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 第653章 在崇祯眼里,皇太极已经是死人了
热门推荐:
小生真不是书呆子
不复合,别沾边,姜小姐又美又飒
斗破之无上之境
我家祖传有仙山
至尊武道之星空无极
追妻失败后,傅总他想父凭子贵
人刚复活:为什么丧尸挨打也会疼
混沌书
全能卧底:她是国家守护神
那个曾几何时辉煌无比的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林丹汗,同样也有着切肤之痛。
然而,这位林丹汗却是个典型的“丫鬟的身子小姐的命”,他虽然嘴上强硬,但实际上却被大金的皇太极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对于这样一个角色,实在不值得崇祯皇帝投入太多精力。
在旧时空的历史中,正是由于崇祯皇帝盲目地相信蓟镇长城以北的漠南蒙古部落已经被王象乾等官员成功安抚,并将成为大明坚实的藩篱,才导致了后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种错误的判断使得大明王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大明朝廷不断掏出钱粮,供养绥靖安抚漠南蒙古喀喇沁、哈喇慎等部落,而不去修整自家蓟镇边防,才导致了己巳之变。如今,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东江镇的毛文龙并未死去,旅顺还有更为强大且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刘兴祚兄弟。
对于蒙古的事务,崇祯皇帝一概交予了四镇督师孙承宗处理。
身为码塔流的祖师爷,蓟镇的防线已不再是脆弱不堪的豆腐渣工程。
说实话,崇祯皇帝心中还藏着一丝不成熟的小小自得。
此刻,他只想静静地等待,眼看着皇太极召集女真人,并与蒙古人联手,在蓟镇长城线上撞得头破血流。
或许,这次皇太极的冒险赌博,将让他无法返回盛京,一代枭雄就此死在了燕山。
崇祯皇帝心中突然就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也许皇太极会提前死去,那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大金国就此搁浅。
没有了皇太极的大金,在崇祯眼里就是一个大点的渔猎部落。
如果情况如同旧时空一般无二,那么皇太极此次进攻明朝,将会带走他所能带走的全部女真族的精锐力量,总计约六万人。
其中包括八旗的旗丁、军余以及汉人军队等,此时的大金国内部还没有组建起汉八旗和蒙八旗,其国家制度仍然沿用着老奴努尔哈赤所遗留下来的框架。
皇太极作为大汗,想要实施这种集合所有人马、全力一搏的战术,必须先征得三大贝勒的同意。
如此凶猛狠辣、孤注一掷的攻击方式,尽管符合女真人一贯的攻击风格,但还是令崇祯皇帝感到有些心惊胆战。
然而,只要大明能够稳固地抵挡住这波猛烈的攻势,并成功消灭六万女真人中的一万,将这一万人留在大明的领土内,那么女真人回国后必将面临人心涣散、局势不稳的困境,日后也难以再发动第二次大规模的主动进攻。
届时,明朝的三面囚笼政策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而作为先知的崇祯皇帝,准备了两年的工作,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这一仗。
己巳之变,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大明的难堪,和建奴以后的天命所归。
本来他以为这一仗,狡诈如狐的皇太极,在看到了大明朝这么多的变化之后,也许不会轻易发动,所谓的己巳之变也就不会发生了。
可是他终究还是小看了历史的巨大惯性和力量,也小看了以皇太极为首的那群女真军事贵族们那如同赌徒般疯狂的心态。
他们对于大明军队的绝对心理优势,可不是仅仅通过隔岸观火、观察大明的军事政治经济变革就能轻易动摇的。
在这些如豺狼般贪婪的女真人眼中,大明朝就像是一头肥羊,虽然现在变得更难以啃咬,但仍然是他们垂涎欲滴的目标。
皇太极,这位大清朝数一数二的完美统治者,被视为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头号劲敌。
相比之下,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物只能算是草寇而已,甚至连给皇太极提鞋都不配。
然而,如今这一切或许已经不再重要了。
皇太极要是敢千里迢迢送人头,那就注定了大金国的下场。
是不是应该开始思考下一步反攻辽东的计划呢?
