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第310章 大唐将帅4
?? 黑齿常之又立新功,晋升为燕国公。
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后突厥继续犯边,骚扰河东和河北地区。
武则天任命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与突厥军队大战于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东北),杀得敌人溃不成军,落花流水,唐军追击四十里,突厥军只得败走碛北(蒙古大沙漠以北)。
赫赫战功,使黑齿常之名扬四海,也使黑齿常之成为酷吏注目的对象。武则天为了打击李唐宗室,大行酷吏政治,大兴告密之风,为自己立威,连带不少胡人酋长都受到牵连。
当时的西蕃酋长阿史那斛瑟罗家里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婢女,被来俊臣看上,想据为己有,就让同党诬陷阿史那斛瑟罗谋反,当时有数十名诸蕃酋长赶到朝堂“割耳剺面(割下耳朵,划破脸颊)”,为阿史那斛瑟罗诉冤,“乃得不族”。
高句丽王子泉献诚的下场更是悲惨,“来俊臣求金于左卫大将军泉献诚,不得,诬以谋反,下狱。乙亥,缢杀之”,索贿不得就害人性命,难怪这些酷吏后来不得好死,被武则天利用完毕,统统送进了地狱。
“(周)兴与索元礼、来俊臣竞为暴刻,兴、元礼所杀各数千人,俊臣所破千馀家”,在酷吏的肆意妄为中,几千家皇亲国戚和当朝大臣惨造灭门之祸,连出生不久的婴儿也难逃一死,这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最凄惨的一幕。
黑齿常之因为周兴的陷害而下狱,罪名是武则天最痛恨的一种说法。企图匡复李唐皇室,所以黑齿常之只能下狱。面对酷吏令人发指的迫害,黑齿常之选择了死亡。以这种方式保留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表面上黑齿常之是被武则天害死的,实质上是被当时的政治制度害死的。军队是皇帝的军队,军人的忠心是皇帝最揪心的问题,只要皇帝对将领的忠心产生了猜忌,将领往往死无葬身之地,循环往复,
总是走不出杀功臣的模式,或者干脆如同郭威那样起兵造反,让自己亲自坐上江山。现代民主制度确立了军人不干政的原则。军队只能忠于国家,
而不是听命于元首,军队用来保家卫国,而不是元首的私人武装,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保护的不仅仅是平民百姓,也包括军人本身。元首没有涵盖一切的生杀大权,自然不会产生象黑齿常之这样的悲剧。
从“家天下”过渡到“国天下”,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废除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观念,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军人无罪被杀的悲剧。
李晟
大唐帝国向来崇尚军功,又十分重视门阀制度,故此出身士族又英勇善战的名门子弟大批脱颖而出。构建了大唐无与伦比的辉煌,
西平郡王李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出身于位列高门士族的陇西李氏。凭借满腔忠诚和过人胆色,再造大唐帝国。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唐将军。
有关李晟其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典故。唐德宗时。张光晟跟随朱泚叛乱,后来见唐军势大,又投降了李晟。李晟请求唐德宗赦免张光晟,遭到皇帝的严词拒绝,张光晟最终按律处死,张光晟后悔莫及,临刑时说道,“后人要记住,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底”,
