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孔雀东南飞开始 第80章 讨逆将军刘基
热门推荐:
双修至尊
我,地星人道,成就多元!
高武:表白女帝后,领悟无双剑道
太过自律,垃圾技能全成概念级!
我丈夫的情人
全球守护灵:开局获得东皇帝俊
我的身体中有七座地狱
一剑,一驴,一壶酒
穿书独美后,高冷世子跪求恩宠
刘协因刘基拒绝加入衣带诏密谋、又与曹纯交好之事,对刘基有了成见,这个变化,唯有董承、董贵人、伏皇后等心腹之人知道。
朝中的百官,包括侍中荀彧、钟繇、太仆韩融、司徒赵温等重臣在内,都还以为,刘基是刘协看重之人,这一回又立了大功,必会受到重用提拔。
在刘基进殿之后,刘协居高临下,仔细的打量眼前比自己更俊朗、更高大的刘基,然后低下头,拿起尚书台本来重赏加封刘繇父子的奏折。
袁术被押解到许都,已有半个月,刘繇、刘基父子的功劳,尚书台也已经叙得差不多了。
荀彧、钟繇的提议,是晋刘繇为扬州牧,并加封豫章侯,晋刘基为偏将军,封柴桑县侯,另外,再以刘协的名义,从内宫赐百金,缎帛数十匹,许都宅第一座.....。
本来,刘协对这个提议还有些异议。
刘繇从扬州刺史到扬州牧,是顺里成章的事情,就算没有平定袁术的功劳,也应该由刺史升任州牧。
刘基原本是虎贲中郎将,和殿前持戟郎中一个级别,现在升到高一级的偏将军,其实还是被打压了。
要知道,前不久孙策攻略江东,送来了财帛数十担,经众朝臣商议之后,孙策就得了讨逆将军的官职,并被加封为吴侯。
就功劳来论,刘基怎么看都比孙策立的功劳多,尚书台的封赏少了。
但现在,刘基与曹纯阴结,很有可能已经投靠了曹操,刘协倒是觉得,尚书台的这个报奏,大致合适。
不给刘繇、刘基加官封赏,肯定不行,大力提拔刘繇父子,刘协心里也不愿意。
想到这里,刘协提起笔,在诏书上修改了一个地方,然后,将墨迹干了的诏书递到宦官手里。
“刘中郎将,这一次,你率部曲平定了袁术叛乱,并送回了传国玉玺,按大汉律,立功当有重赏,尚书台已经拟了诏书....。”
“荀侍中,你来宣诏......。”
刘协声音慵懒沙哑,大朝会的时辰太早,他也是一早就起床,在董贵人的帮助下,才好不容易穿戴整齐,这龙椅上一坐就是好几个时辰,刘协真是累了。
要是刘基愿意参加衣带诏密谋,那刘协肯定会亲自颁诏,现在,这一切还是交给荀彧好了,他也正好合上眼睛眯一会。
荀彧听言上前,从宦官手里接过诏书,然后又回到殿中宣诏的位置,开始朗读起来。
“.....于朝廷有功者,当重赏之。陛下有旨,晋扬州刺史刘繇为扬州牧,加封豫章侯,晋虎贲中郞将刘基为.......讨逆将军,加封柴桑县侯,赐百金,缎帛十匹,再在许都城内赐宅第一座......。”
荀彧平素宣诏惯了,言调很是平和从容,唯一停顿的地方,就在“讨逆将军”四个字上面。
在他的印象里,尚书台拟的诏令里面,刘基的官职是偏将军,而不是讨逆将军,这两个将军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正式编制,后者是杂号将军。
另外,孙策的官职也是讨逆将军,还被加封为吴侯,刘协现在又封刘基为讨逆将军,但却只给了一个柴桑县侯。
这里面是什么意思?
两个讨逆将军,又都封在扬州,彼此还是敌对关系,刘协是要用孙策来压制刘基,这也太儿戏了。
孙策不过是挟势求官而已。
岂能作为依靠。
荀彧心头疑虑重重,在他看来,刘协还是太冲动了,不懂得隐忍,刘基的真实态度,谁也不知道,仅从言行举止判断,太过偏面。
“臣替家父谢陛下。”
刘基从荀彧手里接过诏书,眼光扫过,只见在诏书上,原本的偏将军,被刘协改为了讨逆将军,这个改动,显然是临时起意。
少年皇帝,意气用事,如何能成就大事?
