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丛冢 第20章 光绪的定针
热门推荐:
星武帝尊
带着竹马穿六零,搬空敌国养咱妈
娇妻腰软心野,顾总他超爱
电力世界的糖果射手
退婚后,假千金闪婚炸翻财阀
九州剑主
带着空间下乡,别人吃糠我吃肉
重生八零:离婚后被军少宠上天
吞天鼎
翁同和年已六十有四,早已疲乏,偏生光绪对永山嘴里的“辽阳东路战事”兴趣盎然,好比当年那顽童缠着年少侍卫讲吉林长白山里的趣事一般。翁同和频频向永山使眼色,永山看到了,可没办法啊!年轻的皇帝不住地提问,不住地催促,做臣子哪能不答?
捱到半夜,翁同和实在耐不住,告退而去。
光绪更似解除了一道禁制一般,令小春子拿了一堆陶瓷小人儿出来铺在地上,要延山将赛马集堡之战和收复连山关、细河河谷之战演示出来。
“......得了高地上杨大人的旗号和牛角号令,奴才率900骑猛然杀出,日军50余骑迎上,两队相错的倏忽间即被全灭。900马队分成三股直插细河边、三庄子高地南、西南,将倭鬼子的步队截成三股,还有蒙古旗员巴哲尔率一小支马队追击遁入山岭之日军流散。马队在日军阵中冲杀了三个来回,未几,武备生哨长杨骐源率炮队到,两炮轰出,河岸顽抗的日军终于崩溃。是以,细河河谷之战我军全胜。”
“杨格......巴哲尔.......杨骐源.......”光绪小声念叨着几个名字,奏章里的细河大捷只是文字,此番经由军旗推演和亲身战场的永山绘声绘色的这么一说,光绪总算了有了些切身体会,对那些人建立的军功也有了全新的看法。
永山垂手而立,静静等候。
“有人......迫着朕与倭国议和,还以海城之陷落弹劾侍郎志锐。当初,就是这些人主张从朝鲜撤兵,不予日军接触对战,也是这些人在更早前的时候夸赞北洋舰队如何之好,乃是亚洲第一强的舰队,又夸赞淮军如何之精锐,堪与德意志国陆军比肩。朝廷每年花费了许多银两举办机器局、购置新式军械、以新法编练八旗、绿营之练军,结果却是......丧师失地!现在倒好,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就是不出港,说什么白煤缺乏、合用炮弹缺乏、合用精钢缺乏以致战损舰船无法修补、无法行驶、无法出战,他们这这是给朕设了一个套,无非就是想请老佛爷出来垂帘听政嘛!哼哼!偏不!朕偏不听他们的,战是朕力主要打,就要继续打下去,打到底!永山,你说,朕该怎么把这战打下去?”
终于,深夜召见侍卫领班的真意漏出来了,甚至于召回永山升任侍卫领班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尽管年轻的皇帝话语里还有一丝丝孩儿气,却把意思真真切切地传递给了新任侍卫领班大臣。
皇帝要打,太后要和;皇帝要继续亲政,太后要祭出“垂帘听政”的法宝;皇帝要保志锐和他的姐妹瑾妃、珍妃,太后却将志锐解职之后远远地打发走,又将二妃将为贵人......如今的永山,已经不可避免地身处帝后矛盾的旋涡之中,避之不及,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皇帝此问根本无需永山来回答,一旦回答,永山头顶上就戴定了“帝党”的帽子。不过,从战场上回来的永山与紫禁城内的皇帝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把战场打下去!
从思想深处出发,忠君是必须的;从辽东战事出发,永山也主战,因为他觉得有了杨某人这个法宝,就可以接二连三地在战场上创造出奇迹来;从情感上,永山清清楚楚地记得儿时光绪的模样,不管怎么说,圣上急召以前的侍卫回宫,召的是永山而非其他人,更非那个丢脸的倭横额。期间有战功的考虑,也有感情因素吧?当然,永山背后有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和军分统寿山,麾下有两万可战之军......拉住永山几乎等于把依克唐阿、寿山也变成帝党!,
恐怕,给圣上出主意的翁同和、李鸿藻就是这么想的吧?否则,那清流领袖怎会如此待见一个从三品的侍卫?
“启禀圣上,奴才德才鲜薄,却也知道两国既然开战,就务必要倾尽全力决出雄雌,奴才当提刀上马,为大清国江山永固冲锋陷阵。只是,圣上问奴才如何把战打下去,奴才却无能回答圣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事,奴才实在做不来。”
老实人,猛将。
光绪见多了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人;见多了那种谈起军事就滔滔不绝,一旦战事失利就素束手无策之人;也见多了那种故意摆出老成持重、忠心忧国的样子,却在社稷危难之时拿不出一点实际办法的人;还见多了那种凡事都会去指手画脚、评点一番,待到他去做,却连门儿都摸不着的人......朝堂之人,林林总总,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倒是永山这种人着实少见,不懂就不懂,做不来就做不来,咱冲锋陷阵跟倭鬼子拼命就是了!哼哼,让前面那些人上前线去打战?对,就该发配那些家伙们去前锋效力!
脑子里戏谑地想着,光绪却知道,自己的想法行不通,自己根本没办法命令那些讨人嫌的家伙们去拿枪打仗。后面有太后老佛爷皇爸爸,前面有廷议有军机有总署,此时的皇帝还真做不了多少事儿,只能在清日之战中维持主战形象,也维持皇帝本人的那一点点威严。
输不起啊,一旦认输和谈,皇帝在朝廷里就要受制于那些个有太后撑腰的军机们,在太后那里就只能以“亲政失败”的面貌重新处于唯唯诺诺的境地,甚至于亲自恭请老佛爷“垂帘听政”。
没有赛马集、细河、草河堡之胜,没有永山这个名字出现在请功折子上,皇帝几乎就要失去对时局的控制,几乎就要绝望了。永山,是皇帝抓住军权,哪怕是一小点军权的希望;永山和永山认识的那些铸就胜利的将领们,是皇帝争取这场战争胜利或者不胜不败的和局,树立权威的希望。
说白了,光绪从依克唐阿、聂士成最近以来的折子里频频看到一个名字,他希望永山能够以绝对忠诚于皇上的角度,评说一下这个人,这个汉人,这个在永山嘴里出现时,总能引起永山声调发生细微变化的人。
“杨格,你怎么看?”
永山大着胆子抬头,看到的是目光殷切的皇帝。就为了这道殷切目光,拼了!帝党就帝党吧!噗通一声跪下后,他声情并茂的说:“奴才以为,杨格虽然出身低微,却乃大清国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其勇,能以一敌三,尽灭倭奴;其智,能参佐军事,为依帅和聂军门谋划制胜之道,屡屡战胜;其德,能摈弃依帅之高位诱惑而辞返功字军,足见其甚有节操;其见识之广阔......奴才也不知道该如何说法才好。”
“呃......”光绪沉吟了,他显然想不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个人在永山嘴里的评价是如此之高。当然,他还需考虑要用此人,必须要在太后面前,在朝堂之上排除的种种阻碍。依克唐阿和聂士成已经用杨格编练五营精锐之武毅军了,如果......如果此次增援南路作战能再建新功,则皇帝也有了拔擢他的理由。可是,南路作战方略究竟如何取舍?
宋庆北进海城,力争打通与盛京军各部的联系,这个方略是皇帝批准了的,若要改变,不是皇帝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再说了,主战的皇帝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时节里,再改弦更张地撤销夺回海城的之策,行撤退辽阳再行决战之策。那,从海城、盖平撤退到辽阳,就意味着几百里国土又被倭寇占据,又是节节败退的模样,那些个主和派、后党们能不揪住这些个“事实”做文章吗?,
一旦,那些狗东西把文章做成了,估计皇帝就完全失去对军事的决策权了,估计和谈的事儿就不是目前的试探而是正式派出使节向倭奴求和了。
此前,那些狗东西成天吹嘘大清是泱泱大国,是天朝上国,日本是撮尔小国,不值一提,如今呢?就是这些狗东西一个个的畏敌如虎,摇着尾巴去巴结日本求和。这些狗东西迟早会断送了大清的江山!
年轻的皇帝血气方刚,哪能屈服于倭奴的军事压力之下呢?
