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第六十一章 圣人
热门推荐:
天幕盘点短视频:帝王裂开
美女别撩,哥不玩闪婚
宝可梦:怎么办?岳父总想手撕我
谁想成神?不都是你们逼我的吗
包青天之贪腐案
坏了,我成主角贵人了!
引火
变身明末公主:无敌诸天
神医下山:美女总裁要养我
? 第一个大人物叫李德林。
李德林(530-590),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此人从小被称为神童,但此神童不同彼神童,是因为可以举出事例:说是在他不到十岁时,读左思写的,以文章很长,词语难懂著称的《蜀都赋》,十多天就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有个叫高隆之的见了,当下就晕了。
这人是当时北齐国的风云人物,皇亲国戚,且身居高位,与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并称为邺中谓之四贵。而且还是建设部、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长兼总工程师,理工科杰出人物。
其主持京都邺城的修建,还在全国搞大炼钢铁,为军队制造成铁制武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冶炼工业之父(此类人材在当时本身就罕见)。
搞理科的,见过如此文科奇才,忍不住逢人就说,这小子,过不了几年,肯定会成为天下所倚重的,堪任大任之人。
经此名人一说,弄得邺城中的京都人士,都跑到他家中看稀奇,弄得每天车马不绝,人满为患,足足一月有余。
而到了他十五岁时,读四书五经之类,一天可以读数千言,过目不忘。这样说来,用不了多久,天下之书,就快要被他读完了。
还有就是,李神童在北齐中过孝秀,即为全国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双料冠军。
其十六岁时即以中孝廉而闻名天下。
这考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所谓察举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巡视,发现人才进行推荐,经过考核再任命官职。
而孝廉的标准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虽然有些模糊,但基本上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和智育。而孝廉由郡即介于省和县之间的地区推荐。
这李神童也确实是因为有孝子的感人事迹,而入选孝廉的。
他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自己驾着灵车,运回家乡安葬。当时正值严冬,穿着单薄的丧服,光着脚,沿路人见了都很是敬佩。
有一个叫崔谌的,是博陵的豪族,是仆射之兄,仆射即中央政府办公厅主任。而这位崔谌,当时因休假还乡,一路上跟随人马很多,仪仗隆重,但有圣旨到,让他代表政府,到李德林吊丧。
听到这个消息,跟着他前去的人,只走了十余里路,原来的数十骑,就少了不少,到了李德林家门囗,就只剩下了五骑。可见其家境很贫寒,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李神童在家为父亲守孝的时间很长,且他的母亲多病,所以没有心肠想官场上的事,只是一心专研了很多历史典籍。后来,他母亲的病好了些,朝廷就要求他回去当官。
看来这官并没有马上当成,而是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刺史王湝,看重他的才能,召其进入省政协。
身份虽不是官员,但二人朝夕相处,一同出行郊游,如同老师和朋友,不讲究官与民之间的礼数。
这王湝常对李神童说:听人常说,蒙蔽贤才的人,该杀,如今你在我这时被告耽误的时间已经有些长了,我虽然与你相处受益非浅,但这样的情况,我也不愿意拖得太久,我是力荐你的,朝廷有人要是故意为难,也会害怕神灵的谴责的。
这番话说明李神童回家尽孝,一时便中断了仕途,有点一时接不上趟。但遇见王湝和当初遇见高隆之一样,对他个人前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正因为有王湝的举荐,这李神童还于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8年),中了秀才。
考秀才,需要举荐。不是什么人都能考的,但确实要考。
而在当时,只有省级考试,内容与后来的科举考试一样,考的是笔头功夫,与举荐结合起来,叫贡举,后来称为科举。且这秀才与后来所说的秀才不同,考试通过,还要经皇帝亲自面试,所以秀才是钦点的。
中了孝廉又中秀才,称为中秀孝。
这种制度在后来,成为大隋帝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创举,科举制度的前身。
而这位李神童,不仅做了主流文化的领头人,德才皆备,双料冠军,而且还深通阴阳八卦,易经风水之类奇论杂说,是个乱读书的人。
但写起文章来,言简意赅,文通理达,且达到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效果。“北地三才子”魏收见过,惊叹不已,对高隆之说,此人文笔终当继温子升,高隆之听了后笑道,你魏常侍平时妒嫉贤能,现在身边有这样一个等同于老彭在世的人,何必要求远处的温子升呢?
