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361章 战争红利
在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着殊死的前所未有的热战之时,东方的华夏以中立国的姿态,开始了同交战双方之间涉及甚广的中立贸易。
由此给华夏经济带来的影响,竟然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因为战争的缘故,欧洲各国甚至是美国,都把注意力和物资供应倾力的集中到了欧洲方向,所以向华夏以及其他东方地区的商品输出急剧减少。
这等同于替华夏的企业,扫除了在这一地区内的市场竞争。
国内的市场迅速被国产货所独占,并且从此站稳了脚跟,即便是在战后,大多数进口商品都再难恢复往日的份额。
同时,在华夏周边的其他市场,也只剩下了产能有限的日本商品这一家竞争者,难成大器,很容易便被攻陷,华夏的产品因此得以畅销整个东方。
给华夏经济带来更大促进的,是来自欧洲的海量订单。
在欧洲,战争似乎让任何物资都变得匮乏,人们好像也觉得什么东西都需要进口,特别是工业产品,当然军需品更是重中之重。
初起时,碍于中立国的身份,华夏对于军火贸易,至少是出售那种在明面上看去就是武器的东西,是很忌讳的。
可饶是如此,欧洲方面对其他商品的巨大需求,仍让华夏赚得盆满钵满。
华夏本就地广人众,在和平时期想全面促进和铺开经济发展,需要国家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投入,来进行推动。
可现在好了,有了这么强烈的盈利刺激从外部而来,所带来的诱惑和触动,倒省却了国家的麻烦。
各地的产业建设由此蓬勃兴起,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而华夏当局要做的,就只是从中为各地营造适合的政策环境,并在推动和促进发展的同时,还要从方向上进行一定的引导。
因为很有一些人担心,这种发展的风潮并不会长久,若不加以良好的把控,一旦眼下的商机过后,便很可能会出现部分产能和商品的过剩,造成经济上的动荡。
这种情况,在“东方战争”后便曾有所显现,只是由于当时华夏众多新收复的地方急需大量物资投入,商品消化起来比较快,才未造成明显的后果。
作为一个拥有千万平方公里国土,和数以亿计人口的大国,华夏在经济上的容错能力的确足够强大,但过去的经验依旧不容忽视,需要未雨绸缪。
可是不管怎样,在眼下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经济扩张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遏制的,当局在总体上也只能顺应潮流。
于是后来,华夏政府干脆决定,放开了在军火贸易方面的限制。
反正华夏的武器对交战双方都卖,并不区别对待,也不算违背中立原则,至于谁能买得到,运得到,那就各看各的本事了。
这项政策的改变,自然又导致了更大的出口规模,小到枪炮和弹药,大到军舰,皆出现在了欧洲国家的订单当中,还促进了相关上游产业的连锁式发展。
出现如此空前的贸易大潮,对华夏产生的宏观经济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在大战之前,华夏的对外贸易总体维持着平衡且略有逆差的状态,战争开始后,则迅速转变为巨额的出超,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陷入苦战的欧洲各国,即便是英、法、德等强国,如今在经过不断消耗后,财政上也都变得十分拮据,于是借贷和抵押赊账在所难免。
华夏在战前,约有近两亿英镑的净债务,是名副其实的债务国。
经过短短数年,至1917年时,已经转变成了拥有超过三十亿华元的净债权。
随着进出口交易需求的激增,华元的汇率在货币交易市场上持续走高,在黑市中上扬的速率更是飞快。
华元在国际的地位也是节节攀升,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主流货币之一。
借此机会,华夏政府在1916年再度调整了华元的含金量,调整后华元与英镑的汇率约为5.25:1。
总之,受到各种利好条件的促进,华夏的经济飞速发展,到1917年时生产总值达到二百二十一亿九千余万华元,在完成币值的调整后,约合超过42.27亿英镑。
