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第一千九百四三章 士族利益
热门推荐:
三国最强辅助赵云
筑基期:谁说筑基修士不能斩仙的
西藏探险故事:冈仁波齐的秘密
逆世穿越之灵域传奇
HP重生后,我不当食死徒
命换欲
快穿:复仇后我和仙君再续前缘
网游:敢惹他?内裤都给你偷没了
我的奇葩室友:都市爆笑合租记
对于宇文节,刘洎垂涎已久。
在房俊异军突起之前,宇文节绝对是年青一辈当中的佼佼者,凭借其本身之能力、家族之扶持,一度升任尚书左丞之高位,俨然中枢重臣。即便因长孙无忌叛乱而遭受牵连,重新担任长安县令之后亦能在极短时间之内展现才能,将县衙之内诸般积弊清理一空,使得吏治清明、百姓交相赞誉。
中书省需要这样的人才。
这两年屡屡遭受军方压制,刘洎痛定思痛,发现文官之所以不敌军方,原因便在于双方本身素质之差异。
不知从何时起,开国之时那些文武兼备、勤勉任事的官员逐渐凋零,取而代之的则是大批世家子弟,这些纨绔膏粱充斥朝堂,依仗背景恣意妄为、相互勾结贪腐不法,一片乌烟瘴气。
时至今日,朝堂之上诸多夸夸其谈、言必称利之辈,这些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极其擅长,但对于政务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力有未逮,居然极其缺乏精通庶务之官员。
反观军方,立国以来战争一日未停,起初防备突厥之寇边犯境,帝国上下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数十万大军、几十位名将,上下皆精锐。等到覆灭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等外患,马上又攻略西域、鞭指大食,再加上水师崛起、纵横大洋,大唐兵卒横行域外、战无不胜。
数之不尽的战斗,时刻紧绷的心弦,使得大唐军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就好似一块顽铁经受着一次又一次浴火锤炼,剔除杂质、紧密团结,终至成为一柄锋锐无匹、所向无敌之利刃。
文武之对比有若天壤之别,此消而彼涨,长此以往不仅是文官无法与军方抗衡之问题,而是文官人浮于事、争权夺利,必将使得帝国吏治混乱、贪腐盛行,彻底动摇社稷根本。
*****
科举考试取代以往所有选官模式,对于世家门阀来说不啻于一场灭顶之灾,以往只需举荐便可使得家族子弟出仕,现在却要经受考试,优胜劣汰,一切都要摆在明面上凭借成绩说话,着实难以承受。
但自贞观末年起,直至陛下登基,短短数年时间世家门阀遭遇了难以承受之打击,连续多次兵变使得门阀豢养之家兵死士几乎损失殆尽,丈量田亩又将数百年积累之土地大幅减少,足以支撑子孙后代钟鸣鼎食、享乐无尽的产业几乎腰斩,获益巨大的海贸又被朝廷紧紧掐住脖子……
世家门阀由诞生之日起,从未有过这般虚弱。
故而,明知科举考试将会掘断数百年来延续传承之特权,却无人敢于公然反抗中枢,只能隐忍潜伏、寻觅时机。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金陵之称,古已有之,昔日北地沉沦、衣冠南渡,华夏之正朔迁徙至此,南朝定都于健康,隋唐设州于江宁,石城龙盘、钟山虎踞,堪为汉家文化之心脏。
世家门阀南渡至此,落地生根,数百年间逐渐辐射整个江南,使之与北地皇权分庭抗礼、难以融合,隋唐以来,自然遭受中枢政权之打压、贬抑,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然则即便如此,凭借地理优势、文化强盛,金陵依旧是江南之核心,天下少数可以比肩长安之名城。
城阙威严,健康宫笼罩在蒙蒙春雨之中。
此时之金陵不过是润州下辖之一县,但因为其文化重地、经济重镇之属性,一州之乡试仍放置于此。
健康宫乃六朝皇宫,又称“台城”,建筑宏大、房舍众多,科举考试之考场便在此处。
雨水淅沥,一队队兵卒控制城门、沿街巡逻,整座城池气氛凝重、戒备森严。
朱明门内,是六朝中书省之官廨,风吹雨打几百年,窗棂老旧、房檐斑驳,但屋内装饰却很是干净。
萧瑀跪坐在房舍之内,面前一张茶几、一壶清茶,敞开的窗户可见竹叶碧翠,朱明门的门阙隐约于烟雨蒙蒙之中,房前台阶的缝隙里长满青苔,房檐下一棵玉兰在春风斜雨之中舒展枝条、花苞初绽。
微雨淅沥,春意正浓。
萧瑀亲手执壶,在茶杯之中斟满茶水,笑着对隔着茶几对坐的中年汉子示意道:“今春雨前之好茶,昨日才经由水道送抵府中,高将军好口福。”
中年汉子正是高侃,闻言微微欠身,双手接过茶杯,谦逊道:“岂敢当宋国公亲手奉茶?末将惶恐。”
萧瑀一身靛蓝色衣袍,须眉皆白、精神矍铄,捋须微笑道:“老夫今日不过田间一老叟而已,将军却是正值盛年、兵权在握,何必这般妄自菲薄?”
