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前传之节七:混乱
热门推荐:
开局抱上魔尊大腿,开启摆烂人生
快穿:从甄嬛传开始嘎嘎乱杀!
万人迷萨摩耶,勇当恶毒女配!
心声被窃听后,我成了大唐团宠
梦醒,我成了最后的大能
盗墓:地心世界
魇醒
上恋综后,小祖宗靠发疯爆红全网
玄幻:我能无限获取神兽天赋
日子过得很快。
但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对大清国的君臣们来说,确是备受煎熬,巴不得时间过得再快些。
陈堂在写信劝慰已被革职的故友林则徐后,没过多久就收到了答信。
此时,林公尚逗留在粤,等待着京中下一步的处分。
在复信中,他真挚的感谢了陈堂,感谢他还能在此时给他写信,并且为上次的事表达了歉意。
因世事变迁,现下再看林公信中的言辞,多是凄凉无奈,但拳拳报国之情仍跃然纸面。
最后,林则徐也叮嘱老友,战火既已蔓延,要多多珍重。
看过林公的回信,陈堂唏嘘良久。实事艰难,国家命运与个人荣辱皆不可测,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
道光皇帝则将这场战乱归罪于林则徐,再加上他人的攻讦,已失去圣恩的林则徐,不久就被贬为四品卿衔,迁往浙东战场听命。
再后来,他又被革衔,皇帝对他从重处罚,令发配伊犁“效力赎罪”。
在林则徐赶赴伊犁的途中,路过苏州的时候,陈堂终于得以与他相见,为他送别。
老友得晤,相互间感叹不已,可谁也没料到这竟是两人见的最后一面。
同英国间的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与大清国以往经历的战事不同,此次战火祸及甚广,真乃前所未有。
南起广东,北至直隶、辽东,凡沿海各省,大多出现过英船的身影。
而大清的官兵,处处设防,处处被动,劳民伤财,怨声四起,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窘境。
而双方交战最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东部。
在浙东战场,为了扭转败局,收复失地,道光皇帝连发谕旨,调兵遣将,组织多路反攻,除了从各省调兵增援,还向各地筹派粮饷器物。
然而清军组织不力,战法落后,更夹杂着昏聩和荒唐。
这一次次的所谓反击,除了劳师糜饷,扯皮报谎之外,实际收获无几,最后只得在一片片混乱不堪中收场,反而更多的失地丧师。
在首开战端的广东,双方更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似乎唱戏般反反复复,拉拉扯扯。
林则徐被革职后,广东原来的防务也被彻底破坏,在英军的进攻下损失惨重。
期间曾有消息说,原本那边“抚局”已成,并且拟出了个和议的章程。但送到京城后,皇帝认为有失体统,盛怒驳回,故而局面依旧不堪。
其实,英国方面也对局面很不满意,因此更换了英军的头目。新任全权代表亨利?璞鼎查代替了原来的懿律兄弟,成为新的全权代表。
璞鼎查到任后,升级了战事,随后又率数十艘舰船再度沿海北犯。
英军此番北上连攻福建、浙江沿海各口。
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相继沦陷,守城将领非死即逃。
就连在浙江主持防务的两江总督裕谦,也在镇海陷落后自尽殉国,应谶了此前他在陈堂面前的言语。
在此情况下,如果英军再继续北犯,下一个受害的省份,很可能就是江苏了。
江苏本就要防范英军入寇,又邻近浙江,派兵派饷自然首当其冲。这令已经以布政使之职,暂时署理江苏巡抚的陈堂忙于应对。
而接替裕谦,继任两江总督的是牛鉴。
此公曾是道光帝的帝师,文采飞扬,但在实务上却信马由缰,无为而治,使得江苏的防务未得到任何的改善。
清军屡战屡败,却拿不出任何良策。明眼的人,都知道再打下去,仍会是越战越败。无计可施下,估摸着只有和谈一条路可选了。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初,终于觉得再也打不下去了的皇帝,任命耆英为钦差,与伊里布一起赴浙江主持议和。
