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第一百一十一章 沦陷
热门推荐:
沈翔苏媚瑶
赘婿:开局爷爷送我一家千亿公司叶辰萧初然
周氏家族修真路
大夏剑术,谁主沉浮
魔法地牢冒险者
综穿之我只想过享福生活
长城守望:我虐哭亿万异界玩家
我和小八管售后
重启2008:从拯救绝色女老师开始逆袭
? 杜洛周占领燕州后日子过得并不好,对几万大军来说,地广人稀的燕州提供不了充足的军粮,所以,大家还得挨饿。
跟十六国时代的乞活军一样,杜洛周的起义军实际上也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战,杜洛周本人在政治上也没有多大诉求,作为一名镇兵,本人文化水平有限,连年号都沿用了破六韩拔陵的真王,至于手下将帅的封官就更加可笑,首领贺拔武兴出自武川大族就封为武川王,同样出自武川的将领侯莫陈升就封为别帅,至于管市集的就封为市王、管驿站的就封为驿王,没文化就是不行。
怀朔镇年轻豪杰圈子的大哥高欢在北镇第一拨动乱中忍着没动,如今也带着一家老小投奔过来了,可惜杜洛周对同样出身镇兵的高欢并不重视,高欢、段荣、蔡俊等人对杜洛周很失望,要知道他们的理想并不是活命那么简单,建功立业才是他们的追求。
其实高欢等人也没有换位思考,在战争、灾荒的影响下,解决几万人的队伍的吃饭问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办法,只有到幽州去抢了,幽州的范阳郡在当地大族豪杰卢文伟的带领下兴修水利,所以灾荒并没有影响范阳的年景。蓟城的常景不好对付,杜洛周决定换一种方式。
不久,杜洛周派都督王曹纥真、马叱斤绕过蓟城南下,离开城市到广大农村去抢劫谷物和人口,要说义军也真够背点的,东西还没抢多少,又赶上连日大雨。士兵们拖着辎重在泥泞中行军,大家疲劳不堪。
常景得到情报后,跟都督于荣、刺史王延年埋伏在粟国附近,义军遇袭一战即溃,曹纥真也丢了性命。奈杜洛周只好亲自率众南趋范阳。又被常景打败。常景见杜洛周不断攻击范阳,决定将防守重点放在范阳。
行台郎中卢文伟出身范阳卢氏,为四海世家大族,他本人在家乡囤积了大量的稻谷,附近百姓断粮的常常受到卢家的接济,因此卢家的群众基础好。范阳即是幽州涿郡涿县。由于幽州处于太行山和燕山的夹道中,范阳成为自幽州入东北的门户。
有粮有人,范阳比蓟城更适合做首府,更重要的是,范阳是幽州南下的门户。既然卢龙塞防线完了,只有保住范阳才能切断杜洛周南下的通道。
常景下令移州治于范阳,然而,这个决定是错误的。范阳卢家的始祖是东汉末年的卢植,一位经学大师,他有个著名的学生叫刘备。卢植起自布衣,位居北中郎将,儿子在曹魏做官官至司空。孙子在晋朝位居侍中、尚书仆射,经过三代经营,卢家成为天下名门。永嘉乱后。卢氏子孙或者流落江南,或者滞留北方。范阳还有另外一个世家大族祖氏,闻鸡起舞的祖逖就出自这个家族。
两家为世代姻亲,互相支持,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北魏灭后燕。因为政见不同,祖家支持新兴的北魏。卢家拥护没落的后燕。一场仇杀开始了,祖家遭到灭顶之灾。但北魏代燕的历史大车轮没有谁可以挡住。于是卢家成为新朝敬而远之的对象,北朝前期。卢家几乎没有人出来做官。后来受崔浩案的牵连,卢家又遭到了一次清洗。
但饶是如此,卢家四海大姓的地位没有动摇,到了孝文帝太和改制厘定氏族的时候依然以其为四姓之首。按照制度,卢家人只要不是傻子就可以在朝廷找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不用考试,只要递上自己身份证就行了。卢家人做官的渐渐多了起来。
六镇大乱后,卢家人内部也分裂了,支持叛军和支持朝廷的都有,比如卢文伟助常景守幽州,卢勇则同情叛军并秘密接受了杜洛周加封的燕王。杜洛周尾随常景包围了范阳,该卢家军上场了,然而,自从常景将范阳担任三长的豪族子弟们发往军中后,他其实已经失去了范阳的群众基础,没有人有替常景卖命的打算。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随常景搬迁到范阳的州郡兵倒戈了,他们捉住王延年、常景、卢文伟等人送到杜洛周军中,在这起事变中,范阳豪族冷眼旁观,范阳落入杜洛周之手。