高侃一身布衣、腰佩横刀,方正面容之上神色淡然,整襟危坐颇有几分渊渟岳峙之气度。
“宋国公才是妄自菲薄啊,兰陵萧氏乃江南士族之首,您老于国有功、声威卓着,在江南之地一呼百诺,末将区区一介武夫,正需借您之助力,万万不敢唐突。”
萧瑀知道对方在科举考试之时邀约自己相见,必然有要事相商,但他慢悠悠的喝着茶,并未表态。
心里很是唏嘘。
谁能想到,昔日不过右屯卫一小卒,多年来却屡立战功、青云直上,时至今日不仅身为十六卫大将军之一,更率军镇守金陵、威慑江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天王”?
房俊识人用人之能,简直神乎其神、令人瞠目结舌……
顿了一顿,这才缓缓问道:“今日科举考试,阖城瞩目,将军身负戒严之责,何以寻老夫在此饮茶?”
高侃不善言辞,所以也不绕弯子,直言道:“江南之地,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更是文采集聚、儒家文脉,此番科举考试汇集了诸多世家子弟,自应一鸣惊人,震惊天下。如若有人鼠目寸光、居心不良,导致科举考试不能顺利进行,当为一大憾事。”
萧瑀放下茶杯,挺直腰,不满道:“将军这是在警告老夫吗?”
高侃目光灼灼:“末将不敢,只是有所担忧而已。”
虽然考试之前他已经邀约江南士族在这金陵城开诚布公的谈过一次,这些人也都答应确保科举考试顺利进行,但作为江南士族腹心之地、儒家学派传承之所,未必没有人打着“保护儒学”之旗号,暗中破坏科举考试。
如此,便不得不敲打萧瑀,使之心存畏惧,进而约束江南士族。
萧瑀沉声道:“老夫如今已然致仕,不问朝堂政事,今日只是因为家中子弟参考,这才前来台城给子弟助威,却不知即便发生何等不测之事,又与老夫何干?你可知晓,即便是房俊在老夫面前,也不敢如此放肆!”
高侃面色平静,淡然道:“末将职责在身,确保江南稳定,科举考试更是重中之重,也别拿大帅压我,只要出现差错,末将定然以雷霆手段予以惩戒,只怕那等后果非是江南士族可以承受。”
连续两次兵变,江南士族损失惨重,浅薄消耗、人手丧失,隋末以来积攒之底蕴几乎为之一空。没有充足实力作为依托,绝不敢公然反对朝廷国策,但江南毕竟是世家盘踞之所在、儒学昌盛之福地,未必不会暗中作梗。
右威卫数万精锐屯兵石头城、威慑整个江南,任何势力胆敢兴风作浪都可一举击溃,可若是私底下耍弄阴谋、搅风搅雨,却是防不胜防。
萧瑀没在意高侃言语之间的不敬,喝着茶水,沉吟不语。
他不敢给出承诺。
兰陵萧氏固然是江南士族之领袖,但这种名义上的领袖并无任何约束力,世家门阀明面上遵奉兰陵萧氏之统领,可私底下有所图谋、阳奉阴违,谁能管得了?
再则,他未必没有利用这一点,纵容江南士族搞出一些动静的心思……
他愿意彻底倒向中枢,但风险极大。
江南士族自南渡以来早已于此生根发芽,名义上各家之郡望仍在北地,实则家族之重心皆在江南,数百年之经略,自是根深蒂固、利益所在,与处于北地之朝廷中枢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敌视。
即便前隋一统山河、南北归一,江南士族依旧游离于中枢之外,“江南是江南人之江南”绝非一句空话,一旦过多依附于中枢,兰陵萧氏便会引发其余江南士族之不满,被视为“怀有异心”,再不复以往领袖江南之地位。
沉吟良久,萧瑀叹气道:“非不愿也,实不能耳。”
“江南是江南人之江南”乃是江南士族之共识,数百年来,江南士族奉行九品中正制,使得族中子弟出仕为官,始终掌控江南。
“科举”一出,九品中正制废黜,选官、出仕之权力由世家门阀移交至中枢,何人可以出仕、何人至何地为官,再不复世家门阀所掌握,江南士族岂能心甘情愿?
