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替身农妇养娃记 > 第111章 那样的日子敢想吗

替身农妇养娃记 第111章 那样的日子敢想吗

    羊毛线?据董梅了解,毛织物在古代游牧民族盛行,至于为什么中原地区没有沿用以及发展起来,她也不是很清楚。

    可能跟生活习性等有关吧。

    如今这个大馅饼就这样砸在她头上,真是开心。

    张裕说完,从袖袋掏出一小卷毛线出来。颜色呈灰,里有少许黄杂色,有点粗,相当于前世棒针毛衣的粗细了。可见织出来的的定是粗狂的类似毛毡那样的毯子。且手感没有那么细腻,贴身穿不舒适。

    张裕见董梅看得仔细,又是闻又是捻,又是拉又是扯。心里的石头终于可以搬开了,还是周平有眼见。

    “张师傅,这个您花了多少银钱?”董梅道。

    “八百钱一斤进的,我那有二百多斤啊,唉!只要李娘子有法子,我原价……不,五成价都行。”张裕急切道。

    原来如此,一匹棉布价格五百钱不等,粗麻布就更便宜。这毛线还是个半成品,若是再加工成布料,价格还得翻上几番。这个时代已经有大量的棉花种植,既经济又实惠,谁会去冒这个险呢。

    对于张裕来说,货积压了这么久,只想处理了省心。

    不过董梅也不想只做一锤子买卖,“张师傅,本钱还是要收回的。若是我有法子把这堆线变成稀罕物件,利润咱五五分,如何?”

    毛线变成了毛衣等毛织物,那价格可不是小小的梧桐镇能消费得起的。如今对于外面的世界,她可是一无所知,只能是借助于鑫泰货栈以及他身后的势力了。

    “这……这太好了。”张裕拿起酒杯,又干了一酒盅。

    “李娘子,您真是我的贵人!在下感激不尽。”接着他又举起了酒盅,一口干了。

    “张师傅,改日您叫周平带个三五斤过来,我做点样品,您也考虑考虑,咱们再签订合同不迟。”董梅道。

    张裕怔怔看了会董梅,这会子完全没有醉酒的样子,“还是李娘子思虑周全。”

    毕竟他得回去详禀了才能决断。

    一顿饭吃到日头归西了。马车附近,围了不少人,七嘴八舌的。村里人都好奇,那马车宽大,坐里面得多舒服,这定是什么富贵人家啊。

    见董梅过来,赶紧围了过来。

    李勇见状,隐约知道要发生什么,正要出面制止,却被董梅拦住,“叔,我也没露过面,今个让他们说,咱也一次解释清楚,免得日后不服。”

    董梅说完,转向张裕,“张师傅,让您看笑话了,要不您先行?”

    “哪里哪里,我不急,您先处理。”张裕笑道,他也想看看热闹呢。

    慢慢地,人多起来,见李勇不发话,声音越发大起来。他们早就想找董梅说说,可是李勇有言在先,谁都不能去她家扰了她静养,否则就别怪他翻脸。

    这个道她家儿子力气大,凭啥竹编工坊不收啊,都是乡里乡亲的,都不帮衬点。

    再有,同样是做一天工,凭啥工钱不一样,一个手指头还有长短呢,到哪做工都是按人头算的,在自家门前做工还这么算细(计较的意思)。

    这不合情理。

    那边几个妇人越聊越来劲。

    可不?她家儿媳手巧,针线活好,那长庚家的也不收。

    她当大家不知道呢,绣活也是梅娘的生意,接着又到董梅跟前告状。说秀云定是得了人家的好处

    她没钱送礼,才不收她儿媳做活。

    更有甚者,那些活做不好的、做得慢的,心术不正的跟着起哄,“还真是,我外甥女针线活也好,她说不要就不要。”

    “梅娘,你得给我们做主啊。”

    “我可听说了,如今去她家都得端着大笸箩去才行,那田秀云不知得了多少好处,以前见她柔声细语的,还真是看不出来。”人群后面的人道,说得有鼻子有眼的。

    可不就是芸娘婆婆刘氏么。

    董梅听说了,她家的小刘氏也想去秀云那拿针线活,做工不咋样人还懒。别人一日做一对抱枕,她两日做一只,强言道自个花的时间长,凭啥工钱少。竟然撺掇几个贪心的妇人在长庚家闹起来。

    瞧瞧这些无知妇人,张裕直摇头,人心不足啊。

    正在后头跟周平说话的青莲,立马跑过去扶着董梅,生怕有什么意外,这些人好似针对她娘亲来的。周平也疾步上前,眼前这些可都是他的长辈啊,他还不够格,只能干着急。

    李勇脸色难看到了极点,况且还有贵客在,这不给他脸上抹黑么?

    “你们……”他正要训斥这些妇人,却被董梅打断了话语。

    “刘婶子,麻烦您到这儿说,您离那么远我听不见啊。”董梅指着刘氏道。

    被点名的刘氏一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她嘴角一阵抽搐,定定站在原地,接着嘀咕:“我也是听人说的。不信去她家搜搜不就知道了?”

    “刘婶子,既然您不站过来,那我就过去,毕竟您也是长辈。吃的盐比我多,过的桥比我更多,您说是吧?”董梅笑着往前走了几步,突然提高嗓音,“那怎么这么蛮不讲理呢?”

    别看她给人柔柔弱弱的样子,此时场面一阵寂静。

    “既然乡亲们都在,我就说说我的理儿,不对的地方你们尽管反驳。今个咱们对事不对人,谁要是能推翻我的道理,我就用她的道理来管理作坊。”董梅道,她想着把事说白点,掰开了说。

    村里建了工坊,得益的是大家,不是哪一个人。

    在家门口就能做工赚钱,不用背井离乡,还能照顾家里,这是别的村羡慕不来的。

    “我希望大家永远有工做,而且工钱一月比一月高,一年比一年多,到时候顿顿能吃肉,家家户户住新房。”董梅接着道。

    这时场面更加安静了,后面陆陆续续来了不少汉子,都是刨地刚回来的。

    “那样的日子敢想吗?敢吗?”她又提高了几分嗓音。

    大家都摇摇头,那怎么可能呢?那不都成了财主老爷。

    “哄小孩吧,哼!”刘氏又忍不住嘀咕。

    “刘婶子,还真不是哄小孩。”董梅又接过刘氏的话,“只要咱们工坊生意好,一直办下去,那大家月月有工钱,年年有红包。”

    “梅娘,你讲得这些我们都懂,问题是你不要我们啊?”

    “是啊,再说,我儿子累死累活的,一天凭啥少拿钱。”

    “着急了不是?婶子。”董梅笑道,“看来大家对招工要求和计件工资这两点意见最大,其他都好说,对不?”

    大伙儿都点点头。

    “首先,咱刚开张,需要的人手不多,那工坊择优入取,也是为了能快速做出让客人满意的东西。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客人来咱这做生意,到时候需要的人手就会多起来。

    当然,即使生意多得忙不过来,那也不能要不会做的、做不好的,或者偷奸耍滑、不诚实的人。对不?”她稍作停顿,看看大家的反应。

    好些人都点头。

    “今个工坊就迎来了第一位贵客,鑫泰货栈的掌柜。”董梅给大家介绍道。

    这时大家伙儿都惊讶地看向张裕,他点点头应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