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些事儿 第十一章 唐明皇11
热门推荐:
买女奴被女王退婚,寡人系统来了
第七传人
不能修仙,我就造机甲
快穿:糟糕女配是个邪修
小甜心孕吐后,夜少捡回家里宠
穿书之黛玉倒拔垂杨柳
别惹她!大小姐超强京圈大佬超爱
所有人偷听我心声改变悲惨未来
小说诗词两手抓,漂亮女友带回家
?? 李隆基(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中文名:李隆基
别名:李三郎、唐明皇
国籍: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神都洛阳
出生日期:685年(乙酉年)9月8日
逝世日期:762年(壬寅年)5月3日
职业:皇帝,政治家,音乐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开创开元盛世
代表作品:《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霓裳羽衣曲》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玄宗
在位: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
享年:78岁
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陵墓:唐泰陵
亲王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注:此诗为“忆昔”二首中第一首中的一段)。诗中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人口众多,政府民间都富足,商旅往来无优,丰衣足食的景象。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现在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在古代的中国确是弥足珍贵,所以大诗人在历经战乱洗礼之后,仍不禁在回忆往昔时骄傲的表达出对那曾经的大唐盛世无限追忆与神往.
对开元盛世缔造者李隆基的评论,虽然众说纷纭。但无可否认的,他的一升,在快速上升到高峰后,徘徊的许久,最终从高峰中坠落,坠落力道之大,速度之猛,都是难以想像的。看他在历史的表现,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这种反差大的令人错愕,所以我想,当李隆基在回想这一生时,应该会在悔恨中带着几丝苦涩吧!然而悔恨也好。苦涩也罢,他终究无能为力了,在临终前。他又回到他熟悉的长安,芙蓉园的美景。长生殿的誓言,沉香亭北的倩影丰姿。都已烟消云散,而他,一个孤独的老人,曾经的至尊,也只得在此等待生命的尽头,缓缓的走来……
曾经的李隆基,是那样意气风发,那是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刚击败他的姑妈太平公主,逼她在家自杀,而真正掌握大权,整个大唐帝国,真正的在他的手中,在他的脚下。这时的他,就好像赤壁之战得胜的周郎,真有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飞灰烟灭的其概;但李隆基此时并不自满,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一切的得来,是多么的不易,他永远忘不了,他的母亲,在某一天被祖母,也就是当时的南周皇帝叫到宫中去,就在也没有回来过,那一年,他九岁了,也懂事了,他跑去问父亲,妈妈到那里去了,但父亲却惊恐的捂住他的嘴,叫他不要问,问了连你的小名都没了,他一直无法忘记父亲那惊恐的眼神,从那一天起,他知道了,只有掌握绝对的权力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开始改变自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直言无讳,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保全家人。祖母无疑是喜欢他的,但只要有人影响到她皇帝的宝座,她下手是毫不留情的,这一点,已经不需要别人来提醒了。
(注二)李隆基幼时聪明伶俐,颇有主见。七岁时,他父亲刚从皇帝的位置退下来,并改名武旦,而奶奶则当上了皇帝,有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掌管京城守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并留下深刻印象。
但隐忍是不够的,虽然李隆基的父亲不当皇帝了,但还是皇嗣,武家的人还是千方百计地要陷害他,於是有人告诉武则天,他皇嗣武旦(李旦)阴谋复位!
武则天震怒了,武旦是她儿,是最疼爱的小儿子,也是最听话的儿子,其它儿子,老大老二都因为不听话被逼死了(注),老三李显被囚禁在房州,只有小儿子在身边,一向都很听话,这次竟想谋还她,一定那帮想谋求大唐复辟的人唆使的,这次我一定要大开杀戒,让这帮人死了这条心。
武则天这样一想,决定找当时最著名的酷吏来俊臣调查他皇嗣武旦的左右侍从,消息传到太子宫,所有人都觉得末日来临了。来俊臣手段,他们可是听说多了。那真是求死不能,在他的毒刑下。死亡,可能都是一种幸福!
