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我抢了刘备的皇叔 第389章 坚持的荀彧
热门推荐:
在盗笔世界戏良人
被婆婆羞辱,四年后我带崽嫁入豪门
宴予笙笙
灵气复苏:小扫把星抡勺带飞祖国
四合院:开局让易中海给我捐款
腰软娇娇生子后,绝嗣帝王宠上天
万道虚天鼎
地球最后一位仙人
帝国时代之穿越中世纪
这番谋划,让曹操无比兴奋。
他一扫刚才心中阴霾,站起身来,走到戏志才身边,拉着他的手,说道:“天授志才于我,何愁大事不成?”
此时他身在兖州,被刘皇叔和袁绍夹在中间,已经成了一盘死局。没想到经过戏志才一分析,瞬间就活了过来。
正如戏志才刚才说的那样,一旦占据了西蜀和汉中,就彻底掌握了主动。
凭着西蜀的地势,足可以抵挡住刘隅。
只要能挡住刘皇叔,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实力,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出兵攻取长安。
当年的高皇帝,正是凭借此地,最终定鼎天下,成就了一番事业。
戏志才的分析,让程昱也十分敬佩。如果是面临具体事件时(比如筹集粮草),曹操让他出谋划策,他都可以有所谏言,可若是这种大面的规划时,却不是他的长处。
可戏志才三言两句就把所有的一切都谋划清楚,这种才华岂能不让人震惊。
感受到程昱脸上的诧异,戏志才淡淡一笑,这个谋划他看似说的云淡风轻,其实私底下已经推演了多次。
他想过扬州,想过荆州,甚至想过交州,但这些都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
他把目光投向了益州,立刻就被这片土地所吸引。
土地肥沃,物阜民丰,关键其主刘璋暗弱,这样的条件,益州必然守不住。
既然守不住,岂不是上天要赐予主公。
荀彧脸上并没有多少表情,显得平静而淡然。
在几天前,他就收到了郭嘉的来信。
作为曾经的挚友,当初郭嘉从袁绍处离开时,自己就曾写信让他辅助曹操。
可谁知道,因为一张招贤令,他竟然不声不响的去了长安城。
不出意外,刘皇叔顺利被他收入麾下,开始了效命的过程。
这几年过去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如今郭嘉写信,让他去投奔刘皇叔。
最好是说动曹操一块投靠刘皇叔。
从荀彧的角度来分析,此时投靠的刘皇叔是曹操最好的选择,也是最重要的选择。
刘隅是天下皇叔,掌握大汉权柄,是毫无争议的汉室宗亲。
他立志中兴汉室,如今在他努力下,本来千疮百孔的汉室,已经出现了一个种子。
这个种子随着刘隅的强大,慢慢发芽,直到此刻,已经成了一个小树。
只要给这个小树足够多的养分,在不久的一天,就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荀彧看到刘隅身上有这样的潜能,虽然此时他的实力还不如袁绍。
荀彧是个理想家,他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他心中,唯一坚持的信念,就是匡扶汉室,当初他投身袁绍麾下是如此,来到曹操身边时同样是如此。
可走到今天,他才发现,曹操的目标和自己似乎有些冲突。
饱经沧桑的折磨,让当年的曹操,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风华。
他还清晰记得当日见到曹操时的情景。
曹操拉着他的手,称呼为吾之子房。
能够比肩留侯,无论如何都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可当初曹操心忧汉室,心中的志向就是征西将军。
可如果按照戏志才的谋划,目标却离征西将军越来越远了。
他要去西蜀,很有可能就是要效仿高祖,成就一番帝业。
“主公,西蜀虽然不错,但兵行千里,岂能无人警觉,一旦刘皇叔发现士卒动向,就会迅速明白其中关键。
刘皇叔是当今智者,见微知着,最是厉害,又岂能不知道我们的动向。一旦他派兵控制进蜀通道,我们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文若不用担心,刘皇叔虽然多智,但并不是神仙,我们带领大军神不知鬼不觉的走掉,刘皇叔又岂能察觉?”
