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244章 清军之溃
忽闻侧翼出现两江军队,善耆瞬间惊愕失措,口中直念叨“这该如何是好”。
几个小时前还意气风发的他,经过战场上的挫败,又受到了血与火的震撼,此时已如泄了气的皮球,再难承受任何新的压力了。
看着慌乱无神的善耆,荫昌不禁暗自生气,心中对这位前后表现大相径庭的世袭王爷充满了不屑。
还对其贸然挑起战端,造成如此混乱且被动的局面,可却又无力收场,简直恨得牙根直痒。
不过,面对手足无措的善耆,提出的撤兵央求,身为核心将领的荫昌倒是表现出了应有的镇定和担当。
他面沉似水的叱令其他属下,要保持镇定,如有人敢扰乱军心,定以军法严惩。
接下来,他组织幕僚对局势进行分析,以确定下一步应采取的行动。
同时命令前军镇,停止在还乡河北岸的进攻,立刻回撤并巩固现有阵地。
荫昌认为,眼下他握有两万多大清的精锐,纵然陷入两江军队的包夹,至少也有足够的实力摆脱面临的困境。
即使前军镇战力不济,但完整的中军镇仍在手中,他对自己亲领的这支新陆军核心王牌,还是很有信心的。
而且他并不相信,两江军队能够一下子变出那么部队来,多到能将他这几万人包围的地步。
尽管在情报领域和侦察方面远逊色于两江,但根据已了解的情况来判断,两江在直隶的主要兵力应该都远在天津朝京师那一线,据此地也有近二百里之远,怎会轻易赶得过来。
因此,荫昌决定以丰润县城为核心,令手下各部设置防御,在这里暂先驻守,待观望形势后再做打算。
这丰润城最早建成于五百多年以前,后又经过不断修葺和增扩,有着十分高大的以大块青砖砌筑的坚固城墙。
其城有四门,东为来远门,西叫拱宸门,南系观海门,北作镇朔门,城外还环绕有连通还乡河的护城河,只不过现下仍在冰封。
有此坚城,增添了荫昌的信心,这才决心留下据守。
其实荫昌对目前局势的判断,还算是大差不差。出现在这部清军侧翼的,确实不是两江主力,只是第五师的后续部队而已。
在派出陈沅泽团前出拦截清军之后,师长钱仪也亲率余部在后紧急跟进。
这一方面是要确保完成上峰交付的任务。另一方面,陈沅泽虽然很优秀,可他毕竟是陈家子弟,若让其陷于危险,可是不好向上边交代。
然而在后队已经接近,提前进行联络之时,陈沅泽却坚称可以独立完成正面阻击的任务,认为清军战力不过尔尔,他的信心充足。
同时,他建议钱仪,可让其他各团,从外围渡河绕至清军侧后,在不暴露真实兵力的情况下,对其形成包夹之势。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陈沅泽的正面压力,更有利于牵制住清军,以便后面的第二军赶到后,对其进行围歼。
经过考量,钱仪接受了陈沅泽的建议,于是令第五师余部中,两个团分别绕至清军两翼,一个团为预备队,另以直属骑兵团监控清军后路。
如此部署之后,再加上稳健的荫昌决意暂驻观望,清军中前两镇便滞留于丰润一线,直到数日后两江第二军的到来。
与此同时,在一百九十里外的香河,两江第一军主力的三个师,已经完成了对该处清军的战前部署。
此后,在得到了丰润方向清军率先开火的消息后,本就有便宜之权的第一军军长褚云升,便毫无顾忌的下达了发起进攻的命令。
驻于香河附近的清军,除了新陆军左右两镇两万五千余人之外,还有以旧淮军遗部为班底的,直隶省练军两万余人。
再往后,就是戍卫京城的神机营、虎神营等两万余,另有八旗和绿营兵也是两万上下。
上述累加,京畿一带的清军兵力,总有九万人左右。而两江第一军在这个方向上的兵力,则为五万余人。
考虑到战斗力的情况,朝廷以为双方实力基本相当,最不济也只是清军略处下风而已。何其自负,何其乐观!