来俊臣兴奋了,这可是一个大案,审查起来可要牵连上百甚至上千的人,至于证据吗?只要我来俊臣说有,那就一定会有,人皆畏刑,毒刑之下,就算要人承认自己杀了父母兄弟。也不得不招,所以这案子一来,又是我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了。
来俊臣将皇嗣的左右侍从整群带上堂审问,果然大周第一酷吏的名头不是假的,还不怎么用刑,只看到那些刑具,就有人自认帮皇嗣联络外官,有人联络军队,眼看皇嗣武旦这一次难逃天罗地网。突然有一名乐工冲出来,大叫,“皇嗣是忠心的,他绝对没有谋反。你们这样说,会害了皇嗣,也会害了你们自己……”
来俊臣见一小小乐工。竟敢扰乱审判,就喊道。“小小乐工,竟敢在此胡言乱语。扰乱审判,来人,将他拖下去吧“
手下人见老板发话了,赶紧要把这名乐工拖走,没想这时乐工从怀中掏出一把短刀,大叫,“既然你们都不相信我安金藏的话,我今天就在此剖腹以証明皇嗣的清白”说完后就拿起佩刀对肚子一划,登时血如泉涌,肠子都看到了,周遭的人都骇住了,没人发出任何声响。这时听到外面传来一个苍老而威严的声音,道,“赶快将他抬到就近的宫殿,马上传太医来”,正是武则天到了。
经过太医抢救,昏死一天一夜之后,安金藏醒来了,坐在他床前的是当朝皇帝,他即忙想起身,但力不从心,武则天止住了,问道,“安金藏,你何苦如此”,安金藏身体极其虚弱,但还是勉强说,“陛下,皇嗣忠心耿耿,天日可表,侍从们惧刑自诬,我若不切腹表白,则不但皇嗣将遭大祸,陛下日后也不免有椎心之悔,为陛下,为皇嗣,我都不得不如此”武则天听了,感慨道,“我对我儿了的相信,比不上你啊”於是下令不在追究,而李旦也因此逃过大难。
李隆基在家庭经历这些患难之后,性格有些变化。原本性格开朗活泼的他,变得有些深沉起来,虽然他仍然是喜欢声色犬马,喜欢呼朋引伴,但这时他已经开始学会城府,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李隆基被外放到潞州(今天的山西长治市)当别驾,这时他23岁。对於外放当官,李隆基是不乐意的,当时的人认为长安才是一等一的城市,外放,就如同地位降了一级,更何况,原本李隆基在京城当的是四品官,到潞州去当的是五品官,降了一级,自然更不高兴,所以在出发前李隆基和自己京城的一帮朋友们痛饮数日,然后就闷闷不乐的上路了。
既来之,则安之,李隆基抱着良好的心态来适应潞州的新生活。但他发现,跟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事实上,可以说,比他想象的要好的多。首先,他在这里得到极大的重视,过去他在长安城里虽然也是亲王,可是长安城里的王孙贵胄甚多,他只能算是众星中的一颗,但在这小小的潞州,他可算是独亮而且最亮的那一颗星。就连他的上司,潞州刺史对他也是客客气气,丝毫不敢有上司的架子;其次,在长安时,虽然大家表面上都跟他和气往来,事实上在早期因为武家的人想夺李旦皇嗣的位子,常常会使出一些中伤的招式,而使李隆基一家一直生活在优虑恐惧中。后来好不容易张柬之等发动兵变,拥立中宗李显上位,又因韦后/武三思等人排斥相王李旦,朝廷上很多人不敢跟他一家人过于接近,以免“有事时”受到牵连,所以李隆基在长安时是满压抑的,现在到了潞州就好像小鸟出了樊笼,海阔天空,不亦快哉!