刘基以中年人的心态,来看待刘协所为,心中已是了然,他这一阵子,先是拒绝董承拉拢,又和曹纯走得近,刘协这是恼了。
既然这样,刘基也不惯着刘协,感谢的话,刘繇的他代说了,其他就算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刘协要走的,是一条死路。
他刘基犯不着,跟着刘协送死。
“敬舆,你还年轻,陛下也是为你好.....。”
荀彧听出刘基话里的不满,劝解道。
刘协临时改动诏书,荀彧其实也是不满,在他看来,刘繇、刘基父子有打败袁术、并俘获袁术进许的功劳,再加上送回了玉玺,就算再大的封赏,也是应该。
更不用说,刘繇父子还是宗室,从血缘上来说,也会支持刘协,但现在,因为一些琐事,刘协就表现出不耐烦,并且还削了刘基的官职,这实在是不智。
“诸卿,今日朝会就到此为止,朕也累了,皇叔,你随朕到宫中书房,我们再叙叙中山靖王族谱之事。”
龙椅上,刘协的声音幽远,听在刘基耳朵里,却分明带着淡淡的疏离。
衣带诏密谋之事,虽然是董承发起,但却是刘协暗中授意。
现在,董承已经成功的说服了侍中种辑、偏将军王子服、议郎吴子兰等人,刚才在朝堂上,皇叔刘备的态度也很亲近,估计说服的难度不大。
至于游说其他的朝臣,刘协也已有了些眉目。
以往有曹操在朝堂上,这些朝官唯唯诺诺。这一回,正好曹操出征河内郡,终于有好几个朝中重臣隐隐露出忠于他的意思。
司徒赵温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就是墙头草,不值得拉拢。
侍中荀彧倒是颇有忠君心思,言语间对他这个皇帝也很尊重,要是能把荀彧拉拢过来,尚书台就能掌握在手中......。
刘基看到刘备跟着刘协进了内宫,心中只想骂娘。
他等了这么多天,结果刘协就两句话,把他打发了,这真是日了狗了,早知道是这么个结果,他还不如称病请假,躺在驿舍好睡一场。
刘协起身离开,大殿之中,原本死气沉沉的气氛,在刘协走后,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刘基的身边,也开始围拢了不少朝臣。
让他感到好气好笑的是,这一次,围上来的,不是董承、种辑等忠于刘协的官员,而是赵温、钟繇、程昱等曹操亲信。
朝中的百官,包括侍中荀彧、钟繇、太仆韩融、司徒赵温等重臣在内,都还以为,刘基是刘协看重之人,这一回又立了大功,必会受到重用提拔。
在刘基进殿之后,刘协居高临下,仔细的打量眼前比自己更俊朗、更高大的刘基,然后低下头,拿起尚书台本来重赏加封刘繇父子的奏折。
袁术被押解到许都,已有半个月,刘繇、刘基父子的功劳,尚书台也已经叙得差不多了。
荀彧、钟繇的提议,是晋刘繇为扬州牧,并加封豫章侯,晋刘基为偏将军,封柴桑县侯,另外,再以刘协的名义,从内宫赐百金,缎帛数十匹,许都宅第一座.....。
本来,刘协对这个提议还有些异议。
刘繇从扬州刺史到扬州牧,是顺里成章的事情,就算没有平定袁术的功劳,也应该由刺史升任州牧。
刘基原本是虎贲中郎将,和殿前持戟郎中一个级别,现在升到高一级的偏将军,其实还是被打压了。
要知道,前不久孙策攻略江东,送来了财帛数十担,经众朝臣商议之后,孙策就得了讨逆将军的官职,并被加封为吴侯。
就功劳来论,刘基怎么看都比孙策立的功劳多,尚书台的封赏少了。
但现在,刘基与曹纯阴结,很有可能已经投靠了曹操,刘协倒是觉得,尚书台的这个报奏,大致合适。
不给刘繇、刘基加官封赏,肯定不行,大力提拔刘繇父子,刘协心里也不愿意。
想到这里,刘协提起笔,在诏书上修改了一个地方,然后,将墨迹干了的诏书递到宦官手里。
“刘中郎将,这一次,你率部曲平定了袁术叛乱,并送回了传国玉玺,按大汉律,立功当有重赏,尚书台已经拟了诏书....。”
“荀侍中,你来宣诏......。”
刘协声音慵懒沙哑,大朝会的时辰太早,他也是一早就起床,在董贵人的帮助下,才好不容易穿戴整齐,这龙椅上一坐就是好几个时辰,刘协真是累了。
要是刘基愿意参加衣带诏密谋,那刘协肯定会亲自颁诏,现在,这一切还是交给荀彧好了,他也正好合上眼睛眯一会。
荀彧听言上前,从宦官手里接过诏书,然后又回到殿中宣诏的位置,开始朗读起来。
“.....于朝廷有功者,当重赏之。陛下有旨,晋扬州刺史刘繇为扬州牧,加封豫章侯,晋虎贲中郞将刘基为.......讨逆将军,加封柴桑县侯,赐百金,缎帛十匹,再在许都城内赐宅第一座......。”
荀彧平素宣诏惯了,言调很是平和从容,唯一停顿的地方,就在“讨逆将军”四个字上面。
在他的印象里,尚书台拟的诏令里面,刘基的官职是偏将军,而不是讨逆将军,这两个将军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正式编制,后者是杂号将军。
另外,孙策的官职也是讨逆将军,还被加封为吴侯,刘协现在又封刘基为讨逆将军,但却只给了一个柴桑县侯。
这里面是什么意思?