杜洛周将众人押在军中,幽州战事暂时告一段落,第一回合叛军完胜。在常景跟杜洛周在河北交锋的时候,远在恒州的元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受杜洛周造反的鼓舞,恒州的降户们也蠢蠢欲动,他们打算拥立元渊起事。元渊如何肯受,为了摆脱嫌疑,赶紧上书朝廷请求回京。
其实朝廷最担心的就是宗室亲王拥兵自重,鉴于六镇乱平后元渊的威望日盛,加上元徽一直在背后捣鬼,朝廷于是任命左卫将军杨津取代元渊为北道大都督,接管了北征大军。
杨津出身弘农杨氏,为前太仆卿杨椿第三弟。至于元渊,为了照顾北讨功臣的情绪,升任侍中、右卫将军,调任定州刺史,恒州刺史由行台元纂兼任,元渊帐下众将面临着去留的选择,贺拔三兄弟选择留在恒州,于谨继续追随元渊到定州。
元渊带着于谨上任了,然而,前面等待元渊的不是鲜花是匕首。公元526年(孝昌二年),柔玄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在定州一带的北镇降户们反于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
定州州城首当其冲成为叛军的第一目标,定州刺史部设在中山郡,此时的中山太守赵叔隆正在接受台使刘审的调查,原因是六镇大乱时讨伐叛军不利。
元渊眼见大敌当前,也顾不得请示朝廷,直接把赵叔隆解放出来组织防守,这一下弄得刘审很尴尬,元渊这个定州刺史还挂着侍中的官衔,刘审根本惹不起,只好灰溜溜回到了洛阳。
刘审到了京城也没闲着。他要出这口恶气,他找到城阳王元徽,元徽一直在找机会报复元渊,两人一拍即合,立即联手向皇帝告了元渊一记黑状。说他越权干涉台使工作,藐视朝廷。事实摆在眼前,皇帝虽然没有完全相信元徽,但对元渊擅自做主干扰御史台的工作也不太满意,也于是便命人召元渊回京,回来就是好同志。元渊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任中领军。皇帝亲自请客,招呼两位王爷坐到一起,把酒言欢,害人不成,却让对手升了官。元徽非常懊恼。
大魏朝派出左光禄大夫长孙稚为大都督,与都督河间王元琛一起讨伐鲜于修礼。交代一下长孙稚的背景。长孙稚祖上出自北魏皇族拓跋家族,北魏献帝将部落一分为八,派自己七个弟兄各自统领,如此形成鲜卑八部,其中拔拔氏为八部之一,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长孙氏世代为朝廷重臣,家族人才辈出。太武帝时长孙嵩、长孙道生叔侄俱为三公,宠荣绝伦。长孙道生重孙即长孙稚。
长孙稚,字承业。六岁继承父亲爵位,后以前将军从孝文帝南征,宣武帝时为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总领南部兵马,而承业数子皆骁勇无敌,号为铁小儿。此次北征以长孙承业为帅。河间王元琛为副,大魏朝的最差组合就此闪亮登场。
原来。当初长孙稚在淮南打梁朝,元琛作为二路元帅要求主动开战。但长孙稚因为连日大雨不愿出兵,结果元琛大败。元琛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把一切都推到长孙稚身上,从此两人就结了怨。
这次派兵朝廷虽然有让他们相互牵制的意图,但行军打仗将帅不合却埋藏了巨大的隐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决策层如此首鼠不败才怪。北伐军刚到邺城,朝廷解除长孙稚兵权以元琛代为大都督的诏命就到了。长孙稚知道是元琛搞的鬼,所以拒不遵命,一方面给洛阳上书解释,一方面继续领军北进。
元琛也不听指挥了,大军行进到五鹿,长孙稚遭遇鲜于修礼大军的攻击,元琛袖手旁观,结果北伐军大败。朝廷将两人同时革职查办。
带领族人在中山避难的宇文纮加入了鲜于修礼的阵营,朝廷太令人失望了,因为拥护政府自己还搭进去一个儿子,但朝廷引狼入室,柔然人洗劫了自己的家园,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缺吃少穿是常态,自己一大家子和追随自己的部众要活下去,除了造反还有什么指望呢?平叛是因为要保护家园,造反是因为生活所迫。
