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季汉刘璋 > 144.第144章 南中人口(四k二合一)

季汉刘璋 144.第144章 南中人口(四k二合一)

    第144章 南中人口(四k二合一)

    益州郡,滇池县的县寺中,傍晚时分开始举行的宴会到了结束的时候,一众益州郡的郡吏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远来平叛的将校官吏则入住到了县寺内的客房中,或是前往城外的军营中居住。

    作为益州牧的刘璋,自然是居留在了县寺中,在这深秋兼入夜的清冷时分,刘璋于走廊下停留了片刻,就只觉一股彻骨的寒意侵入体内,他伸出手交叉着紧了紧身上的衣服,跟在他身后的吴班见此情景,立即走上前去,将手上的锦裘披挂在刘璋的身上。

    披上锦裘的刘璋顿感寒意大减,在心底他给这件锦裘的御寒作用打上个满分的成绩。

    有了锦裘御寒的他停驻下脚步并侧过身,抬起头看向天空,夜空上没有一片云雾,也没有一颗星辰,仿佛被洗刷过一样,碧天如水,有如旷野,碧空上只有一轮圆月悬挂在高高的天穹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刘璋呢喃着李太白的诗句,可惜他的故乡在另一片时空,他现在的故乡是往北的成都,他刚穿越过来所在的地方,成都有挂念他的人,也有他挂念的人,是他和这个时代的关联。

    他想起了他未过门的妻子,不知道黄婉现在在干什么,转念他又想起了刘循,他的好大儿,喜当爹的他慢慢的接受了刘循的存在,虽然情感上说不清刘循是不是他的血脉,但养着养着也亲近了起来,再转念,他想起了他的嫂嫂,同丈夫刘瑁不合、如同寡居一般居住在州牧府的吴苋。

    想到吴苋,刘璋自然的想到了庞阙亲自来禀报的成都谣言,谣言里说他和吴苋有不干不净的瓜葛。

    虽然成都令董和还没有查出造谣的人,但刘璋大概猜了出来是出自谁的手笔,细究他的几位仇家,使用排除法就可以定位个八九不离十。

    不可能是他兄长刘瑁,没人会往自家身上戴上一顶绿帽子,就算刘瑁想打击他的声望,也不太可能使出这样的手段,再者刘瑁身边都是他的眼线,如果是刘瑁干的他早就知道了。

    更不太可能是汉中的张鲁,张鲁和他远隔数百里,对州牧府的状况是两眼一抹黑,谣言里说他将吴苋另居别院,和他儿子刘循住在一起这一件事情,张鲁就不太可能知晓,张鲁也没那么大的能量,派人到成都传谣。

    排除掉张鲁和刘瑁,那就剩下一个和德中郎将赵韪,鼎力推举他登上益州牧的重臣。

    赵韪有这个动机,同时知晓州牧府的情形,另外也只有赵韪这位重臣出手,才能让董和查不出造谣之人的蛛丝马迹。

    赵韪历事刘焉、刘璋父子两代人,虽然刘璋这段时间明捧暗贬了赵韪的权力,但赵韪终究是树大根深,于政务上赵韪有不小的能量,许多州牧府的官吏是赵韪的门生,于军事上有一群将校猥集在赵韪身边,如校尉庞乐、李异等,出身安汉赵氏的赵韪,在地方上也有力量去兴风作浪。

    ‘还真耐得住性子。’刘璋感慨了一句,赵韪在他段时间的明面亲近、实则疏远的操作下,竟是能按兵不动,没有任何的举措,和那位装疯卖傻的司马老乌龟定性只怕是有的一比。

    “嘶。”

    一阵秋风吹过,听到身后的吴班传来牙齿打颤的声音,刘璋不再驻足原地,举步朝着益州郡太守高颐给他安排的房间走去。

    不多时,刘璋踏入了一间古色生香的房间内,这间房间的装饰极佳,帘子用的是蜀锦,案几上的杯盏是上等的漆器,杯盏上的漆纹繁琐,描绘着踏足云间的龙凤形象,屋内有些装饰品是崭新的,旧有的物品,都是难以一时更换的如床铺窗棂、地面的青砖等物,不过这些东西依旧是被擦拭的一新。