两个讨逆将军,又都封在扬州,彼此还是敌对关系,刘协是要用孙策来压制刘基,这也太儿戏了。
孙策不过是挟势求官而已。
岂能作为依靠。
荀彧心头疑虑重重,在他看来,刘协还是太冲动了,不懂得隐忍,刘基的真实态度,谁也不知道,仅从言行举止判断,太过偏面。
“臣替家父谢陛下。”
刘基从荀彧手里接过诏书,眼光扫过,只见在诏书上,原本的偏将军,被刘协改为了讨逆将军,这个改动,显然是临时起意。
少年皇帝,意气用事,如何能成就大事?
刘基以中年人的心态,来看待刘协所为,心中已是了然,他这一阵子,先是拒绝董承拉拢,又和曹纯走得近,刘协这是恼了。
既然这样,刘基也不惯着刘协,感谢的话,刘繇的他代说了,其他就算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刘协要走的,是一条死路。
他刘基犯不着,跟着刘协送死。
“敬舆,你还年轻,陛下也是为你好.....。”
荀彧听出刘基话里的不满,劝解道。
刘协临时改动诏书,荀彧其实也是不满,在他看来,刘繇、刘基父子有打败袁术、并俘获袁术进许的功劳,再加上送回了玉玺,就算再大的封赏,也是应该。
更不用说,刘繇父子还是宗室,从血缘上来说,也会支持刘协,但现在,因为一些琐事,刘协就表现出不耐烦,并且还削了刘基的官职,这实在是不智。
“诸卿,今日朝会就到此为止,朕也累了,皇叔,你随朕到宫中书房,我们再叙叙中山靖王族谱之事。”
龙椅上,刘协的声音幽远,听在刘基耳朵里,却分明带着淡淡的疏离。
衣带诏密谋之事,虽然是董承发起,但却是刘协暗中授意。
现在,董承已经成功的说服了侍中种辑、偏将军王子服、议郎吴子兰等人,刚才在朝堂上,皇叔刘备的态度也很亲近,估计说服的难度不大。
至于游说其他的朝臣,刘协也已有了些眉目。
以往有曹操在朝堂上,这些朝官唯唯诺诺。这一回,正好曹操出征河内郡,终于有好几个朝中重臣隐隐露出忠于他的意思。
司徒赵温虽然是三公之一,但就是墙头草,不值得拉拢。
侍中荀彧倒是颇有忠君心思,言语间对他这个皇帝也很尊重,要是能把荀彧拉拢过来,尚书台就能掌握在手中......。
刘基看到刘备跟着刘协进了内宫,心中只想骂娘。
他等了这么多天,结果刘协就两句话,把他打发了,这真是日了狗了,早知道是这么个结果,他还不如称病请假,躺在驿舍好睡一场。
刘协起身离开,大殿之中,原本死气沉沉的气氛,在刘协走后,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刘基的身边,也开始围拢了不少朝臣。
让他感到好气好笑的是,这一次,围上来的,不是董承、种辑等忠于刘协的官员,而是赵温、钟繇、程昱等曹操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