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第一百零五章 宇文世家
热门推荐:
樱花之国上的世界末日
掀翻凤棺,将门弃妃杀疯了
农家小青梅
美人棺
港综:我,交通执行及管制组?
闪婚后,宋太太她身价千万躺赢
报告陛下,世子殿下又在作死了
人道大圣陆叶唐遗风
陆叶唐遗风
? 一个叫于景的镇将成为导火索,六镇这个火药桶终于被引爆了。于景出身鲜卑贵族世家,由于在朝廷高层斗争中失败被踢出局,转而到怀荒镇做了镇都大将。
事情的起因一直可以追溯到大魏延昌四年,宣武帝驾崩,六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专权,引起了宗室亲王们的强烈不满,他们支持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临朝听政,最终将于忠排除在执政圈子之外,不久于忠在失意中去世。
胡太后掌权后,将自己的妹夫元叉提拔为侍中、领军将军,然而,执政的清河王元怿与元叉不和,元怿既是宗室亲王又是胡太后的情夫,元叉害怕元怿对自己不利,干脆先发制人,勾结侍中刘腾打着帮皇帝亲政的名义将胡太后软禁在北宫并杀死元怿,大魏朝从此进入元叉时代。
此时,于忠的弟弟武卫将军于景图谋废掉元叉失败,被元叉赶到怀荒镇任镇将。
这一年,怀荒镇镇民由于连年大旱加上柔然人的劫掠开始饿肚子了,他们请求于景开仓放赈。
于景到怀荒时间不长,又是以失败者的身份被贬到这里的,所以,他一直带着情绪干活,加上跟镇民们也没有多少感情,就很干脆地拒绝了大家的请求。
其实于景也很为难,前边有武川镇将因为没有经过朝廷批准擅自开仓放粮受处罚的先例,再者,自己本来就是个下放干部,如果出一点差错那不是给政敌们以口实吗?
所以。对于景来说,不放粮是正常的,但于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举动居然引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乱子,自己也因此青史留名。你说。冤枉不冤枉啊,这个就叫命。见镇将如此不讲情理,镇民们愤怒了,饿死是死,抢粮食填饱肚子是死,反正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上性命闯出一线生机,于是他们选择了强抢,于景在这场抢粮暴动中被打死。
受怀荒镇暴乱的鼓舞,沃野镇镇民破六韩拔陵反了,破六韩拔陵是匈奴人。身份是沃野镇下辖高阙戍的一名边防战士。
沃野镇有军官八百多人,这些人大多享受不劳而获的待遇,镇民们既要为他们干活还要为国家打仗,底下的怨气很深。
破六韩拔陵虽然出身普通镇民,却属于普通镇民中具有影响力的镇民,虽然没有职务,但亲和力很强大,高阙戍的戍主弘农杨宽调走没多久。新来的戍主又不善于管理部下,弄得高阙戍干群关系很紧张,破六韩拔陵忍无可选择了振臂一呼。于是高阙戍的大头兵们就成了有组织的**武装。高阙戍的戍主、沃野镇的镇将都成为叛乱的牺牲品。
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建立了国号,改元真王,像模像样地建立了新政府。边镇士兵们积压了很久的怒火终于找到宣泄的方式了,大家沿着破六韩拔陵开辟的道路开始了对大魏政府的反攻倒算,于是兵变遍地开花。这就是从众心理,大家都忍着。都忍无可忍了还忍着,谁都不愿意做出头鸟。但是只要有人出头,就不用愁响应的。
西边的高平镇镇民赫连恩聚众作乱。推高车酋长胡琛为高平王,开始进攻高平镇,但遭到别将卢祖迁率领的政府军的有效抵抗,胡琛失利后向北部地区转移,并派人到沃野镇向破六韩拔陵称臣。
秦州(甘肃天水县)刺史李彦为政严苛,秦州是羌人聚集区,本来民族矛盾就比较尖锐,所以沃野镇一反,秦州人薛珍马上行动起来,带领造反群众冲入刺史官邸,将李彦抓起来杀了。