温子升也是“北地三才子”之一,但把李神童比为老子和彭祖在世,确实是有些“耸人听闻”,可见这高隆之的溢美之词是如何了得。
因此,这李神童后来官路颇为顺畅,期间虽因其母去世回家守丧而暂时弃官,后又官复原职。在北齐时,就当到了直散骑侍郎,相当于副总理的职务,兼国家保密局长。
在北周武帝灭齐后,北周武帝就派小司马唐道和,即国防部副部长,到李强人的住宅宣旨:现在我灭了齐国,对你本人并没有什么坏处,相反是好事,我还怕你跟齐王东去了,现在知道你还在,很高兴,请你入朝来见我。
这唐道和把李强人带到了来,有内史字文昂,前来迎接,周武帝亲自接见,并向李咨询有关齐朝的风俗政教、人物善恶等问题。话很投机,于是就将李强人留在了宫中,三天三夜,才放他回家。
后来李强人又跟随周武帝,回到长安,授官内史上士。
内史是中央派出地方的最高官,而上士的官阶,在下大夫之后,即副厅局级。
自此以后,周武帝的圣旨诏书的拟写,还有就是起用山东的人材等事,都委托这李强人去办。
为此,周武帝在云阳宫,用鲜卑话对群臣说,我过去常听说这李德林名声,后来看他务齐朝所拟写的诏书檄文,我就惊叹他应该是天上人。没想到今天此人能为我所驱使,为我作文书,觉得真是很奇异。
边上自然有奉承话送上,神武公纥豆陵毅忙说:大凡圣主,得到骐驎凤凰,是它们因受圣德所感动,才自动来投的,并非想要就能得到。但是,有时候虽然得到了这种瑞物,却不堪使用。如今这李德林来,能够受您驱策,是被陛下圣德感召所致,有此大才可用,他又无所不能,要胜过骐驎凤凰。
这北周武帝于是大笑道:你说得很对。于是,宣政年末,授官御正下大夫,即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大象初年,赐其爵位成安县男,即被封成安县的男爵。
以上,是这位大人物的个人简介。
而在杨坚当政后,选择依靠这位李强人,其作为百官中的核心人物,如同捉住领头羊一样,让后面的羊群,都会跟着走。
所以杨坚在个人专政刚开始时,起初,就派邗国公杨惠,去找李德林。
邗国,在今天扬州市范围。
而杨惠又名杨雄,是杨坚的族子,即同族兄弟之子。
杨惠是毕王宇文贤属下的随行总管,宇文贤有一个阴谋,他向杨坚透露了一二,只是现在暂不作声张。
因此,杨坚把这人视为亲信。
杨惠找到李德林,对他说:杨柱国(当时还没有当丞相),现在实际上已总揽朝廷军政大权,但治理国家的责任重大,没有象你这样的贤才辅佐,难以成就大事,因此想让你与杨丞相一起共谋大事,你一定不要推辞。
这话说得虽有些强横,但包含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是很能打动李德林这类文人的。
李德林似乎没有过多的犹豫,且面露喜色,这应该文人喜怒于形色的坏毛病。他马上就说,我虽不才,但诚心是有的,若得到杨柱国的提携,万死不辞。
这杨坚听到杨惠传回来的话后,非常高兴。而此时,正是他对自己专政后,在人事上如何安排,也在考虑之中,对有些重要事的决定,他还有些犹豫,现在有了李德林的回话,解决了他思考中的那个很重要部分的问题。
这里不得不重提刘昉和郑译这二位。
从表面上看,是他们极力助推普六茹坚,让他当丞相,坐上一揽天下大权的位置的。
而他们这样做,是毫无疑意,要捞点好处的。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刘房开和郑股东,把宇文家的房子拆了,虽然由自己盖新房谈不上,因为没那么大的资本,但帮别人盖房子,那要多赚点利润的。
这郑译是自己想担任大司马,即军委主席兼最高法院院长,而刘房开要求担任副首相,这个想法,他们二人,是公开地,但还是用带些宛转的囗气,向未来的杨丞相提出过。
为此,而杨坚对自己是不是该当丞相,实际上隐含着的意思是,未来皇帝的宝座,是坐得坐不得,这样的大事,当然要问朝中的这位大人物。所以其在当丞相以前,其实是征求过李德林的意见的:你看我应该怎么办才好?
