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389章 争夺海上霸权(有设定插图)
在与“红色露西亚”讲和罢战后,华夏终于回归到和平发展的固有轨道之上。
此时这个刚满二十“周岁”的年轻共和国,已经发展为拥有超过1,410万平方公里陆上疆域,总人口数达到六万万的世界级大国。 匹配这个大国身份的,是华夏在1920年时,全国的生产总值增至了642亿华元,合122.3亿金英镑。
同在这一年,在这个平行世界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的生产总值,则为883.9亿美元,合241.5亿英镑。
尽管在数据上只达到美国的一半,但华夏自1916年超越英国本土后,又在德法等国的经济崩溃于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已经稳稳的站住了第二大经济强国的位置。
另外,由于华夏地广人众,各项建设还处在不断铺开的阶段,距离普及全国仍为时尚远,因而蕴藏的潜力巨大,且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
华夏经济在总体上迅速的蹿升,特别是近几年来惊人的增长速度,很是沾了欧洲那边不断争斗,和刚结束的世界大战的光。
同样身处欧洲之外,也在战争中大受其益的国家,还有美国和日本。
然而随着战争的终结,直接参战的诸国终于熬到了喘息和舔舐创伤的间歇期,那些大发战争横财的国家,则结束了好时光,还将要面对接下来必然会出现的战后萧条。
这场萧条最先冲击到的,是底子本就不厚实,因而在战争的投机中下注最多的日本。
1920年3月,东京的股票交易所发生了股价暴跌的事件,次月波及到英国,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在这一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急速跌落,第二年便转为了大幅的负增长,并在此后不断震荡,难见好转。
该国的年生产总值也在此后的多年里,都未能再次回到1920年约15亿英镑这个水准。
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了美英等国的身上,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间,英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基本陷入了停滞,状况稍好些的美国则转为总体缓速向上的趋势。
经济危机当然也波及到了华夏,其19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至上年的三成,从次年起又变为龟速。
不过由于国内的需求巨大,又有大片待开发的国土可以用来促进建设,经过一番调整,华夏的经济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缓解,恢复到中等水平的发展速度,且从未出现过负增长。
尽管战后的世界,处在如此的经济情况之下,但列强们却因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对发展烧钱的海军表现得更为重视。
于是为了争夺战后世界的海上霸权,各国不顾经济现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舰队扩充计划,由此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海军军备竞赛。
在这场竞赛中,表现得最为活跃的国家,当属美国、英国和日本。
其中美国依仗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日德兰海战”爆发后的当年,便通过了《1916年海军法案》,旨在建立一支“无与伦比”的,超越一切国家的强大海军。
依照该法案,美国将在三年内建造,包括10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10艘侦察巡洋舰、50艘驱逐舰和68艘潜艇在内的,总计157艘军舰,以及航空部队等。
虽然这个庞大的造舰计划,在美国加入世界大战后受到干扰,不得不暂停延后执行,但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便很快得到重新启动。
对此感受到挑战的英国,当然要做出强烈的回应,首相劳合·乔治直接警告美国人:“大不列颠就算花尽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海军强国的海上优势。”
英国人的话即便是听上去,也很有一种“夕阳西坠”般的悲凉,事实上英国在战争中已损耗了巨大的国力,根本难以支撑其维持海军的优势。
英国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战争支出超过了124亿英镑,相当于国家总财富的四成半,外债则高达13.4亿英镑。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英镑的牌价,也已跌破了其标定含金量的八成,稳定战后经济,挽回颓势,成为英国最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可即使如此,向来视世界海洋为自家池塘的英国,一直都在努力维持着海上“双强标准”,从不允许其他国家与之并驾齐驱。
正因如此,英国才在面对着迅速崛起的德国海军时,导演了那场世界大战,如今战火刚熄,又生新的威胁,怎能轻易退缩。
于是英国海军部经过努力,终于争取来了8,450万英镑的预算,准备在完成“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之余,再新造四艘装有九门16英寸主炮的G3型战列巡洋舰。
原本皇家海军还酝酿着,再造四艘装有九门18英寸主炮的N3型战列舰,但由于预算太高,终未获得批准。
