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学者的二次元 第二千零九十八章 开拓之始!设辽州,公孙瓒封王
热门推荐:
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
四胞胎来了
灵技师的奇妙旅程
勘尘路
反差!!绝美小姨很凶猛
从农家子到宰执天下
异族入侵,作为食材居然还打人了
疯批小师妹她事业心超重的
综武:我!舌尖上的武林神话!
在沐云颁布杀胡令以后,原本政见不和的刘虞和公孙瓒二人,顿时便有了某种共识,使其关系渐渐地变得和缓,不像原本那样针锋相对,互看不顺眼。
正因如此,在乌桓内附,大汉帝国与鲜卑开战之际,公孙瓒才敢将幽州的事务丢给刘虞,然后率众北上乌桓疆域,却不担心刘虞会在后面扯他后腿。
因其官阶最高,在幽州这边的威望也最盛的原因,公孙瓒成了乌桓疆域这边实际意义上的最高指挥官,统帅诸将抗击鲜卑。
有鉴于此,汉灵帝在颁布诸夏令之际,赏了公孙瓒一枚开拓令和一枚崇恩令以彰其功。
除了公孙瓒以外,得到此封赏的还有从并州北上抗击鲜卑的丁原、西出玉门关收复西域诸国的董卓,以及覆灭氐羌的征西将军沐云。
与此同时,吕布、张辽、曹操和袁绍等,在大汉帝国与鲜卑之间的战争中,功勋显着的将领们,也各自得到一枚崇恩令的赏赐。
不过这是题外话,在此暂且带过。
且说,公孙瓒在得到开拓令和崇恩令以后,他的心顿时便野了起来,在何进被贬为镇东将军并抵达原乌桓疆域,与之完成交接的工作以后,公孙瓒便率众回返幽州修整,再从幽州转道辽东半岛,也就是三韩百济那边。
前文曾提过,三韩百济早就被公孙瓒给杀怕了,整得跟自家的后花园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干啥就干啥,三韩百济的高层却连屁都不敢放一声。
别怀疑!公孙瓒,又或者该说公孙氏在三韩百济的影响力,就是这么地夸张。
因为公孙瓒对三韩百济,并不单单只是一个人率兵在打在杀,他还拉着整个公孙氏在三韩百济那边扎根,借此控制三韩百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家留了一条退路。
没看错!公孙瓒在爬到现在这个高度以后,就开始为公孙氏留退路了。
为什么会有【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这样的话出现?
因为这些世家豪门很清楚树大招风的道理,他们爬得越高,发展得越好,也就越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在顷刻间覆灭。
所以,这些世家豪门始终秉持着【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的理念,在往上爬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下扎根,为自己留下一个又一个的后手和退路。
但是,有时候后手和退路留得太多,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世家豪门在建国称王以后,便会反受其所发展起来的世家豪门关系网钳制。
不过这是题外话,在此暂且带过。
凭借着公孙氏在三韩百济打下来的基业,公孙瓒没花多少功夫,就让三韩百济的高层俯首称臣,正式将三韩百济纳入大汉帝国的版图,并成为其封邑领地。
然后,公孙瓒压着战报不发,并调集三韩百济的所有兵马和粮草等资源,便率众杀向了高句骊。
光凭公孙瓒与其麾下的王牌禁卫级单位白马义从,就够让高句骊头痛,甚至为之胆寒,再加上原三韩百济的所有兵马,高句骊怎么抵挡得住?