嗯,既然杨格在聂士成部,聂部又与依克唐阿结成联军,那,就考虑应辽东诸将的要求,统一辽东军事全权于依克唐阿之手?那......淮军那边,李鸿章那边怎么说?还有目前积极募兵,欲要在战事中取淮系而代之的湘军诸将那边怎么说?如果按照方才廷议所论,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东征各军军务的话,刘坤一能重用杨格,听进杨格的话吗?很难!很难呐!刘坤一积极募兵增援辽东,乃是与前番吴大澄自请帮办北洋舰队一样,乃是压制李鸿章造成湘军的再次崛起、壮大,势必与在辽东淮系各军产生矛盾,与旗军也会产生矛盾。
而杨格,只是在旗军和淮系的联手作战基础上脱颖而出的!皇帝不能指望刘坤一抛开门户之见,年龄、地位之别,利益之需而重用杨格。但,刘坤一不能不用!辽东战事,以前靠淮军,看来不太靠得住,现在需要靠湘军了,至于旗军嘛,实力有限,大多还是老式装备,难以支撑起辽东战事来。
用依克唐阿掌辽东全军,很难!那......就将对日作战一分为二,以刘坤一为全权钦差大臣,驻天津掌握直隶、山东之军御敌,并兼为辽东粮台,哼哼,刘不是想趁机取李鸿章而代之吗?你二人同驻天津,势必有一番龙争虎斗,只要运筹得法,处在中间协调的朝廷自然能得渔翁之利;以依克唐阿为总理辽东军务,隶属刘坤一之下,主持辽东战事,嗯......再以湘军的吴大澄、淮军的宋庆副之,想来以依克唐阿在东路建立的功勋和此番率军南援之情,吴、宋二人当无疑,即便有,也不好意思提出来吧?
此事明日再行请教翁师详加计议。
想妥之后,光绪的心情突然大好,这才想起永山已经在地上跪了好半晌了。海城,位于辽东半岛根部位置,恰处于辽阳南路中段。北接辽阳、奉天;南去盖平、旅顺;西去牛庄渡辽河即为田庄台;东去可达岫岩,东北是摩天岭。海城一带,西北为平坦的辽河平原边缘,东部为海拔在700米左右的千山山脉,西南部是临海石山与小平原杂陈之地。
19日,海城西南方的晾甲山、虎樟屯一带响起惊天动地的枪炮声,这是判明清军意图的日军第三师团向驻守在两处的清军发起进攻。
城内,桂太郎中将安坐于司令部,略偏了头盯着墙上的地图,思想却完全与当前的战斗指挥无关。之所以如此安逸,实在是清军之动向完全在桂太郎以及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的预料之中。
17日,日军第三师团就发现盖平之清军开始集结北进,判断清军企图有三:第一,取道海城西南前往牛庄或田庄台作防御计;第二,取道海城西南经田庄台渡过辽河去锦州;第三,攻击海城。18日,清军接近海城并在西南之晾甲山、虎樟屯组织防线,这一行动让日军抛弃了第二种判断,专力于第一、第三种判断。
清军在海城西南建立防御线,目的是构建海城西面的海边通道,以便于盖平守军通过,前往牛庄、营口、田庄台与盛京军会合;又或者是清军主帅宋庆迫于海城失陷,在清国政府的严令压力下不得不发起敷衍性质偏重的收复海城之战很快,从军司令部得到谍报的桂太郎中将更加确定了自己对手的思想。
宋庆确实是在压力下被迫进攻海城,作出一副要收复海城的样子来,给某些清国人瞧一瞧,实际上,这位清国淮军在辽东的统帅,真正的算盘是放弃盖平,全军经海城西南通道转进至牛庄一线。
因为连续攻克岫岩、析木城、海城,第三师团的兵力被迫分散驻守三地,在海城的兵力只有不足半个师团六千八百余人。依靠这样的兵力要阻挡“归心似箭”的清军于海城以南,将是一场硬碰硬的恶仗。兵法云,穷寇莫追,围三还需缺一呢!在第二军没有做好向盖平进击的准备之前,桂太郎决定放一部清军过海城,适当时候才发起对虎樟屯、晾甲山的进攻,阻挡部分清军于海城以南至盖平、熊岳城一带,利于第三师团以后协同第二军北上兵团歼灭之。
对清军,桂太郎估算得很准。如果截断清军归路,清军会拼命的!如果放其一部过去,虽然也放走了宋庆等清军将领,却能稳稳地守住海城,还能滞留、歼灭一部清军。而大本营给第三师团的最新训令是坚守海城。
说起大本营的训令,在大本营、在第一军、在第三师团都曾引发过争议,特别是22联队在草河堡惨败之后。大本营一度认为第三师团突击海城行动是山县大将的冒险战略之延续,认为第三师团以半个师团之力很难坚守海城,容易被清军围攻而导致失败。故而,大本营最初的意见是要求第三师团撤离海城、退守析木城。坚持山县大将战略的第一军参谋长小川又次少将对此极力反对,在得到桂太郎中将的保证后又说服了野津道贯中将,主张坚守海城,为第二军北上创造歼敌良机,并牵制清军主力于辽东。
小川又次少将的主张在日本国内有监军山县有朋大将的强力支持,从辽东回到国内,山县大将恢复了对陆军、对大本营的影响力。在大将和第一军司令官、参谋长以及第三、第五师团长电文往返之后,一个巨大的会战计划诞生了!而此时在海城西南角发生的战斗,不过是规模庞大的会战计划的序幕战而已。,
还得放一些清军北去,才能合拢对盖平的包围圈。因此,进攻是有限度,得要等到明天,日军第三师团才会在拿下晾甲山等地后,向感王寨之清军发起进攻,完全截断辽阳南路。那时候,估计第二军已经组建成北上支队,向熊岳城进军了。反正,桂太郎中将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宋庆这样的对手。他也曾作出设想,如果宋庆能尽率盖平清军主力来攻海城,北面又有裕禄的盛京军、长顺的吉林军配合,自己的半个师团在清军三面夹攻之下,能守住海城吗?恐怕,只有弃城而走这么一条出路吧!
海城的桂太郎中将分外的安闲,从青苔峪堡匆匆赶回凤凰城的立见尚文少将却很是烦躁。作为山县大将战略的坚定支持者,在海城方向战局发生极其有利变化之时,作为牵制部队被牺牲的22联队在第一军司令部报告大本营后,得到了特殊的表彰。
表彰归表彰,少将很清楚,这是山县大将的运作使然,是大将利用在陆军中的超然地位替少将掩饰失败,当然,如此作为一番后,受益者还有第五师团长奥保巩中将和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还有大将本身坚持的战略。迂回青苔峪堡的作战行动原本是正确的,可是第三师团进展太快,以至于远道迂回的立见支队根本无法配合其行动,更无法相机向摩天岭侧后穿插。总归一句话白跑了一趟,白丢了一个垃圾联队。
那么,在目前的局面下,立见尚文少将还烦躁什么呢?他应该窃喜啊?
留下21联队一部在青苔峪堡,其他大部拨归第三师团指挥,带着12联队回到凤凰城的少将,恐怕在未来的大会战中,只能坐冷板凳了!军功,自此与立见尚文少将无缘。
从九连城赶到岫岩城的野津道贯中将心情又不一样。虽然22联队在草河堡差一点被全歼,可海城一线的进展相当良好,敌军将帅的反应也出乎意料地符合日军的战略利益。会战的态势正在形成,倘若能够在二月渤海解冻前结束辽东战事,日军就可转用兵力到直隶登陆,彻底结束征清之战。
速决战是大本营制定的征清方略之大前提,欲要速决,就要抓住清军主力在适当地区展开会战。显而易见的是,一旦第一、第二两军会师后,拥有兵力、火炮优势的日军在海城以北的平原地带与清军决战是最恰当的。故而,第三师团必须以进攻抓住清军主力,不使其远遁。
谍报转发了来自天津的消息,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建议他的朝廷放弃盖平、海城、营口、牛庄,以层层阻击战法逐次撤退到辽阳一带,与摩天岭、田庄台构成一道弧形防御线。辽阳有沙河为屏障,田庄台有辽河为屏障,摩天岭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地利、时间甚至人和,都在依克唐阿这个建议中转向清军。
故而,打宋庆又不能将其打死,牵制其主力于海城,使依克唐阿的建议落空,那么,大会战就会在日军希望的地方、希望的时间、与希望的对手展开。
事实上,野津道贯中将一直把盘踞在盖平的宋庆所部两万清军视作一颗钉子,或者说是梗在喉咙里的鱼刺。如果宋庆坚守盖平或者全力进攻海城,第一军的战略,山县有朋大将的战略将彻底破产,而大本营之所以召回山县大将的担心,那帮不懂军事的幕僚给山县大将策略定论的“冒险战略”之名就会变为现实。
有宋庆这样的“好”对手,无疑是日军之福!大本营的那些高级幕僚们兴许是用自己的素质作为衡量清军统帅素质的标准了。哼哼,如今,明智如依克唐阿,也不得不全力向海城增援,把清军唯一能战的部队消耗在未来的大会战之中。
宋君啊,您真不愧为皇军的好朋友呐!