李德林说:您应该担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镇服众心。
和刘房开和郑股东他们二位说的一样,但这话从李德林囗中说出,意义和效果不一样。
普六茹坚没那么简单,他不能仅听刘房开和郑股东这等奸佞小人的话,他要听朝廷大臣们的真话,也就是听到了天下人的心里话,而这李德林,是朝廷大臣们的领头羊,且为士子,有所谓士子之心为天下良心之说,正是如此。
所以,李德林的话,对杨坚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郑二人,不可能知道具体细节,但从杨坚对李德林的态度上,他们揣摩到就是这人,抢了他们的风头。
说具体点,他们搞房开,要的就是暴利,所以开囗要价太高。
杨坚当上了丞相,只任命郑股东做了相府长史,也就是国务院办公厅主任,而刘房开只做了个丞相府司马,也就是国防部长。
却任命李德林做了副首相,且待遇等同大将军。
这二人因此而不平,是可以理解的。
但因此而忌恨李德林,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刘房开和郑股东二人,后来发现他们原有的房开计划难以全面实现,却是因为另一件事。
这件事的引起,是由于讨伐尉迟迥大军总司令韦孝宽的参谋长李洵,向此时的杨丞相秘密报告了一件事。
这李洵是前面提到过的,送杨坚十三环金带的李穆之兄李贤的儿子,这人很正直,为人“深沉而有大略”,虽为行武出身,且在政治上并不糊涂,不是那种动不动就说别人坏话的人。
但是他却向杨坚说,杨丞相所任命令的派到讨伐尉迟迥大军中的三位监军,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曾经接受过尉迟迥饷金,这事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弄得军心骚乱。
杨坚听了这话,很是担心,就和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谋划是不是换人。郑股东在军队事务上,并不在行,看老板的意思,想换,那就说该换。
杨坚发现找这样的人商量,等于无用,就又找到李德林,没想到,这位大人物,说出来的话,却是大不一样。
这话是说:
——过去你杨丞相,与各位大臣一样,都是国家重臣,谁也不比谁差,谁也没有服过谁,现在你不过是借天子的威仪来控制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是对前面所派遣的人,怀疑他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那么,对于后来所派遣的人而言,又如何能知他能领会并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而现在说梁士彦等三人收取尉迟迥饷金一事,真假难以分辨,如果此时换人,则被取代的人,必然会畏惧逃跑;若对他们加以拘禁,那么自郧公韦孝宽以下,都会担心受到怀疑而害怕。
再说临敌易将,如战国名将乐毅,因燕惠王中了齐国大将田单的反间计,听信谣言,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以致乐毅辞燕归赵,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
赵惠王见乐毅归赵,所以辞燕,赵惠文中秦国反间计,任用赵奢之子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取代老将廉颇,以致大败,四十万赵军士兵被活埋。
这样的教训,是应当汲取。现在的事,依我愚见,可以派遣你的一名心腹,且要有智谋,还要为各位将领所信服的人,迟快赶到军中,让他调查事情的真伪,即便梁士彦等人有不轨之心,必不敢轻举妄动,就是他们轻举妄动,也能及时防制。
------
这番话照原版转换过来,是有点长,不过,原话也够长的,因为如《通典》这样的书,把李德林这番说教,纳为“临阵易将”是为大忌的经典范例,所以敝人不敢乱加删减,到是增加了对其中典故的注解。当然,敝人也不忍乱加删减,因为确实有些精彩。
李德林(530-590),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此人从小被称为神童,但此神童不同彼神童,是因为可以举出事例:说是在他不到十岁时,读左思写的,以文章很长,词语难懂著称的《蜀都赋》,十多天就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有个叫高隆之的见了,当下就晕了。