    刘璋露出一抹无奈的笑意,这人情世故哪里都免不了,他转过头吩咐着吴班:“元雄,你去将高府君请来,我有些事情和他商量。”

    “诺。”吴班闻言立即应了一声,年少之人行事带风,他没有迟疑的转身,但就在他转身之时,身后一只手按住了他肩膀。

    “等等。”

    刘璋的声音从他的身后传来,他疑惑的转过头看向刘璋,想知道他的明公是否还有其他的吩咐。

    却只见刘璋将他披着的锦裘解下,披挂到了他的身上,面露微笑的对他叮嘱道:“夜里风寒,披着锦裘,这样就不会着凉了。”

    接着刘璋像是照顾自家子侄一样,随手将披挂到吴班身上的锦裘系上,最后紧了紧系带。

    面对刘璋这样厚待,吴班先是一愣,眼睛溜圆的打着转,而后他感受着锦裘上先前被刘璋捂暖的温度,心生一阵感动,他拱手郑重的向刘璋致谢道:“多谢明公。”

    言罢,吴班脚步匆匆的向着高颐的居所走去,去传达刘璋的命令。

    见吴班远去,刘璋指挥着另几名跟在他身边,捧着一大堆竹简的亲卫,将这些竹简放到屋内的案几上,并点上多支蜂蜡。

    就着诸多蜂蜡散发出的的亮莹灯火,刘璋细细翻阅起了亲卫放置在案几上的竹简。

    这些竹简是南中地区,越嶲、益州、牂牁、永昌四郡的户口、府库、吏员、律令等资料详情,通过阅读这些竹简,刘璋就能知道南中地区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信息,对南中地区进行深入的了解。

    刘璋打量着这些竹简,这些比金银财宝更为重要的东西。

    昔日刘邦从武关入关中,攻下咸阳,当其他人争着跑向藏有金银财宝的府库时,大聪明萧何却独自跑到秦丞相御史的府邸,收集律令图书藏之。

    盖因为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掌握了丞相和御史的律令图书,刘邦集团对秦朝国家户籍、地形、法令就一目了然了,这就为日后刘邦集团战胜项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美人。’刘璋感慨了一句,拿起了一卷竹简,查阅起了南中的户口,这是他最为看重的一项数据。

    越嶲郡,领十四城,户十三万余,人口六十二万余。

    益州郡,领十七城,户两万九千余,人口十一万余。

    牂牁郡,领十六城,户三万一千余,人口二十六万余。

    永昌郡,领八城,户二十三万余,人口一百八十九万余。

    心头默算下总和,按照这份竹简的记录,南中几近有三百万人口,如果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刘璋估计会笑出声,笑到房梁都跟着他的笑声抖动起来。

    要知道历史上三国时期才多少人口,不过八百万左右,虽然这个八百万的数目可能不太准确,毕竟乱世之中,想去精确的统计人口数量是不太现实的事情,再者世家豪强坐大,藏匿人口,蓄养奴仆,有很大一笔人口没有被官方统计到。

    但八百万人口纵使翻上一番,也不过一千六百万人口。

    因此,南中要是有三百万人口,加上刘璋掌控的巴郡和蜀郡这两个户口大郡,刘璋能闭着眼睛碾压这个时代的所有诸侯,平定东汉末年的乱世,飞龙骑脸一波,什么曹操、刘备、孙权,鹰扬河朔的袁绍、跨蹈汉南的刘表,在他的面前,都将是弟弟。

    ‘可惜啊,可惜!’刘璋叹了一句,这份竹简上的人口数据,是汉顺帝永和五年的,也就是140年,而现在是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隔了五十来年,人口发生了变化。

    其次东汉永和年间的人口统计有些复杂,永和年间(136年-141年)的数据有两个,分别是“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和“口五千三百八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十八”,永和总共才六年,但是不到六年时间,大汉的人口居然差上了四百七十多万。