鲜于修礼对宇文家族并不陌生。作为曾经的怀朔镇镇兵,鲜于修知道宇文纮的大名,所以让他继续统领自己的部众,跟自己一起目标直指定州。定州的地方部队如何是北镇好汉们的对手,眼看定州就要失陷。台军的出现扭转了乾坤。接到定州军情危机的情报后,屯兵灵丘的杨津立即率军救援。
灵丘和定州隔着太行山,太行山连绵千余里,从现在的北京一直延伸到河南的黄河北崖,将华北一分两半,南北朝时期说山东指的是现在的北京、山东、河北一带,说河北的时候主要是黄河以北,包括山东、山西、河北。
太行山从南到北有八个山谷,成为从山西到山东的通道,依次为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
从灵丘到中山要经过蒲阴陉,孝文帝时曾征发五万人修筑灵丘道,成为从大同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杨津赶到定州的时候,定州守军刚刚被鲜于修礼打败,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接任元渊任定州刺史的为镇北将军元固,元固出身拓跋皇族,是景穆皇帝孙汝阴王第六子。
杨津命大军在城下立营,营寨还没有建好,天就要黑了,杨津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叛军新胜士气大振,台军远来疲乏,一旦贼兵趁夜偷袭,自己一定抵挡不住,不如先入城再作打算。
杨津盘算得不错,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定州守军愿不愿让他进城。当杨津把自己的意图通知元固的时候,元固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同意,杨津作为北道行台,而且曾经做过定州刺史,一旦入城就意味着接管定州人马,意味着自己也要受人家的指挥,元固如何会心甘情愿。
私底下这样想想甚至说说都可以,但是摆不上台面,元固找到了回绝的理由: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如果朝廷的正规军来了就往城里躲,这不是向敌人示弱吗?元固拒不开城。
杨津很生气,二愣子脾气上来了,他挥刀砍向城门,看架势如果不开门他就要打进来,元固见这位仁兄翻脸不认人,大敌当前确实不宜搞窝里斗,考虑再三最终下令开城门放杨津入城。
半夜十分,义军果然来偷袭,到了杨津的营内,却发现进了一座空营。演义小说里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当偷袭的队伍进入空营后,随着一声“不好”,四周杀声四起,伏兵将偷营的人包饺子了。
事实是,惊恐不安的义军从空营里从容撤出,并未见伏兵的影子。第二天,义军开始从东面攻城,定州城门由城门洞、瓮城、罗城三道城门组成,护城河从第二道城门与第三道城门之间穿过,叛军很快打到了罗城,元固命令紧闭城门。元固的命令已经不好使了,因为杨津已经夺了他的指挥权。
杨津命令守军开城迎敌,他要亲自带队冲锋,守门的定州长史许被不肯听话,对命令置若罔闻,杨津再次耍起了二愣子脾气,挥剑就向许被砍去,吓得许被一溜烟跑了。
杨津率领自己的手下冲出去,跟攻城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殊死大战,宇文纮和二子宇文连战死,数百北镇兵卒被杀,余众在宇文洛生的带领下退走,定州人心稍安。杨津收获不少,叛军仓皇撤退,随军家属做了俘虏。
宇文一家损失惨重,老头子和老二被杀,除宇文洛生、宇文泰逃脱外全家被俘,宇文颢妻阎氏及儿子萨宝、宇文生妻贺拔氏及儿子元宝、宇文洛生妻叔纥氏及儿子菩提、宇文纮的女儿等老弱妇孺全部被抓到了定州城中,杨津命唐城守将元宝掌将战俘们押送京城。
当晚押送队伍借于定州城南大户姬库根家,宇文纮的茹茹家奴看到鲜于修礼的营火,偷偷逃脱一路跑到义军大营,碰巧见到了统领宇文纮部众的宇文洛生,宇文洛生知道了家人下落,悲喜交加,当即率兵埋伏在路上。