野津道贯中将笑了,笑得很恬淡、很自然、很舒心......海城在析木城西北方,中间有个小村叫杨营子,小村南面紧依小沙河,东北面傍着姑屯山,析木城到海城的土路经村边、山脚而过。
十九日夜间,海城西面感王寨的枪炮声已经稀落,以杨营子作为南下前锋哨集合地的刘松节推断出,宋庆所率领的铭军、毅军应当战败,沿小沙河退向海城西面偏北的牛庄城。这个结果,与在十七日半夜的军议中杨格所言差别不大,总之一句话,宋庆带着两军残部与裕禄、长顺军会合了,却留下拱卫军、亲庆军等部在盖平防御金州方向。盖平不再是钉子,而是日军嘴边随时可以吞下的美餐!
距离战场不过三十余里的刘松节在一间人去房空的草庐里,将各侦察组汇拢的情报绘制在地图上时,更能清楚地看到,战局正朝着比预料中还败坏的方向发展。
“有人!”
窗外,岗哨发出警报,刘松节“噗”地吹灭蜡烛,在黑暗中把地图折叠好放在皮包里,随即提了一条马枪出门。
“嘘嘘。”侦察队长王英楷在矮墙后招了招手,刘松节伏低了身子轻手轻脚移过去。
王英楷手指前方,在刘松节耳边轻声道:“那边,河边小山包,雪线和树林边缘的地方。”
刘松节看到了,那里有动静,一个好像是人的物体在白茫茫的雪地背景下,几乎难以被发现,只是,背景中的树林是灰黑色的,偶尔会讲那个人影从白色的背景中映衬出来。看来,弟兄们的警惕性真的很高,这么远的距离,这么难以发现的目标都能及时看到并正确地发出警报。须知,杨营子西北面就是海城,驻有日军半个师团,东面大约五里处的山头上,有一个日军交道哨。
寒冬深夜里,一丁点动静都可能惊动敌人,给侦察队23名弟兄造成致命威胁,还有可能因此暴露杨骐源的测绘队和巴哲尔带领的游击警戒队。
“奇怪,是什么人?如果是鬼子,不可能单身一人;如果是咱们的人,不是在海城西南面和西面跟倭鬼子打战吗?怎么会一个人跑这里来?”王英楷嘀咕了几句,所说也正是刘松节此时的疑惑。
两人紧盯着那个移动的人影,侦察队的其他弟兄也悄悄地展开队形,推弹入膛,只等射击口令。
突然,河边雪地里冒出一个人影将那移动的人影掀翻、按到,接着,又接二连三地冒出几个人来,七手八脚就制服了可疑的来者,无声地向小村而来。
刘松节看清楚了,一边起身一边打出退弹的手势,轻声道:“是巴哲尔他们。”
王英楷抬手,用拇指狠狠地挤了一下鼻翼,发出“吸溜”一声响,觉得鼻孔通泰了,才低声说:“他娘的,我咋不知道巴哲尔他们在那里蹲着呢?这蒙古娃子还有几分本事。”
刘、王二人都是聂士成身边的人,本来就很熟稔,平日里说话骂骂咧咧的倒也正常,要是哪天两人互相之间客客气气起来,估计就坏事儿了。
“绍宸,看来你真不知道,巴哲尔那伙人是最先跟着杨大人练新战术的。走,回屋里去暖和一会儿,下半夜还要替换弟兄们站岗呢!”
两人回屋,刚刚点亮蜡烛,巴哲尔就推攘着一个五花大绑的人进来,冷哼道:“跪下!老老实实跟刘大人说话,如有半句不实,别怪我这刀子给你来个白的进,红的出。”,
刘松节看清楚了,来人身上裹着如巴哲尔身上的白布,只是有些破烂和泛黄了,他的脑后拖着辫子,还算壮实的身子裹着的白布缝隙处透出日军的黑色大衣来,而且,腰间扎着皮带,还有一个子弹盒,50发的那种前置子弹盒。再看看巴哲尔身边的一名弟兄手里提着22式步枪,刘松节突然想起延山那日说初见杨格的情形来。
“坐吧,自己说,叫啥名字?那里人?来此干啥?”
巴哲尔说:“他说他是逃难的。”
刘松节瞪了蒙古汉子一样,巴哲尔自觉不妥,嘿嘿一笑退到门口,顺手掩上房门。
那人耷拉着眼皮没有回答,刘松节看不到对方的眼神,乃提声道:“不说也可以,拖出去,毙了!”
“好!”巴哲尔和王英楷同声应答,齐齐跨前一步就要拿人。
“你们敢开枪?”那人终于出声了,也抬起头来,鼓起一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瞪视着刘松节。
刘松节颇有些心惊,对方一语就道破自己不能开枪的实情,不过,这小子的眼神也太桀骜了一些,老子岂能输给你?!
“那就用刀子。”语气平淡,带着隐隐的杀气。
“嗤!”那人笑了,左右看看王英楷和巴哲尔,最后盯着巴哲尔说:“你是蒙古人吧?是不是弃守旅顺口的那帮子王八蛋?”
“啪!”巴哲尔抡起巴掌给那人脑后一下,骂道:“你狗日的还敢问老子?回刘大人的话!”
刘松节已经猜出了一个大概,摆摆手止住巴哲尔,放缓了语气说:“这位兄弟,我是聂军门麾下武毅军中营帮带刘松节,不是拱卫军,也不是嵩武军、亲庆军,他们丢了旅顺口,咱们武毅军却在辽阳东路连打了几个胜仗,你没听说过?”
“没有。”那人神情中的轻蔑、戒备少了几分,摇头道:“倒是听说过聂军门的名头。”
“说吧!姓名?哪里人?来此干啥?我不想不明不白的就把你当倭鬼子的探子杀了。”
“王传义,祖籍山东,旅顺口人,原来在镇甲鱼雷艇上当操雷手,后来不干了。”
一旁的王英楷追问道:“为啥不干了?逃兵?”
“管艇的把总克扣军饷,被俺打了,俺在北洋舰队待不下去,就在旅顺口做点小生意糊口。”
“哟嗬!”王英楷快步转到王传义跟前细看,却被嫌他碍事的刘松节一把拉开,只能颇兴奋地道:“你小子敢打管驾大人?!老子不信,说,你咋从旅顺口跑到这里来的?倭鬼子的枪、衣服,是怎么回事儿?”
“你们不知道?”王传义再次瞪大了眼珠子,血红血红的蕴着泪光,见刘松节一脸愕然,又看到王英楷和巴哲尔一头雾水的模样,这才确定眼前三人还真不知道旅顺发生的惨剧。深呼吸了一口气,稳定了情绪后,他说:“旅顺全城百姓都被倭寇小鬼子给杀了,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剩!俺是在邻居大叔的掩护下逃出来的,可邻居大叔却死在小鬼子的枪下。官爷,帮带大人,俺是投军的,但俺绝不投嵩武军、拱卫军和亲庆军那些王八蛋,俺想投真正能打鬼子的队伍!”
刘松节、巴哲尔和王英楷根本就没把王传义后面的话听进去。
旅顺口几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被鬼子杀了个干净!?
好半晌,刘松节才从震惊和疑惑中回过神来,一字一句地问:“你,说的是......真的?”,
“俺绝无虚言,如有半个字假话,天打五雷轰!”
“那你的枪是怎么回事?”