在潞州,李隆基再度展现他喜欢交友、好客的天性。他常常邀集好友到他在潞州住所的后院痛饮,谈天说地。潞州离李渊/李世民龙兴之地太原不远,李隆对谈论太宗李世民的事迹最感兴趣,有时酒后还会慷概激昂的吟唱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潞州当地豪杰有不少的有识之士认为李隆基气宇不凡,而当时韦氏掌权,时常中宗在朝听政时,韦后竟在帘后出声干预,大家想知道李隆基对此有何看法,不想李隆基只是微微一笑,往往将话题一转,避而不答。
明面上李隆基不愿谈时政,事实上他对朝廷的事都瞭若指掌,他在京中的朋友不少,虽然很多只是中下级官员,但是这些人情报反而灵通,能够随时将朝廷的事传报给他。他们都认为,李隆基现在只是沉潜,未来定会龙飞九天,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在潞州,李隆基也没闲着,鉴於之前安金藏的例子,李隆基决心在潞州培养出可以在未来忠心报他的死士,所以平日也特别注意是否有这样的人才。很凑巧的,他找到了两位,而这两位果然不负他的寄望,在未来李隆基与政敌作战时,都成为了中坚力量。说起这两人的来历也是比较奇特的,其中有一位是高句丽人(唐朝高句丽在现在的鸭绿江两岸,长白山等地,著名的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叫王毛仲,父亲原是唐朝的小官,后来出事了,家产被官府没收,王毛仲也成了官府的奴隶,辗转流落到潞州衙门。王毛仲天生聪明伶俐,且善察颜观色,而且他在很多地方待过,所以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风异俗,了解甚多。另外王毛仲父亲原本是武官,所以他从小学的一身武艺,骁勇善骑射。李隆基在衙门跟这小伙子聊了几次,就特别喜爱,於是将他从衙门里赎了出来,成了自己的随从,出入都在身旁。另一位叫李宜德,也是别人的奴隶,李隆看上了他的武勇,将他赎回,带在左右,就这样,李隆基在潞州建立起一套小班底,有了自己的人马。
李隆基在潞州待了三年,除了结交豪杰外也识得美人,他认识了一位姓赵的姑娘,是歌舞女郎出身,他把她寄放在自己好朋友,时任县令的张某家里,还生了一个小孩(即后来太子李瑛),可说李隆基在潞州的小日子是过的非常滋润,这让他几乎有些乐不思蜀了。但是安逸的日子总是不长久,因为皇帝下令在外担任地方官职的亲王回宫,於是临淄王李隆基就带着自己的班底(包挂王毛仲、李宜德两位),回到长安了。(未完待续。。)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中文名:李隆基
别名:李三郎、唐明皇
国籍:唐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神都洛阳
出生日期:685年(乙酉年)9月8日
逝世日期:762年(壬寅年)5月3日
职业:皇帝,政治家,音乐家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开创开元盛世
代表作品:《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霓裳羽衣曲》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庙号:玄宗
在位:712年9月8日-756年8月12日
享年:78岁
年号:先天、开元、天宝
陵墓:唐泰陵
亲王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注:此诗为“忆昔”二首中第一首中的一段)。诗中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人口众多,政府民间都富足,商旅往来无优,丰衣足食的景象。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现在人看来再平常不过,但在古代的中国确是弥足珍贵,所以大诗人在历经战乱洗礼之后,仍不禁在回忆往昔时骄傲的表达出对那曾经的大唐盛世无限追忆与神往.
