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 第684章 教改开始了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第684章 教改开始了

    大顺朝廷的最新一年的年头,大体只有三件大事。

    一,自然是皇帝立后的典礼。

    二,则是一场在春耕前突然爆发的北方诸省土地大巡查。

    三,就是大顺朝的科举春闱,被皇帝突然下达了分科命令,国子监、翰林院、太学府三家学府正式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第一轮分科考试开始了。

    而且直接在春闱上展开。七科分别为:国语、数学、历史、政治(大同论)、物理、化学、工艺。

    其中,必考为:国语、数学、政治。

    想要考国子监,还要考物理、工艺。

    想要考翰林院,还要考历史、工艺。

    想要考太学府,还要考物理、化学。

    很典型的3+2模式。

    不过,除了必考三科之外的其他几科,就是很标准的客观题+主观题,分数比为六四开。

    如此一来,所有去年年末就抵达京城的考生们,已经蒙圈了。

    他们是没想到临了距离开考没几个月了,皇帝会突然下旨,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不仅如此,京城内的报纸,还突然开始刊登“模拟题”。

    没错。

    这一次王三没有将题型隐藏多少,而是考察所有考生对于信息阅读的能力,尤其是“报纸”的应用。

    因此接下来全国范围内的每一期报纸,都要转载模拟题,这干系了未来所有学子的未来。

    这也让报纸的销量,开始创新高。

    顺天府西部,房山县。

    这里坐落了一座学校,钢筋水泥打造的六层小楼,正在响铃。

    从不远处的宿舍里,陆陆续续走出来数百人。

    他们穿过跑道、操场,来到了食堂。

    “赵东甲,你的报纸。”

    “成财信,你的报纸……”

    门口,四五个小童找到了金主,将报纸递上去,讨了一文赏钱,继续呦呵起来。

    拿到报纸的人,进了食堂,弄了简单的清粥小菜,富裕点的加个鸡蛋、油条,然后一边吃,一边看。

    “如何?”赵东甲被身边的友人问。

    “唉,朝廷是铁了心的要进行文理分科。而且这一次科举的制度也修改了,从今往后,官吏一体,需要参加的是每年三月和十月的公考,秀才学历就能参选。

    而科举,选的是学位:进士、博士、院士。

    我们现在考选的就是进士学位。当了进士,也不能立刻做官了。”

    “什么?!”一听这话,所有人脸色都僵了。

    “放心,朝廷没有将路堵死,选了进士,也可以参加选吏。当然,陛下不建议。”

    赵东甲将报纸递给众人面前,指着上边的(解释)说:“陛下认为,由于前明遗祸缘故,接下来十年内,普通百姓家中所出子弟,不可能快速获得跟前朝士人遗留子弟,在学习能力上进行平起平坐。所以,为了公平公正,朝廷决定直接推行文理分科,同时将所有前朝子弟,强令接受大同再教育。

    除非我们得了进士,进入三大学府修习,然后三年之后毕业,通过三大学府的推荐进入官场。

    或者前往边区、老区的学校,协助本地治理、学习和再教育。只要能从这些地方完成再教育回来,朝廷会直接给举人功名。

    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去选择,那么只能参加名额再一次缩编之后的传统科举,并且十年之后,传统科举将会从大顺被废黜。

    从今往后,科举更名高考,将会建立一个以公立学校为基础,私立、自考为辅助的普惠教育体系。

    而想要选吏做官,还得在拥有学历学位的基础上,参加公考。每个岗位所需要的学历、技能、方向各不相同。

    比如,想要进农部、驿部、学部等,需要成体系的技能证书,或者各部直属学校的学历。”

    “这么复杂?”听罢,他们都觉得头大。

    “没办法,教育必须更新。陛下认为,大顺之前的朝代,考试从来不是为了服务社会进步,普惠大众去的,所以这一朝必须扭转。从朝廷细化出十五部衙门,近百有司就能看出来,朝廷是准备细化发展。所以,我们这一次若是考不中三大学府,就只能去参加大顺的那些工匠学校了。”

    赵东甲叹息着,手指点了点最新的一页,上边写有大顺在全国范围铺开的学校等级。

    为了应付工业化需要,王三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私塾教育,而是直接铺开评级:小学、中学、大学三个等级。

    并且将之前的六年级压缩为五年级。

    中学开始分流,采用2+1+2模式。

    前两年统一进入根据人口划分的初级普通中学,进行学习文化课。

    然后进行一年的过渡学校,这个学校只进行文理分科,期间学生可以随意参加文理两个学部的选课,同时会有大量的中级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来参与招生。

    中级普通中学,自然是文科方向的,职业中学就是理科方向。

    但因为朝廷资源有限,所以在财政拨款上普中和职中的资金为:三比七。

    而且职业中学包分配。

    当然,这还没完,普中只能参加各大学校的自主招生,并且还包括了大量私立大学,私塾大学,而职高则进行统一考试管理,最顶尖的那一批可以进入大学参加科研研究,中间那一批安排进入全国各地的高级职业大学深造,最次的那一批直接进入生产线。

    至于大学,统一为三年。

    如此,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大学三年,也就是十八九岁就会有一批孩子毕业参与工作。

    当然,这是质量中等的那一批,更多的孩子还是在小学结束去打工,甚至连小学毕业都没机会上。毕竟王三只是要求扫盲,通常三年级生,就能学会拼读、识字、写字八九百之数,然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学一学,未来二十年内凑一凑,一千五六百字肯定有的,应付日常生活也够用了。

    当然王三设计的教育体系,完全是为了大顺工业化服务的,压根没有考虑过普通文科学生的死活。

    或者说,现在不需要考虑。

    因为在物资不丰沛的时代,考虑文科做什么?

    王三还是那一句话,先富物质,再富人心。

    所以文科只能作为理科辅弼,等之后社会生产力丰富起来了,再提高文科待遇。

    “这……这!难不成我们没有出路了?”有人发出了绝望的声音。

    赵东甲看得苦笑:“还有一条路。”

    “什么?!”

    “学政。”赵东甲敲了敲不远处的文字说:“学部自打从礼部脱身之后,教育体系就由朝廷和陛下亲自把关。

    陛下有大宏愿,准备推行全国扫除文盲计划。要用五年突击、十年巩固、二十年规划,在全国范围内,让全国七成以上人口,掌握一千五百常用字。

    为此,文字要简化出标准字、文档资料要白话文、地方官员教育百姓学习有奖励,跟政绩直接挂钩。

    所以,我们若是朝中没人,就去寻学政之业吧。只要做好教育,未来不乏升迁通途。”

    众人思索了起来。

    也没几个人有心思吃粥了,囫囵下肚,纷纷告辞离开。

    他们需要打听更好的情报,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毕竟,朝堂变动,时代的一粒沙下来,压在他们身上,也是令人肝颤。

    赵东甲也没阻拦他们离开,继续翻看了一会儿后,苦笑的放下报纸:“朝廷,当真是有钱没处花。这百姓不愚昧了,国家真的能安稳吗?罢了,还是且看看吧。不过……文理分科怕什么?我赵东甲自问博闻强记,七科全考便是。到时候自然会有人来择优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