官军中伏被冲散,宇文洛生将一家老少接入营中。定州捷报传到洛阳,封赏纷至沓来,加杨津卫尉卿、镇军将军、讨虏都督,兼吏部尚书、北道行台、兼任定州刺史,元固被晾在了一旁,元固很快就在跟叛军的作战中阵亡了,也算没有辱没元家祖宗。鲜于修礼退走后,占据燕、幽的杜洛周开始进攻定州、瀛洲。(未完待续)
跟十六国时代的乞活军一样,杜洛周的起义军实际上也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战,杜洛周本人在政治上也没有多大诉求,作为一名镇兵,本人文化水平有限,连年号都沿用了破六韩拔陵的真王,至于手下将帅的封官就更加可笑,首领贺拔武兴出自武川大族就封为武川王,同样出自武川的将领侯莫陈升就封为别帅,至于管市集的就封为市王、管驿站的就封为驿王,没文化就是不行。
怀朔镇年轻豪杰圈子的大哥高欢在北镇第一拨动乱中忍着没动,如今也带着一家老小投奔过来了,可惜杜洛周对同样出身镇兵的高欢并不重视,高欢、段荣、蔡俊等人对杜洛周很失望,要知道他们的理想并不是活命那么简单,建功立业才是他们的追求。
其实高欢等人也没有换位思考,在战争、灾荒的影响下,解决几万人的队伍的吃饭问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办法,只有到幽州去抢了,幽州的范阳郡在当地大族豪杰卢文伟的带领下兴修水利,所以灾荒并没有影响范阳的年景。蓟城的常景不好对付,杜洛周决定换一种方式。
不久,杜洛周派都督王曹纥真、马叱斤绕过蓟城南下,离开城市到广大农村去抢劫谷物和人口,要说义军也真够背点的,东西还没抢多少,又赶上连日大雨。士兵们拖着辎重在泥泞中行军,大家疲劳不堪。
常景得到情报后,跟都督于荣、刺史王延年埋伏在粟国附近,义军遇袭一战即溃,曹纥真也丢了性命。奈杜洛周只好亲自率众南趋范阳。又被常景打败。常景见杜洛周不断攻击范阳,决定将防守重点放在范阳。
行台郎中卢文伟出身范阳卢氏,为四海世家大族,他本人在家乡囤积了大量的稻谷,附近百姓断粮的常常受到卢家的接济,因此卢家的群众基础好。范阳即是幽州涿郡涿县。由于幽州处于太行山和燕山的夹道中,范阳成为自幽州入东北的门户。
有粮有人,范阳比蓟城更适合做首府,更重要的是,范阳是幽州南下的门户。既然卢龙塞防线完了,只有保住范阳才能切断杜洛周南下的通道。
常景下令移州治于范阳,然而,这个决定是错误的。范阳卢家的始祖是东汉末年的卢植,一位经学大师,他有个著名的学生叫刘备。卢植起自布衣,位居北中郎将,儿子在曹魏做官官至司空。孙子在晋朝位居侍中、尚书仆射,经过三代经营,卢家成为天下名门。永嘉乱后。卢氏子孙或者流落江南,或者滞留北方。范阳还有另外一个世家大族祖氏,闻鸡起舞的祖逖就出自这个家族。
两家为世代姻亲,互相支持,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北魏灭后燕。因为政见不同,祖家支持新兴的北魏。卢家拥护没落的后燕。一场仇杀开始了,祖家遭到灭顶之灾。但北魏代燕的历史大车轮没有谁可以挡住。于是卢家成为新朝敬而远之的对象,北朝前期。卢家几乎没有人出来做官。后来受崔浩案的牵连,卢家又遭到了一次清洗。
但饶是如此,卢家四海大姓的地位没有动摇,到了孝文帝太和改制厘定氏族的时候依然以其为四姓之首。按照制度,卢家人只要不是傻子就可以在朝廷找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不用考试,只要递上自己身份证就行了。卢家人做官的渐渐多了起来。
六镇大乱后,卢家人内部也分裂了,支持叛军和支持朝廷的都有,比如卢文伟助常景守幽州,卢勇则同情叛军并秘密接受了杜洛周加封的燕王。杜洛周尾随常景包围了范阳,该卢家军上场了,然而,自从常景将范阳担任三长的豪族子弟们发往军中后,他其实已经失去了范阳的群众基础,没有人有替常景卖命的打算。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随常景搬迁到范阳的州郡兵倒戈了,他们捉住王延年、常景、卢文伟等人送到杜洛周军中,在这起事变中,范阳豪族冷眼旁观,范阳落入杜洛周之手。
