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李世民 第643章 孔颖达火了
二月十五,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孔颖达正式向陛下进献字典,
这本字典是李慎单独做的字典母本,整本书宽一尺,高一尺五。
外面用金银装饰,雕刻着大唐字典四个大字。
这本字典巧夺天工,是李慎很早以前就做好的,今日正好给孔颖达用上。
当初李慎本来还想更加奢侈一点,用金叶子做成书,但是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多么慌妙的想法。
一尺五高,一尺宽,半尺厚的黄金书,最少都有八百多斤。
当工匠跟他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李慎都懵了。半天都没有说出话来。
八百斤谁能拿起来看,搬运都是个问题,放到皇家宝库里珍藏,都只能放地上,架子都得压塌了。
李慎不禁暗骂自己没文化真可怕。
所以才有了今天孔颖达进献的这本书,
进献字典被孔颖达弄的挺隆重,本来孔颖达昨天还找过李慎,让他今天出席,
但是被李慎义正言辞的拒绝,这书是你们撰写的,跟本王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他也不准备去。
并且告诉孔颖达不要提他的名字,他不敢居功。
“.....我大唐江河壮丽,地域广阔,陛下文成武德,百姓安居乐业,实乃天下大兴之兆,
.......臣特进献字典一册,可让大唐百姓都可习得圣贤之书。”
孔颖达说了一大堆以后才把这本字典举过头顶,非常隆重的行进献之礼。
在场的朝廷大臣们都不明白孔颖达为何这么隆重,他们也听说了,孔颖达这些年在撰写一本类似说文解字的书,
只不过前人都已经有了此类的书籍,就算添加进去一些文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孔爱卿,不知这本书籍里的这些符是何解啊?”李世民接过王德递过来字典翻开看了几眼。
一脸茫然的问道。
“启禀陛下,这就是这本字典的精妙之处,请容老臣为其解读。”孔颖达说道。
这陛下一下就问到点子上了。
“好,孔爱卿上来吧。”李世民点点头。
孔颖达小心的走上台阶来到李世民的面前,用手指着开始为李世民解释;
“陛下,这我们称之为拼音,这个我们叫声母,这个我们叫韵母。
只要掌握这两个读音拼起来的方法,就可以知道这个字典里的字念什么,并且还有详细的注解。
这还有......”
孔颖达开始为李世民详细的解释起来,
李慎的这本字典其实跟后世还是有区别的,很多字跟现代不同,不过这些孔颖达自然有他自己的方法。
好一会孔颖达才跟李世民解释完毕,李世民非常满意的点点头。
“嗯,朕有些明白了,你这本字典可以作为识字的时候用,也可以根据这个字的图形,查到这个字,进而知道这个字读什么,有何字解。
果然精妙,孔爱卿果然老成持重,这等妙计你都能想到,
这本书不但可以查,也可以自己学习文字。
只不过这个方法还是需要有人教授的。”
听到李世民的赞许,孔颖达面料堆笑,然后说道。
“陛下放心,臣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目前我们只在纪王府所修建的新学院中率先施行,
若是好用,国子监再去到其他州县。
我们目前已经培养出来几百人的教谕,正准备前往新学院。”
“好,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孔爱卿不愧为圣人之后,朕当然也不会吝啬。
朕拿出十万贯来助孔爱卿推广字典,
拟旨,国子监祭酒孔颖达,撰写字典有功,赏金万贯,绢帛一千匹,白瓷十件,珍珠十枚,
赐厚德载物金匾一块,发邸报传各州县。”
李世民也很高兴,对孔颖达大肆封赏。
“谢陛下赏赐。”
孔颖达也非常兴奋,钱财无所谓,陛下亲赐厚德载物的金匾,还有发邸报传各州县。
他这是要名留青史的节奏啊。
这件事史官必将记录在案,想想他就觉得血液沸腾。
在场的有一半官员脸色都不是很好,这些人都是世家大族甚至还包含了山东士族。
孔颖达这是在刨他们的根啊,他们就指望入士来维持家族,但是以后都读书那入士的几率就会降低。
