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313章 增兵,添油
诚如陈沅泽所言,本次行动按照周仪松的设想,最大战役目标是要攻占额尔古纳河,乃至西面的乌尔匝河流域地区。
当然,若真的想达成上述目标,预计仅以现有第四集团军的兵力,是比较困难的,应该还需要有后续其他部队的增援才行。
对此,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们自然是心中有数,也已有所筹划,只不过眼下还要先看第四集团军的进展情况,再做更进一步的安排。
按照周仪松等人的计划,如果一路顺利的话,第四集团军推进到呼伦贝尔最快也得小两个月的时日。
在事情有了大的眉目之前,其他大多数人只得先行等待,除了第一集团军这边。
担负着引来“万众瞩目”任务的第一集团军,已经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但是接下来,要继续让别人长时间的保持关注,就要难上许多了。
而第一集团军要做到的,更是要把这份“热度”一直持续到,第四集团军尽可能的逼近呼伦贝尔为止。
要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实现上述的难度确实很大,因此高贺等人打算调整原有的作战计划,把原本仅是一场大规模“佯动”的辽北会战,变成真正的攻略作战。
他们当然也很清楚战略上的主次关系,知道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上峰不可能给第一集团军分配更多的资源。
并且像会战最初几天那样的消耗巨量弹药的打法,也是难以一直持续下去的。
于是,经过反复研究,高贺等人提出了一份新方案,即在不增加太多额外需求的前提下,将辽北会战的作战方式,由注重声势,调整为控制着强度下的真打。
因为最有效的吸引敌人的方法,就是把他打疼,而且是有分寸的疼,让敌方还能勉强的承受得住,不至于直接大踏步的逃走。
到了5月上旬,国防军高层正式接受了第一集团军的这个新议案,辽北会战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打法的改变,还带来了意料外的效果,就是对国防军前面的战术已经有所适应的沙俄守军,被突然打得有点发懵,连连败退,丢失了不少阵地。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由得让高贺等人一时紧张了起来,生怕打得太狠了,把敌人打得又要脚底抹油,急忙命令前线各部控制着点力度。
好在他们担心的事情暂时没有发生,沙俄军队也在巩固住后面的防线后,逐渐稳下了阵脚,才让国防军的将领们松了口气。
虚惊一场后,高贺等人都禁不住对敌人的表现嗤之以鼻,很是痛骂了一番以解心头之怨。
他们那些难听的话,当然传不到库洛帕特金的耳朵里,其实后者的嘴里和心里,又何尝不也是嘟嘟囔囔的。
要知道,库洛帕特金现在的处境,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微妙的境地了。
眼下的沙俄国内,无论是财政,国家权威,还是民间情绪,都已经在急剧恶化当中。
由于战场成绩不佳,沙俄发行的,赖以维持财政的战争债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滞销。
同样是因为前线屡战屡败,屡败屡退,导致沙俄皇室的威名衰落,引发了在政坛和百姓当中,原本被压制的反抗情绪和势力,都开始蠢蠢欲动。
偌大一个沙皇统治下的帝国,如今已经因为这场战争而变得内外矛盾丛生,一副风雨欲来的令人不安的景象。
何人能够缓解这一局面,唯有被沙俄政界和商界都寄予厚望的库洛帕特金。
他们希望他能够带领沙俄军队,尽快取得一场大战的胜利,对内凝聚人心,对外重塑投资者的信心,抑制住可能要爆发的各种危机,让帝国渡过眼前的难关。
可前线传回的消息是,原本听说很快就要发起攻势,准备给当面的华夏军队来一场迎头痛击,随即就变成了是对方率先发动了进攻,沙俄军只能被迫进行防御。
库洛帕特金对此的解释是,对手的实力突然得到加强,兵力已经大为超过了自己,所以只得先行防守,并要求后方加紧增兵,为即将转入进攻提供必要的支持。
对方的兵力更多,所以采取先守后攻的策略,这个说法勉强能被接受。
那么好吧,你库洛帕特金就先坚守住现有的战线,不得后退,我们后方也努力再给你增派更多的部队,好让你早日有能力采取攻势。
暂时得到了国内的谅解,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库洛帕特金暗松了一口气,但他也深知,在如今的远东战场,他指挥的沙俄军队已经到了不能再退的境地。
因此,他格外用心的组织部队,精心的构置防线。
可是谁料到,这次华夏军队却不按套路出牌,不是像正常那样投入进攻,反而专用炮火杀伤一线的沙俄守军。
这不是仗着炮多,欺负人么!
库洛帕特金虽然不吝于士兵的生命,可若人都死绝了,后面的仗谁打呢,降低伤亡也是势在必行。
办法很快就被他想了出来,既然看上去华夏军队似乎并不是真的打算进攻,而只是想要尽量的杀伤沙俄士兵,那么他就将计就计,对兵力的布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于是他命令,只在第一线阵地上安排少量的部队,随后根据伤亡情况,逐次以小股补充损失的兵力。
用这种类似一点点“添油”的方式,避免部下在对方优势的火力面前,出现大量的伤亡。
新办法一经使用,立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前线士兵的伤亡率迅速的降了下来,达到能够接受的水平。
库洛帕特金对此还颇有些沾沾自喜,因为这样既保存了有生战力,还因华夏军队在进攻中投入的人力不足,使得其向前推进的能力不够。
如此一来,反倒为沙俄军队争取来了宝贵的时间,可以一面消耗着对手的锐气,一面等待着新增兵力的陆续到来,简直是太完美了。
可让库洛帕特金又没料到的是,沙俄军队在采用了新办法后没几天,华夏军队也换了打法!
