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开篇激战1860 > 第289章 东线的僵局

开篇激战1860 第289章 东线的僵局

    东方战争进行数月以来,经过动员,华夏陆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百万,其中的大多数在理论上都可以投入到作战当中。

    这样的力量,看似远胜过沙俄,但是受限于自身的一些短板,使得华夏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其中主要包括,华夏的陆军是第一次与实力相当的敌人,进行如此规模的近代化战争,大集团大纵深作战的经验相对欠缺。

    再者,华夏军队的征兵效率虽然高于沙俄,但也存在着从来未服过兵役的新兵比例较高,以及运输压力同样很大的问题。

    此外,还有骑兵实力不足的问题,等等。

    好在华夏的高层和将领们,在战前准备时就预料到了战争会具有长期性的可能,因而可以在战争中总结经验,尽量加以改善。

    于是,利用奉辽会战后一段宝贵的休整时期,国防军陆军针对在前一阶段战事中发现的各种状况,对己方的表现和战略战术进行了检讨。

    并且对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予以了修订,甚至还对部队的编制结构,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调整。

    所有这些努力带来的成效,都将反映到接下来的作战行动当中,也必将深刻的影响到这场战争未来的进程。

    单说部队结构调整一项,主要是根据总结前面的作战经验,国防军陆军对高级别作战单位进行了微调。

    其调整的重点放在了骑兵部队,和火力支援单位方面。

    将原来分散于各师、旅、团的小规模骑兵编制,全部抽出,统一编成骑兵师,并只配属到集团军一级,接受其直接指挥。

    这使得有限的骑兵力量得以集中,每个骑兵师兵力和火力还得到了加强,编员超过7,100人,配给的火炮和机枪数量也大幅增加。

    再有就是对集团军直属的重炮部队,进行了编制上的优化,专门组建了大口径重炮旅,等等。

    在此番调整过后,国防军步兵师在保持火炮和机枪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人数有所下降,为每师13,700余人。

    每个军的人员则调整为将近64,600人,配有370多门火炮,和近200部机枪。

    由于此次编制调整的针对性很强,幅度又不是很大,因而在一线部队也得以迅速实现。

    以第一集团军为例,到了4月中旬完成整编并得到补充和增援后,已下辖第一、第二和第七军,另第十七和六十师,以及骑兵第一和骑兵第四师。

    加上直属部队,全集团军共计247,000余人,装备各型火炮1,400余门。

    其兵力,特别是火力方面,皆优于当面的沙俄军队,骑兵在数量上也与之相当。

    因此,与对面库洛帕特金的打算一样,第一集团军在抓紧整顿的同时,也开始酝酿着发起新一轮的攻势。

    于是,对峙中的两军皆有了主动进攻的想法,又在接下来彼此之间的试探性行动中,互相猜测到了对方的这个意图。

    在做出了判断后,原本就对发动攻势心存疑虑的库洛帕特金,迅速的叫停了原有的进攻准备。

    在他看来,按照当前的情况,沙俄军队继续采取守势,实为上策。

    虽说在兵力方面,沙俄稍占下风——当然若按照歧视东方人的观点看,这样的劣势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选择防守作战以求尽可能的消耗对方,待己方新援到达后再进行反击,一举击溃对手,对于库洛帕特金来说则是更为稳妥的打法。

    因而,在他的坚持和主导下,沙俄军队开始了由攻转守的部署调整。

    而敌人的这次突然变化,却干扰了第一集团军的节奏。

    在经过国防军将领们的研究后,也推迟了发动进攻的计划,准备等待另一项正在讨论中的,更为大胆的行动确定后,再决定是否配合展开。

    就这样,对峙于东北腹地的华俄两支大军,刚刚有即将开启大战的迹象,就又戏剧性的宁歇了下来,重新恢复了僵持的状态。

    而与这里呈现僵局的情况所不同的,在另外一块战场上,华俄两军之间的战事却是从零到有,愈演愈烈了起来。

    从“东方战争”这个名称可知,华夏与沙俄的这场大战,并非只是发生在远东,而在更靠近西边的整条两国间的利益冲突线上,皆有波及。

    若把位于东北地区的战场称为“东线战场”的话,以新疆为中心的新的交战区域,则可被叫作“西线战场”。

    自1902年底战争爆发后,当东线的陆地和海洋上正如火如荼的上演着一场场激战时,西线的情况却是出奇的平静。

    这并不是因为双方都打算放弃对这里的争夺,而是由于两边在这个方向上的兵力都很薄弱,一时还打不起来。

    从地理上讲,这片也定会发生激烈战事的西线战场,是这场战争中距离沙俄核心地区最近的一个战区。

    然而沙俄军队若想开赴这里,其难度并不会亚于直线距离还在3,000公里以外的,相距欧洲也更为遥远的东北地区。

    西伯利亚大铁路,距离新疆最近的节点是在新尼古拉耶夫斯克,那里到迪化仅从地图上算出的间距就有1,300公里,若想到达新疆东部的哈密则还要再走上600公里的路程。

    这条长路途经之地,遍布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复杂的人文。

    所以从实际交通情况上看,沙俄军队在西线,还远不如东线的条件更为优越。

    不过,沙俄在这里面临的上述困难,同样也会作用到华夏的身上。

    若说陈济怀等人从很早时起,就已经开始考虑到如何经略西北,为此采取的诸多举措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便是要解决交通和运输的问题。

    而经营了近十年的,从徐州途经河南、陕西和甘肃,最终计划连通新疆的铁路干线,就是为此兴建的战略大动脉。

    可是由于时间紧迫,再加之建设难度巨大,尽管给予了重点关照,并且投入巨资,但至战争爆发之前,这条铁路的最西端只修到了陕西省的宝鸡,尚未进入甘肃!

    与已经修筑成的总长约1,000公里的铁路相比,宝鸡到哈密仍约有1,800公里的路程,这与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到哈密的距离没差多少。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华俄两军在西线面对的条件,倒还真是彼此彼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