对开元盛世缔造者李隆基的评论,虽然众说纷纭。但无可否认的,他的一升,在快速上升到高峰后,徘徊的许久,最终从高峰中坠落,坠落力道之大,速度之猛,都是难以想像的。看他在历史的表现,好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这种反差大的令人错愕,所以我想,当李隆基在回想这一生时,应该会在悔恨中带着几丝苦涩吧!然而悔恨也好。苦涩也罢,他终究无能为力了,在临终前。他又回到他熟悉的长安,芙蓉园的美景。长生殿的誓言,沉香亭北的倩影丰姿。都已烟消云散,而他,一个孤独的老人,曾经的至尊,也只得在此等待生命的尽头,缓缓的走来……
曾经的李隆基,是那样意气风发,那是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刚击败他的姑妈太平公主,逼她在家自杀,而真正掌握大权,整个大唐帝国,真正的在他的手中,在他的脚下。这时的他,就好像赤壁之战得胜的周郎,真有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飞灰烟灭的其概;但李隆基此时并不自满,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这一切的得来,是多么的不易,他永远忘不了,他的母亲,在某一天被祖母,也就是当时的南周皇帝叫到宫中去,就在也没有回来过,那一年,他九岁了,也懂事了,他跑去问父亲,妈妈到那里去了,但父亲却惊恐的捂住他的嘴,叫他不要问,问了连你的小名都没了,他一直无法忘记父亲那惊恐的眼神,从那一天起,他知道了,只有掌握绝对的权力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开始改变自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直言无讳,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保全家人。祖母无疑是喜欢他的,但只要有人影响到她皇帝的宝座,她下手是毫不留情的,这一点,已经不需要别人来提醒了。
(注二)李隆基幼时聪明伶俐,颇有主见。七岁时,他父亲刚从皇帝的位置退下来,并改名武旦,而奶奶则当上了皇帝,有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掌管京城守卫的金吾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弄得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孩儿目瞪口呆。武则天得知后,不但没有责怪李隆基,反而对这个年小志高的小孙子备加喜欢,并留下深刻印象。
但隐忍是不够的,虽然李隆基的父亲不当皇帝了,但还是皇嗣,武家的人还是千方百计地要陷害他,於是有人告诉武则天,他皇嗣武旦(李旦)阴谋复位!
武则天震怒了,武旦是她儿,是最疼爱的小儿子,也是最听话的儿子,其它儿子,老大老二都因为不听话被逼死了(注),老三李显被囚禁在房州,只有小儿子在身边,一向都很听话,这次竟想谋还她,一定那帮想谋求大唐复辟的人唆使的,这次我一定要大开杀戒,让这帮人死了这条心。
武则天这样一想,决定找当时最著名的酷吏来俊臣调查他皇嗣武旦的左右侍从,消息传到太子宫,所有人都觉得末日来临了。来俊臣手段,他们可是听说多了。那真是求死不能,在他的毒刑下。死亡,可能都是一种幸福!
来俊臣兴奋了,这可是一个大案,审查起来可要牵连上百甚至上千的人,至于证据吗?只要我来俊臣说有,那就一定会有,人皆畏刑,毒刑之下,就算要人承认自己杀了父母兄弟。也不得不招,所以这案子一来,又是我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了。
来俊臣将皇嗣的左右侍从整群带上堂审问,果然大周第一酷吏的名头不是假的,还不怎么用刑,只看到那些刑具,就有人自认帮皇嗣联络外官,有人联络军队,眼看皇嗣武旦这一次难逃天罗地网。突然有一名乐工冲出来,大叫,“皇嗣是忠心的,他绝对没有谋反。你们这样说,会害了皇嗣,也会害了你们自己……”
来俊臣见一小小乐工。竟敢扰乱审判,就喊道。“小小乐工,竟敢在此胡言乱语。扰乱审判,来人,将他拖下去吧“
手下人见老板发话了,赶紧要把这名乐工拖走,没想这时乐工从怀中掏出一把短刀,大叫,“既然你们都不相信我安金藏的话,我今天就在此剖腹以証明皇嗣的清白”说完后就拿起佩刀对肚子一划,登时血如泉涌,肠子都看到了,周遭的人都骇住了,没人发出任何声响。这时听到外面传来一个苍老而威严的声音,道,“赶快将他抬到就近的宫殿,马上传太医来”,正是武则天到了。
