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看 > 79开始我有话要说 > 第380章 被迫提速

79开始我有话要说 第380章 被迫提速

    正当他去跟市里打招呼要盖房子建新回收站的时候,编辑部和工商局里来人了,编辑拿了一堆翻译件和一本小说走了,肖卫国也跟着工商局的办事员走进了工商部的大门。

    部委的几个大领导亲自接见了肖卫国。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咱们是首例,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寻遍古今中外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国务院和部里的领导专门讨论过你的情况,我们一致认为你虽然年轻但做的事情却很有前瞻性。

    国务院计划特批你成立咱们北京的第一家公司,因为现在还没有类似的章程,所以牌子先不能挂,你们先发展两三年给大家看看成效,希望你能抓好生产建设,落实安全问题,起好带头作用。

    你的公司是一个实验田,你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咱们开放的脚步,希望你做事之前要深思熟虑,有任何问题一定要及时来部里沟通。

    市武装部那边也已经派人跟我们沟通过,他们能给予你们一定程度上的人员支持,这些都是跟你一样从前线退下来的英雄,你要善待他们就像善待你自己一样,谨记不能违法乱纪,我们会派专人随时跟进你的进度,如果有必要我们会随时叫停你的所有动作,今天这些话你都要劳记在心。”

    “领导,我还年轻,怕是担不起这个责任。”

    “责任由大家来帮你共同承担,现在国家需要你,你就需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我们没想过要让你做到什么高度,我们只是希望从一家正规专业的非国营企业运行中看看通往远方的路,这点没有谁能比你更让大家信得过。”

    “对,卫国小同志,你别有压力,你就按部就班的发展自己的事业,有需要帮忙的地方也可以来部里找我们这些老家伙提,市里环卫那边也已经打好了招呼,具体的合作方法你们可以去自己谈。”

    肖卫国从部里出来,感觉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他的肩上,他很明白其实他的所谓公司的发展并不重要,部里只想看一看非国营企业是否可以独立生存的可行性而已,对于这次的实验央视派出了一个姓顾的女记者来打算拍成一部纪录片,部里也派出了一个姓郭的科员专门跟进这件事情。

    肖卫国知道前世很多八九十年代的公司都有过这种待遇,最出名的马云一穷二白还被所有人都当成骗子的时候都被拍成过纪录片,他没想到这种安排会这么早就被搞了出来。

    现在的摄像机还都在使用胶片,这个拍摄成本可不便宜,所以顾记者他们只拍了部里的一段和肖卫国出来后上车离开的一段就上了电视台的车。

    之后他们会继续跟拍,但如果有别的工作也不能耽误,毕竟纪录片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素材,他们不可能一直都跟在肖卫国身后,没有什么单位能经得起那样的消耗。

    肖卫国在垃圾填埋场找到富仁跟他说了这件事,回收站里的人都好奇的看着顾记者他们,垃圾填埋场这边的恶臭让他们一阵皱眉。

    纪录片主打真实,所以所有人的一言一行都相当随意,顾记者问肖卫国道:

    “你们平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吗?这种环境会不会对身体有害?”

    肖卫国为她解释道:“影响应该是有的,但多严重倒也未必,环卫部门的人一直都在跟这种环境打交道,只要注意一点戴着口罩和手套,做好隔离和防护,害处应该不算太大,垃圾影响最大的应该还是环境。”

    顾记者又问:“这里不是叫填埋场吗,那这些垃圾为什么不埋起来?”

    肖卫国并不嫌弃她的无知,反而认真的为她解释道:

    “北京现在可查人口有九百五十万左右,实际生活的人肯定只会比这个数量更多,一个拥有上千万人同时生产生活的城市,每天遗弃的各种废物垃圾是海量的。

    如果每人每天实际产生一公斤的垃圾,那环卫部门每天就要收集运输超过5000吨以上的生活垃圾,一年就是吨,这还不算工厂和其他生产生活单位,那些单位才是垃圾制造的大头。

    实际上北京不止有这一个填埋场,在城市的周边还有很多个跟这个填埋场规模相近的其他填埋场,填埋场里这些垃圾山被填埋的速度根本掩盖不住增长的速度。

    环卫部门实在是有心无力,长此以往对城市环境的危害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这种依靠废品回收的个体企业才能应运而生。”

    “那你们做废品回收能赚到钱吗?”