    而且,这份竹简上记录的永昌郡的人口,竟然高达一百八十九万余,接近两百来万,在永和年间、东汉十三州的郡县中,仅次于荆州的南阳郡的两百四十四万口,以及豫州的汝南郡两百一十万口。

    南阳郡和汝南郡都是中原大郡,户口百万,人口多一些,刘璋不以为怪,但是永昌郡这一地处大汉西南的郡县,面积虽然是大了些,但人口怎么也不可能比得上南阳、汝南这些中原大郡的人口。

    另外,《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蜀汉的人口才多少,二十八万户,合计人口九十四万,就算考虑到三国时代的制度有所变化,百姓的户籍分为民户、兵户、吏户三种,对后主传中的人口数据进行分别统计的话,实际蜀汉可能的人口数据是民户二十八万+兵户十万+吏户四万,共计四十二万户,按每户四口左右计算,蜀汉约有两百万人左右,也不过相当于永和五年汉昌郡的户口数量。

    最后,晋书上宁州,也就是南中不过五万户左右,和永和五年所记载的南中人口数据对比,人口损失如此的巨大,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见后汉书对南中人口统计存在巨大错误。

    ‘我信你个鬼。’刘璋将这卷竹简往案几上一扔,吐槽了一句。

    这份永和五年的南中地区人口统计数据,他是肯定不相信的,但他又没有其他的数据,东汉以降,皇帝年纪一个比一个小,年纪大的,比如桓灵二帝,又是亲近宦官,导致朝廷吏治昏乱,阉宦当道,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再加上南中地处叟夷之地,时不时就有叟夷叛乱,是个比较混乱的地方,如越嶲被夷王高远占据了郡治邛都城,永昌郡多少年没有太守临郡治事,全靠着郡丞吕昌一力撑着。

    这种情况下,南中诸郡没闹出乱子就算是好事,人口统计这项高难度、高复杂度、高组织度的工作,在刘璋前世所处的信息化时代都算是极为困难的工作,这个时代南中自然没有哪个太守能去执行统计人口一波。

    基本上都是下面报上一个人口数字就记下,人口对比往年多了还是少了,没有人会去关注,更没有人会去细细盘问。

    刘璋揣摩着,如果蜀汉按民户、吏户、军户统计人口的话,蜀汉当有二百万人,南中地区当是占有三分之一,也就是南中有七八十万人,此外,相比蜀汉时期的南中,当时雍闿、高定、朱褒在南中叛乱连年,现在南中的叛乱,被刘璋数月讨平,没有蜀汉那种经年叛乱的的情况。

    因此,刘璋估摸着,现在的南中之地人口说不定有一百来万,当然这只是他的猜测,南中具体的人口数量,需要在南中安定下来后,让南中地区的郡守详查一番才能得出结果,现在他只能做一些无端的猜想。

    这时门外传来动静,吴班领着益州郡太守高颐回来了,坐在案几前的刘璋起身向门口走去,迎接这位在滇池忠贞不屈的太守,摆足一副礼贤的姿态。

    将高颐迎接入房内,分主宾安座。

    刘璋开口先是夸赞高颐:“高卿这些时日着实辛苦了,先前巴郡有些宵小为荆州别驾刘阖所煽动,造逆于巴地,一时间,我也未能顾上南中,致使高卿为雍氏围困于滇池数月。”

    “在外无援军的情况,高卿能于滇池坚守,未有任何动摇,不使雍氏肆意,夫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信哉斯言。”

    “此番,高卿有大功于国。”

    “明公过誉了。”面对顶头上司刘璋的夸赞,高颐避席谢道。

    “颐为益州郡太守,先是不能察觉雍氏的谋逆之心,后又不能荡平雍氏叛军,以至于叨扰到了明公,迫使明公领兵南下,踏入南中这瘴痢之地,是颐之过也。”

    “坚守滇池,不屈身于贼,是颐身为益州郡太守的职责所在,实在算不得什么功劳,明公说我有功,着实让我汗颜。”

    听读者大大的话合章啦(●""●)

    听人劝,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