这就是后来“一不做、二不休”的出处。李晟与德宗时的宰相张延赏不和,遭到张延赏的多方构陷,皇帝令二人和解,张延赏却始终不能释怀,李晟非常感慨,“武夫性直,释怨于杯酒间,则不复存胸中矣;
非如文士难犯,外虽和解,内蓄憾如故”,极为形象地道出了当朝和后世文官的阴暗,偏偏从宋朝开始就重文抑武,大唐帝国开疆拓土的辉煌于是不再重现。
李晟的神道碑由裴度撰写文章、柳公权书写文章,被称为文绝、书绝、事绝的三绝碑。
按照碑文的内容,李晟的曾祖李嵩,赠洮州刺史,祖父李思恭,赠幽州大都督,父亲李钦,生前是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死后赠太子太保。
李晟生于这种尚武的军人之家,从小跟随父亲练习武功骑射,风雨无阻,锻炼了一身出类拔萃的本领。
李晟生于唐玄宗开元丁卯年,洮州临潭人,身高1.80米,是位英武帅气的唐军将领。
他年满十八,就效力于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麾下,一位骠悍的吐蕃将领杀死了不少唐兵,李晟一箭将他射死,“三军欢奋”,王忠嗣抚着小伙子的脊背,赞叹道,“真是个万人敌”,李晟因此一战成名。后来,因为屡破羌人和党项人,广德初年,提拔为太常卿。
大历初年,亲率千骑大破吐蕃军,抓获敌军主帅,解灵州之围。又救回被吐蕃围困的马璘,被朝廷封为合川郡王,马璘嫉妒李晟的战功,让他
返回朝廷,李晟成为唐德宗的亲兵将领(右神策都将)。
当时,吐蕃进攻剑南,节度使崔宁不在任所,边关危急,李晟带领神策军关山飞渡,连下三城,斩首千级,吐蕃人伧惶逃命。
建中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谋反,李晟与马燧、李抱真合兵攻击,田悦大败,正在大好形势之下,赵州被围,危及邢州,李抱真分兵二千到邢州防守,引起了马燧的误会。
马燧以为李抱真不肯全力破敌、只图保存实力,准备带领手下士兵离去,李晟赶紧为两人消除了误会,保持了唐军阵营的精诚团结,正当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长安发生了惊天变故,唐德宗出奔奉天,急诏李晟等人救援平叛。
说起这次灭顶之灾的起因。竟然缘自对五千泾原士兵的赏赐。其实,唐德宗的皇库储备充足。对于即将开赴前线的士兵给予丰厚赏赐完全不是问题。
在这以前,他亲自为十一位出嫁的皇族女子(岳阳县主等人)操办了丰厚的嫁妆。照说他也不能算小气。
泾原士兵眼见自己即将上阵拼命,唐德宗却用粗茶淡饭打发自己,怒不可遏,遂成哗变,冲进府库抢东西,唐德宗猝不及防,只带了妻妾儿女逃命,路上才陆续有大臣赶来护驾。
李晟得知皇帝蒙难,心急如焚。但节度使张孝忠因为强敌环伺,几次阻止他带兵出行。
李晟为了取信张孝忠,留下了一个儿子充当张孝忠的女婿。张孝忠的亲信拜见他的时候,他解下玉带相赠,终于得到了张孝忠的首肯。当李晟带兵到达代州的时候,成为神策行营节度使。他们很快赶赴渭北,驻军东渭桥,所过秋毫无犯。
时值大将刘德信败退渭南,所部大肆劫掠。李晟斩杀了刘德信,接管了刘德信的部队。
这时的长安城已经天翻地覆,太尉朱泚被泾原兵拥戴为首领,悍然称帝。为了灭绝众望。竟然杀害了七十七位李姓皇子皇孙。
各路援军纷纷奔向唐德宗避难的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加紧攻打,用上了巨型云梯攻城。浑瑊等人挖地道堆柴木,使云梯塌陷着火。浴血杀敌,才躲过了城破之难。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赶到。大破朱泚军,唐德宗这才转危为安。
朱泚军退回长安,唐德宗要求李怀光乘胜破敌。
李怀光率军赴难,竟然连面见皇帝的机会都没有,顿时大为不满,产生了养寇自重的想法(敌人消灭了,自己也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朝廷前门驱虎,后门又进狼。