两人说的都有些道理,这个时候,就看曹操的能力和眼光了。
曹操沉默了半天,缓缓说道:“事到如今,若不能按照志才所言,我们将无路可走。”
“恰恰相反,主公脚下不但有路,还是一条宽宏大道。就看主公会不会选择了。”
“文若,有何妙计,说出来听听。”
“归顺刘皇叔。”荀彧的话,虽然简单,却言简意赅表达的内容。
众人一听这句话,大厅内突然沉默起来,空气中蕴含的冷气,比外面还寒冷几分。
投靠刘皇叔?这怎么可能,如今汉室衰微,诸侯并起,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岂能久居人下。
曹操眼神冷冽,眼神中隐藏过一丝杀意。
但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如今功业没见,却擅杀有功之臣,得不偿失啊!
见曹操没说话,荀彧缓缓向前走了两步,站在正中间,神情专注望着曹操缓缓问道:“主公,当初我们一见如故,主公的志向可没有这么高,如今想要占据益州,固守养兵,是不是再等数年之后,主公就准备定鼎天下?”
这番话把曹操问的哑口无言,当初两人的承诺历历在目,两人誓同生死,立志匡扶汉室。
可如今刚过了几年,就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荀彧有些想不通,他在等曹操的一个解释。
很遗憾,曹操并没有给出解释,他淡淡挥手,示意让众人散去。
待众人纷纷离去之后,偌大的厅堂之中只剩下曹操与荀彧二人相对而立。
曹操目光深沉地凝视着站在中央位置的荀彧,脸上流露出一抹难以言喻的神情,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他缓缓开口道:“文若啊!想当初,我们一同踏上这充满荆棘的征途,历经无数生死考验,可谓是患难与共、并肩作战。
那时的我坚信不疑,认为我们两人的志向已然达成默契,宛如高山流水般契合无间。然而时至今日,方才发觉竟是我大错特错……”
说罢,曹操不禁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之色。仿佛岁月的沧桑和现实的残酷已经将他们曾经的理想渐渐磨灭,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感慨和无奈。
而荀彧则静静地站在那里,沉默不语,但从他那紧蹙的眉头可以看出内心正经历着剧烈的挣扎。
他一扫刚才心中阴霾,站起身来,走到戏志才身边,拉着他的手,说道:“天授志才于我,何愁大事不成?”
此时他身在兖州,被刘皇叔和袁绍夹在中间,已经成了一盘死局。没想到经过戏志才一分析,瞬间就活了过来。
正如戏志才刚才说的那样,一旦占据了西蜀和汉中,就彻底掌握了主动。
凭着西蜀的地势,足可以抵挡住刘隅。
只要能挡住刘皇叔,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实力,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出兵攻取长安。
当年的高皇帝,正是凭借此地,最终定鼎天下,成就了一番事业。
戏志才的分析,让程昱也十分敬佩。如果是面临具体事件时(比如筹集粮草),曹操让他出谋划策,他都可以有所谏言,可若是这种大面的规划时,却不是他的长处。
可戏志才三言两句就把所有的一切都谋划清楚,这种才华岂能不让人震惊。
感受到程昱脸上的诧异,戏志才淡淡一笑,这个谋划他看似说的云淡风轻,其实私底下已经推演了多次。
他想过扬州,想过荆州,甚至想过交州,但这些都不能满足目前的需要。
他把目光投向了益州,立刻就被这片土地所吸引。
土地肥沃,物阜民丰,关键其主刘璋暗弱,这样的条件,益州必然守不住。
既然守不住,岂不是上天要赐予主公。
荀彧脸上并没有多少表情,显得平静而淡然。
在几天前,他就收到了郭嘉的来信。
作为曾经的挚友,当初郭嘉从袁绍处离开时,自己就曾写信让他辅助曹操。
可谁知道,因为一张招贤令,他竟然不声不响的去了长安城。
不出意外,刘皇叔顺利被他收入麾下,开始了效命的过程。
这几年过去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如今郭嘉写信,让他去投奔刘皇叔。
最好是说动曹操一块投靠刘皇叔。
从荀彧的角度来分析,此时投靠的刘皇叔是曹操最好的选择,也是最重要的选择。