而在这一年,英国本土的生产总值为34.34亿英镑,华夏从此全面超越了英国本土,不久后又赶超了德国,成为这个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
同是在1916年,横向对比,美国的生产总值为496.38亿美元,约合104亿英镑,日本则约为50亿日元,合5.32亿英镑。
(按:平行世界里华夏的崛起,对日本产生的压制是最显着的。
减少了甲午又没了庚子这两笔巨额赔款,而且还少了对琉球、台湾和东北的掠夺,对于本没什么家底的日本经济影响很大。
当然,不再与沙俄进行战争消耗,在此之前的军备投入也没那么过度,反过来多少能降低一些财政负担,有利于日本的经济建设。
因此综合起来,在本书中对日本的经济数值,基本是按照现实世界下调两成来计算的,前后文皆是如此。
肯定是保守了一些,产生的影响应该更为大上许多才是,但那样就真没得玩了,所以就这样吧,特此说明。)
美日两国也都身在欧洲之外,若说从这场战争中获取红利,两国同样当仁不让,皆成为了巨大的受益者,其经济在几年中涨幅迅猛。
其中日本,原在战前因为急速扩军,特别是为了对抗华夏而狂热的建造战舰,让日本被压在沉重的财政负担之下,几乎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然而大战的爆发,让看似已无药可救的日本经济迅速迎来了生机,用其自己人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得到了“天佑”。
日本作为协约国集团成员,向其盟国输出物资完全不受中立条件的限制,因此由贸易带动了国内投资和生产的成倍增长。
这样百年不遇的好景气,让器小易盈的日本出现了十足的“经济狂乱”,日本也同样由过去的债务国,一举变成了债权国家。
在经济上疯狂跃进的同时,日本还借助参战的机会,趁势掠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战争开始之后,日本随即对德宣战,然后派出舰队扫荡并占据了德国散落在太平洋中的各处领地,如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特鲁克环礁、贾罗林群岛、帛琉群岛和帕劳等。
日本这种趁火打劫,大捞好处,借参战之名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做法,让其盟国,特别是十分看重在太平洋利益的美国都十分不满。
只是出于对战争大局的考虑,这些国家才咬牙忍耐了,但美国则从此提升了对日本的压制之心。
由此给华夏经济带来的影响,竟然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因为战争的缘故,欧洲各国甚至是美国,都把注意力和物资供应倾力的集中到了欧洲方向,所以向华夏以及其他东方地区的商品输出急剧减少。
这等同于替华夏的企业,扫除了在这一地区内的市场竞争。
国内的市场迅速被国产货所独占,并且从此站稳了脚跟,即便是在战后,大多数进口商品都再难恢复往日的份额。
同时,在华夏周边的其他市场,也只剩下了产能有限的日本商品这一家竞争者,难成大器,很容易便被攻陷,华夏的产品因此得以畅销整个东方。
给华夏经济带来更大促进的,是来自欧洲的海量订单。
在欧洲,战争似乎让任何物资都变得匮乏,人们好像也觉得什么东西都需要进口,特别是工业产品,当然军需品更是重中之重。
初起时,碍于中立国的身份,华夏对于军火贸易,至少是出售那种在明面上看去就是武器的东西,是很忌讳的。
可饶是如此,欧洲方面对其他商品的巨大需求,仍让华夏赚得盆满钵满。
华夏本就地广人众,在和平时期想全面促进和铺开经济发展,需要国家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投入,来进行推动。
可现在好了,有了这么强烈的盈利刺激从外部而来,所带来的诱惑和触动,倒省却了国家的麻烦。
各地的产业建设由此蓬勃兴起,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而华夏当局要做的,就只是从中为各地营造适合的政策环境,并在推动和促进发展的同时,还要从方向上进行一定的引导。
因为很有一些人担心,这种发展的风潮并不会长久,若不加以良好的把控,一旦眼下的商机过后,便很可能会出现部分产能和商品的过剩,造成经济上的动荡。
这种情况,在“东方战争”后便曾有所显现,只是由于当时华夏众多新收复的地方急需大量物资投入,商品消化起来比较快,才未造成明显的后果。