可事实,却很快的打了他们的脸。
原本清廷以为,至少可以在京郊与两江相持许久,直待新陆军后部赶来,或别省发起勤王之师,再或是洋人出面干涉,届时便可化解危局。
谁料,两江第一军在发动攻势后不及半日,香河一线的清军阵地便出现了动摇,随即就是溃败,并一发不可收拾。
若说这左右两镇,也算是新陆军的主力部队,战斗力不容小觑,褚云升也对其给予了重点关照,安排主力并辅以军属重炮部队进行打击。
饶是如此,至少在半日内,左右两镇仍能坚守阵地,还打得有声有色。初战能够做到如此,亦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清军的防守阵线上并非只有新陆军,还有一多半的阵地是由直隶练军负责的。
相比新陆军而言,直隶练军的战力和士气,就要差得很多了,其原因就出在了朝廷近年来兴满抑汉的政策之上。
在清廷的偏颇下,以汉人官兵组成的直隶练军就如后娘所养一般,粮饷、补给和装备,都不充足,且时常拖欠。
除了要经常干脏活和苦活以外,练军更是常遭上官的冷遇和白眼,军中情绪可想而知。
如此这般,即便仍有部分将领秉持忠君报国的旧念,但大多数官兵岂会再愿给满清卖命。
甚至在其中下级之中,有很多人都成为了义和团的团民。而且两江的侦讯署,也早已对其进行了渗透。
因此,当战斗刚开始不久,面对两江军队最初的攻势,直隶练军负责的阵线就出现了崩溃,并且互相牵连,形成了全面溃败之势。
在此情况下,新陆军也难以独善其身,在侧翼已失的情况下,为防止被包抄,不得不选择主动后撤。
可是铁良等将领的指挥才能,又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困局,更大的混乱终究在所难免。
几个小时前还意气风发的他,经过战场上的挫败,又受到了血与火的震撼,此时已如泄了气的皮球,再难承受任何新的压力了。
看着慌乱无神的善耆,荫昌不禁暗自生气,心中对这位前后表现大相径庭的世袭王爷充满了不屑。
还对其贸然挑起战端,造成如此混乱且被动的局面,可却又无力收场,简直恨得牙根直痒。
不过,面对手足无措的善耆,提出的撤兵央求,身为核心将领的荫昌倒是表现出了应有的镇定和担当。
他面沉似水的叱令其他属下,要保持镇定,如有人敢扰乱军心,定以军法严惩。
接下来,他组织幕僚对局势进行分析,以确定下一步应采取的行动。
同时命令前军镇,停止在还乡河北岸的进攻,立刻回撤并巩固现有阵地。
荫昌认为,眼下他握有两万多大清的精锐,纵然陷入两江军队的包夹,至少也有足够的实力摆脱面临的困境。
即使前军镇战力不济,但完整的中军镇仍在手中,他对自己亲领的这支新陆军核心王牌,还是很有信心的。
而且他并不相信,两江军队能够一下子变出那么部队来,多到能将他这几万人包围的地步。
尽管在情报领域和侦察方面远逊色于两江,但根据已了解的情况来判断,两江在直隶的主要兵力应该都远在天津朝京师那一线,据此地也有近二百里之远,怎会轻易赶得过来。
因此,荫昌决定以丰润县城为核心,令手下各部设置防御,在这里暂先驻守,待观望形势后再做打算。
这丰润城最早建成于五百多年以前,后又经过不断修葺和增扩,有着十分高大的以大块青砖砌筑的坚固城墙。
其城有四门,东为来远门,西叫拱宸门,南系观海门,北作镇朔门,城外还环绕有连通还乡河的护城河,只不过现下仍在冰封。
有此坚城,增添了荫昌的信心,这才决心留下据守。
其实荫昌对目前局势的判断,还算是大差不差。出现在这部清军侧翼的,确实不是两江主力,只是第五师的后续部队而已。