沿着高琛的足迹前进,继续攻打高平镇,这次高平镇没有那么幸运了,镇将被杀军镇易手。
李彦的死让南秦州刺史崔遊紧张起来,南秦州是氐人聚集区,不久前崔遊刚刚除掉了州内的大土豪杨松柏兄弟,原来,作为地方豪杰,兄弟俩经常干些为非作歹的事,他们的氐人武装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崔遊派人请杨松柏到自己的刺史府任主簿。
为了拉拢地方豪族,任用当地有名望的人出任主要僚佐是当时的惯例,所以兄弟俩也没有怀疑崔遊的诚心,高高兴兴解散武装放下武器上任了,然而,崔遊却摆了一桌鸿门宴,将杨家兄弟干掉了。这件事在氐人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弹。
所以,羌人造反的消息一传过来,崔遊赶紧收拾收拾行李准备开溜,然而有人比他更快,守卫南秦州的城民张长命、韩祖香暴动了,崔遊被杀,南秦州归附莫折大提。
凉州、汾州、营州到处都有人暴动,大魏朝从关西到东北全部动起来了。南部的梁朝也没闲着,带着乱中取胜的想法开始制造边境摩擦。大魏朝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过去的教科书告诉我们,造反的人称为起义军,代表了进步力量,其实,造反未必都是正义的,对朝廷来说,他们就是叛军,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将他们称为义军吧,以跟官军相对。
破六韩拔陵开始率军南下,同时派大将卫可孤进攻怀朔、武川。怀朔、武川的年轻人开始进入角色,对他们来说,一个伟大的时代到来了。怀朔镇首当其冲遭到了义军的攻击,镇将杨钧组织守军抵抗。
怀朔的地位比较特殊,北魏政府为了防备柔然,不但设立了六大军镇,还成立了北道大行台,即北疆边防司令部,司令员由恒州刺史杨钧担任,怀朔镇镇将段长死后,由大行台杨钧兼任镇将,司令部设在怀朔镇。杨钧来自南北朝著名世家大族弘农杨氏,这是个在北朝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
潼关附近有一座城堡杨氏壁,就是杨家人为了抗击来自各方的攻击而修筑的坞壁,自汉末以来,由于战乱不断。乡间豪族们为了保卫家园,就在乡村修建防御工事,组建民团武装,抵抗来自一切侵略者的攻击,甭管是军阀队伍还是政府部队。只要觊觎自己的人口和粮食,就坚决予以回击,这就是地方豪族赖以自保的坞壁。
杨钧同族的杨播兄弟三人在孝文帝朝已经同时身居要职,大哥杨播跟在孝文帝身边,老二杨椿和老三杨津追随文明太后左右,虽然侍奉的主子不同。但三人口风把得极严,从不搬弄是非,深得孝文帝的赞赏。
大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也非要说自己是杨家将,不过史书上明明白白说杨坚的祖籍是他自己说的,没办法。修国史的人在人家手下混不能不听话,但心有不甘总是留下点蛛丝马迹供后人考证探索。
不过,显然杨钧同杨播一系的关系不是很铁,杨椿的儿子杨昱曾经弹劾过杨钧刺史任上的不法行为。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世家大族内部相残的事很少见,大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能拧成一股绳。
杨钧在北镇多年,深知武川贺拔度拔的大名。现在大敌当前,他需要帮手,于是他要求武川镇派贺拔度拔增援怀朔。六镇总司令下了命令,武川镇将哪敢不从,于是贺拔度拔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及十几名武川豪杰加入了杨钧的怀朔军。