尤其“南榜北榜”之施行,使得江南士族儒学正朔之优势不在,北地学子即便再是不学无术、水平低劣,出仕之名额与江南等同,将来江南遍地官员皆北地学子,何谈“江南是江南人之江南”?
在房俊异军突起之前,宇文节绝对是年青一辈当中的佼佼者,凭借其本身之能力、家族之扶持,一度升任尚书左丞之高位,俨然中枢重臣。即便因长孙无忌叛乱而遭受牵连,重新担任长安县令之后亦能在极短时间之内展现才能,将县衙之内诸般积弊清理一空,使得吏治清明、百姓交相赞誉。
中书省需要这样的人才。
这两年屡屡遭受军方压制,刘洎痛定思痛,发现文官之所以不敌军方,原因便在于双方本身素质之差异。
不知从何时起,开国之时那些文武兼备、勤勉任事的官员逐渐凋零,取而代之的则是大批世家子弟,这些纨绔膏粱充斥朝堂,依仗背景恣意妄为、相互勾结贪腐不法,一片乌烟瘴气。
时至今日,朝堂之上诸多夸夸其谈、言必称利之辈,这些人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极其擅长,但对于政务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力有未逮,居然极其缺乏精通庶务之官员。
反观军方,立国以来战争一日未停,起初防备突厥之寇边犯境,帝国上下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数十万大军、几十位名将,上下皆精锐。等到覆灭突厥、吐谷浑、薛延陀等等外患,马上又攻略西域、鞭指大食,再加上水师崛起、纵横大洋,大唐兵卒横行域外、战无不胜。
数之不尽的战斗,时刻紧绷的心弦,使得大唐军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就好似一块顽铁经受着一次又一次浴火锤炼,剔除杂质、紧密团结,终至成为一柄锋锐无匹、所向无敌之利刃。
文武之对比有若天壤之别,此消而彼涨,长此以往不仅是文官无法与军方抗衡之问题,而是文官人浮于事、争权夺利,必将使得帝国吏治混乱、贪腐盛行,彻底动摇社稷根本。
*****
科举考试取代以往所有选官模式,对于世家门阀来说不啻于一场灭顶之灾,以往只需举荐便可使得家族子弟出仕,现在却要经受考试,优胜劣汰,一切都要摆在明面上凭借成绩说话,着实难以承受。
但自贞观末年起,直至陛下登基,短短数年时间世家门阀遭遇了难以承受之打击,连续多次兵变使得门阀豢养之家兵死士几乎损失殆尽,丈量田亩又将数百年积累之土地大幅减少,足以支撑子孙后代钟鸣鼎食、享乐无尽的产业几乎腰斩,获益巨大的海贸又被朝廷紧紧掐住脖子……
世家门阀由诞生之日起,从未有过这般虚弱。
故而,明知科举考试将会掘断数百年来延续传承之特权,却无人敢于公然反抗中枢,只能隐忍潜伏、寻觅时机。
……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金陵之称,古已有之,昔日北地沉沦、衣冠南渡,华夏之正朔迁徙至此,南朝定都于健康,隋唐设州于江宁,石城龙盘、钟山虎踞,堪为汉家文化之心脏。
世家门阀南渡至此,落地生根,数百年间逐渐辐射整个江南,使之与北地皇权分庭抗礼、难以融合,隋唐以来,自然遭受中枢政权之打压、贬抑,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然则即便如此,凭借地理优势、文化强盛,金陵依旧是江南之核心,天下少数可以比肩长安之名城。
城阙威严,健康宫笼罩在蒙蒙春雨之中。
此时之金陵不过是润州下辖之一县,但因为其文化重地、经济重镇之属性,一州之乡试仍放置于此。
健康宫乃六朝皇宫,又称“台城”,建筑宏大、房舍众多,科举考试之考场便在此处。
雨水淅沥,一队队兵卒控制城门、沿街巡逻,整座城池气氛凝重、戒备森严。
朱明门内,是六朝中书省之官廨,风吹雨打几百年,窗棂老旧、房檐斑驳,但屋内装饰却很是干净。
萧瑀跪坐在房舍之内,面前一张茶几、一壶清茶,敞开的窗户可见竹叶碧翠,朱明门的门阙隐约于烟雨蒙蒙之中,房前台阶的缝隙里长满青苔,房檐下一棵玉兰在春风斜雨之中舒展枝条、花苞初绽。
微雨淅沥,春意正浓。
萧瑀亲手执壶,在茶杯之中斟满茶水,笑着对隔着茶几对坐的中年汉子示意道:“今春雨前之好茶,昨日才经由水道送抵府中,高将军好口福。”
中年汉子正是高侃,闻言微微欠身,双手接过茶杯,谦逊道:“岂敢当宋国公亲手奉茶?末将惶恐。”
萧瑀一身靛蓝色衣袍,须眉皆白、精神矍铄,捋须微笑道:“老夫今日不过田间一老叟而已,将军却是正值盛年、兵权在握,何必这般妄自菲薄?”