    “可以,而且赚的并不少。”

    “我看到垃圾山上有很多人都在忙碌,他们都是你的员工吗?”

    “不是,他们都是自由职业者,说通俗点也就是没有工作的无业游民。”

    “如果你们取得了这个垃圾填埋场的管理权,他们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

    “肯定会,但我们会尽量想一个相对不那么绝情的办法,至少不能完全切断他们的生活来源。”

    “即使你们出了新办法也不能保证照顾到所有人吧?”

    “当然不能,任何人都不能,如果所有人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那就说明咱们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他们现在多数人家里估计吃饱都困难,我只要能保证一部分愿意跟我们合作的人有饭吃就可以了。”

    “那不愿意跟你合作会怎么样?”

    “驱离,我们以后就是一个正规生产建设单位,不会允许扰乱生产秩序的人在身边捣乱。”

    正当顾记者要继续发问的时候,小结巴从拖拉机驾驶室中出来冲肖卫国喊道:

    “卫国,李~李主任来~来了。”

    李主任?她来这里干什么?

    “她在哪?”

    “富~富大爷那~那边。”

    肖卫国摆摆手示意自己知道了,转身带顾记者他们往来路走去,顾记者问道:“刚才那两辆大拖拉机是你们的是吗?”

    “是的。”

    “你们买那么大的车干什么,那种车很贵吧?”

    “是很贵,如果我们人员足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大型机械,不然这些垃圾根本处理不过来。”

    “那前期需要花很多钱吧,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钱赚回来。”

    “或许需要很久才能回本,但我们不得不做,这是我们公司存在的责任和义务。”

    看到在跟富仁说话的李主任,肖卫国赶紧迎了过去道:

    “李姨,您怎么有功夫往这种地方跑?”

    李主任笑道:“我来告诉你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还需要您亲自来说,您派个人说一声我去您那多好?”

    “哪那么多麻烦事,我来就为一件事情,我哥在电话局工作,我看你每次有时都派人满城跑也不是个事就问他能不能给你们回收站装一部电话,他说原则上其实是可以的,但需要一部小型交换机。

    而且即使有了交换机装一部电话也不便宜,估计至少得需要两千块左右才能装进家里,赶明儿你去电话局一趟填个申请,交换机的事我哥会给你想办法,等机器一到立刻就可以把电话通进家里了,我知道你不差钱,为了工作这个钱可不能省。”

    肖卫国大喜过望,这可真是意外之喜,要知道虽然现在北京的电话数量已经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现在的电话全是公用电话和单位电话,平均七百多户家庭才有一部公用电话,每次谁家有电话时,就会有人在胡同口大喊:“大壮家的二胖,有你电话。”

    这种情况只能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真要说方便,哪有自己家里有电话来的方便,原本82年才开始有人安装家庭电话,现在竟然提前了一年,至于交换机的事情,肖卫国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中低端电子产品。

    “李姨,麻烦您受累现在跟我去电话局找李叔打个照面,完事后我一会开车把您送回单位。”

    电话局那边的沟通非常顺利,肖卫国提出自己有交换机后那边表示随时可以派工人上门安装,而且提到新成立的回收公司,电话局还同意给回收公司开通一条单位专线,说白了跟家庭电话一样,只不过不需要自己花钱,肖卫国看不出这种电话和家庭电话的区别。

    既然说了可以拉电话线,肖卫国就准备多拉几条,书店一条,回收站一条,后海四合院那边一条,单位专线直接拉到东郊垃圾填埋场里,那边以后才是回收公司的大本营。

    不就是需要钱吗,六千块现金直接提了小半尼龙袋,电话局里的会计现场入账,还可以加急?又是两千块,一条线给五百的加急费,电话局这边表示明天就能动工,最多三天,就能全部完工。

    至于为什么他们可以加急?没有人比电信和邮政行业更懂加急了,大规模移动网络信号普及之前,电报,邮件,信封,电话都有加急和专线,关键时刻有些不重要的老线路打不通和断线都是常态。

    李主任的哥哥意识到肖卫国可以弄到不少小型交换机,立刻表示可以深入合作,这种和单位之间的合作好处太多,而且没有后患,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北京的电话网络上几乎串联了全世界所有主要电信公司的交换机,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份,可见我国电信公司的来者不拒,肖卫国当即表示同意合作,这也是一个来钱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