这人是当时北齐国的风云人物,皇亲国戚,且身居高位,与孙腾、司马子如、高岳、高隆之,并称为邺中谓之四贵。而且还是建设部、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长兼总工程师,理工科杰出人物。
其主持京都邺城的修建,还在全国搞大炼钢铁,为军队制造成铁制武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冶炼工业之父(此类人材在当时本身就罕见)。
搞理科的,见过如此文科奇才,忍不住逢人就说,这小子,过不了几年,肯定会成为天下所倚重的,堪任大任之人。
经此名人一说,弄得邺城中的京都人士,都跑到他家中看稀奇,弄得每天车马不绝,人满为患,足足一月有余。
而到了他十五岁时,读四书五经之类,一天可以读数千言,过目不忘。这样说来,用不了多久,天下之书,就快要被他读完了。
还有就是,李神童在北齐中过孝秀,即为全国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双料冠军。
其十六岁时即以中孝廉而闻名天下。
这考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所谓察举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巡视,发现人才进行推荐,经过考核再任命官职。
而孝廉的标准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虽然有些模糊,但基本上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德育和智育。而孝廉由郡即介于省和县之间的地区推荐。
这李神童也确实是因为有孝子的感人事迹,而入选孝廉的。
他十六岁时,父亲去世,自己驾着灵车,运回家乡安葬。当时正值严冬,穿着单薄的丧服,光着脚,沿路人见了都很是敬佩。
有一个叫崔谌的,是博陵的豪族,是仆射之兄,仆射即中央政府办公厅主任。而这位崔谌,当时因休假还乡,一路上跟随人马很多,仪仗隆重,但有圣旨到,让他代表政府,到李德林吊丧。
听到这个消息,跟着他前去的人,只走了十余里路,原来的数十骑,就少了不少,到了李德林家门囗,就只剩下了五骑。可见其家境很贫寒,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李神童在家为父亲守孝的时间很长,且他的母亲多病,所以没有心肠想官场上的事,只是一心专研了很多历史典籍。后来,他母亲的病好了些,朝廷就要求他回去当官。
看来这官并没有马上当成,而是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刺史王湝,看重他的才能,召其进入省政协。
身份虽不是官员,但二人朝夕相处,一同出行郊游,如同老师和朋友,不讲究官与民之间的礼数。
这王湝常对李神童说:听人常说,蒙蔽贤才的人,该杀,如今你在我这时被告耽误的时间已经有些长了,我虽然与你相处受益非浅,但这样的情况,我也不愿意拖得太久,我是力荐你的,朝廷有人要是故意为难,也会害怕神灵的谴责的。
这番话说明李神童回家尽孝,一时便中断了仕途,有点一时接不上趟。但遇见王湝和当初遇见高隆之一样,对他个人前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正因为有王湝的举荐,这李神童还于北齐天保八年(公元558年),中了秀才。
考秀才,需要举荐。不是什么人都能考的,但确实要考。
而在当时,只有省级考试,内容与后来的科举考试一样,考的是笔头功夫,与举荐结合起来,叫贡举,后来称为科举。且这秀才与后来所说的秀才不同,考试通过,还要经皇帝亲自面试,所以秀才是钦点的。
中了孝廉又中秀才,称为中秀孝。
这种制度在后来,成为大隋帝国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创举,科举制度的前身。
而这位李神童,不仅做了主流文化的领头人,德才皆备,双料冠军,而且还深通阴阳八卦,易经风水之类奇论杂说,是个乱读书的人。
但写起文章来,言简意赅,文通理达,且达到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效果。“北地三才子”魏收见过,惊叹不已,对高隆之说,此人文笔终当继温子升,高隆之听了后笑道,你魏常侍平时妒嫉贤能,现在身边有这样一个等同于老彭在世的人,何必要求远处的温子升呢?