贺拔父子没有辜负杨钧的期望,他们承担起保卫怀朔的主要任务。第一个露脸的贺拔家老三贺拔岳,义军统帅卫可孤送给了他一个机会。原来,卫可孤将怀朔镇重重包围后。在距离城池三百步远的地方视察,三百步应该算是安全距离。基本远离了弓箭的射程,但卫可孤很倒霉。因为他被城上的贺拔岳看到了。
贺拔岳当然很清楚卫可孤的价值,所谓擒贼先擒王,如果一箭把卫可孤射死,叛军群龙无首自然大乱,怀朔说不定也就解围了。说时迟那时快,贺拔岳拈弓搭箭瞄准了卫可孤,这支箭带着劲风呼啸而去。
卫可孤猝不及防,躲避不过,贺拔岳的箭射中了他的胳膊。三百步,只要命中了那就非常了不起,根据现代弹道轨迹学理论,以人力射箭的初速度,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百步之外弓箭是基本锁不住目标的。
形容一个人射箭厉害往往用百步穿杨来描述,百步之外的事就不好说了,而贺拔岳距离三百步准头仍然如此厉害,城下的义军吓傻了,卫可孤虽然受伤不重,但内心充满了震惊和恐惧。
有了贺拔群雄助威,怀朔成了难啃的骨头,双方势均力敌打成了拉锯战,几个月过去了,怀朔战事没有一点起色,但杨钧很清楚,怀朔毕竟是座孤城,粮草储备有限,打持久战肯定要吃亏。
在杨钧焦虑万分的时候,贺拔胜慷慨激昂地向杨钧请命,杀出重围赴临近的朔州搬救兵,因为军中传闻朝廷派出的剿匪司令临淮王元彧已经到了朔州。
杨钧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答应了贺拔胜的请求。也就是贺拔胜,换别人还真没这个胆子,因为怀朔城外到处都是叛军,他们可不仅仅是摆设,手里要没有三把刷子,那就叫飞蛾扑火贺拔胜在军中召集了十余名弓马娴熟的年轻人组成了一支敢死队,当夜突然开城冲出,叛军们措手不及,乱成一团,等他们回过神来,贺拔胜等已经冲出了包围圈,卫可孤率军紧紧追赶,贺拔胜弓弦响处,例无虚发,叛军大恐,贺拔胜高声断喝:我乃贺拔破胡是也,谁来受死?
贺拔破胡的名头在六镇那是相当地响亮,传说中飞马射飞鸟,十中五六,那可是在运动中射击运动中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众人一听是这位爷,不敢继续追了。
贺拔胜顺利到达朔州,朝廷派出的征北将军临淮王元彧正顿兵于此。贺拔胜将怀朔危在旦夕的情形向元彧作了汇报,恳请元彧发兵相救。元彧在魏宗室王爷中属于文采飞扬的风流人物,打仗却是外行,眼见叛军势大,不敢去硬碰硬,所以一直滞留云中认真想对策。
所以,贺拔胜的请求让他很为难。作为一个还算正直的人,他的确不想让贺拔胜及怀朔军民失望。但,自己能行吗?搞不好怀朔救不了自己再搭进去就不划算了。(未完待续)
事情的起因一直可以追溯到大魏延昌四年,宣武帝驾崩,六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专权,引起了宗室亲王们的强烈不满,他们支持孝明帝的母亲胡太后临朝听政,最终将于忠排除在执政圈子之外,不久于忠在失意中去世。
胡太后掌权后,将自己的妹夫元叉提拔为侍中、领军将军,然而,执政的清河王元怿与元叉不和,元怿既是宗室亲王又是胡太后的情夫,元叉害怕元怿对自己不利,干脆先发制人,勾结侍中刘腾打着帮皇帝亲政的名义将胡太后软禁在北宫并杀死元怿,大魏朝从此进入元叉时代。
此时,于忠的弟弟武卫将军于景图谋废掉元叉失败,被元叉赶到怀荒镇任镇将。
这一年,怀荒镇镇民由于连年大旱加上柔然人的劫掠开始饿肚子了,他们请求于景开仓放赈。
于景到怀荒时间不长,又是以失败者的身份被贬到这里的,所以,他一直带着情绪干活,加上跟镇民们也没有多少感情,就很干脆地拒绝了大家的请求。
其实于景也很为难,前边有武川镇将因为没有经过朝廷批准擅自开仓放粮受处罚的先例,再者,自己本来就是个下放干部,如果出一点差错那不是给政敌们以口实吗?