朔方军驻兵咸阳,与李晟合兵一处。李晟催促李怀光,“叛军盘据京城,天子避难在外,现在应该赶快进兵。我愿充当前锋攻击叛军,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李怀光敷衍塞责,就是不肯进兵。
朔方军在长安城外肆意抢劫,而李晟的部队则军纪严明,朔方军要把抢来的东西分给李晟的手下,将士们都不敢接受。
李晟向唐德宗请求移师,以防意外,唐德宗派翰林学士陆贽到李怀光军中见机行事。
李怀光向陆贽大吐苦水,“神策军赏赐丰厚,朔方军赏赐微薄,叫朔方军如何作战”,李晟明白他话中有话,很爽快地回答,“你是元帅,统领军政,我们但听你的命令,如何增减用度,你安排就是了”,李怀光没想到李晟如此圆滑,又不愿承担克扣神策军用度的罪名,只好把满腹怨气咽进肚子里面。
李怀光屯兵咸阳很长时间,唐德宗数次催促他出战,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挡了回去。
李怀光暗中与朱泚联络,反迹渐露。李晟担心为其吞并,上书唐德宗,要求架空李怀光。当时吐蕃也打算助朱泚一臂之力,唐德宗担心之下,准备亲赴咸阳督战。
李怀光得知消息,大惊失色,他怀疑皇帝要夺其兵权,“图反益急”。李晟的部队移至东渭桥,未及移师的李建徽、杨惠元都被李怀光袭杀。
唐德宗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储供不豫,从官乏食”,不禁后悔没有听从李晟的建议。现在李晟陷于朱泚和李怀光的威胁当中,皇帝担心他无法掌控大局,浑瑊安慰皇帝,“李晟一向忠于大唐,对朝廷绝无二心,我激励他,他一定能大破敌军”。
唐德宗任命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唐帝国的安危就此交到李晟手中。李晟整顿军队,修缮武器,厉兵秣马,准备收复长安。
当时骆元光守潼关,尚可孤保七盘,接受李晟的节制,戴休颜守奉天,韩游环率领邠宁军听从李晟的指挥。
李怀光开始害怕了,李晟写信责备他,要他“破贼自赎”,李怀光不听,担心李晟的军队会发动袭击,奔往河中。他的部下数千人投奔李晟,要为大唐效力,“晟皆表以要官”,此时的李晟,权倾天下,
位列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唐军万事具备,只待一战。
神策军和李晟的家属都居住长安,这时成了朱泚的人质,将士们颇有不安,李晟激励大家,“天子蒙难,我们不能只顾自己”。
朱泚派人告诉李晟,“你们的家人都安然无恙”,李晟不给来人动摇军心的机会,大声呼喝要杀之,朱泚的计谋没有得逞。
当时,神策军的后勤供应很不通畅,时值盛夏,士兵还有人仍穿裘衣,李晟也身穿裘衣,以示与士兵同甘共苦。李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将士们也不敢抱怨,
一心一意,准备光复长安。当时,有不少朱泚的间谍被神策军抓获,李晟饭食款待,将他们遣返,告诉他们,“好好为朱泚守城,不要背叛主子”。
众人商议进兵计划,李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如果先破外城,然后进攻皇宫,极易遭到伏击,还会殃及百姓。
叛军的重兵都在皇宫禁苑,直接重拳出击,力求速胜”,诸将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神策军从东渭桥移至光泰门外,很快破门而入,双方激战,“僵尸相藉”,叛军逃入长安白华门,闭门之后,放声大哭,他们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末日。这时唐军中有人提议,等其他部队到齐之后再发起总攻,李晟认为兵贵神速,机会稍纵即失,
等叛军缓过气来,唐军就要蒙受更大的损失。唐军乘胜前进,很快到达了禁苑苑墙之外。夜里,李晟派兵凿开了一段苑墙,预备第二天从这里发动攻击。