然而英国人没有理会他们,在集结整休之后继续北上,于五月进攻吴淞口。战火终于烧到了江苏。
吴淞随后失陷,守将陈化成也兑现其誓言,力战阵亡。
接着英军继续进犯,并溯长江而上,兵至镇江。
混乱之中,镇江驻防八旗副都统海龄,竟认为英军是由汉人引来的,便纵兵滥杀汉民。
在英军主力攻城时,他率领手下青州八旗兵死守镇江内城。最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镇江失守,海龄也死在城中。
到了六月底,英军抵达江宁城外。
英军舰船停泊在下关江面,随后登上江岸,察看地形,扬言要进攻江宁。
此时,耆英等人已经赶到江宁。见英军到来,便连忙派人求和。又在英军即要攻城的威胁下,开始了谈判。这时陈堂正好也赶到了江宁。
按照此前的分工安排,原本陈堂应留守苏州,负责组织后路供应。
吴淞口陷落后,当听闻英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后,陈堂担心会危及南漕,便将苏州事务交代给下属。
自己则亲率千余名绿营兵和募集来的乡勇,由陆路赶往镇江增援。
将到镇江时,听闻城已陷落,遂率部转往江宁。
陈堂到达江宁后,命统军武将领兵先驻于城外,自己则带了几个随从进城面见钦差大臣,听候调度。
陈堂等了许久,耆英才得空匆匆接见了他。
陈堂禀报了所带兵勇的情况,并请求分配防务。
耆英则告诉他,皇帝已经决意招抚,英人现下也已松口。因此当下再添兵已无益于事,反而容易激怒英人。
耆英命陈堂将带来的军队原路遣回,但要陈堂暂留在江宁赞襄事务。
陈堂力劝耆英还是应该加强守备,以作万全。可耆英不由他多说,除了要他遵命行事,便转身离去。
无奈之下,陈堂也只得依令照办。
于是陈堂便逗留在江宁。
此时英军已兵临城外,而他手中无兵,耆英又未给他任何安排。他困在馆驿之中,无事可做,内心十分焦急,只得终日长吁短叹。
这般情形足有数日,直到一日傍晚,忽有小吏来传话,说是耆英召见。
陈堂不知现下情形如何,但终于被召见,好歹也可以了解一下究竟。于是连忙收拾一下,赶往耆英的驻地。
但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对大清国的君臣们来说,确是备受煎熬,巴不得时间过得再快些。
陈堂在写信劝慰已被革职的故友林则徐后,没过多久就收到了答信。
此时,林公尚逗留在粤,等待着京中下一步的处分。
在复信中,他真挚的感谢了陈堂,感谢他还能在此时给他写信,并且为上次的事表达了歉意。
因世事变迁,现下再看林公信中的言辞,多是凄凉无奈,但拳拳报国之情仍跃然纸面。
最后,林则徐也叮嘱老友,战火既已蔓延,要多多珍重。
看过林公的回信,陈堂唏嘘良久。实事艰难,国家命运与个人荣辱皆不可测,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
道光皇帝则将这场战乱归罪于林则徐,再加上他人的攻讦,已失去圣恩的林则徐,不久就被贬为四品卿衔,迁往浙东战场听命。
再后来,他又被革衔,皇帝对他从重处罚,令发配伊犁“效力赎罪”。
在林则徐赶赴伊犁的途中,路过苏州的时候,陈堂终于得以与他相见,为他送别。
老友得晤,相互间感叹不已,可谁也没料到这竟是两人见的最后一面。
同英国间的这场战争,断断续续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与大清国以往经历的战事不同,此次战火祸及甚广,真乃前所未有。
南起广东,北至直隶、辽东,凡沿海各省,大多出现过英船的身影。
而大清的官兵,处处设防,处处被动,劳民伤财,怨声四起,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窘境。
而双方交战最多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东部。