所以。对于景来说,不放粮是正常的,但于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个举动居然引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乱子,自己也因此青史留名。你说。冤枉不冤枉啊,这个就叫命。见镇将如此不讲情理,镇民们愤怒了,饿死是死,抢粮食填饱肚子是死,反正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上性命闯出一线生机,于是他们选择了强抢,于景在这场抢粮暴动中被打死。
受怀荒镇暴乱的鼓舞,沃野镇镇民破六韩拔陵反了,破六韩拔陵是匈奴人。身份是沃野镇下辖高阙戍的一名边防战士。
沃野镇有军官八百多人,这些人大多享受不劳而获的待遇,镇民们既要为他们干活还要为国家打仗,底下的怨气很深。
破六韩拔陵虽然出身普通镇民,却属于普通镇民中具有影响力的镇民,虽然没有职务,但亲和力很强大,高阙戍的戍主弘农杨宽调走没多久。新来的戍主又不善于管理部下,弄得高阙戍干群关系很紧张,破六韩拔陵忍无可选择了振臂一呼。于是高阙戍的大头兵们就成了有组织的**武装。高阙戍的戍主、沃野镇的镇将都成为叛乱的牺牲品。
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建立了国号,改元真王,像模像样地建立了新政府。边镇士兵们积压了很久的怒火终于找到宣泄的方式了,大家沿着破六韩拔陵开辟的道路开始了对大魏政府的反攻倒算,于是兵变遍地开花。这就是从众心理,大家都忍着。都忍无可忍了还忍着,谁都不愿意做出头鸟。但是只要有人出头,就不用愁响应的。
西边的高平镇镇民赫连恩聚众作乱。推高车酋长胡琛为高平王,开始进攻高平镇,但遭到别将卢祖迁率领的政府军的有效抵抗,胡琛失利后向北部地区转移,并派人到沃野镇向破六韩拔陵称臣。
秦州(甘肃天水县)刺史李彦为政严苛,秦州是羌人聚集区,本来民族矛盾就比较尖锐,所以沃野镇一反,秦州人薛珍马上行动起来,带领造反群众冲入刺史官邸,将李彦抓起来杀了。
沿着高琛的足迹前进,继续攻打高平镇,这次高平镇没有那么幸运了,镇将被杀军镇易手。
李彦的死让南秦州刺史崔遊紧张起来,南秦州是氐人聚集区,不久前崔遊刚刚除掉了州内的大土豪杨松柏兄弟,原来,作为地方豪杰,兄弟俩经常干些为非作歹的事,他们的氐人武装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崔遊派人请杨松柏到自己的刺史府任主簿。
为了拉拢地方豪族,任用当地有名望的人出任主要僚佐是当时的惯例,所以兄弟俩也没有怀疑崔遊的诚心,高高兴兴解散武装放下武器上任了,然而,崔遊却摆了一桌鸿门宴,将杨家兄弟干掉了。这件事在氐人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弹。
所以,羌人造反的消息一传过来,崔遊赶紧收拾收拾行李准备开溜,然而有人比他更快,守卫南秦州的城民张长命、韩祖香暴动了,崔遊被杀,南秦州归附莫折大提。
凉州、汾州、营州到处都有人暴动,大魏朝从关西到东北全部动起来了。南部的梁朝也没闲着,带着乱中取胜的想法开始制造边境摩擦。大魏朝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过去的教科书告诉我们,造反的人称为起义军,代表了进步力量,其实,造反未必都是正义的,对朝廷来说,他们就是叛军,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将他们称为义军吧,以跟官军相对。
破六韩拔陵开始率军南下,同时派大将卫可孤进攻怀朔、武川。怀朔、武川的年轻人开始进入角色,对他们来说,一个伟大的时代到来了。怀朔镇首当其冲遭到了义军的攻击,镇将杨钧组织守军抵抗。
怀朔的地位比较特殊,北魏政府为了防备柔然,不但设立了六大军镇,还成立了北道大行台,即北疆边防司令部,司令员由恒州刺史杨钧担任,怀朔镇镇将段长死后,由大行台杨钧兼任镇将,司令部设在怀朔镇。杨钧来自南北朝著名世家大族弘农杨氏,这是个在北朝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
