基本战略目标的那一部分地区,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减少破坏和流血。
更具体的方案和战略,都装在大人物的脑袋里和保险柜中,现在能做的则是尽量周全的进行准备。
而一些新技术和新装备带来的战术上的变革,也要充分的加以考虑,并纳入计划的调整之中。
在1899年7月,巴黎的“巴士底日”阅兵式上,法国人新研发的一款m1897型75毫米速射野战炮,首次公开亮相。
尽管从这时起就已经正式“解密”,但法国对这型后来被昵称为“75小姐”的速射火炮,依然进行着保密的工作,其中甚至发生了“德雷福斯间谍案”这类涉及道德的事件。
法国人的保密是成功的,以至于当十多年后的大战爆发时,世界上仍然没有出现性能更优秀的同类型火炮。
并且对手也因为不了解m1897型的真正性能,而对法军的战术行为产生了误判。
虽说目前,外人还没能具体的了解到,这型火炮每分钟的射速,可以轻松的超过30发。
但从公开的信息推断,其射速较以往火炮有了很大的提高,确是一定的事实。
法军则从此将m1897型火炮视作陆军的法宝,甚至专门为其进行了令外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编制改革。
即将装备m1897型的炮兵连,由原来每连6门炮的编制,调整为了4炮建制,这当然是基于其尚属保密的真实性能。
m1897型75毫米速射野战炮诞生的技术基础,是在于近年来冶金、制造工艺、火药、炮弹、炮闩和复进机等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积累。
由此造就出的这型火炮,炮重1,160公斤,牵引式机动,拥有36倍径身管,28条右旋膛线,螺式炮闩,初速大于每秒535米,直射距离超过8,500米。
若说法国人研发此型火炮的出发点,是源自其军中盛行的进攻与机动至上的战术学派。
而在m1897型成功列装之后,法军又迅速的掀起了一场由“速射炮万能论”引导的战术革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国家。
两江防卫军陆军也很快就加入到了,受影响的行列。
其实在过去的时间里,“速射炮”这个词语,在防卫军的陆海军中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海军的速射炮概念比较正常,就是字面的意思。
而陆军则不然,所指的是加特林式,或霍奇基斯式等,用作支援武器的机关炮。
直到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才逐步取代了这些被称作“速射炮”的机关炮。
相应的,陆军兵种之一的“速射炮兵”,也随着使用武器的变化,陆续更名为“机关炮兵”,后来又改称为“机枪兵”。
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陆军野战火炮终于实现了速射化,“速射炮”这一概念又重新回归到了防卫军陆军,并且终于在含义上与海军达成了一致。
只不过如今陆军的速射炮,在兵种上已被统一的归入了炮兵的行列。
借着这股炮兵革命的风潮,防卫军对自家的火炮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且为了便于后勤保障,进一步加强了制式化建设和整顿。
调整之后,防卫军陆军的典型野战炮口径主要有,57毫米、75毫米、105毫米、155毫米和203毫米,此外还装备有280毫米攻城炮。
一转眼,再过几个月西历的十九世纪就将过去了。然而这个所谓的世纪之交,却没有给人们安宁,而是带来了不尽的动荡和战乱。
1899年秋天,又一场战争爆发的消息,从海外传来。
生活在南部非洲的布尔人,因不堪英国的不断入侵,正式对英宣战,由此掀起了一场历时三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
大英帝国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后叶,已经到达了其势力顶峰。
在其号称日不落的众多海外领地中,不乏类似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样的,辽阔且重要的殖民地。
而在其所有的殖民地当中,最为核心的则要非印度莫属了。
在最高峰时,仅在经济领域,印度就要占整个大英的四成以上,印度也被称为英国女王王冠上的钻石,其地位可见一斑。
因此,守护好印度的安全,控制住英国本土通往印度的航路,就成为很长一段时里英国的核心国策。
基于这个政策,英国人投入巨大精力,相继占领或掌控了地中海、埃及、亚丁湾以及南部非洲的开普等,通往印度洋的各处咽喉要道。
其中,英国在南部非洲的殖民,则是始于一百年前的上一个世纪之交。
也正是从那时起,英国在南非的黑人土着之外,又遭遇了早已移民于此的荷裔布尔人。
由于从此不时发生矛盾,也引得大英与布尔人展开了两次战争。
另外还设有九个师又两个旅的预备部队。
届时,平常总兵力将达约三十八万官兵,战时则可迅速扩充至五十万人的规模。
陆军的这个计划,执行得十分顺利,并且提前了半年多就得以完成,接下来便是讨论是否要继续扩充常备兵力。
反复商讨后的最终结果是,为了避免平时过重的经济负担,暂时放弃了继续扩编打算。
而是将重点转到建设各地方的征兵系统,特别是两江以外的省份——这样不仅能利用上更庞大的人力,还可以借此宣扬两江的政策,扩大影响,为将来之事铺路。
同时,为了确保战时能够实施有效的全面动员,还要对后勤和交通等体系大力进行整顿。