“旅顺口失守后,鬼子就开始大屠杀,俺躲了三天没躲过,还是给倭鬼子抓住,哪知却让俺和邻居大叔搬运尸体。俺以前在水师干过,熟悉水师营那一带的地形和潮汐,就绕道水师营西北边的山崖下逃出,趁着退汐露出的海滩逃到金州湾。哪知那里也全部被倭寇占了,就掉头往东边的山里跑。进山后又折向北面,躲过好几批倭寇,还杀了一个冻僵了的小鬼子,夺了枪和衣服。这一路上躲躲藏藏走了十多天,总算走到这里碰上你......大人你们。”
刘松节暗想,11月21日,旅顺口陷落;12月19日夜,自己在此地碰上从旅顺口逃出的人,整整28天时间,如果旅顺真的发生了日军大屠杀事件,估计别处应该有消息传出,倒是可以印证。
思想一定,刘松节向王英楷使了个眼色,王英楷会意,拉了巴哲尔到门口嘀咕几句后,走到王传义身边,说:“兄弟,我叫王英楷,就是这海城人,咱们三百年是一家,今后你就跟着我好了。好好睡一宿,明天跟我回去见管营大人。”
两天后的甘泉堡,王传义站在高处,向从北面、西面源源开到的清军官兵们声泪俱下地讲述旅顺大屠杀的惨状......同样的人,同样的武器,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打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杨格用他的战绩和历史比较之后,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出乎杨格的意料之外,日军第三师团在击退宋庆所部的进攻之后并未尾追铭军、毅军到牛庄田庄台一线,而是在海城按兵不动。原以为依克唐阿率领黑龙江军大部南下增援海城会遭遇一场血战,事实却是前线风平浪静,依帅颇有把握地遣人回摩天岭曰:再给武毅军十日时间整训。
换做他人,遇到这种情况恐怕就会焚香拜佛、谢天谢地喽。
杨格却从战局发展出超乎于军事常理的现象中,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巨大的危机!日军半个师团挡住了宋庆所部二十营精锐的进攻!精锐?对,铭军、毅军乃是淮军的老牌子精锐,就连芦榆防军中的功字军、武毅军也是出于铭军的分支。杨格不得不怀疑日军在准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也不得不怀疑宋庆在指导两军攻击海城时的出发点是否正确?
如果作一换位思考,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原本在盖平的宋庆所部有两万人,足有一战之力。可惜主帅不想当整个战局的钉子,牢牢地钉在日军第三师团和第二军之间,为整个战局向有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为何?因为当钉子就要挨重锤!宋庆没有挨重锤的勇气和应对重锤的法子,只能选择假攻击海城之借口,从海城西南滨海处迂回到海城之北,日军巴不得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故而在宋庆过了海城之后发起了晾甲山感王寨战役,算作配合“友军行动”,“欢送宋庆大人北归”。
宋庆北归,铭军、毅军与盛京的盛字练军、吉林的吉字军会师,又与急速增援南路的黑龙江军会师,顿时有兵强马壮之感,当然是万分的安全了。可是,留在盖平的拱卫军、嵩武军、亲庆军近7000官兵怎么办?日军还会放开海城西南的虎樟屯、晾甲山通道,让这些淮军部伍过去,与宋庆之主力会合?
不可能!留守盖平之三军必将面临灭顶之灾,只是看日军愿意在何时动手而已。
军事统帅用他的实际行动出卖了国家利益,对此,杨格只能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事实上,在杨格专力于五营整训而尚未发起对宋庆的责难或者其他的“讨伐”时,宋庆已经得到了最好的理由,准备对“背叛淮军”、“图谋不轨”的杨某人发难了。
牛庄城,帮办直隶军务前敌营务处。直隶按察使、总理前敌营务处的周馥抱病从奉天赶来,向宋庆呈递了一封密信。
白发将军宋庆高踞堂上,略略看过密信之后又摆手挥退左右人等,再次细看密信。密信是功字军前敌营务处总办周鼎臣亲笔所写,罗列了杨格以武毅军中营办事费作为草河堡一战受伤将士额外抚恤,招揽人心;又解私囊令中营工辎哨官前往辽阳购买“军械”,居心叵测;还在军中传唱蛊惑人心,意图谋反的战歌......这些,尚且不足以引起宋庆、周馥的注意,充其量就是一些末节而已。密信中提到草河堡一战,杨格故意令镇边军新营、后营立功,偏袒之情展露无遗。这一点,才是引起宋庆和周馥注意的关键。
周馥乃是跟随直隶总督李鸿章多年的、真正的中堂心腹。依克唐阿逾制为杨格请功之事,当然要经过在奉天的总理前敌营务处,他对此是浮想联翩,对中堂的应对之妙,也是心知肚明。前番,永山经天津赴京师,中堂大人对卸任马队统领的超格礼遇,以及联芳、荫昌、李逢春等人从永山嘴里掏出的一些消息,结合起周鼎臣的密信,草河堡的报捷请功折子,还有依克唐阿一夜之两道急奏......这些,怎么能瞒得过在奉天坐镇粮台,收集散兵的周馥?,
不管李中堂态度如何,周馥也已相信自己的本家侄子所言,决定利用那些可大可小的问题,通过宋宫保将“背叛淮军”的某人拿下治罪,以之杀鸡儆猴,正国法、严军令了。
“宫保大人,此事如何处置,周某身为前敌营务处总理,当然以宫保之意为马首。”
若要说宋庆不知杨格之名,那不可能!聂士成的请功折子首先就需扼要报予淮军在辽东的统帅得知,点头通过后才能发到天津金刚桥。东路连连奏捷,南路连连败绩,在海城西面的感王寨碰得灰头鼠脸的宋庆此时的心境可想而知。
统帅辽东淮军,就要对整个辽东战局负责。辽阳东路的胜绩对整个战局而言,基本上可以四字概括无足轻重!原因无他,辽阳南路承担了日军三个半师团的压力,而辽阳东路仅仅与日军半个旅团对峙。东路的连番捷报,也引得宋庆开始重视起那个年轻的新拔营官来,开始考虑在今后的战事中是否引杨格为军务参赞?
只是,周馥呈上的密信给了宋宫保当头一棒!
东路胜而南路败,朝廷、圣上对南路之责难从无间断,南路诸军统领大半被褫夺顶戴,留军效力,以观后效。而东路呢?人人得了厚赏,加官进爵者不在少数。更令人气愤的是,依克唐阿,东路之统帅,旗人,如今成了朝廷诸公嘴里打击淮军的大棒,成了打宋庆、李中堂脸面的响亮耳刮子!他们显然忽略了聂士成的芦榆防军的存在。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那个杨格助旗军而不助淮军吗?密信中说了原因,杨格与寿山之弟永山乃是换帖拜把子的兄弟!
嗯......真要让自己捋了袖子去对付一个营官,以此打击依克唐阿,保住淮系在辽东军事上的主导地位,也就维护了屡被言官弹劾的李中堂?周馥为啥要把这密信给宋某人看,为何不直接呈交金刚桥?难道是因为周鼎臣还在功字军前敌营务处坐冷板凳?
“兰翁(周馥号兰溪,同级同僚中以号称呼以示尊重,周馥品级稍低,但是文官身份,故能与武将之宋庆比肩),以宋某之见,此乃聂军门麾下之内务,理当转交聂军门处置。当然,总理前敌营务处应当派得力之人襄助聂功亭查办,宋某也会派人告知士成老弟加以协助,待查清之后呈文总督衙门定夺。”
周馥也没有幻想做事一贯四平八稳的宋庆能干干脆脆地拿下杨格,要的就是那么一句总理前敌营务处遣人查办的话。
“既然如此,周馥待粮台事宜交接之后即遣人去摩天岭查证,但有结论,当速报宫保大人定夺。”
“兰翁啊,有句话......”宋庆皱眉思忖半晌,才道:“还是当提一提,以聂军门和依尧帅之言,杨格乃是难得之人才,若他能回心转意、收束狂悖所为的话,此事无需声张,遣人送他来宋某帐内听训即可。”
周馥闻言,心道:鼎臣所举事例一旦查清属实,恐怕就不是宋帅您能遮掩得过了。他正要说话,却听营外有人高喊:“圣上电谕到!”接着,一人不待宋庆出声就进入帐内,他身材矮胖、脸型圆润却有一双眉眼和一抹透出几分威风的胡须,头上三品顶戴,手持一卷文书,不是留驻奉天办理粮台、电讯的观察使袁世凯又是谁?