叛军也是训练有素的队伍,当即砍伐树木,围成栅栏,阻挡唐军的攻势,天亮之后,栅栏后射出很多冷箭,唐军攻势受阻。李晟大怒,“你们要是放跑了敌人,我先杀了你们”,大将万顷亲自跃马冲锋,推开栅栏,唐军鱼贯而入。
叛军殊死抵抗,仅仅支持了十个回合,就向白华门逃窜。这时候,数千泾原叛军从李晟背后杀将过来,李晟率领麾下百骑直冲过去,泾原兵素来畏惧李晟,顿时心胆俱裂,溃不成军。(未完待续……)
唐武后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后突厥继续犯边,骚扰河东和河北地区。
武则天任命黑齿常之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与突厥军队大战于黄花堆(今山西山阴县东北),杀得敌人溃不成军,落花流水,唐军追击四十里,突厥军只得败走碛北(蒙古大沙漠以北)。
赫赫战功,使黑齿常之名扬四海,也使黑齿常之成为酷吏注目的对象。武则天为了打击李唐宗室,大行酷吏政治,大兴告密之风,为自己立威,连带不少胡人酋长都受到牵连。
当时的西蕃酋长阿史那斛瑟罗家里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婢女,被来俊臣看上,想据为己有,就让同党诬陷阿史那斛瑟罗谋反,当时有数十名诸蕃酋长赶到朝堂“割耳剺面(割下耳朵,划破脸颊)”,为阿史那斛瑟罗诉冤,“乃得不族”。
高句丽王子泉献诚的下场更是悲惨,“来俊臣求金于左卫大将军泉献诚,不得,诬以谋反,下狱。乙亥,缢杀之”,索贿不得就害人性命,难怪这些酷吏后来不得好死,被武则天利用完毕,统统送进了地狱。
“(周)兴与索元礼、来俊臣竞为暴刻,兴、元礼所杀各数千人,俊臣所破千馀家”,在酷吏的肆意妄为中,几千家皇亲国戚和当朝大臣惨造灭门之祸,连出生不久的婴儿也难逃一死,这是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最凄惨的一幕。
黑齿常之因为周兴的陷害而下狱,罪名是武则天最痛恨的一种说法。企图匡复李唐皇室,所以黑齿常之只能下狱。面对酷吏令人发指的迫害,黑齿常之选择了死亡。以这种方式保留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表面上黑齿常之是被武则天害死的,实质上是被当时的政治制度害死的。军队是皇帝的军队,军人的忠心是皇帝最揪心的问题,只要皇帝对将领的忠心产生了猜忌,将领往往死无葬身之地,循环往复,
总是走不出杀功臣的模式,或者干脆如同郭威那样起兵造反,让自己亲自坐上江山。现代民主制度确立了军人不干政的原则。军队只能忠于国家,
而不是听命于元首,军队用来保家卫国,而不是元首的私人武装,这种先进的政治制度保护的不仅仅是平民百姓,也包括军人本身。元首没有涵盖一切的生杀大权,自然不会产生象黑齿常之这样的悲剧。
从“家天下”过渡到“国天下”,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废除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观念,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军人无罪被杀的悲剧。
李晟
大唐帝国向来崇尚军功,又十分重视门阀制度,故此出身士族又英勇善战的名门子弟大批脱颖而出。构建了大唐无与伦比的辉煌,
西平郡王李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出身于位列高门士族的陇西李氏。凭借满腔忠诚和过人胆色,再造大唐帝国。成为名垂青史的大唐将军。
有关李晟其人,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典故。唐德宗时。张光晟跟随朱泚叛乱,后来见唐军势大,又投降了李晟。李晟请求唐德宗赦免张光晟,遭到皇帝的严词拒绝,张光晟最终按律处死,张光晟后悔莫及,临刑时说道,“后人要记住,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底”,
