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科幻:重生女院士,启征银河系 > 第106章 纳米医疗舱

科幻:重生女院士,启征银河系 第106章 纳米医疗舱

    相较于全民太空人的科普工作。星科院的重心更多的是放在组建80万太空军的身上。

    要说目前华夏人联的航天员和飞行员其实是不缺的。

    因为全球各国只要脑子还算清醒的飞行员基本都跑来华夏了。

    就比如漂亮国和袋鼠国那基本整编制的空军部队。

    这些人,华夏自然是照单全收,没有不要的道理。

    飞行员和航天员,在很多训练方面都是相通的。大多数航天员都是王牌飞行员出身。

    再加上目前【天庭舰队】的星舰数量其实并不会太多,当下这30多万的飞行员可谓是绰绰有余了。

    麻烦的是剩下50万其他各项工种的技术人才。其中以工程方面占大头。

    他们之后将是第一批执行外太空作业的人员。

    无论专业素养还是身体技能都将经受极大考验。

    这不,晚上九点,位于洒泉第五训练中心内。

    这些未来的太空工程师们还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训练。

    一台台离心机前,学员们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接受训练(折磨)。

    仪表盘上显示的是5G。

    即便到了现在,还是有不少刚走下训练机的人像喝醉的酒鬼一般抱着垃圾桶疯狂呕吐。

    没办法,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原本就不是从事航天领域的。身体素质自然不如专门选拔出来的飞行员,也没有训练基础。

    但即便每天吐的昏天暗地,愣是没有一个人退缩。有的只有被淘汰时的不甘。

    没错,这项计划已经实行了数个月,淘汰率高达85%以上,最终能留下来能够从事太空工程师的只有50万人。

    要知道想当太空工程师可不是身体好就行了,他们除了原本的专业技能,还要像宇航员那样接受数十项技能的培训选拔。

    比如训练太空行走,空间站设备安装,采矿系统安置,天空协同作业等等...

    苏云欣甚至亲自看到过一名三十多岁的工程师被淘汰时痛哭流涕的场面。

    对此,她安慰道,万事开头难,这只是第一批人员,此后各项标准都会逐渐降低的。

    50万人,其中还有20万是预备军。这个数字是苏云欣具体算过的,以目前星科院技术迭代的速度,第一批这么多人足够了,没必要让更多的人吃不必要的苦。

    等到属于三级文明的特种宇航服问世,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能从事一定的太空工作。

    这几个月来,星科院的其他项目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着。

    要说苏云欣,绝对当得上一个时间管理大师的称号。

    时间就这么几个月,先做哪个后做哪个显得尤为重要。

    像星舰和冬眠舱就是最先落地量产的。

    由于她对于各个时间点的把控极为苛刻。于是便促成了现在星科院随处可见扎着留置针的科研人员。额,打吊瓶做研究成了星科院的时尚。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你们跟她能比吗?

    苏云欣可以凭借23%开发的脑力实现对身体的调节。你们能量是补充了,但是身体能吸收多少。

    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着想,纳米医疗舱攻克的优先度自是被抬高了几级。

    届时就可以定期进行全方位的身体检查,各项基础疾病早期发现与防治...

    可以应用的场景太多了,可以说,蓝星上的基础疾病都将成为过去式!

    身体上的困扰将大大降低,大家也能有更好的状态工作啦。

    有关纳米治疗的领域,华夏原本就走在世界前沿。各项基础理论比较完善,也有类似富勒烯多项备选的纳米材料。

    很多瓶颈的突破只是需要一点思路与点拨。

    为了像电影中那样,纳米医疗舱具有通用性,需要采用“活体自导向治疗纳米技术”。

    传统的纳米药物治疗主要侧重于在各种纳米载体中包裹和稳定治疗药物,以便药物的精准输送。

    但是这样的药物不仅生物利用度不高,渗透病理部位能力不强,更是对于治疗具有特一质,十分具有局限性。

    星科院新一代的纳米机器人将具有革命性的突破。

    这些活体自导向治疗的小机器人可以自行与炎症或肿瘤上的选择表达素(ES)结合,被巨噬细胞吞噬,调控炎症信号通路。

    并进一步反馈给医疗舱多点进行药物同步输送。

    同时还将辅助药物实现生物屏障穿透,提高治疗因子的分布与渗透。

    从而实现身体的全方位同步治疗。

    这项技术自2020年3月份立项之后两个月,稳步推进着。

    直到五月份的一天,陈阳老师戴祝明教授病情的突然恶化。

    “纳米医疗舱到哪一步了,能进行临床试验吗?”