更令高句骊的高层感到糟心的是,公孙瓒这货简直不当人!打他们就算了,竟然还凭借着他对高句骊疆域的了解,率领原三韩百济的兵马绕路包抄,断了他们与肃慎的联系。
别说是向肃慎求援,甚至内附肃慎以保全他们的权力,就连他们想对肃慎通风报信,借此将局势搅混,以对公孙瓒进行报复都做不到。
在尝试无果之下,高句骊的高层心里再不甘心,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向公孙瓒投降。
就这样,公孙瓒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面,拿下了三韩百济与高句骊的所有疆域,整整一百三十六个县。
《帝望》的州郡制度,最一开始只有五五制和双十制等两种规格。
五个县为一郡,五个郡为一州,这是五五制,也是《帝望》最普遍的州郡制。
十个含以上的县组成一郡,十个含以上的郡组成一州,则是所谓的双十制,在《帝望》中比较少见,主要出现在王朝级和帝国级势力。
正因如此,才有大郡、小郡、大州、小州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十制出现以后,又衍生出了王国级势力所使用的五十制和七七制。
所谓的五十制,指的是五个县为一郡,十个郡为一州的州郡制,七七制的部分,则是以七个县为一郡,然后七个郡设一州。
这种介于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州郡制,最后成了《帝望》王国级势力最常用的州郡制。
也就是说,《帝望》的州郡制,主要可区分为诸侯与诸侯王等公国级势力所使用五五制、诸侯王国与王国级势力所使用的五十制和七七制,以及王朝与帝国级势力所使用的双十制。
诸夏令所颁布的,有关于大州、小州、大郡、小郡之分级,便是基于州郡制中的五五制和五十制。
一百三十六个县的领地,足以划分成五个小州,或一个大州加三个小州,又或两个大州配一个小州。
可不管怎么算,都满足了【开拓三小州(七十五个县)之领地,封蕃王(仪同诸侯王,可自行册封虚侯和列侯,以及三品(不含)以下的官职)】的标准。
只不过,公孙瓒并没有划分出这么多个州,而是照着沐云的做法,原三韩百济和高句骊的疆域,依照大汉帝国的体制设立大州。
因为他知道,凭公孙氏的底蕴,已不足以支持他更进一步。
至少,在他将原三韩百济和高句骊的内部问题给梳理好以前,他没有继续对外动兵的资本。
重点是,公孙瓒要想进一步扩张,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北方的肃慎,而在他将领地的内部问题处理好的时候,肃慎应该也已参与大汉帝国和鲜卑之间的战争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孙瓒去打肃慎,只能获取战功而不能获得领地。
这也意味着,除非大汉帝国战败,亦或公孙瓒改走海外路线,否则公孙瓒的领地只能这么大。
有鉴于此,公孙瓒才会选择直接设立大州,继续当大汉帝国的封疆大吏。
值得一提的是,公孙瓒在拿下高句骊以后,并没有直接放出战报,而是继续将战报压着,然后趁着战报还未发布的期间,屯兵于原高句骊和肃慎的边界,并建立起城墙等防御工事。
在《帝望》第十一年的三月中旬,余夫和肃慎参战后不久,公孙瓒连克三韩百济与高句骊,正式封王(蕃王)的消息传开,举世哗然。
………注意!以下非本文,大伙儿看看就好………
从第三十二章开始挖的坑,这儿总算是埋上了……(笑)
木鱼在这里解释一下,在汉朝(西汉)十三州当中,仅有凉州和并州的县仅有四十四个,数量不足五十。
那是因为司州,也就是后来的司隶与雍州,在历史中曾兼并凉州和并州的郡县。
也就是说,若将其兼并的郡县归还凉州和并州,这两个州的县,数量也在五十个以上,符合木鱼在本文中所提到的,第二档的大州州郡制。
是的,没错!公国(诸侯国)级势力,用的都是五五制的小州州郡制,诸侯王国级势力,则是五五制与五十制(七七制),大州和小州州郡制并用,到了王国级势力,则统一使用第二档的大州州郡制,也就是五十制和七七制。
