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激战1860 第453章 赴战岭战役(有插图)
热门推荐:
海贼王之尤斯塔斯基德
开局一把古筝从头砸到尾?
随军时不屑一顾,改嫁你首长慌啥
从一人之下穿越超神学院
天物觉醒:我能刻印一切
异世界转生从荒野求生开启新冒险
寻初本末
原神:在黑暗中苏醒
位面盲盒被曝光,老外哭求入华夏
国防军第二集团军的轻装第二步兵师,虽然与日军同时赶到了德川,却因自身战力不足而被暂时击退,只能退入周边山丘等待援军到来。
而此时的日军第3军近卫师团和第6师团,也与追赶至身后的国防军第二集团军主力发生了战斗。
这两个师团虽说是日军中的老牌主力师团,但此时身处逃亡之境的他们,士气不振,也根本没有转身与对手决战的勇气。
于是,菱刈隆等人一面咒骂着第10师团的无能和第4师团的可耻,一面抽出第6师团的步兵第13和第45联队进行阻击,主力则加速向着刚刚控制住的德川前进。
事实上且不论日军那两个联队能否挡住身后的国防军追兵,单说通往德川这最后几公里道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兵力虽然有限的轻二师,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任务,不断的袭扰着德川以及日军的行进通道,迟滞和牵制敌军的行动,并且在后续部队和第三十三师赶到后,加大了攻击的力度。
撤退中的日军主力遭到侧击,不胜其扰,行动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于是第6师团长坂本政右卫门提议,应先集中兵力对轻二师等部进行打击,但没有得到菱刈隆的同意。
就这样,日军的大队人马用了近三天的时间才全部抵达德川,随后又在第11师团的掩护下开始渡过大同江。
尽管国防军第三十三师亦有部分兵力从上游渡江,且在白天有国防军的战机对江岸的日军进行攻击,但尚不足以阻止敌军的行动。
两日后,日军主力基本完成了渡江,终于摆脱了国防军的追击,不过那些留下断后的部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几乎全部落得被歼灭的下场。
这些部队包括,第6师团的第13和第45联队,第11师团的第12联队,以及近卫师团的第3联队等部。
在战斗中,该路日军总计被歼2.8万余人,国防军则伤亡1.6万官兵,“清川江战役”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不过,国防军冬季攻势的第一个阶段却仍没完结,就在日军先头部队抵达德川当日,在东线战场上一场“赴战岭战役”正式打响。
依照国防军冬季攻势首阶段的计划,该阶段的主攻方向被放在西线的清川江至妙香山一线。
而东线的第四集团军南集群的主要任务,被安排为威逼和牵制住日军第4军,并为后续在该方向的作战行动进行铺垫。
然而随着西线战局的发展,该方向的日军出现了全线动摇的状况,考虑到东线日军很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主动后撤,国防军决定提前对该股敌军发动进攻,争取歼敌一部。
在“赴战岭战役”正式开始之前,东线敌我两军的态势是这样的。
日军第4军在司令官井上几太郎的指挥下,总兵力共四个师团10.3万余人,以咸兴为中心,以赴战岭为最外围依托,构成了直线纵深约70公里的弧形防御阵线。
其中第17、第15和第14师团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分别顶在赴战岭沿线的要点之处设立防线,第16师团收于咸兴以北地区负责接应三路。
国防军这边,第四集团军南集群派第十九军,从端川沿着海岸线向西南进发,压至日军防线外围,直接面对着日军的第14师团。
第二十二军和轻装步兵第五师一道,则溯着赴战江南进,从正面压向由日军第15师团驻守的赴战岭防线中路。
为了配合第四集团军南集群的行动,国防军另调第三集团军的第二十军和轻装步兵第三师加入东线作战。
该部的先头部队,于战役开始前赶到了长津湖南边的泗水里一带,与该路的日军第17师团形成了对峙。
国防军三路大军总兵力共18.7万人,恰好与日军的三个师团迎面相对,而且由于地形的割裂,双方一旦发生战斗很容易陷入三条线各自为战的境地。
这种局面的出现,让实力居于劣势的日军第4军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鉴于已经得知西线友军正处于极为不利的战况之中,井上几太郎便知会麾下的几个师团长,要做好“转进”的准备,而东线的国防军也好巧不巧的在这时发起了全线进攻。
由于地形的原因,东线的华日两军在三路对战之中,有两路基本上只能进行狭窄的正面交锋,唯有最东边的第十九军对第14师团的情况略有不同。
也正因如此,有更为宽大的正面可以利用的第十九军,能够更容易的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进展也就更为顺利一些。
“赴战岭战役”开始后的第三天,第十九军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五十五师,以中央突破的方式打穿了敌军的防御阵地,同时两翼的友军也逐渐对日军形成包抄之势。
第14师团长松木直亮见状,认为部队已很难保持阵线的完整,为了防止被对方分割,便在向第4军通报了情况后下达了后撤的命令,准备退往下一道防线继续抵抗。
第十九军随即攻占北青,接着又朝着新浦方向攻击前进。
此时日军第15和第17师团那边,暂时似乎仍能顶住国防军的猛攻,但也已是愈发的吃力,并且屡次向后方发出了请求增援的讯息。
这样的局面,让井上几太郎十分焦虑,又见到西线的日军已然全线溃败,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坚持。
他传令给松木直亮,要第14师团放弃新浦,直接退守洪原一线,并且要求该师团坚守数日,为其他各路日军争取些时间。
同时命第15和第17师团迅速后撤,在五老里一带完成汇合后,再统一按照接下来的指令行动。
