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暴君:从收服锦衣卫开始 第463章 浑身戾气
烛光中。
朱由校面色冷峻,厉声说:“听人劝,吃饱饭,朕说过,你好好做事,朕保你荣华富贵。
既然你不听劝,干脆别做锦衣卫指挥使。”
重生以来,他始终关注吏治,经济,军事,尝试破除朝廷各种弊端。
当年,投靠建奴的明廷叛军,叛将,判官,能从辽东黑山白水之间打到缅甸密林,他整合朝廷各方力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必能横扫辽东。
孰料,士绅行刺,藩王反叛,遇到阻力一茬接一茬。
本想着乘风破浪,排除万难,侥幸避免陕北起义,哪知几颗老鼠屎,破坏他的所有努力。
朝廷在陕北花费数百万钱粮彻底打了水漂。
田尔耕面色煞白,连连求饶:“皇爷,卑职该死,卑职该死,卑职辜负皇爷信任。
陕西锦衣卫失误,多因崔应元急于邀功,不作任何赛选招募地痞恶霸填充,导致陕西锦衣卫失效。”
朱由校懒得听田尔耕辩解,吩咐道:“即日起,免去田尔耕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贬为锦衣卫佥事,赴陕北彻查锦衣卫乱象,重组锦衣卫体系。
曹化淳,率领东厂番子缉拿崔应元,押送粮食赴陕,彻查陕北官场,务必平息民怨。”
闻言,田尔耕如蒙大赦,皇爷终究是念及旧情的,贬谪他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事情仍然有缓和余地。只要他在陕西为崔应元擦屁股,重建陕西锦衣卫体系,他日返京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时,曹化淳出列,躬身作揖说:“禀皇爷,从东厂番子传回的消息来看,除施凤来,黄立极等官吏搞砸数县政务,造成官逼民反,榆林,延安,庆阳等地多数县城民心依然归向朝廷。”
朱由校言语冷酷,厉声吩咐:“陕北灾情持续,造成官逼民反,严重破坏朕对陕西的安排,你去陕北,当务之急是赈灾,安置饥民。”
这一夜。
京城大小官吏,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尤其是曹化淳率领东厂番子抓捕锦衣卫佥事崔应元,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被贬,两条消息连夜传出宫,愈发让百官心惊胆战。
锦衣卫。
天子鹰犬。
临时更换指挥使,事情可大可大。
翌日。
曹化淳,田尔耕率领东厂番子,锦衣卫马不停蹄出京。
清早,出售大明日报刊印朝廷赈济陕西灾情的过程,和运送的钱粮,及陕北地区小吏的种种恶行。
顷刻,百姓获悉朝廷持续赈灾,入秋运送粮食赴陕协助百姓渡过寒冬,遭遇官吏中饱私囊,造成大量饥民起义。
一时间,百姓义愤填膺,纷纷怒骂百官办事不利,陷皇帝于不义,置百姓于水火,朝廷许多官吏名声受到冲击和影响。
日上三竿,杨肇基,孙承宗匆匆进宫,面圣。
皇帝出动京营奔赴两京十三省,搞的京城人心惶惶不安。
清晨,大明日报宣传百官办事不利,任由事态扩大,保不齐彻底搞臭百官名声。
乾清宫。
孙承宗,杨肇基见到朱由校时,顿感朱由校神色憔悴不少,浑身满是戾气。
双双躬身行礼,尚未道明来意,朱由校开门见山说:“爱卿无需劝朕,朕清楚在做什么。”
闻言,杨肇基顿了顿依然迈步出列,言语平和说:“陛下,陕北之事,影响恶劣,危害极深,末将建议彻查到底。
然而,冤有头,债有主,末将斗胆建议切勿过多牵连朝廷主持大政方针的官吏。
半年来,百官兢兢业业,各司其职,为推进军改,吏治,摊丁入亩,做出巨大努力。
怎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百官能做到严律己身,却没法做到同僚恪尽职守,末将认为,陕北之事,当诛首恶,将涉事官吏连根拔起。
朝堂百官有错,错在失察。 若朝廷官吏出现包庇,则罢官逐出朝堂,还官场清明。”
他不知皇帝为何重视陕北,然而,他知道朝廷向陕西运送的钱粮,足以让陕西乃至灾情最为严重的陕北百姓渡过灾年。