在浙东战场,为了扭转败局,收复失地,道光皇帝连发谕旨,调兵遣将,组织多路反攻,除了从各省调兵增援,还向各地筹派粮饷器物。
然而清军组织不力,战法落后,更夹杂着昏聩和荒唐。
这一次次的所谓反击,除了劳师糜饷,扯皮报谎之外,实际收获无几,最后只得在一片片混乱不堪中收场,反而更多的失地丧师。
在首开战端的广东,双方更是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似乎唱戏般反反复复,拉拉扯扯。
林则徐被革职后,广东原来的防务也被彻底破坏,在英军的进攻下损失惨重。
期间曾有消息说,原本那边“抚局”已成,并且拟出了个和议的章程。但送到京城后,皇帝认为有失体统,盛怒驳回,故而局面依旧不堪。
其实,英国方面也对局面很不满意,因此更换了英军的头目。新任全权代表亨利?璞鼎查代替了原来的懿律兄弟,成为新的全权代表。
璞鼎查到任后,升级了战事,随后又率数十艘舰船再度沿海北犯。
英军此番北上连攻福建、浙江沿海各口。
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相继沦陷,守城将领非死即逃。
就连在浙江主持防务的两江总督裕谦,也在镇海陷落后自尽殉国,应谶了此前他在陈堂面前的言语。
在此情况下,如果英军再继续北犯,下一个受害的省份,很可能就是江苏了。
江苏本就要防范英军入寇,又邻近浙江,派兵派饷自然首当其冲。这令已经以布政使之职,暂时署理江苏巡抚的陈堂忙于应对。
而接替裕谦,继任两江总督的是牛鉴。
此公曾是道光帝的帝师,文采飞扬,但在实务上却信马由缰,无为而治,使得江苏的防务未得到任何的改善。
清军屡战屡败,却拿不出任何良策。明眼的人,都知道再打下去,仍会是越战越败。无计可施下,估摸着只有和谈一条路可选了。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初,终于觉得再也打不下去了的皇帝,任命耆英为钦差,与伊里布一起赴浙江主持议和。
然而英国人没有理会他们,在集结整休之后继续北上,于五月进攻吴淞口。战火终于烧到了江苏。
吴淞随后失陷,守将陈化成也兑现其誓言,力战阵亡。
接着英军继续进犯,并溯长江而上,兵至镇江。
混乱之中,镇江驻防八旗副都统海龄,竟认为英军是由汉人引来的,便纵兵滥杀汉民。
在英军主力攻城时,他率领手下青州八旗兵死守镇江内城。最后寡不敌众,全军覆没,镇江失守,海龄也死在城中。
到了六月底,英军抵达江宁城外。
英军舰船停泊在下关江面,随后登上江岸,察看地形,扬言要进攻江宁。
此时,耆英等人已经赶到江宁。见英军到来,便连忙派人求和。又在英军即要攻城的威胁下,开始了谈判。这时陈堂正好也赶到了江宁。
按照此前的分工安排,原本陈堂应留守苏州,负责组织后路供应。
吴淞口陷落后,当听闻英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后,陈堂担心会危及南漕,便将苏州事务交代给下属。
自己则亲率千余名绿营兵和募集来的乡勇,由陆路赶往镇江增援。
将到镇江时,听闻城已陷落,遂率部转往江宁。
陈堂到达江宁后,命统军武将领兵先驻于城外,自己则带了几个随从进城面见钦差大臣,听候调度。
陈堂等了许久,耆英才得空匆匆接见了他。
陈堂禀报了所带兵勇的情况,并请求分配防务。
耆英则告诉他,皇帝已经决意招抚,英人现下也已松口。因此当下再添兵已无益于事,反而容易激怒英人。
耆英命陈堂将带来的军队原路遣回,但要陈堂暂留在江宁赞襄事务。
陈堂力劝耆英还是应该加强守备,以作万全。可耆英不由他多说,除了要他遵命行事,便转身离去。
无奈之下,陈堂也只得依令照办。
于是陈堂便逗留在江宁。
此时英军已兵临城外,而他手中无兵,耆英又未给他任何安排。他困在馆驿之中,无事可做,内心十分焦急,只得终日长吁短叹。
这般情形足有数日,直到一日傍晚,忽有小吏来传话,说是耆英召见。
陈堂不知现下情形如何,但终于被召见,好歹也可以了解一下究竟。于是连忙收拾一下,赶往耆英的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