杜洛周将众人押在军中,幽州战事暂时告一段落,第一回合叛军完胜。在常景跟杜洛周在河北交锋的时候,远在恒州的元渊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受杜洛周造反的鼓舞,恒州的降户们也蠢蠢欲动,他们打算拥立元渊起事。元渊如何肯受,为了摆脱嫌疑,赶紧上书朝廷请求回京。
其实朝廷最担心的就是宗室亲王拥兵自重,鉴于六镇乱平后元渊的威望日盛,加上元徽一直在背后捣鬼,朝廷于是任命左卫将军杨津取代元渊为北道大都督,接管了北征大军。
杨津出身弘农杨氏,为前太仆卿杨椿第三弟。至于元渊,为了照顾北讨功臣的情绪,升任侍中、右卫将军,调任定州刺史,恒州刺史由行台元纂兼任,元渊帐下众将面临着去留的选择,贺拔三兄弟选择留在恒州,于谨继续追随元渊到定州。
元渊带着于谨上任了,然而,前面等待元渊的不是鲜花是匕首。公元526年(孝昌二年),柔玄镇兵鲜于修礼率领在定州一带的北镇降户们反于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
定州州城首当其冲成为叛军的第一目标,定州刺史部设在中山郡,此时的中山太守赵叔隆正在接受台使刘审的调查,原因是六镇大乱时讨伐叛军不利。
元渊眼见大敌当前,也顾不得请示朝廷,直接把赵叔隆解放出来组织防守,这一下弄得刘审很尴尬,元渊这个定州刺史还挂着侍中的官衔,刘审根本惹不起,只好灰溜溜回到了洛阳。
刘审到了京城也没闲着。他要出这口恶气,他找到城阳王元徽,元徽一直在找机会报复元渊,两人一拍即合,立即联手向皇帝告了元渊一记黑状。说他越权干涉台使工作,藐视朝廷。事实摆在眼前,皇帝虽然没有完全相信元徽,但对元渊擅自做主干扰御史台的工作也不太满意,也于是便命人召元渊回京,回来就是好同志。元渊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任中领军。皇帝亲自请客,招呼两位王爷坐到一起,把酒言欢,害人不成,却让对手升了官。元徽非常懊恼。
大魏朝派出左光禄大夫长孙稚为大都督,与都督河间王元琛一起讨伐鲜于修礼。交代一下长孙稚的背景。长孙稚祖上出自北魏皇族拓跋家族,北魏献帝将部落一分为八,派自己七个弟兄各自统领,如此形成鲜卑八部,其中拔拔氏为八部之一,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长孙氏世代为朝廷重臣,家族人才辈出。太武帝时长孙嵩、长孙道生叔侄俱为三公,宠荣绝伦。长孙道生重孙即长孙稚。
长孙稚,字承业。六岁继承父亲爵位,后以前将军从孝文帝南征,宣武帝时为扬州刺史、假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总领南部兵马,而承业数子皆骁勇无敌,号为铁小儿。此次北征以长孙承业为帅。河间王元琛为副,大魏朝的最差组合就此闪亮登场。
原来。当初长孙稚在淮南打梁朝,元琛作为二路元帅要求主动开战。但长孙稚因为连日大雨不愿出兵,结果元琛大败。元琛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把一切都推到长孙稚身上,从此两人就结了怨。
这次派兵朝廷虽然有让他们相互牵制的意图,但行军打仗将帅不合却埋藏了巨大的隐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决策层如此首鼠不败才怪。北伐军刚到邺城,朝廷解除长孙稚兵权以元琛代为大都督的诏命就到了。长孙稚知道是元琛搞的鬼,所以拒不遵命,一方面给洛阳上书解释,一方面继续领军北进。
元琛也不听指挥了,大军行进到五鹿,长孙稚遭遇鲜于修礼大军的攻击,元琛袖手旁观,结果北伐军大败。朝廷将两人同时革职查办。
带领族人在中山避难的宇文纮加入了鲜于修礼的阵营,朝廷太令人失望了,因为拥护政府自己还搭进去一个儿子,但朝廷引狼入室,柔然人洗劫了自己的家园,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缺吃少穿是常态,自己一大家子和追随自己的部众要活下去,除了造反还有什么指望呢?平叛是因为要保护家园,造反是因为生活所迫。
鲜于修礼对宇文家族并不陌生。作为曾经的怀朔镇镇兵,鲜于修知道宇文纮的大名,所以让他继续统领自己的部众,跟自己一起目标直指定州。定州的地方部队如何是北镇好汉们的对手,眼看定州就要失陷。台军的出现扭转了乾坤。接到定州军情危机的情报后,屯兵灵丘的杨津立即率军救援。