这就是后来“一不做、二不休”的出处。李晟与德宗时的宰相张延赏不和,遭到张延赏的多方构陷,皇帝令二人和解,张延赏却始终不能释怀,李晟非常感慨,“武夫性直,释怨于杯酒间,则不复存胸中矣;
非如文士难犯,外虽和解,内蓄憾如故”,极为形象地道出了当朝和后世文官的阴暗,偏偏从宋朝开始就重文抑武,大唐帝国开疆拓土的辉煌于是不再重现。
李晟的神道碑由裴度撰写文章、柳公权书写文章,被称为文绝、书绝、事绝的三绝碑。
按照碑文的内容,李晟的曾祖李嵩,赠洮州刺史,祖父李思恭,赠幽州大都督,父亲李钦,生前是左金吾卫大将军、陇右节度经略副使,死后赠太子太保。
李晟生于这种尚武的军人之家,从小跟随父亲练习武功骑射,风雨无阻,锻炼了一身出类拔萃的本领。
李晟生于唐玄宗开元丁卯年,洮州临潭人,身高1.80米,是位英武帅气的唐军将领。
他年满十八,就效力于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麾下,一位骠悍的吐蕃将领杀死了不少唐兵,李晟一箭将他射死,“三军欢奋”,王忠嗣抚着小伙子的脊背,赞叹道,“真是个万人敌”,李晟因此一战成名。后来,因为屡破羌人和党项人,广德初年,提拔为太常卿。
大历初年,亲率千骑大破吐蕃军,抓获敌军主帅,解灵州之围。又救回被吐蕃围困的马璘,被朝廷封为合川郡王,马璘嫉妒李晟的战功,让他
返回朝廷,李晟成为唐德宗的亲兵将领(右神策都将)。
当时,吐蕃进攻剑南,节度使崔宁不在任所,边关危急,李晟带领神策军关山飞渡,连下三城,斩首千级,吐蕃人伧惶逃命。
建中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悦谋反,李晟与马燧、李抱真合兵攻击,田悦大败,正在大好形势之下,赵州被围,危及邢州,李抱真分兵二千到邢州防守,引起了马燧的误会。
马燧以为李抱真不肯全力破敌、只图保存实力,准备带领手下士兵离去,李晟赶紧为两人消除了误会,保持了唐军阵营的精诚团结,正当唐军节节胜利的时候,长安发生了惊天变故,唐德宗出奔奉天,急诏李晟等人救援平叛。
说起这次灭顶之灾的起因。竟然缘自对五千泾原士兵的赏赐。其实,唐德宗的皇库储备充足。对于即将开赴前线的士兵给予丰厚赏赐完全不是问题。
在这以前,他亲自为十一位出嫁的皇族女子(岳阳县主等人)操办了丰厚的嫁妆。照说他也不能算小气。
泾原士兵眼见自己即将上阵拼命,唐德宗却用粗茶淡饭打发自己,怒不可遏,遂成哗变,冲进府库抢东西,唐德宗猝不及防,只带了妻妾儿女逃命,路上才陆续有大臣赶来护驾。
李晟得知皇帝蒙难,心急如焚。但节度使张孝忠因为强敌环伺,几次阻止他带兵出行。
李晟为了取信张孝忠,留下了一个儿子充当张孝忠的女婿。张孝忠的亲信拜见他的时候,他解下玉带相赠,终于得到了张孝忠的首肯。当李晟带兵到达代州的时候,成为神策行营节度使。他们很快赶赴渭北,驻军东渭桥,所过秋毫无犯。
时值大将刘德信败退渭南,所部大肆劫掠。李晟斩杀了刘德信,接管了刘德信的部队。
这时的长安城已经天翻地覆,太尉朱泚被泾原兵拥戴为首领,悍然称帝。为了灭绝众望。竟然杀害了七十七位李姓皇子皇孙。
各路援军纷纷奔向唐德宗避难的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加紧攻打,用上了巨型云梯攻城。浑瑊等人挖地道堆柴木,使云梯塌陷着火。浴血杀敌,才躲过了城破之难。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军赶到。大破朱泚军,唐德宗这才转危为安。
朱泚军退回长安,唐德宗要求李怀光乘胜破敌。
李怀光率军赴难,竟然连面见皇帝的机会都没有,顿时大为不满,产生了养寇自重的想法(敌人消灭了,自己也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朝廷前门驱虎,后门又进狼。
朔方军驻兵咸阳,与李晟合兵一处。李晟催促李怀光,“叛军盘据京城,天子避难在外,现在应该赶快进兵。我愿充当前锋攻击叛军,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李怀光敷衍塞责,就是不肯进兵。