据说皇太极的身体状况并不佳,即便他能够战败逃回到辽东,面对众多女真族士兵的伤亡,恐怕也会变得无力回天,如同一个废人一般。
这就是小国没有战争潜力的下场。
此刻,崇祯皇帝坐在军机处的御座上,思绪飘飞,想得太美、太远了。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些美好的愿景即将成为现实。
玻璃窗透进来的光芒映照在崇祯皇帝的脸庞上,将他那痴痴傻傻的笑容渲染得诡异而吓人。
军机处里还有两位军机大臣——杨嗣昌和侯洵。他们静静地站着,目光低垂,似乎不敢直视皇帝那奇异的表情。整个场景显得格外安静,仿佛时间凝固了一般。
这两位军机大臣都是看到了崇祯怪异的反应,杨嗣昌放下了辽东镇锦衣卫的密报,他对锦衣卫沈阳站的渔翁并不熟悉,那是情报部门的工作,该他知道的崇祯皇帝自会告诉他。他只是担忧皇帝现在的精神状态是不是不对。
密报从盛京发出到锦州,再到京城,这一路上需要七天的时间。听密报汇报的情况看,皇太极也只是出动了先头部队正红旗和正蓝旗,两个好哥哥的部属代善和莽古尔泰。还要去蒙古会合那些蒙古仆从军,时间上给明朝准备的时间还算宽裕的,并不是不多了。
然而,两位大臣心中却涌起了一股忧虑。他们担心的不仅仅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崇祯皇帝的心理状态。毕竟,这位年轻的皇帝正值青春年少,面对如此重大的军事威胁,是否能够承受得住压力?会不会因为恐惧而失去理智?
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和表现至关重要。如果崇祯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保持冷静和果断,那么整个朝廷都将陷入混乱,国家的命运也将岌岌可危。
“陛下……”杨嗣昌轻声呼唤着,试图引起崇祯皇帝的注意,但崇祯似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毫无反应。
一旁的侯洵见状,忍不住开口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还请陛下尽快做出决断。”
然而,这位林丹汗却是个典型的“丫鬟的身子小姐的命”,他虽然嘴上强硬,但实际上却被大金的皇太极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对于这样一个角色,实在不值得崇祯皇帝投入太多精力。
在旧时空的历史中,正是由于崇祯皇帝盲目地相信蓟镇长城以北的漠南蒙古部落已经被王象乾等官员成功安抚,并将成为大明坚实的藩篱,才导致了后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这种错误的判断使得大明王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大明朝廷不断掏出钱粮,供养绥靖安抚漠南蒙古喀喇沁、哈喇慎等部落,而不去修整自家蓟镇边防,才导致了己巳之变。如今,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东江镇的毛文龙并未死去,旅顺还有更为强大且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刘兴祚兄弟。
对于蒙古的事务,崇祯皇帝一概交予了四镇督师孙承宗处理。
身为码塔流的祖师爷,蓟镇的防线已不再是脆弱不堪的豆腐渣工程。
说实话,崇祯皇帝心中还藏着一丝不成熟的小小自得。
此刻,他只想静静地等待,眼看着皇太极召集女真人,并与蒙古人联手,在蓟镇长城线上撞得头破血流。
或许,这次皇太极的冒险赌博,将让他无法返回盛京,一代枭雄就此死在了燕山。
崇祯皇帝心中突然就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也许皇太极会提前死去,那曾经气吞万里如虎的大金国就此搁浅。
没有了皇太极的大金,在崇祯眼里就是一个大点的渔猎部落。
如果情况如同旧时空一般无二,那么皇太极此次进攻明朝,将会带走他所能带走的全部女真族的精锐力量,总计约六万人。