    苏云欣脸色苍白,眼中带着深深的伤感,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啃噬着她的心灵。

    按理说自从有了通用抗癌药之后,戴教授的病情应该稳定下来了。可是数月来的操劳,让他的病情突然恶化。

    癌症确实是成功抑制了,但是他的身体这些年饱受病痛的折磨,并发症和基础疾病太多了。

    以至于现在身体整体机能的衰竭恶化。

    “还,还不行,目前纳米机器人对于各项病症的智能判断还不成熟。”生物部杨老也是透出深沉的悲伤。

    “这样啊,还要多。”

    这时,一名大夫过来打断了对话。

    “首,首席,戴教授病情再次恶化了,虽然抢救过来了,但是。”

    医生的话到此为止,大家都明白后面的意思。

    戴教授的病床旁,陈阳目光呆滞的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戴教授,他的眼泪早已流干,微肿的眼角好似千斤重石压着他。

    原本在“李时珍1号”的疗程后,老师的病情好转了不少。哪成想才几个月,都怪自己。

    “如果.我.能更.优秀一点,老师就能少操劳一点...”陈阳哽咽的嘀咕着。

    房间内众人都在感伤着。生物部的杨老也不知道如何安慰陈阳,只能轻轻拍打着他的后背。

    一旁的医疗团队也同样安慰着众人。

    苏云欣托腮疯狂思索着,一定还有什么办法,怎么能就这样放弃。

    目前,纳米机器人的光声断层扫描、载药系统、体内导航系统、给药微针都完成了。

    只是结合反馈还不,只是智能反馈,

    对呀,这小纳米机器人现在治疗的能力没问题,只是它现在还当不了医生,不知道哪里该用哪种药。

    “所有人跟我出来一下。”

    苏云欣语气坚定的说:“炩,帮我联系老伯,我需要,不,星科院现在需要全科室专家的联合会诊!”

    老伯的批复很快,指示非常明确。

    满足星科院的一切需求,全力救治戴教授,只要有一线希望,决不放弃!

    于是,戴教授继通用抗癌药过后又成了纳米医疗舱的首例试验者。

    戴教授被轻轻放入通体银白色的纳米医疗舱内,近600人的全科室专家严阵以待。

    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会诊开始了!

    直径1.5 ± 0.62 nm纳米机器人进入戴教授体内,随着时间推移。它们顺利抵达了预定地点,并传送回各项数据。

    一条条数据在炩的分析下,抽丝剥茧,分别派发给了各科室的顶尖专家。再由他们给出具体的诊疗方案。

    最后再由纳米机器人完成药物运输治疗。

    你有几十种病,那就几十种病一起治的感觉。

    因为纳米技术的定向性和灵活性。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大大降低,药物之间的牵连性也大大降低。

    真正的直达病灶,对点治疗。

    这场攻坚战持续了一周,600人的专家团队分为三班倒轮流诊治。

    功夫不负有心人,戴教授从第三天起身体各项指标都开始明显好转!

    几百名专家主任欢欣雀跃,同时,这也为星科院大大鼓舞了士气。

    显而易见,纳米治疗舱成功了!虽然是用的这样的“土办法”,但是它的确实现了身体的全方位治疗。

    而且,这次规模超前的会诊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再加上炩的超强算力。

    仅仅二十天后,纳米医疗舱各项技术便基本全数成熟。

    两个月后,纳米医疗舱成功进入三期临时试验阶段。

    这意味着,从此之后,蓝星上的所有基础疾病正式成为历史,多病共体也有了完美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