宋、周二人一会眼神,俱皆起身迎上,让袁世凯站在堂上,装模作样地甩了马蹄袖之后展开文书,念道:“上谕,辽东战事迁延日久而局面堪忧,近闻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挟屡胜于东路之劲旅南下海城,不日与淮、盛、吉诸军会师。朕以协调辽东军事计,特授依克唐阿头品顶戴、赏戴双眼花翎、赐黄马褂一件,总理辽东军务,统制辽东诸军克日收复海城。四川提督宋庆、湖南巡抚吴大澄帮办之,钦此。”
宋庆、周馥在袁世凯悠悠念完电谕之后,愣了半晌神,才在袁世凯的咳嗽声中惊醒,忙不迭地迎上去捧了那张轻飘飘的电报抄纸。
刚才还在算计依克唐阿的得力臂助,现在可好,都得听总理辽东军务的头品顶戴依尧帅的话啦!顿时,宋庆和周馥都明白了,李中堂在天津对永山设下的迷魂局并未生效,新锐的皇帝一旦得到依克唐阿的效忠,这战就要继续打下去,和谈恐怕更是遥遥无期,淮军的老本儿迟早都得折在辽东。
捱到半夜,翁同和实在耐不住,告退而去。
光绪更似解除了一道禁制一般,令小春子拿了一堆陶瓷小人儿出来铺在地上,要延山将赛马集堡之战和收复连山关、细河河谷之战演示出来。
“......得了高地上杨大人的旗号和牛角号令,奴才率900骑猛然杀出,日军50余骑迎上,两队相错的倏忽间即被全灭。900马队分成三股直插细河边、三庄子高地南、西南,将倭鬼子的步队截成三股,还有蒙古旗员巴哲尔率一小支马队追击遁入山岭之日军流散。马队在日军阵中冲杀了三个来回,未几,武备生哨长杨骐源率炮队到,两炮轰出,河岸顽抗的日军终于崩溃。是以,细河河谷之战我军全胜。”
“杨格......巴哲尔.......杨骐源.......”光绪小声念叨着几个名字,奏章里的细河大捷只是文字,此番经由军旗推演和亲身战场的永山绘声绘色的这么一说,光绪总算了有了些切身体会,对那些人建立的军功也有了全新的看法。
永山垂手而立,静静等候。
“有人......迫着朕与倭国议和,还以海城之陷落弹劾侍郎志锐。当初,就是这些人主张从朝鲜撤兵,不予日军接触对战,也是这些人在更早前的时候夸赞北洋舰队如何之好,乃是亚洲第一强的舰队,又夸赞淮军如何之精锐,堪与德意志国陆军比肩。朝廷每年花费了许多银两举办机器局、购置新式军械、以新法编练八旗、绿营之练军,结果却是......丧师失地!现在倒好,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就是不出港,说什么白煤缺乏、合用炮弹缺乏、合用精钢缺乏以致战损舰船无法修补、无法行驶、无法出战,他们这这是给朕设了一个套,无非就是想请老佛爷出来垂帘听政嘛!哼哼!偏不!朕偏不听他们的,战是朕力主要打,就要继续打下去,打到底!永山,你说,朕该怎么把这战打下去?”
终于,深夜召见侍卫领班的真意漏出来了,甚至于召回永山升任侍卫领班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儿。尽管年轻的皇帝话语里还有一丝丝孩儿气,却把意思真真切切地传递给了新任侍卫领班大臣。
皇帝要打,太后要和;皇帝要继续亲政,太后要祭出“垂帘听政”的法宝;皇帝要保志锐和他的姐妹瑾妃、珍妃,太后却将志锐解职之后远远地打发走,又将二妃将为贵人......如今的永山,已经不可避免地身处帝后矛盾的旋涡之中,避之不及,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皇帝此问根本无需永山来回答,一旦回答,永山头顶上就戴定了“帝党”的帽子。不过,从战场上回来的永山与紫禁城内的皇帝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把战场打下去!
从思想深处出发,忠君是必须的;从辽东战事出发,永山也主战,因为他觉得有了杨某人这个法宝,就可以接二连三地在战场上创造出奇迹来;从情感上,永山清清楚楚地记得儿时光绪的模样,不管怎么说,圣上急召以前的侍卫回宫,召的是永山而非其他人,更非那个丢脸的倭横额。期间有战功的考虑,也有感情因素吧?当然,永山背后有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和军分统寿山,麾下有两万可战之军......拉住永山几乎等于把依克唐阿、寿山也变成帝党!,
恐怕,给圣上出主意的翁同和、李鸿藻就是这么想的吧?否则,那清流领袖怎会如此待见一个从三品的侍卫?
“启禀圣上,奴才德才鲜薄,却也知道两国既然开战,就务必要倾尽全力决出雄雌,奴才当提刀上马,为大清国江山永固冲锋陷阵。只是,圣上问奴才如何把战打下去,奴才却无能回答圣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事,奴才实在做不来。”
老实人,猛将。
光绪见多了那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人;见多了那种谈起军事就滔滔不绝,一旦战事失利就素束手无策之人;也见多了那种故意摆出老成持重、忠心忧国的样子,却在社稷危难之时拿不出一点实际办法的人;还见多了那种凡事都会去指手画脚、评点一番,待到他去做,却连门儿都摸不着的人......朝堂之人,林林总总,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倒是永山这种人着实少见,不懂就不懂,做不来就做不来,咱冲锋陷阵跟倭鬼子拼命就是了!哼哼,让前面那些人上前线去打战?对,就该发配那些家伙们去前锋效力!
脑子里戏谑地想着,光绪却知道,自己的想法行不通,自己根本没办法命令那些讨人嫌的家伙们去拿枪打仗。后面有太后老佛爷皇爸爸,前面有廷议有军机有总署,此时的皇帝还真做不了多少事儿,只能在清日之战中维持主战形象,也维持皇帝本人的那一点点威严。
输不起啊,一旦认输和谈,皇帝在朝廷里就要受制于那些个有太后撑腰的军机们,在太后那里就只能以“亲政失败”的面貌重新处于唯唯诺诺的境地,甚至于亲自恭请老佛爷“垂帘听政”。
没有赛马集、细河、草河堡之胜,没有永山这个名字出现在请功折子上,皇帝几乎就要失去对时局的控制,几乎就要绝望了。永山,是皇帝抓住军权,哪怕是一小点军权的希望;永山和永山认识的那些铸就胜利的将领们,是皇帝争取这场战争胜利或者不胜不败的和局,树立权威的希望。
说白了,光绪从依克唐阿、聂士成最近以来的折子里频频看到一个名字,他希望永山能够以绝对忠诚于皇上的角度,评说一下这个人,这个汉人,这个在永山嘴里出现时,总能引起永山声调发生细微变化的人。
“杨格,你怎么看?”
永山大着胆子抬头,看到的是目光殷切的皇帝。就为了这道殷切目光,拼了!帝党就帝党吧!噗通一声跪下后,他声情并茂的说:“奴才以为,杨格虽然出身低微,却乃大清国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其勇,能以一敌三,尽灭倭奴;其智,能参佐军事,为依帅和聂军门谋划制胜之道,屡屡战胜;其德,能摈弃依帅之高位诱惑而辞返功字军,足见其甚有节操;其见识之广阔......奴才也不知道该如何说法才好。”
“呃......”光绪沉吟了,他显然想不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个人在永山嘴里的评价是如此之高。当然,他还需考虑要用此人,必须要在太后面前,在朝堂之上排除的种种阻碍。依克唐阿和聂士成已经用杨格编练五营精锐之武毅军了,如果......如果此次增援南路作战能再建新功,则皇帝也有了拔擢他的理由。可是,南路作战方略究竟如何取舍?
宋庆北进海城,力争打通与盛京军各部的联系,这个方略是皇帝批准了的,若要改变,不是皇帝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再说了,主战的皇帝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的时节里,再改弦更张地撤销夺回海城的之策,行撤退辽阳再行决战之策。那,从海城、盖平撤退到辽阳,就意味着几百里国土又被倭寇占据,又是节节败退的模样,那些个主和派、后党们能不揪住这些个“事实”做文章吗?,
一旦,那些狗东西把文章做成了,估计皇帝就完全失去对军事的决策权了,估计和谈的事儿就不是目前的试探而是正式派出使节向倭奴求和了。
此前,那些狗东西成天吹嘘大清是泱泱大国,是天朝上国,日本是撮尔小国,不值一提,如今呢?就是这些狗东西一个个的畏敌如虎,摇着尾巴去巴结日本求和。这些狗东西迟早会断送了大清的江山!
年轻的皇帝血气方刚,哪能屈服于倭奴的军事压力之下呢?