潼关附近有一座城堡杨氏壁,就是杨家人为了抗击来自各方的攻击而修筑的坞壁,自汉末以来,由于战乱不断。乡间豪族们为了保卫家园,就在乡村修建防御工事,组建民团武装,抵抗来自一切侵略者的攻击,甭管是军阀队伍还是政府部队。只要觊觎自己的人口和粮食,就坚决予以回击,这就是地方豪族赖以自保的坞壁。
杨钧同族的杨播兄弟三人在孝文帝朝已经同时身居要职,大哥杨播跟在孝文帝身边,老二杨椿和老三杨津追随文明太后左右,虽然侍奉的主子不同。但三人口风把得极严,从不搬弄是非,深得孝文帝的赞赏。
大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也非要说自己是杨家将,不过史书上明明白白说杨坚的祖籍是他自己说的,没办法。修国史的人在人家手下混不能不听话,但心有不甘总是留下点蛛丝马迹供后人考证探索。
不过,显然杨钧同杨播一系的关系不是很铁,杨椿的儿子杨昱曾经弹劾过杨钧刺史任上的不法行为。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世家大族内部相残的事很少见,大族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往往能拧成一股绳。
杨钧在北镇多年,深知武川贺拔度拔的大名。现在大敌当前,他需要帮手,于是他要求武川镇派贺拔度拔增援怀朔。六镇总司令下了命令,武川镇将哪敢不从,于是贺拔度拔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及十几名武川豪杰加入了杨钧的怀朔军。
贺拔父子没有辜负杨钧的期望,他们承担起保卫怀朔的主要任务。第一个露脸的贺拔家老三贺拔岳,义军统帅卫可孤送给了他一个机会。原来,卫可孤将怀朔镇重重包围后。在距离城池三百步远的地方视察,三百步应该算是安全距离。基本远离了弓箭的射程,但卫可孤很倒霉。因为他被城上的贺拔岳看到了。
贺拔岳当然很清楚卫可孤的价值,所谓擒贼先擒王,如果一箭把卫可孤射死,叛军群龙无首自然大乱,怀朔说不定也就解围了。说时迟那时快,贺拔岳拈弓搭箭瞄准了卫可孤,这支箭带着劲风呼啸而去。
卫可孤猝不及防,躲避不过,贺拔岳的箭射中了他的胳膊。三百步,只要命中了那就非常了不起,根据现代弹道轨迹学理论,以人力射箭的初速度,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百步之外弓箭是基本锁不住目标的。
形容一个人射箭厉害往往用百步穿杨来描述,百步之外的事就不好说了,而贺拔岳距离三百步准头仍然如此厉害,城下的义军吓傻了,卫可孤虽然受伤不重,但内心充满了震惊和恐惧。
有了贺拔群雄助威,怀朔成了难啃的骨头,双方势均力敌打成了拉锯战,几个月过去了,怀朔战事没有一点起色,但杨钧很清楚,怀朔毕竟是座孤城,粮草储备有限,打持久战肯定要吃亏。
在杨钧焦虑万分的时候,贺拔胜慷慨激昂地向杨钧请命,杀出重围赴临近的朔州搬救兵,因为军中传闻朝廷派出的剿匪司令临淮王元彧已经到了朔州。
杨钧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答应了贺拔胜的请求。也就是贺拔胜,换别人还真没这个胆子,因为怀朔城外到处都是叛军,他们可不仅仅是摆设,手里要没有三把刷子,那就叫飞蛾扑火贺拔胜在军中召集了十余名弓马娴熟的年轻人组成了一支敢死队,当夜突然开城冲出,叛军们措手不及,乱成一团,等他们回过神来,贺拔胜等已经冲出了包围圈,卫可孤率军紧紧追赶,贺拔胜弓弦响处,例无虚发,叛军大恐,贺拔胜高声断喝:我乃贺拔破胡是也,谁来受死?
贺拔破胡的名头在六镇那是相当地响亮,传说中飞马射飞鸟,十中五六,那可是在运动中射击运动中的目标,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众人一听是这位爷,不敢继续追了。
贺拔胜顺利到达朔州,朝廷派出的征北将军临淮王元彧正顿兵于此。贺拔胜将怀朔危在旦夕的情形向元彧作了汇报,恳请元彧发兵相救。元彧在魏宗室王爷中属于文采飞扬的风流人物,打仗却是外行,眼见叛军势大,不敢去硬碰硬,所以一直滞留云中认真想对策。
所以,贺拔胜的请求让他很为难。作为一个还算正直的人,他的确不想让贺拔胜及怀朔军民失望。但,自己能行吗?搞不好怀朔救不了自己再搭进去就不划算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