温子升也是“北地三才子”之一,但把李神童比为老子和彭祖在世,确实是有些“耸人听闻”,可见这高隆之的溢美之词是如何了得。
因此,这李神童后来官路颇为顺畅,期间虽因其母去世回家守丧而暂时弃官,后又官复原职。在北齐时,就当到了直散骑侍郎,相当于副总理的职务,兼国家保密局长。
在北周武帝灭齐后,北周武帝就派小司马唐道和,即国防部副部长,到李强人的住宅宣旨:现在我灭了齐国,对你本人并没有什么坏处,相反是好事,我还怕你跟齐王东去了,现在知道你还在,很高兴,请你入朝来见我。
这唐道和把李强人带到了来,有内史字文昂,前来迎接,周武帝亲自接见,并向李咨询有关齐朝的风俗政教、人物善恶等问题。话很投机,于是就将李强人留在了宫中,三天三夜,才放他回家。
后来李强人又跟随周武帝,回到长安,授官内史上士。
内史是中央派出地方的最高官,而上士的官阶,在下大夫之后,即副厅局级。
自此以后,周武帝的圣旨诏书的拟写,还有就是起用山东的人材等事,都委托这李强人去办。
为此,周武帝在云阳宫,用鲜卑话对群臣说,我过去常听说这李德林名声,后来看他务齐朝所拟写的诏书檄文,我就惊叹他应该是天上人。没想到今天此人能为我所驱使,为我作文书,觉得真是很奇异。
边上自然有奉承话送上,神武公纥豆陵毅忙说:大凡圣主,得到骐驎凤凰,是它们因受圣德所感动,才自动来投的,并非想要就能得到。但是,有时候虽然得到了这种瑞物,却不堪使用。如今这李德林来,能够受您驱策,是被陛下圣德感召所致,有此大才可用,他又无所不能,要胜过骐驎凤凰。
这北周武帝于是大笑道:你说得很对。于是,宣政年末,授官御正下大夫,即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大象初年,赐其爵位成安县男,即被封成安县的男爵。
以上,是这位大人物的个人简介。
而在杨坚当政后,选择依靠这位李强人,其作为百官中的核心人物,如同捉住领头羊一样,让后面的羊群,都会跟着走。
所以杨坚在个人专政刚开始时,起初,就派邗国公杨惠,去找李德林。
邗国,在今天扬州市范围。
而杨惠又名杨雄,是杨坚的族子,即同族兄弟之子。
杨惠是毕王宇文贤属下的随行总管,宇文贤有一个阴谋,他向杨坚透露了一二,只是现在暂不作声张。
因此,杨坚把这人视为亲信。
杨惠找到李德林,对他说:杨柱国(当时还没有当丞相),现在实际上已总揽朝廷军政大权,但治理国家的责任重大,没有象你这样的贤才辅佐,难以成就大事,因此想让你与杨丞相一起共谋大事,你一定不要推辞。
这话说得虽有些强横,但包含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是很能打动李德林这类文人的。
李德林似乎没有过多的犹豫,且面露喜色,这应该文人喜怒于形色的坏毛病。他马上就说,我虽不才,但诚心是有的,若得到杨柱国的提携,万死不辞。
这杨坚听到杨惠传回来的话后,非常高兴。而此时,正是他对自己专政后,在人事上如何安排,也在考虑之中,对有些重要事的决定,他还有些犹豫,现在有了李德林的回话,解决了他思考中的那个很重要部分的问题。
这里不得不重提刘昉和郑译这二位。
从表面上看,是他们极力助推普六茹坚,让他当丞相,坐上一揽天下大权的位置的。
而他们这样做,是毫无疑意,要捞点好处的。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刘房开和郑股东,把宇文家的房子拆了,虽然由自己盖新房谈不上,因为没那么大的资本,但帮别人盖房子,那要多赚点利润的。
这郑译是自己想担任大司马,即军委主席兼最高法院院长,而刘房开要求担任副首相,这个想法,他们二人,是公开地,但还是用带些宛转的囗气,向未来的杨丞相提出过。
为此,而杨坚对自己是不是该当丞相,实际上隐含着的意思是,未来皇帝的宝座,是坐得坐不得,这样的大事,当然要问朝中的这位大人物。所以其在当丞相以前,其实是征求过李德林的意见的:你看我应该怎么办才好?