嗯,既然杨格在聂士成部,聂部又与依克唐阿结成联军,那,就考虑应辽东诸将的要求,统一辽东军事全权于依克唐阿之手?那......淮军那边,李鸿章那边怎么说?还有目前积极募兵,欲要在战事中取淮系而代之的湘军诸将那边怎么说?如果按照方才廷议所论,以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节制东征各军军务的话,刘坤一能重用杨格,听进杨格的话吗?很难!很难呐!刘坤一积极募兵增援辽东,乃是与前番吴大澄自请帮办北洋舰队一样,乃是压制李鸿章造成湘军的再次崛起、壮大,势必与在辽东淮系各军产生矛盾,与旗军也会产生矛盾。
而杨格,只是在旗军和淮系的联手作战基础上脱颖而出的!皇帝不能指望刘坤一抛开门户之见,年龄、地位之别,利益之需而重用杨格。但,刘坤一不能不用!辽东战事,以前靠淮军,看来不太靠得住,现在需要靠湘军了,至于旗军嘛,实力有限,大多还是老式装备,难以支撑起辽东战事来。
用依克唐阿掌辽东全军,很难!那......就将对日作战一分为二,以刘坤一为全权钦差大臣,驻天津掌握直隶、山东之军御敌,并兼为辽东粮台,哼哼,刘不是想趁机取李鸿章而代之吗?你二人同驻天津,势必有一番龙争虎斗,只要运筹得法,处在中间协调的朝廷自然能得渔翁之利;以依克唐阿为总理辽东军务,隶属刘坤一之下,主持辽东战事,嗯......再以湘军的吴大澄、淮军的宋庆副之,想来以依克唐阿在东路建立的功勋和此番率军南援之情,吴、宋二人当无疑,即便有,也不好意思提出来吧?
此事明日再行请教翁师详加计议。
想妥之后,光绪的心情突然大好,这才想起永山已经在地上跪了好半晌了。海城,位于辽东半岛根部位置,恰处于辽阳南路中段。北接辽阳、奉天;南去盖平、旅顺;西去牛庄渡辽河即为田庄台;东去可达岫岩,东北是摩天岭。海城一带,西北为平坦的辽河平原边缘,东部为海拔在700米左右的千山山脉,西南部是临海石山与小平原杂陈之地。
19日,海城西南方的晾甲山、虎樟屯一带响起惊天动地的枪炮声,这是判明清军意图的日军第三师团向驻守在两处的清军发起进攻。
城内,桂太郎中将安坐于司令部,略偏了头盯着墙上的地图,思想却完全与当前的战斗指挥无关。之所以如此安逸,实在是清军之动向完全在桂太郎以及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的预料之中。
17日,日军第三师团就发现盖平之清军开始集结北进,判断清军企图有三:第一,取道海城西南前往牛庄或田庄台作防御计;第二,取道海城西南经田庄台渡过辽河去锦州;第三,攻击海城。18日,清军接近海城并在西南之晾甲山、虎樟屯组织防线,这一行动让日军抛弃了第二种判断,专力于第一、第三种判断。
清军在海城西南建立防御线,目的是构建海城西面的海边通道,以便于盖平守军通过,前往牛庄、营口、田庄台与盛京军会合;又或者是清军主帅宋庆迫于海城失陷,在清国政府的严令压力下不得不发起敷衍性质偏重的收复海城之战很快,从军司令部得到谍报的桂太郎中将更加确定了自己对手的思想。
宋庆确实是在压力下被迫进攻海城,作出一副要收复海城的样子来,给某些清国人瞧一瞧,实际上,这位清国淮军在辽东的统帅,真正的算盘是放弃盖平,全军经海城西南通道转进至牛庄一线。
因为连续攻克岫岩、析木城、海城,第三师团的兵力被迫分散驻守三地,在海城的兵力只有不足半个师团六千八百余人。依靠这样的兵力要阻挡“归心似箭”的清军于海城以南,将是一场硬碰硬的恶仗。兵法云,穷寇莫追,围三还需缺一呢!在第二军没有做好向盖平进击的准备之前,桂太郎决定放一部清军过海城,适当时候才发起对虎樟屯、晾甲山的进攻,阻挡部分清军于海城以南至盖平、熊岳城一带,利于第三师团以后协同第二军北上兵团歼灭之。
对清军,桂太郎估算得很准。如果截断清军归路,清军会拼命的!如果放其一部过去,虽然也放走了宋庆等清军将领,却能稳稳地守住海城,还能滞留、歼灭一部清军。而大本营给第三师团的最新训令是坚守海城。
说起大本营的训令,在大本营、在第一军、在第三师团都曾引发过争议,特别是22联队在草河堡惨败之后。大本营一度认为第三师团突击海城行动是山县大将的冒险战略之延续,认为第三师团以半个师团之力很难坚守海城,容易被清军围攻而导致失败。故而,大本营最初的意见是要求第三师团撤离海城、退守析木城。坚持山县大将战略的第一军参谋长小川又次少将对此极力反对,在得到桂太郎中将的保证后又说服了野津道贯中将,主张坚守海城,为第二军北上创造歼敌良机,并牵制清军主力于辽东。
小川又次少将的主张在日本国内有监军山县有朋大将的强力支持,从辽东回到国内,山县大将恢复了对陆军、对大本营的影响力。在大将和第一军司令官、参谋长以及第三、第五师团长电文往返之后,一个巨大的会战计划诞生了!而此时在海城西南角发生的战斗,不过是规模庞大的会战计划的序幕战而已。,
还得放一些清军北去,才能合拢对盖平的包围圈。因此,进攻是有限度,得要等到明天,日军第三师团才会在拿下晾甲山等地后,向感王寨之清军发起进攻,完全截断辽阳南路。那时候,估计第二军已经组建成北上支队,向熊岳城进军了。反正,桂太郎中将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宋庆这样的对手。他也曾作出设想,如果宋庆能尽率盖平清军主力来攻海城,北面又有裕禄的盛京军、长顺的吉林军配合,自己的半个师团在清军三面夹攻之下,能守住海城吗?恐怕,只有弃城而走这么一条出路吧!
海城的桂太郎中将分外的安闲,从青苔峪堡匆匆赶回凤凰城的立见尚文少将却很是烦躁。作为山县大将战略的坚定支持者,在海城方向战局发生极其有利变化之时,作为牵制部队被牺牲的22联队在第一军司令部报告大本营后,得到了特殊的表彰。
表彰归表彰,少将很清楚,这是山县大将的运作使然,是大将利用在陆军中的超然地位替少将掩饰失败,当然,如此作为一番后,受益者还有第五师团长奥保巩中将和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中将,还有大将本身坚持的战略。迂回青苔峪堡的作战行动原本是正确的,可是第三师团进展太快,以至于远道迂回的立见支队根本无法配合其行动,更无法相机向摩天岭侧后穿插。总归一句话白跑了一趟,白丢了一个垃圾联队。
那么,在目前的局面下,立见尚文少将还烦躁什么呢?他应该窃喜啊?
留下21联队一部在青苔峪堡,其他大部拨归第三师团指挥,带着12联队回到凤凰城的少将,恐怕在未来的大会战中,只能坐冷板凳了!军功,自此与立见尚文少将无缘。
从九连城赶到岫岩城的野津道贯中将心情又不一样。虽然22联队在草河堡差一点被全歼,可海城一线的进展相当良好,敌军将帅的反应也出乎意料地符合日军的战略利益。会战的态势正在形成,倘若能够在二月渤海解冻前结束辽东战事,日军就可转用兵力到直隶登陆,彻底结束征清之战。
速决战是大本营制定的征清方略之大前提,欲要速决,就要抓住清军主力在适当地区展开会战。显而易见的是,一旦第一、第二两军会师后,拥有兵力、火炮优势的日军在海城以北的平原地带与清军决战是最恰当的。故而,第三师团必须以进攻抓住清军主力,不使其远遁。
谍报转发了来自天津的消息,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建议他的朝廷放弃盖平、海城、营口、牛庄,以层层阻击战法逐次撤退到辽阳一带,与摩天岭、田庄台构成一道弧形防御线。辽阳有沙河为屏障,田庄台有辽河为屏障,摩天岭本身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地利、时间甚至人和,都在依克唐阿这个建议中转向清军。
故而,打宋庆又不能将其打死,牵制其主力于海城,使依克唐阿的建议落空,那么,大会战就会在日军希望的地方、希望的时间、与希望的对手展开。
事实上,野津道贯中将一直把盘踞在盖平的宋庆所部两万清军视作一颗钉子,或者说是梗在喉咙里的鱼刺。如果宋庆坚守盖平或者全力进攻海城,第一军的战略,山县有朋大将的战略将彻底破产,而大本营之所以召回山县大将的担心,那帮不懂军事的幕僚给山县大将策略定论的“冒险战略”之名就会变为现实。
有宋庆这样的“好”对手,无疑是日军之福!大本营的那些高级幕僚们兴许是用自己的素质作为衡量清军统帅素质的标准了。哼哼,如今,明智如依克唐阿,也不得不全力向海城增援,把清军唯一能战的部队消耗在未来的大会战之中。
宋君啊,您真不愧为皇军的好朋友呐!