经过太医抢救,昏死一天一夜之后,安金藏醒来了,坐在他床前的是当朝皇帝,他即忙想起身,但力不从心,武则天止住了,问道,“安金藏,你何苦如此”,安金藏身体极其虚弱,但还是勉强说,“陛下,皇嗣忠心耿耿,天日可表,侍从们惧刑自诬,我若不切腹表白,则不但皇嗣将遭大祸,陛下日后也不免有椎心之悔,为陛下,为皇嗣,我都不得不如此”武则天听了,感慨道,“我对我儿了的相信,比不上你啊”於是下令不在追究,而李旦也因此逃过大难。
李隆基在家庭经历这些患难之后,性格有些变化。原本性格开朗活泼的他,变得有些深沉起来,虽然他仍然是喜欢声色犬马,喜欢呼朋引伴,但这时他已经开始学会城府,学会了喜怒不形于色。
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李隆基被外放到潞州(今天的山西长治市)当别驾,这时他23岁。对於外放当官,李隆基是不乐意的,当时的人认为长安才是一等一的城市,外放,就如同地位降了一级,更何况,原本李隆基在京城当的是四品官,到潞州去当的是五品官,降了一级,自然更不高兴,所以在出发前李隆基和自己京城的一帮朋友们痛饮数日,然后就闷闷不乐的上路了。
既来之,则安之,李隆基抱着良好的心态来适应潞州的新生活。但他发现,跟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事实上,可以说,比他想象的要好的多。首先,他在这里得到极大的重视,过去他在长安城里虽然也是亲王,可是长安城里的王孙贵胄甚多,他只能算是众星中的一颗,但在这小小的潞州,他可算是独亮而且最亮的那一颗星。就连他的上司,潞州刺史对他也是客客气气,丝毫不敢有上司的架子;其次,在长安时,虽然大家表面上都跟他和气往来,事实上在早期因为武家的人想夺李旦皇嗣的位子,常常会使出一些中伤的招式,而使李隆基一家一直生活在优虑恐惧中。后来好不容易张柬之等发动兵变,拥立中宗李显上位,又因韦后/武三思等人排斥相王李旦,朝廷上很多人不敢跟他一家人过于接近,以免“有事时”受到牵连,所以李隆基在长安时是满压抑的,现在到了潞州就好像小鸟出了樊笼,海阔天空,不亦快哉!
在潞州,李隆基再度展现他喜欢交友、好客的天性。他常常邀集好友到他在潞州住所的后院痛饮,谈天说地。潞州离李渊/李世民龙兴之地太原不远,李隆对谈论太宗李世民的事迹最感兴趣,有时酒后还会慷概激昂的吟唱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潞州当地豪杰有不少的有识之士认为李隆基气宇不凡,而当时韦氏掌权,时常中宗在朝听政时,韦后竟在帘后出声干预,大家想知道李隆基对此有何看法,不想李隆基只是微微一笑,往往将话题一转,避而不答。
明面上李隆基不愿谈时政,事实上他对朝廷的事都瞭若指掌,他在京中的朋友不少,虽然很多只是中下级官员,但是这些人情报反而灵通,能够随时将朝廷的事传报给他。他们都认为,李隆基现在只是沉潜,未来定会龙飞九天,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在潞州,李隆基也没闲着,鉴於之前安金藏的例子,李隆基决心在潞州培养出可以在未来忠心报他的死士,所以平日也特别注意是否有这样的人才。很凑巧的,他找到了两位,而这两位果然不负他的寄望,在未来李隆基与政敌作战时,都成为了中坚力量。说起这两人的来历也是比较奇特的,其中有一位是高句丽人(唐朝高句丽在现在的鸭绿江两岸,长白山等地,著名的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叫王毛仲,父亲原是唐朝的小官,后来出事了,家产被官府没收,王毛仲也成了官府的奴隶,辗转流落到潞州衙门。王毛仲天生聪明伶俐,且善察颜观色,而且他在很多地方待过,所以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奇风异俗,了解甚多。另外王毛仲父亲原本是武官,所以他从小学的一身武艺,骁勇善骑射。李隆基在衙门跟这小伙子聊了几次,就特别喜爱,於是将他从衙门里赎了出来,成了自己的随从,出入都在身旁。另一位叫李宜德,也是别人的奴隶,李隆看上了他的武勇,将他赎回,带在左右,就这样,李隆基在潞州建立起一套小班底,有了自己的人马。
李隆基在潞州待了三年,除了结交豪杰外也识得美人,他认识了一位姓赵的姑娘,是歌舞女郎出身,他把她寄放在自己好朋友,时任县令的张某家里,还生了一个小孩(即后来太子李瑛),可说李隆基在潞州的小日子是过的非常滋润,这让他几乎有些乐不思蜀了。但是安逸的日子总是不长久,因为皇帝下令在外担任地方官职的亲王回宫,於是临淄王李隆基就带着自己的班底(包挂王毛仲、李宜德两位),回到长安了。(未完待续。。)