李德林说:您应该担任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镇服众心。
和刘房开和郑股东他们二位说的一样,但这话从李德林囗中说出,意义和效果不一样。
普六茹坚没那么简单,他不能仅听刘房开和郑股东这等奸佞小人的话,他要听朝廷大臣们的真话,也就是听到了天下人的心里话,而这李德林,是朝廷大臣们的领头羊,且为士子,有所谓士子之心为天下良心之说,正是如此。
所以,李德林的话,对杨坚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于这一点,刘、郑二人,不可能知道具体细节,但从杨坚对李德林的态度上,他们揣摩到就是这人,抢了他们的风头。
说具体点,他们搞房开,要的就是暴利,所以开囗要价太高。
杨坚当上了丞相,只任命郑股东做了相府长史,也就是国务院办公厅主任,而刘房开只做了个丞相府司马,也就是国防部长。
却任命李德林做了副首相,且待遇等同大将军。
这二人因此而不平,是可以理解的。
但因此而忌恨李德林,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刘房开和郑股东二人,后来发现他们原有的房开计划难以全面实现,却是因为另一件事。
这件事的引起,是由于讨伐尉迟迥大军总司令韦孝宽的参谋长李洵,向此时的杨丞相秘密报告了一件事。
这李洵是前面提到过的,送杨坚十三环金带的李穆之兄李贤的儿子,这人很正直,为人“深沉而有大略”,虽为行武出身,且在政治上并不糊涂,不是那种动不动就说别人坏话的人。
但是他却向杨坚说,杨丞相所任命令的派到讨伐尉迟迥大军中的三位监军,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曾经接受过尉迟迥饷金,这事军中传得沸沸扬扬,弄得军心骚乱。
杨坚听了这话,很是担心,就和内史上大夫郑译商量,谋划是不是换人。郑股东在军队事务上,并不在行,看老板的意思,想换,那就说该换。
杨坚发现找这样的人商量,等于无用,就又找到李德林,没想到,这位大人物,说出来的话,却是大不一样。
这话是说:
——过去你杨丞相,与各位大臣一样,都是国家重臣,谁也不比谁差,谁也没有服过谁,现在你不过是借天子的威仪来控制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你若是对前面所派遣的人,怀疑他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那么,对于后来所派遣的人而言,又如何能知他能领会并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而现在说梁士彦等三人收取尉迟迥饷金一事,真假难以分辨,如果此时换人,则被取代的人,必然会畏惧逃跑;若对他们加以拘禁,那么自郧公韦孝宽以下,都会担心受到怀疑而害怕。
再说临敌易将,如战国名将乐毅,因燕惠王中了齐国大将田单的反间计,听信谣言,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以致乐毅辞燕归赵,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
赵惠王见乐毅归赵,所以辞燕,赵惠文中秦国反间计,任用赵奢之子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取代老将廉颇,以致大败,四十万赵军士兵被活埋。
这样的教训,是应当汲取。现在的事,依我愚见,可以派遣你的一名心腹,且要有智谋,还要为各位将领所信服的人,迟快赶到军中,让他调查事情的真伪,即便梁士彦等人有不轨之心,必不敢轻举妄动,就是他们轻举妄动,也能及时防制。
------
这番话照原版转换过来,是有点长,不过,原话也够长的,因为如《通典》这样的书,把李德林这番说教,纳为“临阵易将”是为大忌的经典范例,所以敝人不敢乱加删减,到是增加了对其中典故的注解。当然,敝人也不忍乱加删减,因为确实有些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