野津道贯中将笑了,笑得很恬淡、很自然、很舒心......海城在析木城西北方,中间有个小村叫杨营子,小村南面紧依小沙河,东北面傍着姑屯山,析木城到海城的土路经村边、山脚而过。
十九日夜间,海城西面感王寨的枪炮声已经稀落,以杨营子作为南下前锋哨集合地的刘松节推断出,宋庆所率领的铭军、毅军应当战败,沿小沙河退向海城西面偏北的牛庄城。这个结果,与在十七日半夜的军议中杨格所言差别不大,总之一句话,宋庆带着两军残部与裕禄、长顺军会合了,却留下拱卫军、亲庆军等部在盖平防御金州方向。盖平不再是钉子,而是日军嘴边随时可以吞下的美餐!
距离战场不过三十余里的刘松节在一间人去房空的草庐里,将各侦察组汇拢的情报绘制在地图上时,更能清楚地看到,战局正朝着比预料中还败坏的方向发展。
“有人!”
窗外,岗哨发出警报,刘松节“噗”地吹灭蜡烛,在黑暗中把地图折叠好放在皮包里,随即提了一条马枪出门。
“嘘嘘。”侦察队长王英楷在矮墙后招了招手,刘松节伏低了身子轻手轻脚移过去。
王英楷手指前方,在刘松节耳边轻声道:“那边,河边小山包,雪线和树林边缘的地方。”
刘松节看到了,那里有动静,一个好像是人的物体在白茫茫的雪地背景下,几乎难以被发现,只是,背景中的树林是灰黑色的,偶尔会讲那个人影从白色的背景中映衬出来。看来,弟兄们的警惕性真的很高,这么远的距离,这么难以发现的目标都能及时看到并正确地发出警报。须知,杨营子西北面就是海城,驻有日军半个师团,东面大约五里处的山头上,有一个日军交道哨。
寒冬深夜里,一丁点动静都可能惊动敌人,给侦察队23名弟兄造成致命威胁,还有可能因此暴露杨骐源的测绘队和巴哲尔带领的游击警戒队。
“奇怪,是什么人?如果是鬼子,不可能单身一人;如果是咱们的人,不是在海城西南面和西面跟倭鬼子打战吗?怎么会一个人跑这里来?”王英楷嘀咕了几句,所说也正是刘松节此时的疑惑。
两人紧盯着那个移动的人影,侦察队的其他弟兄也悄悄地展开队形,推弹入膛,只等射击口令。
突然,河边雪地里冒出一个人影将那移动的人影掀翻、按到,接着,又接二连三地冒出几个人来,七手八脚就制服了可疑的来者,无声地向小村而来。
刘松节看清楚了,一边起身一边打出退弹的手势,轻声道:“是巴哲尔他们。”
王英楷抬手,用拇指狠狠地挤了一下鼻翼,发出“吸溜”一声响,觉得鼻孔通泰了,才低声说:“他娘的,我咋不知道巴哲尔他们在那里蹲着呢?这蒙古娃子还有几分本事。”
刘、王二人都是聂士成身边的人,本来就很熟稔,平日里说话骂骂咧咧的倒也正常,要是哪天两人互相之间客客气气起来,估计就坏事儿了。
“绍宸,看来你真不知道,巴哲尔那伙人是最先跟着杨大人练新战术的。走,回屋里去暖和一会儿,下半夜还要替换弟兄们站岗呢!”
两人回屋,刚刚点亮蜡烛,巴哲尔就推攘着一个五花大绑的人进来,冷哼道:“跪下!老老实实跟刘大人说话,如有半句不实,别怪我这刀子给你来个白的进,红的出。”,
刘松节看清楚了,来人身上裹着如巴哲尔身上的白布,只是有些破烂和泛黄了,他的脑后拖着辫子,还算壮实的身子裹着的白布缝隙处透出日军的黑色大衣来,而且,腰间扎着皮带,还有一个子弹盒,50发的那种前置子弹盒。再看看巴哲尔身边的一名弟兄手里提着22式步枪,刘松节突然想起延山那日说初见杨格的情形来。
“坐吧,自己说,叫啥名字?那里人?来此干啥?”
巴哲尔说:“他说他是逃难的。”
刘松节瞪了蒙古汉子一样,巴哲尔自觉不妥,嘿嘿一笑退到门口,顺手掩上房门。
那人耷拉着眼皮没有回答,刘松节看不到对方的眼神,乃提声道:“不说也可以,拖出去,毙了!”
“好!”巴哲尔和王英楷同声应答,齐齐跨前一步就要拿人。
“你们敢开枪?”那人终于出声了,也抬起头来,鼓起一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瞪视着刘松节。
刘松节颇有些心惊,对方一语就道破自己不能开枪的实情,不过,这小子的眼神也太桀骜了一些,老子岂能输给你?!
“那就用刀子。”语气平淡,带着隐隐的杀气。
“嗤!”那人笑了,左右看看王英楷和巴哲尔,最后盯着巴哲尔说:“你是蒙古人吧?是不是弃守旅顺口的那帮子王八蛋?”
“啪!”巴哲尔抡起巴掌给那人脑后一下,骂道:“你狗日的还敢问老子?回刘大人的话!”
刘松节已经猜出了一个大概,摆摆手止住巴哲尔,放缓了语气说:“这位兄弟,我是聂军门麾下武毅军中营帮带刘松节,不是拱卫军,也不是嵩武军、亲庆军,他们丢了旅顺口,咱们武毅军却在辽阳东路连打了几个胜仗,你没听说过?”
“没有。”那人神情中的轻蔑、戒备少了几分,摇头道:“倒是听说过聂军门的名头。”
“说吧!姓名?哪里人?来此干啥?我不想不明不白的就把你当倭鬼子的探子杀了。”
“王传义,祖籍山东,旅顺口人,原来在镇甲鱼雷艇上当操雷手,后来不干了。”
一旁的王英楷追问道:“为啥不干了?逃兵?”
“管艇的把总克扣军饷,被俺打了,俺在北洋舰队待不下去,就在旅顺口做点小生意糊口。”
“哟嗬!”王英楷快步转到王传义跟前细看,却被嫌他碍事的刘松节一把拉开,只能颇兴奋地道:“你小子敢打管驾大人?!老子不信,说,你咋从旅顺口跑到这里来的?倭鬼子的枪、衣服,是怎么回事儿?”
“你们不知道?”王传义再次瞪大了眼珠子,血红血红的蕴着泪光,见刘松节一脸愕然,又看到王英楷和巴哲尔一头雾水的模样,这才确定眼前三人还真不知道旅顺发生的惨剧。深呼吸了一口气,稳定了情绪后,他说:“旅顺全城百姓都被倭寇小鬼子给杀了,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剩!俺是在邻居大叔的掩护下逃出来的,可邻居大叔却死在小鬼子的枪下。官爷,帮带大人,俺是投军的,但俺绝不投嵩武军、拱卫军和亲庆军那些王八蛋,俺想投真正能打鬼子的队伍!”
刘松节、巴哲尔和王英楷根本就没把王传义后面的话听进去。
旅顺口几万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被鬼子杀了个干净!?
好半晌,刘松节才从震惊和疑惑中回过神来,一字一句地问:“你,说的是......真的?”,
“俺绝无虚言,如有半个字假话,天打五雷轰!”
“那你的枪是怎么回事?”
“旅顺口失守后,鬼子就开始大屠杀,俺躲了三天没躲过,还是给倭鬼子抓住,哪知却让俺和邻居大叔搬运尸体。俺以前在水师干过,熟悉水师营那一带的地形和潮汐,就绕道水师营西北边的山崖下逃出,趁着退汐露出的海滩逃到金州湾。哪知那里也全部被倭寇占了,就掉头往东边的山里跑。进山后又折向北面,躲过好几批倭寇,还杀了一个冻僵了的小鬼子,夺了枪和衣服。这一路上躲躲藏藏走了十多天,总算走到这里碰上你......大人你们。”
刘松节暗想,11月21日,旅顺口陷落;12月19日夜,自己在此地碰上从旅顺口逃出的人,整整28天时间,如果旅顺真的发生了日军大屠杀事件,估计别处应该有消息传出,倒是可以印证。
思想一定,刘松节向王英楷使了个眼色,王英楷会意,拉了巴哲尔到门口嘀咕几句后,走到王传义身边,说:“兄弟,我叫王英楷,就是这海城人,咱们三百年是一家,今后你就跟着我好了。好好睡一宿,明天跟我回去见管营大人。”
两天后的甘泉堡,王传义站在高处,向从北面、西面源源开到的清军官兵们声泪俱下地讲述旅顺大屠杀的惨状......同样的人,同样的武器,换一种思维,换一种打法,得到的结果完全不一样。杨格用他的战绩和历史比较之后,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出乎杨格的意料之外,日军第三师团在击退宋庆所部的进攻之后并未尾追铭军、毅军到牛庄田庄台一线,而是在海城按兵不动。原以为依克唐阿率领黑龙江军大部南下增援海城会遭遇一场血战,事实却是前线风平浪静,依帅颇有把握地遣人回摩天岭曰:再给武毅军十日时间整训。
换做他人,遇到这种情况恐怕就会焚香拜佛、谢天谢地喽。
杨格却从战局发展出超乎于军事常理的现象中,意识到潜在的危机,巨大的危机!日军半个师团挡住了宋庆所部二十营精锐的进攻!精锐?对,铭军、毅军乃是淮军的老牌子精锐,就连芦榆防军中的功字军、武毅军也是出于铭军的分支。杨格不得不怀疑日军在准备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也不得不怀疑宋庆在指导两军攻击海城时的出发点是否正确?