作为一个拥有千万平方公里国土,和数以亿计人口的大国,华夏在经济上的容错能力的确足够强大,但过去的经验依旧不容忽视,需要未雨绸缪。
可是不管怎样,在眼下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经济扩张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遏制的,当局在总体上也只能顺应潮流。
于是后来,华夏政府干脆决定,放开了在军火贸易方面的限制。
反正华夏的武器对交战双方都卖,并不区别对待,也不算违背中立原则,至于谁能买得到,运得到,那就各看各的本事了。
这项政策的改变,自然又导致了更大的出口规模,小到枪炮和弹药,大到军舰,皆出现在了欧洲国家的订单当中,还促进了相关上游产业的连锁式发展。
出现如此空前的贸易大潮,对华夏产生的宏观经济效果也是立竿见影。
在大战之前,华夏的对外贸易总体维持着平衡且略有逆差的状态,战争开始后,则迅速转变为巨额的出超,并且还在不断扩大。
陷入苦战的欧洲各国,即便是英、法、德等强国,如今在经过不断消耗后,财政上也都变得十分拮据,于是借贷和抵押赊账在所难免。
华夏在战前,约有近两亿英镑的净债务,是名副其实的债务国。
经过短短数年,至1917年时,已经转变成了拥有超过三十亿华元的净债权。
随着进出口交易需求的激增,华元的汇率在货币交易市场上持续走高,在黑市中上扬的速率更是飞快。
华元在国际的地位也是节节攀升,已经逐渐成为世界主流货币之一。
借此机会,华夏政府在1916年再度调整了华元的含金量,调整后华元与英镑的汇率约为5.25:1。
总之,受到各种利好条件的促进,华夏的经济飞速发展,到1917年时生产总值达到二百二十一亿九千余万华元,在完成币值的调整后,约合超过42.27亿英镑。
而在这一年,英国本土的生产总值为34.34亿英镑,华夏从此全面超越了英国本土,不久后又赶超了德国,成为这个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
同是在1916年,横向对比,美国的生产总值为496.38亿美元,约合104亿英镑,日本则约为50亿日元,合5.32亿英镑。
(按:平行世界里华夏的崛起,对日本产生的压制是最显着的。
减少了甲午又没了庚子这两笔巨额赔款,而且还少了对琉球、台湾和东北的掠夺,对于本没什么家底的日本经济影响很大。
当然,不再与沙俄进行战争消耗,在此之前的军备投入也没那么过度,反过来多少能降低一些财政负担,有利于日本的经济建设。
因此综合起来,在本书中对日本的经济数值,基本是按照现实世界下调两成来计算的,前后文皆是如此。
肯定是保守了一些,产生的影响应该更为大上许多才是,但那样就真没得玩了,所以就这样吧,特此说明。)
美日两国也都身在欧洲之外,若说从这场战争中获取红利,两国同样当仁不让,皆成为了巨大的受益者,其经济在几年中涨幅迅猛。
其中日本,原在战前因为急速扩军,特别是为了对抗华夏而狂热的建造战舰,让日本被压在沉重的财政负担之下,几乎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然而大战的爆发,让看似已无药可救的日本经济迅速迎来了生机,用其自己人的话来说,简直就是得到了“天佑”。
日本作为协约国集团成员,向其盟国输出物资完全不受中立条件的限制,因此由贸易带动了国内投资和生产的成倍增长。
这样百年不遇的好景气,让器小易盈的日本出现了十足的“经济狂乱”,日本也同样由过去的债务国,一举变成了债权国家。
在经济上疯狂跃进的同时,日本还借助参战的机会,趁势掠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战争开始之后,日本随即对德宣战,然后派出舰队扫荡并占据了德国散落在太平洋中的各处领地,如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特鲁克环礁、贾罗林群岛、帛琉群岛和帕劳等。
日本这种趁火打劫,大捞好处,借参战之名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做法,让其盟国,特别是十分看重在太平洋利益的美国都十分不满。
只是出于对战争大局的考虑,这些国家才咬牙忍耐了,但美国则从此提升了对日本的压制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