当然,若真的想达成上述目标,预计仅以现有第四集团军的兵力,是比较困难的,应该还需要有后续其他部队的增援才行。
对此,国防军的高级将领们自然是心中有数,也已有所筹划,只不过眼下还要先看第四集团军的进展情况,再做更进一步的安排。
按照周仪松等人的计划,如果一路顺利的话,第四集团军推进到呼伦贝尔最快也得小两个月的时日。
在事情有了大的眉目之前,其他大多数人只得先行等待,除了第一集团军这边。
担负着引来“万众瞩目”任务的第一集团军,已经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
但是接下来,要继续让别人长时间的保持关注,就要难上许多了。
而第一集团军要做到的,更是要把这份“热度”一直持续到,第四集团军尽可能的逼近呼伦贝尔为止。
要在那么长的时间里,实现上述的难度确实很大,因此高贺等人打算调整原有的作战计划,把原本仅是一场大规模“佯动”的辽北会战,变成真正的攻略作战。
他们当然也很清楚战略上的主次关系,知道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上峰不可能给第一集团军分配更多的资源。
并且像会战最初几天那样的消耗巨量弹药的打法,也是难以一直持续下去的。
于是,经过反复研究,高贺等人提出了一份新方案,即在不增加太多额外需求的前提下,将辽北会战的作战方式,由注重声势,调整为控制着强度下的真打。
因为最有效的吸引敌人的方法,就是把他打疼,而且是有分寸的疼,让敌方还能勉强的承受得住,不至于直接大踏步的逃走。
到了5月上旬,国防军高层正式接受了第一集团军的这个新议案,辽北会战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打法的改变,还带来了意料外的效果,就是对国防军前面的战术已经有所适应的沙俄守军,被突然打得有点发懵,连连败退,丢失了不少阵地。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由得让高贺等人一时紧张了起来,生怕打得太狠了,把敌人打得又要脚底抹油,急忙命令前线各部控制着点力度。
好在他们担心的事情暂时没有发生,沙俄军队也在巩固住后面的防线后,逐渐稳下了阵脚,才让国防军的将领们松了口气。
虚惊一场后,高贺等人都禁不住对敌人的表现嗤之以鼻,很是痛骂了一番以解心头之怨。
他们那些难听的话,当然传不到库洛帕特金的耳朵里,其实后者的嘴里和心里,又何尝不也是嘟嘟囔囔的。
要知道,库洛帕特金现在的处境,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微妙的境地了。
眼下的沙俄国内,无论是财政,国家权威,还是民间情绪,都已经在急剧恶化当中。
由于战场成绩不佳,沙俄发行的,赖以维持财政的战争债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滞销。
同样是因为前线屡战屡败,屡败屡退,导致沙俄皇室的威名衰落,引发了在政坛和百姓当中,原本被压制的反抗情绪和势力,都开始蠢蠢欲动。
偌大一个沙皇统治下的帝国,如今已经因为这场战争而变得内外矛盾丛生,一副风雨欲来的令人不安的景象。
何人能够缓解这一局面,唯有被沙俄政界和商界都寄予厚望的库洛帕特金。
他们希望他能够带领沙俄军队,尽快取得一场大战的胜利,对内凝聚人心,对外重塑投资者的信心,抑制住可能要爆发的各种危机,让帝国渡过眼前的难关。
可前线传回的消息是,原本听说很快就要发起攻势,准备给当面的华夏军队来一场迎头痛击,随即就变成了是对方率先发动了进攻,沙俄军只能被迫进行防御。
库洛帕特金对此的解释是,对手的实力突然得到加强,兵力已经大为超过了自己,所以只得先行防守,并要求后方加紧增兵,为即将转入进攻提供必要的支持。
对方的兵力更多,所以采取先守后攻的策略,这个说法勉强能被接受。
那么好吧,你库洛帕特金就先坚守住现有的战线,不得后退,我们后方也努力再给你增派更多的部队,好让你早日有能力采取攻势。
暂时得到了国内的谅解,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库洛帕特金暗松了一口气,但他也深知,在如今的远东战场,他指挥的沙俄军队已经到了不能再退的境地。
因此,他格外用心的组织部队,精心的构置防线。
可是谁料到,这次华夏军队却不按套路出牌,不是像正常那样投入进攻,反而专用炮火杀伤一线的沙俄守军。
这不是仗着炮多,欺负人么!
库洛帕特金虽然不吝于士兵的生命,可若人都死绝了,后面的仗谁打呢,降低伤亡也是势在必行。
办法很快就被他想了出来,既然看上去华夏军队似乎并不是真的打算进攻,而只是想要尽量的杀伤沙俄士兵,那么他就将计就计,对兵力的布置进行相应的调整。
于是他命令,只在第一线阵地上安排少量的部队,随后根据伤亡情况,逐次以小股补充损失的兵力。
用这种类似一点点“添油”的方式,避免部下在对方优势的火力面前,出现大量的伤亡。
新办法一经使用,立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前线士兵的伤亡率迅速的降了下来,达到能够接受的水平。
库洛帕特金对此还颇有些沾沾自喜,因为这样既保存了有生战力,还因华夏军队在进攻中投入的人力不足,使得其向前推进的能力不够。
如此一来,反倒为沙俄军队争取来了宝贵的时间,可以一面消耗着对手的锐气,一面等待着新增兵力的陆续到来,简直是太完美了。
可让库洛帕特金又没料到的是,沙俄军队在采用了新办法后没几天,华夏军队也换了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