在派出陈沅泽团前出拦截清军之后,师长钱仪也亲率余部在后紧急跟进。
这一方面是要确保完成上峰交付的任务。另一方面,陈沅泽虽然很优秀,可他毕竟是陈家子弟,若让其陷于危险,可是不好向上边交代。
然而在后队已经接近,提前进行联络之时,陈沅泽却坚称可以独立完成正面阻击的任务,认为清军战力不过尔尔,他的信心充足。
同时,他建议钱仪,可让其他各团,从外围渡河绕至清军侧后,在不暴露真实兵力的情况下,对其形成包夹之势。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陈沅泽的正面压力,更有利于牵制住清军,以便后面的第二军赶到后,对其进行围歼。
经过考量,钱仪接受了陈沅泽的建议,于是令第五师余部中,两个团分别绕至清军两翼,一个团为预备队,另以直属骑兵团监控清军后路。
如此部署之后,再加上稳健的荫昌决意暂驻观望,清军中前两镇便滞留于丰润一线,直到数日后两江第二军的到来。
与此同时,在一百九十里外的香河,两江第一军主力的三个师,已经完成了对该处清军的战前部署。
此后,在得到了丰润方向清军率先开火的消息后,本就有便宜之权的第一军军长褚云升,便毫无顾忌的下达了发起进攻的命令。
驻于香河附近的清军,除了新陆军左右两镇两万五千余人之外,还有以旧淮军遗部为班底的,直隶省练军两万余人。
再往后,就是戍卫京城的神机营、虎神营等两万余,另有八旗和绿营兵也是两万上下。
上述累加,京畿一带的清军兵力,总有九万人左右。而两江第一军在这个方向上的兵力,则为五万余人。
考虑到战斗力的情况,朝廷以为双方实力基本相当,最不济也只是清军略处下风而已。何其自负,何其乐观!
可事实,却很快的打了他们的脸。
原本清廷以为,至少可以在京郊与两江相持许久,直待新陆军后部赶来,或别省发起勤王之师,再或是洋人出面干涉,届时便可化解危局。
谁料,两江第一军在发动攻势后不及半日,香河一线的清军阵地便出现了动摇,随即就是溃败,并一发不可收拾。
若说这左右两镇,也算是新陆军的主力部队,战斗力不容小觑,褚云升也对其给予了重点关照,安排主力并辅以军属重炮部队进行打击。
饶是如此,至少在半日内,左右两镇仍能坚守阵地,还打得有声有色。初战能够做到如此,亦令人刮目相看。
然而,清军的防守阵线上并非只有新陆军,还有一多半的阵地是由直隶练军负责的。
相比新陆军而言,直隶练军的战力和士气,就要差得很多了,其原因就出在了朝廷近年来兴满抑汉的政策之上。
在清廷的偏颇下,以汉人官兵组成的直隶练军就如后娘所养一般,粮饷、补给和装备,都不充足,且时常拖欠。
除了要经常干脏活和苦活以外,练军更是常遭上官的冷遇和白眼,军中情绪可想而知。
如此这般,即便仍有部分将领秉持忠君报国的旧念,但大多数官兵岂会再愿给满清卖命。
甚至在其中下级之中,有很多人都成为了义和团的团民。而且两江的侦讯署,也早已对其进行了渗透。
因此,当战斗刚开始不久,面对两江军队最初的攻势,直隶练军负责的阵线就出现了崩溃,并且互相牵连,形成了全面溃败之势。
在此情况下,新陆军也难以独善其身,在侧翼已失的情况下,为防止被包抄,不得不选择主动后撤。
可是铁良等将领的指挥才能,又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困局,更大的混乱终究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