高侃一身布衣、腰佩横刀,方正面容之上神色淡然,整襟危坐颇有几分渊渟岳峙之气度。
“宋国公才是妄自菲薄啊,兰陵萧氏乃江南士族之首,您老于国有功、声威卓着,在江南之地一呼百诺,末将区区一介武夫,正需借您之助力,万万不敢唐突。”
萧瑀知道对方在科举考试之时邀约自己相见,必然有要事相商,但他慢悠悠的喝着茶,并未表态。
心里很是唏嘘。
谁能想到,昔日不过右屯卫一小卒,多年来却屡立战功、青云直上,时至今日不仅身为十六卫大将军之一,更率军镇守金陵、威慑江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天王”?
房俊识人用人之能,简直神乎其神、令人瞠目结舌……
顿了一顿,这才缓缓问道:“今日科举考试,阖城瞩目,将军身负戒严之责,何以寻老夫在此饮茶?”
高侃不善言辞,所以也不绕弯子,直言道:“江南之地,人杰地灵、物阜民丰,更是文采集聚、儒家文脉,此番科举考试汇集了诸多世家子弟,自应一鸣惊人,震惊天下。如若有人鼠目寸光、居心不良,导致科举考试不能顺利进行,当为一大憾事。”
萧瑀放下茶杯,挺直腰,不满道:“将军这是在警告老夫吗?”
高侃目光灼灼:“末将不敢,只是有所担忧而已。”
虽然考试之前他已经邀约江南士族在这金陵城开诚布公的谈过一次,这些人也都答应确保科举考试顺利进行,但作为江南士族腹心之地、儒家学派传承之所,未必没有人打着“保护儒学”之旗号,暗中破坏科举考试。
如此,便不得不敲打萧瑀,使之心存畏惧,进而约束江南士族。
萧瑀沉声道:“老夫如今已然致仕,不问朝堂政事,今日只是因为家中子弟参考,这才前来台城给子弟助威,却不知即便发生何等不测之事,又与老夫何干?你可知晓,即便是房俊在老夫面前,也不敢如此放肆!”
高侃面色平静,淡然道:“末将职责在身,确保江南稳定,科举考试更是重中之重,也别拿大帅压我,只要出现差错,末将定然以雷霆手段予以惩戒,只怕那等后果非是江南士族可以承受。”
连续两次兵变,江南士族损失惨重,浅薄消耗、人手丧失,隋末以来积攒之底蕴几乎为之一空。没有充足实力作为依托,绝不敢公然反对朝廷国策,但江南毕竟是世家盘踞之所在、儒学昌盛之福地,未必不会暗中作梗。
右威卫数万精锐屯兵石头城、威慑整个江南,任何势力胆敢兴风作浪都可一举击溃,可若是私底下耍弄阴谋、搅风搅雨,却是防不胜防。
萧瑀没在意高侃言语之间的不敬,喝着茶水,沉吟不语。
他不敢给出承诺。
兰陵萧氏固然是江南士族之领袖,但这种名义上的领袖并无任何约束力,世家门阀明面上遵奉兰陵萧氏之统领,可私底下有所图谋、阳奉阴违,谁能管得了?
再则,他未必没有利用这一点,纵容江南士族搞出一些动静的心思……
他愿意彻底倒向中枢,但风险极大。
江南士族自南渡以来早已于此生根发芽,名义上各家之郡望仍在北地,实则家族之重心皆在江南,数百年之经略,自是根深蒂固、利益所在,与处于北地之朝廷中枢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敌视。
即便前隋一统山河、南北归一,江南士族依旧游离于中枢之外,“江南是江南人之江南”绝非一句空话,一旦过多依附于中枢,兰陵萧氏便会引发其余江南士族之不满,被视为“怀有异心”,再不复以往领袖江南之地位。
沉吟良久,萧瑀叹气道:“非不愿也,实不能耳。”
“江南是江南人之江南”乃是江南士族之共识,数百年来,江南士族奉行九品中正制,使得族中子弟出仕为官,始终掌控江南。
“科举”一出,九品中正制废黜,选官、出仕之权力由世家门阀移交至中枢,何人可以出仕、何人至何地为官,再不复世家门阀所掌握,江南士族岂能心甘情愿?
尤其“南榜北榜”之施行,使得江南士族儒学正朔之优势不在,北地学子即便再是不学无术、水平低劣,出仕之名额与江南等同,将来江南遍地官员皆北地学子,何谈“江南是江南人之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