与美英相比,国力虽很一般的日本,则是为了对抗别国,更包藏着寻机扩张以“改善国家生存环境”的野心,准备不惜血本的扩充舰队。
为此,已把发展海军作为国家头等要务的日本,再一次修订了其“八·八舰队”计划,并把其海军经费提高至超过国家预算的四成。
在此基础上,日本决心建造一大批新舰,从而更新其主力舰队的舰只,并配套新造小型巡洋舰25艘,驱逐舰和潜艇各百余艘。
接着,继美英日之后,互为假想敌的法国和意大利也不甘示弱,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海军计划,煞有其事的加入了这场海军竞赛之中。
海军列强们都大张旗鼓,接二连三的推出各种计划,发表激昂言论,相较之下华夏这边倒显得极为平静和低调。
这倒不是因为国防军海军没有进取之心,不过是他们没有那么大肆的张扬而已。
相反,面对列国计划中的,甚至已经投入建造的新式主力舰,国防军也正在不断的完善着自家新舰的设计方案,打算在为之专门研制的新式主炮定型后,就开始正式投入建造。
与此同时,海军还结合了世界同行们最新的发展态势,对舰队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审视,裁旧换新,并及时的对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和完善。
++++++++
(按:原本就估计到最近几章涉及到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书友的议论,在这里特意说明几点,以供大家讨论时进行参考。
一是依照本书的一贯基调,要尽可能的站在当时,而不是现在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比如在那个时候,威尔逊时代的美国依旧盛行“孤立主义”,并且希望在倡导所谓“和平”和“平衡”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以图逐步取代英国的地位,其关注点和气质与现在是有很大差别的。
再如西伯利亚,易开发、易居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这一点看一下这一地区的人口和铁路分布情况就一目了然了。而且在当时,更要受到已勘探出的资源情况的影响。
二是本书不想写成爽文,所以很多情节要尽量考虑得现实一些。
因“一贯的主张”而收复了北方大片国土,已是难能可贵,也基本涵括了当时那一地区的大部分核心地带。若再图谋更多,无有力的法理支持,别说对方不同意,极可能会陷入不死不休的战事。就连列强也绝对会反对的,一定会因此受到国际的孤立。
其实,我也曾设想过在该地区扶持一国的思路,不过后来觉得意义不大就放弃了。人口太少很难立得住,搞不好就成了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最后,还是要感谢书友们的支持!希望在你们的鼓励下,本书能有个令彼此满意的后期。
也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一下,帮我挑一个适合本书的百万字的新书名,谢谢!)
此时这个刚满二十“周岁”的年轻共和国,已经发展为拥有超过1,410万平方公里陆上疆域,总人口数达到六万万的世界级大国。 匹配这个大国身份的,是华夏在1920年时,全国的生产总值增至了642亿华元,合122.3亿金英镑。
同在这一年,在这个平行世界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的生产总值,则为883.9亿美元,合241.5亿英镑。
尽管在数据上只达到美国的一半,但华夏自1916年超越英国本土后,又在德法等国的经济崩溃于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已经稳稳的站住了第二大经济强国的位置。
另外,由于华夏地广人众,各项建设还处在不断铺开的阶段,距离普及全国仍为时尚远,因而蕴藏的潜力巨大,且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发展。
华夏经济在总体上迅速的蹿升,特别是近几年来惊人的增长速度,很是沾了欧洲那边不断争斗,和刚结束的世界大战的光。
同样身处欧洲之外,也在战争中大受其益的国家,还有美国和日本。
然而随着战争的终结,直接参战的诸国终于熬到了喘息和舔舐创伤的间歇期,那些大发战争横财的国家,则结束了好时光,还将要面对接下来必然会出现的战后萧条。
这场萧条最先冲击到的,是底子本就不厚实,因而在战争的投机中下注最多的日本。
1920年3月,东京的股票交易所发生了股价暴跌的事件,次月波及到英国,从而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在这一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急速跌落,第二年便转为了大幅的负增长,并在此后不断震荡,难见好转。
该国的年生产总值也在此后的多年里,都未能再次回到1920年约15亿英镑这个水准。
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了美英等国的身上,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年间,英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基本陷入了停滞,状况稍好些的美国则转为总体缓速向上的趋势。
经济危机当然也波及到了华夏,其19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降至上年的三成,从次年起又变为龟速。
不过由于国内的需求巨大,又有大片待开发的国土可以用来促进建设,经过一番调整,华夏的经济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缓解,恢复到中等水平的发展速度,且从未出现过负增长。