灵丘和定州隔着太行山,太行山连绵千余里,从现在的北京一直延伸到河南的黄河北崖,将华北一分两半,南北朝时期说山东指的是现在的北京、山东、河北一带,说河北的时候主要是黄河以北,包括山东、山西、河北。
太行山从南到北有八个山谷,成为从山西到山东的通道,依次为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
从灵丘到中山要经过蒲阴陉,孝文帝时曾征发五万人修筑灵丘道,成为从大同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杨津赶到定州的时候,定州守军刚刚被鲜于修礼打败,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接任元渊任定州刺史的为镇北将军元固,元固出身拓跋皇族,是景穆皇帝孙汝阴王第六子。
杨津命大军在城下立营,营寨还没有建好,天就要黑了,杨津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叛军新胜士气大振,台军远来疲乏,一旦贼兵趁夜偷袭,自己一定抵挡不住,不如先入城再作打算。
杨津盘算得不错,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定州守军愿不愿让他进城。当杨津把自己的意图通知元固的时候,元固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同意,杨津作为北道行台,而且曾经做过定州刺史,一旦入城就意味着接管定州人马,意味着自己也要受人家的指挥,元固如何会心甘情愿。
私底下这样想想甚至说说都可以,但是摆不上台面,元固找到了回绝的理由: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如果朝廷的正规军来了就往城里躲,这不是向敌人示弱吗?元固拒不开城。
杨津很生气,二愣子脾气上来了,他挥刀砍向城门,看架势如果不开门他就要打进来,元固见这位仁兄翻脸不认人,大敌当前确实不宜搞窝里斗,考虑再三最终下令开城门放杨津入城。
半夜十分,义军果然来偷袭,到了杨津的营内,却发现进了一座空营。演义小说里经常有这样的情景,当偷袭的队伍进入空营后,随着一声“不好”,四周杀声四起,伏兵将偷营的人包饺子了。
事实是,惊恐不安的义军从空营里从容撤出,并未见伏兵的影子。第二天,义军开始从东面攻城,定州城门由城门洞、瓮城、罗城三道城门组成,护城河从第二道城门与第三道城门之间穿过,叛军很快打到了罗城,元固命令紧闭城门。元固的命令已经不好使了,因为杨津已经夺了他的指挥权。
杨津命令守军开城迎敌,他要亲自带队冲锋,守门的定州长史许被不肯听话,对命令置若罔闻,杨津再次耍起了二愣子脾气,挥剑就向许被砍去,吓得许被一溜烟跑了。
杨津率领自己的手下冲出去,跟攻城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殊死大战,宇文纮和二子宇文连战死,数百北镇兵卒被杀,余众在宇文洛生的带领下退走,定州人心稍安。杨津收获不少,叛军仓皇撤退,随军家属做了俘虏。
宇文一家损失惨重,老头子和老二被杀,除宇文洛生、宇文泰逃脱外全家被俘,宇文颢妻阎氏及儿子萨宝、宇文生妻贺拔氏及儿子元宝、宇文洛生妻叔纥氏及儿子菩提、宇文纮的女儿等老弱妇孺全部被抓到了定州城中,杨津命唐城守将元宝掌将战俘们押送京城。
当晚押送队伍借于定州城南大户姬库根家,宇文纮的茹茹家奴看到鲜于修礼的营火,偷偷逃脱一路跑到义军大营,碰巧见到了统领宇文纮部众的宇文洛生,宇文洛生知道了家人下落,悲喜交加,当即率兵埋伏在路上。
官军中伏被冲散,宇文洛生将一家老少接入营中。定州捷报传到洛阳,封赏纷至沓来,加杨津卫尉卿、镇军将军、讨虏都督,兼吏部尚书、北道行台、兼任定州刺史,元固被晾在了一旁,元固很快就在跟叛军的作战中阵亡了,也算没有辱没元家祖宗。鲜于修礼退走后,占据燕、幽的杜洛周开始进攻定州、瀛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