并且着力培养基层军官和军士,以期将来他们能够成为,战时大量组建的临时单位的骨干力量。
这些措施的开展,以及防卫军确立的战略,都是要依托整个华夏的力量,与强敌进行一场可能会是长期的,关乎国家和百姓命运的生死大战。
防卫军的陆海军,甚至都以此为基础,预判会出现的各种形势发展,制定了许多相应的作战计划。
当然在此之前,两江还有一项十分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就是要抓住合理的时机,迅速的彻底的掌控整个华夏,至少包括能够实现基本战略目标的那一部分地区,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减少破坏和流血。
更具体的方案和战略,都装在大人物的脑袋里和保险柜中,现在能做的则是尽量周全的进行准备。
而一些新技术和新装备带来的战术上的变革,也要充分的加以考虑,并纳入计划的调整之中。
在1899年7月,巴黎的“巴士底日”阅兵式上,法国人新研发的一款m1897型75毫米速射野战炮,首次公开亮相。
尽管从这时起就已经正式“解密”,但法国对这型后来被昵称为“75小姐”的速射火炮,依然进行着保密的工作,其中甚至发生了“德雷福斯间谍案”这类涉及道德的事件。
法国人的保密是成功的,以至于当十多年后的大战爆发时,世界上仍然没有出现性能更优秀的同类型火炮。
并且对手也因为不了解m1897型的真正性能,而对法军的战术行为产生了误判。
虽说目前,外人还没能具体的了解到,这型火炮每分钟的射速,可以轻松的超过30发。
但从公开的信息推断,其射速较以往火炮有了很大的提高,确是一定的事实。
法军则从此将m1897型火炮视作陆军的法宝,甚至专门为其进行了令外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编制改革。
即将装备m1897型的炮兵连,由原来每连6门炮的编制,调整为了4炮建制,这当然是基于其尚属保密的真实性能。
m1897型75毫米速射野战炮诞生的技术基础,是在于近年来冶金、制造工艺、火药、炮弹、炮闩和复进机等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积累。
由此造就出的这型火炮,炮重1,160公斤,牵引式机动,拥有36倍径身管,28条右旋膛线,螺式炮闩,初速大于每秒535米,直射距离超过8,500米。
若说法国人研发此型火炮的出发点,是源自其军中盛行的进攻与机动至上的战术学派。
而在m1897型成功列装之后,法军又迅速的掀起了一场由“速射炮万能论”引导的战术革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国家。
两江防卫军陆军也很快就加入到了,受影响的行列。
其实在过去的时间里,“速射炮”这个词语,在防卫军的陆海军中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海军的速射炮概念比较正常,就是字面的意思。
而陆军则不然,所指的是加特林式,或霍奇基斯式等,用作支援武器的机关炮。
直到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才逐步取代了这些被称作“速射炮”的机关炮。
相应的,陆军兵种之一的“速射炮兵”,也随着使用武器的变化,陆续更名为“机关炮兵”,后来又改称为“机枪兵”。
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陆军野战火炮终于实现了速射化,“速射炮”这一概念又重新回归到了防卫军陆军,并且终于在含义上与海军达成了一致。
只不过如今陆军的速射炮,在兵种上已被统一的归入了炮兵的行列。
借着这股炮兵革命的风潮,防卫军对自家的火炮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且为了便于后勤保障,进一步加强了制式化建设和整顿。
调整之后,防卫军陆军的典型野战炮口径主要有,57毫米、75毫米、105毫米、155毫米和203毫米,此外还装备有280毫米攻城炮。
一转眼,再过几个月西历的十九世纪就将过去了。然而这个所谓的世纪之交,却没有给人们安宁,而是带来了不尽的动荡和战乱。
1899年秋天,又一场战争爆发的消息,从海外传来。
生活在南部非洲的布尔人,因不堪英国的不断入侵,正式对英宣战,由此掀起了一场历时三年的第二次布尔战争。
大英帝国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后叶,已经到达了其势力顶峰。
在其号称日不落的众多海外领地中,不乏类似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样的,辽阔且重要的殖民地。
而在其所有的殖民地当中,最为核心的则要非印度莫属了。
在最高峰时,仅在经济领域,印度就要占整个大英的四成以上,印度也被称为英国女王王冠上的钻石,其地位可见一斑。
因此,守护好印度的安全,控制住英国本土通往印度的航路,就成为很长一段时里英国的核心国策。
基于这个政策,英国人投入巨大精力,相继占领或掌控了地中海、埃及、亚丁湾以及南部非洲的开普等,通往印度洋的各处咽喉要道。
其中,英国在南部非洲的殖民,则是始于一百年前的上一个世纪之交。
也正是从那时起,英国在南非的黑人土着之外,又遭遇了早已移民于此的荷裔布尔人。
由于从此不时发生矛盾,也引得大英与布尔人展开了两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