哪知,皇帝善政没有落到实处,穷了百姓,肥了官差。
莫说皇帝龙颜震怒,他遇到欺上瞒下的糟心事照样暴跳如雷。
这时,孙承宗不疾不徐说:“陛下,陕北之事人神共愤,当彻查到底,给百姓交代。
凛冬,朝廷政务减少,却到一年一度考核百官吏治,部署来年事务的时候。
陛下拒见百官,容易耽搁朝廷政务,若吏治考核出错,将砸成更大的危害。”
陕北起义。
孙承宗丝毫不担心。
依照边军当前战力,战斗士气,莫说饥民起义,八旗犯边,陕西边军照样能拦截,平叛。
当前,他最担心皇帝遭受打击,效仿万历皇帝突然不上朝,那么,事情将彻底大条了。
不光辽东军事兴许受到搁置,朝廷遏制的党争恐怕也会死灰复燃。
届时,皇帝将近两年来的所有努力功亏一篑。
呼。
朱由校长长出口浊气。
冷厉的目光扫过杨肇基,孙承宗,语气不爽的说:“去年以来,陕北灾情,赈灾,朕千叮咛,万嘱咐,不惜代价赈济百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代价,本以为君臣齐心协力,陕北不会产生饥民,不会爆发民变。
那知知县失职,锦衣卫失察,新设的商税局自甘堕落,害的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中,孙卿,杨卿,是朕做错了,还是朕能力不足,没法驾驭百官?”
嘶嘶嘶...
孙承宗,杨肇基面色凝重,纷纷暗吸口气。
面对皇帝的询问,他们有点不知该怎么回答。
自他们进京述职以来,皇帝所作所为,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能说皇帝做法没问题,但皇帝的大多数政令都从百姓利益出发。
许多政策,只要能贯彻落实,全是利国利民。
那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除地方胥吏错误解读皇帝想法,更多是难以遏制内心贪婪,让皇帝仁政变成边陲小吏,官差中饱私囊的借口,难怪皇帝陷入深深自责中。
良久,杨肇基斩钉截铁说:“陛下英明神武,无需自责,若无陛下统筹全局,哪来军事上的胜利,经济上发展。”
朱由校面色冷峻,厉声说:“听人劝,吃饱饭,朕说过,你好好做事,朕保你荣华富贵。
既然你不听劝,干脆别做锦衣卫指挥使。”
重生以来,他始终关注吏治,经济,军事,尝试破除朝廷各种弊端。
当年,投靠建奴的明廷叛军,叛将,判官,能从辽东黑山白水之间打到缅甸密林,他整合朝廷各方力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必能横扫辽东。
孰料,士绅行刺,藩王反叛,遇到阻力一茬接一茬。
本想着乘风破浪,排除万难,侥幸避免陕北起义,哪知几颗老鼠屎,破坏他的所有努力。
朝廷在陕北花费数百万钱粮彻底打了水漂。
田尔耕面色煞白,连连求饶:“皇爷,卑职该死,卑职该死,卑职辜负皇爷信任。
陕西锦衣卫失误,多因崔应元急于邀功,不作任何赛选招募地痞恶霸填充,导致陕西锦衣卫失效。”
朱由校懒得听田尔耕辩解,吩咐道:“即日起,免去田尔耕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担任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贬为锦衣卫佥事,赴陕北彻查锦衣卫乱象,重组锦衣卫体系。
曹化淳,率领东厂番子缉拿崔应元,押送粮食赴陕,彻查陕北官场,务必平息民怨。”
闻言,田尔耕如蒙大赦,皇爷终究是念及旧情的,贬谪他为锦衣卫指挥佥事,事情仍然有缓和余地。只要他在陕西为崔应元擦屁股,重建陕西锦衣卫体系,他日返京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时,曹化淳出列,躬身作揖说:“禀皇爷,从东厂番子传回的消息来看,除施凤来,黄立极等官吏搞砸数县政务,造成官逼民反,榆林,延安,庆阳等地多数县城民心依然归向朝廷。”
朱由校言语冷酷,厉声吩咐:“陕北灾情持续,造成官逼民反,严重破坏朕对陕西的安排,你去陕北,当务之急是赈灾,安置饥民。”
这一夜。