如果作一换位思考,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原本在盖平的宋庆所部有两万人,足有一战之力。可惜主帅不想当整个战局的钉子,牢牢地钉在日军第三师团和第二军之间,为整个战局向有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为何?因为当钉子就要挨重锤!宋庆没有挨重锤的勇气和应对重锤的法子,只能选择假攻击海城之借口,从海城西南滨海处迂回到海城之北,日军巴不得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故而在宋庆过了海城之后发起了晾甲山感王寨战役,算作配合“友军行动”,“欢送宋庆大人北归”。
宋庆北归,铭军、毅军与盛京的盛字练军、吉林的吉字军会师,又与急速增援南路的黑龙江军会师,顿时有兵强马壮之感,当然是万分的安全了。可是,留在盖平的拱卫军、嵩武军、亲庆军近7000官兵怎么办?日军还会放开海城西南的虎樟屯、晾甲山通道,让这些淮军部伍过去,与宋庆之主力会合?
不可能!留守盖平之三军必将面临灭顶之灾,只是看日军愿意在何时动手而已。
军事统帅用他的实际行动出卖了国家利益,对此,杨格只能恨得牙痒痒,却无可奈何。事实上,在杨格专力于五营整训而尚未发起对宋庆的责难或者其他的“讨伐”时,宋庆已经得到了最好的理由,准备对“背叛淮军”、“图谋不轨”的杨某人发难了。
牛庄城,帮办直隶军务前敌营务处。直隶按察使、总理前敌营务处的周馥抱病从奉天赶来,向宋庆呈递了一封密信。
白发将军宋庆高踞堂上,略略看过密信之后又摆手挥退左右人等,再次细看密信。密信是功字军前敌营务处总办周鼎臣亲笔所写,罗列了杨格以武毅军中营办事费作为草河堡一战受伤将士额外抚恤,招揽人心;又解私囊令中营工辎哨官前往辽阳购买“军械”,居心叵测;还在军中传唱蛊惑人心,意图谋反的战歌......这些,尚且不足以引起宋庆、周馥的注意,充其量就是一些末节而已。密信中提到草河堡一战,杨格故意令镇边军新营、后营立功,偏袒之情展露无遗。这一点,才是引起宋庆和周馥注意的关键。
周馥乃是跟随直隶总督李鸿章多年的、真正的中堂心腹。依克唐阿逾制为杨格请功之事,当然要经过在奉天的总理前敌营务处,他对此是浮想联翩,对中堂的应对之妙,也是心知肚明。前番,永山经天津赴京师,中堂大人对卸任马队统领的超格礼遇,以及联芳、荫昌、李逢春等人从永山嘴里掏出的一些消息,结合起周鼎臣的密信,草河堡的报捷请功折子,还有依克唐阿一夜之两道急奏......这些,怎么能瞒得过在奉天坐镇粮台,收集散兵的周馥?,
不管李中堂态度如何,周馥也已相信自己的本家侄子所言,决定利用那些可大可小的问题,通过宋宫保将“背叛淮军”的某人拿下治罪,以之杀鸡儆猴,正国法、严军令了。
“宫保大人,此事如何处置,周某身为前敌营务处总理,当然以宫保之意为马首。”
若要说宋庆不知杨格之名,那不可能!聂士成的请功折子首先就需扼要报予淮军在辽东的统帅得知,点头通过后才能发到天津金刚桥。东路连连奏捷,南路连连败绩,在海城西面的感王寨碰得灰头鼠脸的宋庆此时的心境可想而知。
统帅辽东淮军,就要对整个辽东战局负责。辽阳东路的胜绩对整个战局而言,基本上可以四字概括无足轻重!原因无他,辽阳南路承担了日军三个半师团的压力,而辽阳东路仅仅与日军半个旅团对峙。东路的连番捷报,也引得宋庆开始重视起那个年轻的新拔营官来,开始考虑在今后的战事中是否引杨格为军务参赞?
只是,周馥呈上的密信给了宋宫保当头一棒!
东路胜而南路败,朝廷、圣上对南路之责难从无间断,南路诸军统领大半被褫夺顶戴,留军效力,以观后效。而东路呢?人人得了厚赏,加官进爵者不在少数。更令人气愤的是,依克唐阿,东路之统帅,旗人,如今成了朝廷诸公嘴里打击淮军的大棒,成了打宋庆、李中堂脸面的响亮耳刮子!他们显然忽略了聂士成的芦榆防军的存在。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那个杨格助旗军而不助淮军吗?密信中说了原因,杨格与寿山之弟永山乃是换帖拜把子的兄弟!
嗯......真要让自己捋了袖子去对付一个营官,以此打击依克唐阿,保住淮系在辽东军事上的主导地位,也就维护了屡被言官弹劾的李中堂?周馥为啥要把这密信给宋某人看,为何不直接呈交金刚桥?难道是因为周鼎臣还在功字军前敌营务处坐冷板凳?
“兰翁(周馥号兰溪,同级同僚中以号称呼以示尊重,周馥品级稍低,但是文官身份,故能与武将之宋庆比肩),以宋某之见,此乃聂军门麾下之内务,理当转交聂军门处置。当然,总理前敌营务处应当派得力之人襄助聂功亭查办,宋某也会派人告知士成老弟加以协助,待查清之后呈文总督衙门定夺。”
周馥也没有幻想做事一贯四平八稳的宋庆能干干脆脆地拿下杨格,要的就是那么一句总理前敌营务处遣人查办的话。
“既然如此,周馥待粮台事宜交接之后即遣人去摩天岭查证,但有结论,当速报宫保大人定夺。”
“兰翁啊,有句话......”宋庆皱眉思忖半晌,才道:“还是当提一提,以聂军门和依尧帅之言,杨格乃是难得之人才,若他能回心转意、收束狂悖所为的话,此事无需声张,遣人送他来宋某帐内听训即可。”
周馥闻言,心道:鼎臣所举事例一旦查清属实,恐怕就不是宋帅您能遮掩得过了。他正要说话,却听营外有人高喊:“圣上电谕到!”接着,一人不待宋庆出声就进入帐内,他身材矮胖、脸型圆润却有一双眉眼和一抹透出几分威风的胡须,头上三品顶戴,手持一卷文书,不是留驻奉天办理粮台、电讯的观察使袁世凯又是谁?
宋、周二人一会眼神,俱皆起身迎上,让袁世凯站在堂上,装模作样地甩了马蹄袖之后展开文书,念道:“上谕,辽东战事迁延日久而局面堪忧,近闻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挟屡胜于东路之劲旅南下海城,不日与淮、盛、吉诸军会师。朕以协调辽东军事计,特授依克唐阿头品顶戴、赏戴双眼花翎、赐黄马褂一件,总理辽东军务,统制辽东诸军克日收复海城。四川提督宋庆、湖南巡抚吴大澄帮办之,钦此。”
宋庆、周馥在袁世凯悠悠念完电谕之后,愣了半晌神,才在袁世凯的咳嗽声中惊醒,忙不迭地迎上去捧了那张轻飘飘的电报抄纸。
刚才还在算计依克唐阿的得力臂助,现在可好,都得听总理辽东军务的头品顶戴依尧帅的话啦!顿时,宋庆和周馥都明白了,李中堂在天津对永山设下的迷魂局并未生效,新锐的皇帝一旦得到依克唐阿的效忠,这战就要继续打下去,和谈恐怕更是遥遥无期,淮军的老本儿迟早都得折在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