至于帝国级势力的部分,则是第一档和第二档的大州州郡制并用,小一点的州采五十制和七七制,大一点的州采双十制。
除此之外,什么级别的国家,得有多少个州,然后要有多少个大州,诸如此类种种,都是有定数的。
《帝望》里的公国、诸侯王国、王国、王朝和帝国的国土大小,便是基于这些设定计算出来的。
从这些设定中,就看出公孙瓒采用双十制来立州,到底意味着什么。
《博二》这本书,历史的发展轨迹虽会与既有的历史存在差异,可其人物的性格那些,还是会依照大家既有的认知,也就是三国志,乃至于三国演义等着作的描述来作为依据,不会随意地进行改编。
公孙瓒虽然性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可他对汉室的忠诚却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木鱼会让他在本文中扭转自己的命运,然后仅设一个辽州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这只是木鱼的一家之言,大伙儿看看就好,无须深究。
正因如此,在乌桓内附,大汉帝国与鲜卑开战之际,公孙瓒才敢将幽州的事务丢给刘虞,然后率众北上乌桓疆域,却不担心刘虞会在后面扯他后腿。
因其官阶最高,在幽州这边的威望也最盛的原因,公孙瓒成了乌桓疆域这边实际意义上的最高指挥官,统帅诸将抗击鲜卑。
有鉴于此,汉灵帝在颁布诸夏令之际,赏了公孙瓒一枚开拓令和一枚崇恩令以彰其功。
除了公孙瓒以外,得到此封赏的还有从并州北上抗击鲜卑的丁原、西出玉门关收复西域诸国的董卓,以及覆灭氐羌的征西将军沐云。
与此同时,吕布、张辽、曹操和袁绍等,在大汉帝国与鲜卑之间的战争中,功勋显着的将领们,也各自得到一枚崇恩令的赏赐。
不过这是题外话,在此暂且带过。
且说,公孙瓒在得到开拓令和崇恩令以后,他的心顿时便野了起来,在何进被贬为镇东将军并抵达原乌桓疆域,与之完成交接的工作以后,公孙瓒便率众回返幽州修整,再从幽州转道辽东半岛,也就是三韩百济那边。
前文曾提过,三韩百济早就被公孙瓒给杀怕了,整得跟自家的后花园一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干啥就干啥,三韩百济的高层却连屁都不敢放一声。
别怀疑!公孙瓒,又或者该说公孙氏在三韩百济的影响力,就是这么地夸张。
因为公孙瓒对三韩百济,并不单单只是一个人率兵在打在杀,他还拉着整个公孙氏在三韩百济那边扎根,借此控制三韩百济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家留了一条退路。
没看错!公孙瓒在爬到现在这个高度以后,就开始为公孙氏留退路了。
为什么会有【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这样的话出现?
因为这些世家豪门很清楚树大招风的道理,他们爬得越高,发展得越好,也就越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在顷刻间覆灭。
所以,这些世家豪门始终秉持着【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早时不算计,过后一场空】的理念,在往上爬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下扎根,为自己留下一个又一个的后手和退路。
但是,有时候后手和退路留得太多,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世家豪门在建国称王以后,便会反受其所发展起来的世家豪门关系网钳制。
不过这是题外话,在此暂且带过。
凭借着公孙氏在三韩百济打下来的基业,公孙瓒没花多少功夫,就让三韩百济的高层俯首称臣,正式将三韩百济纳入大汉帝国的版图,并成为其封邑领地。
然后,公孙瓒压着战报不发,并调集三韩百济的所有兵马和粮草等资源,便率众杀向了高句骊。
光凭公孙瓒与其麾下的王牌禁卫级单位白马义从,就够让高句骊头痛,甚至为之胆寒,再加上原三韩百济的所有兵马,高句骊怎么抵挡得住?