京城大小官吏,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尤其是曹化淳率领东厂番子抓捕锦衣卫佥事崔应元,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被贬,两条消息连夜传出宫,愈发让百官心惊胆战。
锦衣卫。
天子鹰犬。
临时更换指挥使,事情可大可大。
翌日。
曹化淳,田尔耕率领东厂番子,锦衣卫马不停蹄出京。
清早,出售大明日报刊印朝廷赈济陕西灾情的过程,和运送的钱粮,及陕北地区小吏的种种恶行。
顷刻,百姓获悉朝廷持续赈灾,入秋运送粮食赴陕协助百姓渡过寒冬,遭遇官吏中饱私囊,造成大量饥民起义。
一时间,百姓义愤填膺,纷纷怒骂百官办事不利,陷皇帝于不义,置百姓于水火,朝廷许多官吏名声受到冲击和影响。
日上三竿,杨肇基,孙承宗匆匆进宫,面圣。
皇帝出动京营奔赴两京十三省,搞的京城人心惶惶不安。
清晨,大明日报宣传百官办事不利,任由事态扩大,保不齐彻底搞臭百官名声。
乾清宫。
孙承宗,杨肇基见到朱由校时,顿感朱由校神色憔悴不少,浑身满是戾气。
双双躬身行礼,尚未道明来意,朱由校开门见山说:“爱卿无需劝朕,朕清楚在做什么。”
闻言,杨肇基顿了顿依然迈步出列,言语平和说:“陛下,陕北之事,影响恶劣,危害极深,末将建议彻查到底。
然而,冤有头,债有主,末将斗胆建议切勿过多牵连朝廷主持大政方针的官吏。
半年来,百官兢兢业业,各司其职,为推进军改,吏治,摊丁入亩,做出巨大努力。
怎奈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百官能做到严律己身,却没法做到同僚恪尽职守,末将认为,陕北之事,当诛首恶,将涉事官吏连根拔起。
朝堂百官有错,错在失察。 若朝廷官吏出现包庇,则罢官逐出朝堂,还官场清明。”
他不知皇帝为何重视陕北,然而,他知道朝廷向陕西运送的钱粮,足以让陕西乃至灾情最为严重的陕北百姓渡过灾年。
哪知,皇帝善政没有落到实处,穷了百姓,肥了官差。
莫说皇帝龙颜震怒,他遇到欺上瞒下的糟心事照样暴跳如雷。
这时,孙承宗不疾不徐说:“陛下,陕北之事人神共愤,当彻查到底,给百姓交代。
凛冬,朝廷政务减少,却到一年一度考核百官吏治,部署来年事务的时候。
陛下拒见百官,容易耽搁朝廷政务,若吏治考核出错,将砸成更大的危害。”
陕北起义。
孙承宗丝毫不担心。
依照边军当前战力,战斗士气,莫说饥民起义,八旗犯边,陕西边军照样能拦截,平叛。
当前,他最担心皇帝遭受打击,效仿万历皇帝突然不上朝,那么,事情将彻底大条了。
不光辽东军事兴许受到搁置,朝廷遏制的党争恐怕也会死灰复燃。
届时,皇帝将近两年来的所有努力功亏一篑。
呼。
朱由校长长出口浊气。
冷厉的目光扫过杨肇基,孙承宗,语气不爽的说:“去年以来,陕北灾情,赈灾,朕千叮咛,万嘱咐,不惜代价赈济百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代价,本以为君臣齐心协力,陕北不会产生饥民,不会爆发民变。
那知知县失职,锦衣卫失察,新设的商税局自甘堕落,害的百姓身陷水深火热中,孙卿,杨卿,是朕做错了,还是朕能力不足,没法驾驭百官?”
嘶嘶嘶...
孙承宗,杨肇基面色凝重,纷纷暗吸口气。
面对皇帝的询问,他们有点不知该怎么回答。
自他们进京述职以来,皇帝所作所为,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能说皇帝做法没问题,但皇帝的大多数政令都从百姓利益出发。
许多政策,只要能贯彻落实,全是利国利民。
那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除地方胥吏错误解读皇帝想法,更多是难以遏制内心贪婪,让皇帝仁政变成边陲小吏,官差中饱私囊的借口,难怪皇帝陷入深深自责中。
良久,杨肇基斩钉截铁说:“陛下英明神武,无需自责,若无陛下统筹全局,哪来军事上的胜利,经济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