朔方军在长安城外肆意抢劫,而李晟的部队则军纪严明,朔方军要把抢来的东西分给李晟的手下,将士们都不敢接受。
李晟向唐德宗请求移师,以防意外,唐德宗派翰林学士陆贽到李怀光军中见机行事。
李怀光向陆贽大吐苦水,“神策军赏赐丰厚,朔方军赏赐微薄,叫朔方军如何作战”,李晟明白他话中有话,很爽快地回答,“你是元帅,统领军政,我们但听你的命令,如何增减用度,你安排就是了”,李怀光没想到李晟如此圆滑,又不愿承担克扣神策军用度的罪名,只好把满腹怨气咽进肚子里面。
李怀光屯兵咸阳很长时间,唐德宗数次催促他出战,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挡了回去。
李怀光暗中与朱泚联络,反迹渐露。李晟担心为其吞并,上书唐德宗,要求架空李怀光。当时吐蕃也打算助朱泚一臂之力,唐德宗担心之下,准备亲赴咸阳督战。
李怀光得知消息,大惊失色,他怀疑皇帝要夺其兵权,“图反益急”。李晟的部队移至东渭桥,未及移师的李建徽、杨惠元都被李怀光袭杀。
唐德宗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储供不豫,从官乏食”,不禁后悔没有听从李晟的建议。现在李晟陷于朱泚和李怀光的威胁当中,皇帝担心他无法掌控大局,浑瑊安慰皇帝,“李晟一向忠于大唐,对朝廷绝无二心,我激励他,他一定能大破敌军”。
唐德宗任命李晟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唐帝国的安危就此交到李晟手中。李晟整顿军队,修缮武器,厉兵秣马,准备收复长安。
当时骆元光守潼关,尚可孤保七盘,接受李晟的节制,戴休颜守奉天,韩游环率领邠宁军听从李晟的指挥。
李怀光开始害怕了,李晟写信责备他,要他“破贼自赎”,李怀光不听,担心李晟的军队会发动袭击,奔往河中。他的部下数千人投奔李晟,要为大唐效力,“晟皆表以要官”,此时的李晟,权倾天下,
位列京畿、渭北、鄜坊、商华兵马副元帅,唐军万事具备,只待一战。
神策军和李晟的家属都居住长安,这时成了朱泚的人质,将士们颇有不安,李晟激励大家,“天子蒙难,我们不能只顾自己”。
朱泚派人告诉李晟,“你们的家人都安然无恙”,李晟不给来人动摇军心的机会,大声呼喝要杀之,朱泚的计谋没有得逞。
当时,神策军的后勤供应很不通畅,时值盛夏,士兵还有人仍穿裘衣,李晟也身穿裘衣,以示与士兵同甘共苦。李晟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将士们也不敢抱怨,
一心一意,准备光复长安。当时,有不少朱泚的间谍被神策军抓获,李晟饭食款待,将他们遣返,告诉他们,“好好为朱泚守城,不要背叛主子”。
众人商议进兵计划,李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如果先破外城,然后进攻皇宫,极易遭到伏击,还会殃及百姓。
叛军的重兵都在皇宫禁苑,直接重拳出击,力求速胜”,诸将纷纷表示赞同,
于是神策军从东渭桥移至光泰门外,很快破门而入,双方激战,“僵尸相藉”,叛军逃入长安白华门,闭门之后,放声大哭,他们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末日。这时唐军中有人提议,等其他部队到齐之后再发起总攻,李晟认为兵贵神速,机会稍纵即失,
等叛军缓过气来,唐军就要蒙受更大的损失。唐军乘胜前进,很快到达了禁苑苑墙之外。夜里,李晟派兵凿开了一段苑墙,预备第二天从这里发动攻击。
叛军也是训练有素的队伍,当即砍伐树木,围成栅栏,阻挡唐军的攻势,天亮之后,栅栏后射出很多冷箭,唐军攻势受阻。李晟大怒,“你们要是放跑了敌人,我先杀了你们”,大将万顷亲自跃马冲锋,推开栅栏,唐军鱼贯而入。
叛军殊死抵抗,仅仅支持了十个回合,就向白华门逃窜。这时候,数千泾原叛军从李晟背后杀将过来,李晟率领麾下百骑直冲过去,泾原兵素来畏惧李晟,顿时心胆俱裂,溃不成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