其中包括八旗的旗丁、军余以及汉人军队等,此时的大金国内部还没有组建起汉八旗和蒙八旗,其国家制度仍然沿用着老奴努尔哈赤所遗留下来的框架。
皇太极作为大汗,想要实施这种集合所有人马、全力一搏的战术,必须先征得三大贝勒的同意。
如此凶猛狠辣、孤注一掷的攻击方式,尽管符合女真人一贯的攻击风格,但还是令崇祯皇帝感到有些心惊胆战。
然而,只要大明能够稳固地抵挡住这波猛烈的攻势,并成功消灭六万女真人中的一万,将这一万人留在大明的领土内,那么女真人回国后必将面临人心涣散、局势不稳的困境,日后也难以再发动第二次大规模的主动进攻。
届时,明朝的三面囚笼政策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
而作为先知的崇祯皇帝,准备了两年的工作,实际上也就是为了这一仗。
己巳之变,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大明的难堪,和建奴以后的天命所归。
本来他以为这一仗,狡诈如狐的皇太极,在看到了大明朝这么多的变化之后,也许不会轻易发动,所谓的己巳之变也就不会发生了。
可是他终究还是小看了历史的巨大惯性和力量,也小看了以皇太极为首的那群女真军事贵族们那如同赌徒般疯狂的心态。
他们对于大明军队的绝对心理优势,可不是仅仅通过隔岸观火、观察大明的军事政治经济变革就能轻易动摇的。
在这些如豺狼般贪婪的女真人眼中,大明朝就像是一头肥羊,虽然现在变得更难以啃咬,但仍然是他们垂涎欲滴的目标。
皇太极,这位大清朝数一数二的完美统治者,被视为崇祯皇帝心目中的头号劲敌。
相比之下,像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人物只能算是草寇而已,甚至连给皇太极提鞋都不配。
然而,如今这一切或许已经不再重要了。
皇太极要是敢千里迢迢送人头,那就注定了大金国的下场。
是不是应该开始思考下一步反攻辽东的计划呢?
据说皇太极的身体状况并不佳,即便他能够战败逃回到辽东,面对众多女真族士兵的伤亡,恐怕也会变得无力回天,如同一个废人一般。
这就是小国没有战争潜力的下场。
此刻,崇祯皇帝坐在军机处的御座上,思绪飘飞,想得太美、太远了。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些美好的愿景即将成为现实。
玻璃窗透进来的光芒映照在崇祯皇帝的脸庞上,将他那痴痴傻傻的笑容渲染得诡异而吓人。
军机处里还有两位军机大臣——杨嗣昌和侯洵。他们静静地站着,目光低垂,似乎不敢直视皇帝那奇异的表情。整个场景显得格外安静,仿佛时间凝固了一般。
这两位军机大臣都是看到了崇祯怪异的反应,杨嗣昌放下了辽东镇锦衣卫的密报,他对锦衣卫沈阳站的渔翁并不熟悉,那是情报部门的工作,该他知道的崇祯皇帝自会告诉他。他只是担忧皇帝现在的精神状态是不是不对。
密报从盛京发出到锦州,再到京城,这一路上需要七天的时间。听密报汇报的情况看,皇太极也只是出动了先头部队正红旗和正蓝旗,两个好哥哥的部属代善和莽古尔泰。还要去蒙古会合那些蒙古仆从军,时间上给明朝准备的时间还算宽裕的,并不是不多了。
然而,两位大臣心中却涌起了一股忧虑。他们担心的不仅仅是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崇祯皇帝的心理状态。毕竟,这位年轻的皇帝正值青春年少,面对如此重大的军事威胁,是否能够承受得住压力?会不会因为恐惧而失去理智?
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和表现至关重要。如果崇祯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保持冷静和果断,那么整个朝廷都将陷入混乱,国家的命运也将岌岌可危。
“陛下……”杨嗣昌轻声呼唤着,试图引起崇祯皇帝的注意,但崇祯似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毫无反应。
一旁的侯洵见状,忍不住开口道:“陛下,此事事关重大,还请陛下尽快做出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