但是反观孔家就不会受影响,他们是圣人之后,越多的人读圣人之书,他们孔家地位就越高。
不过他们也没有反驳的理由,也不敢反驳,他们是世家,但是孔家也经历了千年,
可以说孔家在某些方面势力比他们这些世家大多了,他们动不了人家。
李世民心中更是高兴,字典一事他早就知道,李慎跟孔颖达密谋的时候,
李世民就知道这件事,而且李慎也跟他说过,
他今天的所有都是在表现自己毫不知情,并且把功劳都推到孔颖达的身上,
以此来保护他那个幕后的儿子,就算世家人知道这里面肯定是有李慎的份,
但是也要让他们认为最大的功劳是孔颖达和他的团队。
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献字典一事,很快就在外界传开,就在大家不明白什么是字典的时候,
李慎的大唐日报向全国发行了一期赞扬孔颖达的文章。
把当时在朝堂之上的情形都写了下来,包括陛下龙颜大悦,下旨赏给孔颖达丰厚赏赐,
还有厚德载物的匾额等等。
并且描述了字典的详细作用,可以让不认字的人认字,认字的懂意思,以后在看古籍不用教谕也能懂个七七八八。
这让天下的学子无不欢呼雀跃,孔颖达的名声前所未有的高涨。
“王爷,你这招真的妙,如今外界都在传颂孔颖达,没有一个人提及王爷你。
小人看来就算是世家也都认为这件事是孔颖达所为。”
纪王府内王洪福拍着马屁说道。
“臣倒是觉得世家不可能想不到王爷,只不过这件事主要在于孔颖达,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出手而已,
不然就是与天下读书人为敌,就算他们是千年的世家,他们也无法与天下的读书人对抗。
他们也怕遗臭万年,读书人的笔有时候可比刀可怕多了。
臣就怕他们惹不起孔家,来找我们麻烦。”王玄策倒是没有那么乐观。
“那倒无所谓,本王过几天就要去西北了,他们也找不到本王,要是在西北惹本王,本王还不敢杀他们?笑话。
咱们就慢慢等,不着急,本王才十八岁,有的是时间,慢慢的就把他们消磨没了。
我们走着瞧。”
这本字典是李慎单独做的字典母本,整本书宽一尺,高一尺五。
外面用金银装饰,雕刻着大唐字典四个大字。
这本字典巧夺天工,是李慎很早以前就做好的,今日正好给孔颖达用上。
当初李慎本来还想更加奢侈一点,用金叶子做成书,但是后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多么慌妙的想法。
一尺五高,一尺宽,半尺厚的黄金书,最少都有八百多斤。
当工匠跟他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李慎都懵了。半天都没有说出话来。
八百斤谁能拿起来看,搬运都是个问题,放到皇家宝库里珍藏,都只能放地上,架子都得压塌了。
李慎不禁暗骂自己没文化真可怕。
所以才有了今天孔颖达进献的这本书,
进献字典被孔颖达弄的挺隆重,本来孔颖达昨天还找过李慎,让他今天出席,
但是被李慎义正言辞的拒绝,这书是你们撰写的,跟本王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他也不准备去。
并且告诉孔颖达不要提他的名字,他不敢居功。
“.....我大唐江河壮丽,地域广阔,陛下文成武德,百姓安居乐业,实乃天下大兴之兆,
.......臣特进献字典一册,可让大唐百姓都可习得圣贤之书。”
孔颖达说了一大堆以后才把这本字典举过头顶,非常隆重的行进献之礼。
在场的朝廷大臣们都不明白孔颖达为何这么隆重,他们也听说了,孔颖达这些年在撰写一本类似说文解字的书,
只不过前人都已经有了此类的书籍,就算添加进去一些文字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孔爱卿,不知这本书籍里的这些符是何解啊?”李世民接过王德递过来字典翻开看了几眼。
一脸茫然的问道。
“启禀陛下,这就是这本字典的精妙之处,请容老臣为其解读。”孔颖达说道。
这陛下一下就问到点子上了。
“好,孔爱卿上来吧。”李世民点点头。
孔颖达小心的走上台阶来到李世民的面前,用手指着开始为李世民解释;
“陛下,这我们称之为拼音,这个我们叫声母,这个我们叫韵母。
只要掌握这两个读音拼起来的方法,就可以知道这个字典里的字念什么,并且还有详细的注解。
这还有......”