刘隅是天下皇叔,掌握大汉权柄,是毫无争议的汉室宗亲。
他立志中兴汉室,如今在他努力下,本来千疮百孔的汉室,已经出现了一个种子。
这个种子随着刘隅的强大,慢慢发芽,直到此刻,已经成了一个小树。
只要给这个小树足够多的养分,在不久的一天,就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荀彧看到刘隅身上有这样的潜能,虽然此时他的实力还不如袁绍。
荀彧是个理想家,他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他心中,唯一坚持的信念,就是匡扶汉室,当初他投身袁绍麾下是如此,来到曹操身边时同样是如此。
可走到今天,他才发现,曹操的目标和自己似乎有些冲突。
饱经沧桑的折磨,让当年的曹操,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风华。
他还清晰记得当日见到曹操时的情景。
曹操拉着他的手,称呼为吾之子房。
能够比肩留侯,无论如何都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可当初曹操心忧汉室,心中的志向就是征西将军。
可如果按照戏志才的谋划,目标却离征西将军越来越远了。
他要去西蜀,很有可能就是要效仿高祖,成就一番帝业。
“主公,西蜀虽然不错,但兵行千里,岂能无人警觉,一旦刘皇叔发现士卒动向,就会迅速明白其中关键。
刘皇叔是当今智者,见微知着,最是厉害,又岂能不知道我们的动向。一旦他派兵控制进蜀通道,我们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文若不用担心,刘皇叔虽然多智,但并不是神仙,我们带领大军神不知鬼不觉的走掉,刘皇叔又岂能察觉?”
两人说的都有些道理,这个时候,就看曹操的能力和眼光了。
曹操沉默了半天,缓缓说道:“事到如今,若不能按照志才所言,我们将无路可走。”
“恰恰相反,主公脚下不但有路,还是一条宽宏大道。就看主公会不会选择了。”
“文若,有何妙计,说出来听听。”
“归顺刘皇叔。”荀彧的话,虽然简单,却言简意赅表达的内容。
众人一听这句话,大厅内突然沉默起来,空气中蕴含的冷气,比外面还寒冷几分。
投靠刘皇叔?这怎么可能,如今汉室衰微,诸侯并起,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岂能久居人下。
曹操眼神冷冽,眼神中隐藏过一丝杀意。
但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如今功业没见,却擅杀有功之臣,得不偿失啊!
见曹操没说话,荀彧缓缓向前走了两步,站在正中间,神情专注望着曹操缓缓问道:“主公,当初我们一见如故,主公的志向可没有这么高,如今想要占据益州,固守养兵,是不是再等数年之后,主公就准备定鼎天下?”
这番话把曹操问的哑口无言,当初两人的承诺历历在目,两人誓同生死,立志匡扶汉室。
可如今刚过了几年,就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荀彧有些想不通,他在等曹操的一个解释。
很遗憾,曹操并没有给出解释,他淡淡挥手,示意让众人散去。
待众人纷纷离去之后,偌大的厅堂之中只剩下曹操与荀彧二人相对而立。
曹操目光深沉地凝视着站在中央位置的荀彧,脸上流露出一抹难以言喻的神情,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他缓缓开口道:“文若啊!想当初,我们一同踏上这充满荆棘的征途,历经无数生死考验,可谓是患难与共、并肩作战。
那时的我坚信不疑,认为我们两人的志向已然达成默契,宛如高山流水般契合无间。然而时至今日,方才发觉竟是我大错特错……”
说罢,曹操不禁微微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之色。仿佛岁月的沧桑和现实的残酷已经将他们曾经的理想渐渐磨灭,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感慨和无奈。
而荀彧则静静地站在那里,沉默不语,但从他那紧蹙的眉头可以看出内心正经历着剧烈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