尽管战后的世界,处在如此的经济情况之下,但列强们却因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对发展烧钱的海军表现得更为重视。
于是为了争夺战后世界的海上霸权,各国不顾经济现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舰队扩充计划,由此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海军军备竞赛。
在这场竞赛中,表现得最为活跃的国家,当属美国、英国和日本。
其中美国依仗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在“日德兰海战”爆发后的当年,便通过了《1916年海军法案》,旨在建立一支“无与伦比”的,超越一切国家的强大海军。
依照该法案,美国将在三年内建造,包括10艘战列舰、6艘战列巡洋舰、10艘侦察巡洋舰、50艘驱逐舰和68艘潜艇在内的,总计157艘军舰,以及航空部队等。
虽然这个庞大的造舰计划,在美国加入世界大战后受到干扰,不得不暂停延后执行,但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便很快得到重新启动。
对此感受到挑战的英国,当然要做出强烈的回应,首相劳合·乔治直接警告美国人:“大不列颠就算花尽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海军强国的海上优势。”
英国人的话即便是听上去,也很有一种“夕阳西坠”般的悲凉,事实上英国在战争中已损耗了巨大的国力,根本难以支撑其维持海军的优势。
英国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战争支出超过了124亿英镑,相当于国家总财富的四成半,外债则高达13.4亿英镑。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英镑的牌价,也已跌破了其标定含金量的八成,稳定战后经济,挽回颓势,成为英国最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可即使如此,向来视世界海洋为自家池塘的英国,一直都在努力维持着海上“双强标准”,从不允许其他国家与之并驾齐驱。
正因如此,英国才在面对着迅速崛起的德国海军时,导演了那场世界大战,如今战火刚熄,又生新的威胁,怎能轻易退缩。
于是英国海军部经过努力,终于争取来了8,450万英镑的预算,准备在完成“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的建造之余,再新造四艘装有九门16英寸主炮的G3型战列巡洋舰。
原本皇家海军还酝酿着,再造四艘装有九门18英寸主炮的N3型战列舰,但由于预算太高,终未获得批准。
与美英相比,国力虽很一般的日本,则是为了对抗别国,更包藏着寻机扩张以“改善国家生存环境”的野心,准备不惜血本的扩充舰队。
为此,已把发展海军作为国家头等要务的日本,再一次修订了其“八·八舰队”计划,并把其海军经费提高至超过国家预算的四成。
在此基础上,日本决心建造一大批新舰,从而更新其主力舰队的舰只,并配套新造小型巡洋舰25艘,驱逐舰和潜艇各百余艘。
接着,继美英日之后,互为假想敌的法国和意大利也不甘示弱,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海军计划,煞有其事的加入了这场海军竞赛之中。
海军列强们都大张旗鼓,接二连三的推出各种计划,发表激昂言论,相较之下华夏这边倒显得极为平静和低调。
这倒不是因为国防军海军没有进取之心,不过是他们没有那么大肆的张扬而已。
相反,面对列国计划中的,甚至已经投入建造的新式主力舰,国防军也正在不断的完善着自家新舰的设计方案,打算在为之专门研制的新式主炮定型后,就开始正式投入建造。
与此同时,海军还结合了世界同行们最新的发展态势,对舰队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审视,裁旧换新,并及时的对不足的地方加以补充和完善。
++++++++
(按:原本就估计到最近几章涉及到的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书友的议论,在这里特意说明几点,以供大家讨论时进行参考。
一是依照本书的一贯基调,要尽可能的站在当时,而不是现在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比如在那个时候,威尔逊时代的美国依旧盛行“孤立主义”,并且希望在倡导所谓“和平”和“平衡”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势力,以图逐步取代英国的地位,其关注点和气质与现在是有很大差别的。
再如西伯利亚,易开发、易居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部,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这一点看一下这一地区的人口和铁路分布情况就一目了然了。而且在当时,更要受到已勘探出的资源情况的影响。
二是本书不想写成爽文,所以很多情节要尽量考虑得现实一些。
因“一贯的主张”而收复了北方大片国土,已是难能可贵,也基本涵括了当时那一地区的大部分核心地带。若再图谋更多,无有力的法理支持,别说对方不同意,极可能会陷入不死不休的战事。就连列强也绝对会反对的,一定会因此受到国际的孤立。
其实,我也曾设想过在该地区扶持一国的思路,不过后来觉得意义不大就放弃了。人口太少很难立得住,搞不好就成了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最后,还是要感谢书友们的支持!希望在你们的鼓励下,本书能有个令彼此满意的后期。
也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一下,帮我挑一个适合本书的百万字的新书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