孔颖达开始为李世民详细的解释起来,
李慎的这本字典其实跟后世还是有区别的,很多字跟现代不同,不过这些孔颖达自然有他自己的方法。
好一会孔颖达才跟李世民解释完毕,李世民非常满意的点点头。
“嗯,朕有些明白了,你这本字典可以作为识字的时候用,也可以根据这个字的图形,查到这个字,进而知道这个字读什么,有何字解。
果然精妙,孔爱卿果然老成持重,这等妙计你都能想到,
这本书不但可以查,也可以自己学习文字。
只不过这个方法还是需要有人教授的。”
听到李世民的赞许,孔颖达面料堆笑,然后说道。
“陛下放心,臣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目前我们只在纪王府所修建的新学院中率先施行,
若是好用,国子监再去到其他州县。
我们目前已经培养出来几百人的教谕,正准备前往新学院。”
“好,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孔爱卿不愧为圣人之后,朕当然也不会吝啬。
朕拿出十万贯来助孔爱卿推广字典,
拟旨,国子监祭酒孔颖达,撰写字典有功,赏金万贯,绢帛一千匹,白瓷十件,珍珠十枚,
赐厚德载物金匾一块,发邸报传各州县。”
李世民也很高兴,对孔颖达大肆封赏。
“谢陛下赏赐。”
孔颖达也非常兴奋,钱财无所谓,陛下亲赐厚德载物的金匾,还有发邸报传各州县。
他这是要名留青史的节奏啊。
这件事史官必将记录在案,想想他就觉得血液沸腾。
在场的有一半官员脸色都不是很好,这些人都是世家大族甚至还包含了山东士族。
孔颖达这是在刨他们的根啊,他们就指望入士来维持家族,但是以后都读书那入士的几率就会降低。
但是反观孔家就不会受影响,他们是圣人之后,越多的人读圣人之书,他们孔家地位就越高。
不过他们也没有反驳的理由,也不敢反驳,他们是世家,但是孔家也经历了千年,
可以说孔家在某些方面势力比他们这些世家大多了,他们动不了人家。
李世民心中更是高兴,字典一事他早就知道,李慎跟孔颖达密谋的时候,
李世民就知道这件事,而且李慎也跟他说过,
他今天的所有都是在表现自己毫不知情,并且把功劳都推到孔颖达的身上,
以此来保护他那个幕后的儿子,就算世家人知道这里面肯定是有李慎的份,
但是也要让他们认为最大的功劳是孔颖达和他的团队。
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献字典一事,很快就在外界传开,就在大家不明白什么是字典的时候,
李慎的大唐日报向全国发行了一期赞扬孔颖达的文章。
把当时在朝堂之上的情形都写了下来,包括陛下龙颜大悦,下旨赏给孔颖达丰厚赏赐,
还有厚德载物的匾额等等。
并且描述了字典的详细作用,可以让不认字的人认字,认字的懂意思,以后在看古籍不用教谕也能懂个七七八八。
这让天下的学子无不欢呼雀跃,孔颖达的名声前所未有的高涨。
“王爷,你这招真的妙,如今外界都在传颂孔颖达,没有一个人提及王爷你。
小人看来就算是世家也都认为这件事是孔颖达所为。”
纪王府内王洪福拍着马屁说道。
“臣倒是觉得世家不可能想不到王爷,只不过这件事主要在于孔颖达,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出手而已,
不然就是与天下读书人为敌,就算他们是千年的世家,他们也无法与天下的读书人对抗。
他们也怕遗臭万年,读书人的笔有时候可比刀可怕多了。
臣就怕他们惹不起孔家,来找我们麻烦。”王玄策倒是没有那么乐观。
“那倒无所谓,本王过几天就要去西北了,他们也找不到本王,要是在西北惹本王,本王还不敢杀他们?笑话。
咱们就慢慢等,不着急,本王才十八岁,有的是时间,慢慢的就把他们消磨没了。
我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