更令高句骊的高层感到糟心的是,公孙瓒这货简直不当人!打他们就算了,竟然还凭借着他对高句骊疆域的了解,率领原三韩百济的兵马绕路包抄,断了他们与肃慎的联系。
别说是向肃慎求援,甚至内附肃慎以保全他们的权力,就连他们想对肃慎通风报信,借此将局势搅混,以对公孙瓒进行报复都做不到。
在尝试无果之下,高句骊的高层心里再不甘心,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向公孙瓒投降。
就这样,公孙瓒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面,拿下了三韩百济与高句骊的所有疆域,整整一百三十六个县。
《帝望》的州郡制度,最一开始只有五五制和双十制等两种规格。
五个县为一郡,五个郡为一州,这是五五制,也是《帝望》最普遍的州郡制。
十个含以上的县组成一郡,十个含以上的郡组成一州,则是所谓的双十制,在《帝望》中比较少见,主要出现在王朝级和帝国级势力。
正因如此,才有大郡、小郡、大州、小州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在双十制出现以后,又衍生出了王国级势力所使用的五十制和七七制。
所谓的五十制,指的是五个县为一郡,十个郡为一州的州郡制,七七制的部分,则是以七个县为一郡,然后七个郡设一州。
这种介于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州郡制,最后成了《帝望》王国级势力最常用的州郡制。
也就是说,《帝望》的州郡制,主要可区分为诸侯与诸侯王等公国级势力所使用五五制、诸侯王国与王国级势力所使用的五十制和七七制,以及王朝与帝国级势力所使用的双十制。
诸夏令所颁布的,有关于大州、小州、大郡、小郡之分级,便是基于州郡制中的五五制和五十制。
一百三十六个县的领地,足以划分成五个小州,或一个大州加三个小州,又或两个大州配一个小州。
可不管怎么算,都满足了【开拓三小州(七十五个县)之领地,封蕃王(仪同诸侯王,可自行册封虚侯和列侯,以及三品(不含)以下的官职)】的标准。
只不过,公孙瓒并没有划分出这么多个州,而是照着沐云的做法,原三韩百济和高句骊的疆域,依照大汉帝国的体制设立大州。
因为他知道,凭公孙氏的底蕴,已不足以支持他更进一步。
至少,在他将原三韩百济和高句骊的内部问题给梳理好以前,他没有继续对外动兵的资本。
重点是,公孙瓒要想进一步扩张,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北方的肃慎,而在他将领地的内部问题处理好的时候,肃慎应该也已参与大汉帝国和鲜卑之间的战争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孙瓒去打肃慎,只能获取战功而不能获得领地。
这也意味着,除非大汉帝国战败,亦或公孙瓒改走海外路线,否则公孙瓒的领地只能这么大。
有鉴于此,公孙瓒才会选择直接设立大州,继续当大汉帝国的封疆大吏。
值得一提的是,公孙瓒在拿下高句骊以后,并没有直接放出战报,而是继续将战报压着,然后趁着战报还未发布的期间,屯兵于原高句骊和肃慎的边界,并建立起城墙等防御工事。
在《帝望》第十一年的三月中旬,余夫和肃慎参战后不久,公孙瓒连克三韩百济与高句骊,正式封王(蕃王)的消息传开,举世哗然。
………注意!以下非本文,大伙儿看看就好………
从第三十二章开始挖的坑,这儿总算是埋上了……(笑)
木鱼在这里解释一下,在汉朝(西汉)十三州当中,仅有凉州和并州的县仅有四十四个,数量不足五十。
那是因为司州,也就是后来的司隶与雍州,在历史中曾兼并凉州和并州的郡县。
也就是说,若将其兼并的郡县归还凉州和并州,这两个州的县,数量也在五十个以上,符合木鱼在本文中所提到的,第二档的大州州郡制。
是的,没错!公国(诸侯国)级势力,用的都是五五制的小州州郡制,诸侯王国级势力,则是五五制与五十制(七七制),大州和小州州郡制并用,到了王国级势力,则统一使用第二档的大州州郡制,也就是五十制和七七制。
至于帝国级势力的部分,则是第一档和第二档的大州州郡制并用,小一点的州采五十制和七七制,大一点的州采双十制。
除此之外,什么级别的国家,得有多少个州,然后要有多少个大州,诸如此类种种,都是有定数的。
《帝望》里的公国、诸侯王国、王国、王朝和帝国的国土大小,便是基于这些设定计算出来的。
从这些设定中,就看出公孙瓒采用双十制来立州,到底意味着什么。
《博二》这本书,历史的发展轨迹虽会与既有的历史存在差异,可其人物的性格那些,还是会依照大家既有的认知,也就是三国志,乃至于三国演义等着作的描述来作为依据,不会随意地进行改编。
公孙瓒虽然性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可他对汉室的忠诚却是不容置疑的,这也是木鱼会让他在本文中扭转自己的命运,然后仅设一个辽州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这只是木鱼的一家之言,大伙儿看看就好,无须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