此外,井上几太郎还令第16师团集结于五老里至洪原之间,担负居中策应的角色,确保各路日军的后路安全。
此时已近1931年的11月底,这一年的远东又恰好赶上是一个奇寒的年份,盖马高原则正是朝鲜半岛上最为寒冷的地区。
日军的第15和第17师团也就是在这样的严寒中,踏上了南撤的道路。
而此时的日军第3军近卫师团和第6师团,也与追赶至身后的国防军第二集团军主力发生了战斗。
这两个师团虽说是日军中的老牌主力师团,但此时身处逃亡之境的他们,士气不振,也根本没有转身与对手决战的勇气。
于是,菱刈隆等人一面咒骂着第10师团的无能和第4师团的可耻,一面抽出第6师团的步兵第13和第45联队进行阻击,主力则加速向着刚刚控制住的德川前进。
事实上且不论日军那两个联队能否挡住身后的国防军追兵,单说通往德川这最后几公里道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
兵力虽然有限的轻二师,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任务,不断的袭扰着德川以及日军的行进通道,迟滞和牵制敌军的行动,并且在后续部队和第三十三师赶到后,加大了攻击的力度。
撤退中的日军主力遭到侧击,不胜其扰,行动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于是第6师团长坂本政右卫门提议,应先集中兵力对轻二师等部进行打击,但没有得到菱刈隆的同意。
就这样,日军的大队人马用了近三天的时间才全部抵达德川,随后又在第11师团的掩护下开始渡过大同江。
尽管国防军第三十三师亦有部分兵力从上游渡江,且在白天有国防军的战机对江岸的日军进行攻击,但尚不足以阻止敌军的行动。
两日后,日军主力基本完成了渡江,终于摆脱了国防军的追击,不过那些留下断后的部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几乎全部落得被歼灭的下场。
这些部队包括,第6师团的第13和第45联队,第11师团的第12联队,以及近卫师团的第3联队等部。
在战斗中,该路日军总计被歼2.8万余人,国防军则伤亡1.6万官兵,“清川江战役”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不过,国防军冬季攻势的第一个阶段却仍没完结,就在日军先头部队抵达德川当日,在东线战场上一场“赴战岭战役”正式打响。
依照国防军冬季攻势首阶段的计划,该阶段的主攻方向被放在西线的清川江至妙香山一线。
而东线的第四集团军南集群的主要任务,被安排为威逼和牵制住日军第4军,并为后续在该方向的作战行动进行铺垫。
然而随着西线战局的发展,该方向的日军出现了全线动摇的状况,考虑到东线日军很可能会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主动后撤,国防军决定提前对该股敌军发动进攻,争取歼敌一部。
在“赴战岭战役”正式开始之前,东线敌我两军的态势是这样的。
日军第4军在司令官井上几太郎的指挥下,总兵力共四个师团10.3万余人,以咸兴为中心,以赴战岭为最外围依托,构成了直线纵深约70公里的弧形防御阵线。
其中第17、第15和第14师团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分别顶在赴战岭沿线的要点之处设立防线,第16师团收于咸兴以北地区负责接应三路。
国防军这边,第四集团军南集群派第十九军,从端川沿着海岸线向西南进发,压至日军防线外围,直接面对着日军的第14师团。
第二十二军和轻装步兵第五师一道,则溯着赴战江南进,从正面压向由日军第15师团驻守的赴战岭防线中路。
为了配合第四集团军南集群的行动,国防军另调第三集团军的第二十军和轻装步兵第三师加入东线作战。
该部的先头部队,于战役开始前赶到了长津湖南边的泗水里一带,与该路的日军第17师团形成了对峙。
国防军三路大军总兵力共18.7万人,恰好与日军的三个师团迎面相对,而且由于地形的割裂,双方一旦发生战斗很容易陷入三条线各自为战的境地。
这种局面的出现,让实力居于劣势的日军第4军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鉴于已经得知西线友军正处于极为不利的战况之中,井上几太郎便知会麾下的几个师团长,要做好“转进”的准备,而东线的国防军也好巧不巧的在这时发起了全线进攻。
由于地形的原因,东线的华日两军在三路对战之中,有两路基本上只能进行狭窄的正面交锋,唯有最东边的第十九军对第14师团的情况略有不同。
也正因如此,有更为宽大的正面可以利用的第十九军,能够更容易的发挥己方的兵力优势,进展也就更为顺利一些。
“赴战岭战役”开始后的第三天,第十九军担任主攻任务的第五十五师,以中央突破的方式打穿了敌军的防御阵地,同时两翼的友军也逐渐对日军形成包抄之势。
第14师团长松木直亮见状,认为部队已很难保持阵线的完整,为了防止被对方分割,便在向第4军通报了情况后下达了后撤的命令,准备退往下一道防线继续抵抗。
第十九军随即攻占北青,接着又朝着新浦方向攻击前进。
此时日军第15和第17师团那边,暂时似乎仍能顶住国防军的猛攻,但也已是愈发的吃力,并且屡次向后方发出了请求增援的讯息。
这样的局面,让井上几太郎十分焦虑,又见到西线的日军已然全线溃败,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坚持。
他传令给松木直亮,要第14师团放弃新浦,直接退守洪原一线,并且要求该师团坚守数日,为其他各路日军争取些时间。
同时命第15和第17师团迅速后撤,在五老里一带完成汇合后,再统一按照接下来的指令行动。
此外,井上几太郎还令第16师团集结于五老里至洪原之间,担负居中策应的角色,确保各路日军的后路安全。
此时已近1931年的11月底,这一年的远东又恰好赶上是一个奇寒的年份,盖马高原则正是朝鲜半岛上最为寒冷的地区。
日军的第15和第17师团也就是在这样的严寒中,踏上了南撤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